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本文摘編自西南大學教授孫道進美文)

關於天府寨,一網友作詞如下,意思明確但語病較多,經本人修改編輯,複製於此,以饗讀者:

后豐西山坡,群山之顛。南麓有山,頂峰有數巨石叢疊,形如兔耳,名曰兔耳寨。

沿其山腰下,望諸峰溝壑絕美——林木蒼巍,修竹翠冉,野芳幽香;每每日出,雲舞霧鎖。變化者,朝暮也。峰路猙險,相去百丈,漸聞水聲潺鳴,攜絕壁而瀉者,瀑掛石潭也。

巖潭,名小北泉。臨潭有小徑通其上,路危危,步顫顫。臨艱者,必少年也。壁懸巖潭,方圓不過丈半,深不過三尺;然懸瀑而下,水尤清冽。及夏,遊人往之,樂亦無盡。瀑掛潭前,潭生崖壁,皆自然造化之功也。
潭口出小溪,順壁而下,蒼苔疊引,野花芬芳。潭中有小蝦,石中藏山蟹,每每捉之,引火批竹烤炙,山中之珍,莫過如此。

每每山風徐來,則必映禽鳥和鳴。人觸其景,必感心胸疏蕩。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去天府第一小學的左側,當年裝點豪華的礦務局籃球場尚在。比賽的吹哨聲、吆喝聲、觀眾們的喝彩聲和掌聲依稀還能聽見。如今已人去樓空,徒留綠苔遍地,空悲切。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從天府第一小學門前右轉,順著長滿綠苔的小道蜿蜒而上。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左側是天府一小的圍牆。

百度得知,后豐巖附近兩山寨毗鄰,一個兔耳寨,一個天府寨,都是過去強人出沒的地方。兔耳寨面向嘉陵江,緊鄰北碚的那一面。

兩寨有山脊相連,登山一般先經兔兒寨。寨有寨牆,有寨門,寨內有井,有耕種。面對北碚的一面山勢陡峭,十分險峻。兔耳寨就因峭壁上的幾塊巨石,形似兔耳而得名。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時不時朝後張望,邊望望山下的后豐巖,邊沿著蜿蜒的田間小道,艱難上行。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羊腸小道右手邊的農作物倒是長勢喜人,但我無心觀賞。幾處墳墓肅默,平添了幾分恐怖。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一直上爬,通往一個叫方井的地方。據說那是不少中老年兒時玩耍的天堂。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方井:其歷史像井中的水一樣綿延,一樣悠長。據說,百年前當地人熬製鴉片離不開此水,但做豆花時萬萬不能用它。用此井水燒茶,鍋底從不起垢。孩子喝了此水能止腹瀉。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方井旁,一巨石之上雕刻著某種難以言狀的圖紋。圖紋背後的含義無從解讀。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首先路過的是兔兒寨。寨名緣起于山頂上幾塊天然形成的石頭圖形,其構造酷似一隻蹲著的兔子。


遠遠望去,朦朧中是不是有一隻兔子若隱若現??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兔耳寨山頂天然壘砌而成的石頭,遠看似兔子,又像烏龜。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兔兒寨僅存的一處城牆。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城牆根部的一處佛龕。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誰的名字?


想起了臧克家的詩詞: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當野草,等待地上的火燒。


蔣某人,你想隨著這些石頭的永續而不朽??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離開兔兒寨,沿著山路,在遮天蔽日、陰森恐怖的叢林中前行。不一會兒,天府寨到了。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遠處的天府寨山門,和寨子上面的城牆。城牆上滿是齊人高的雜草野樹,進去後方能領略其昔日的壯觀。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天府寨前門,年長者說以前這裡住了100多號袍哥。他們在這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抱團取暖,行俠仗義。如今這裡已是雜草叢生,以前尚有一戶敖姓人家在此居住,但2年前隨著敖老人的去世,這裡再無人跡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後寨門。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黃昏了,下山返程的路上,偶遇傳說中的王家嘴老房子。據記載,房子原本屬於解放前的一家大地主所有,解放後被分給幾戶貧農居住。大約四五十年前,一小夥子把自己父親殺死在這裡。從此,鬧鬼傳聞接二連三,有鼻子有眼,路人畏懼而莫敢近前。


陰氣太重,加之天色已晚。改天我再來這裡,一探究竟??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重慶北碚的天府寨、兔兒寨懷古

出品 | 劉懿鋒

排 版 | 趣多多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