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僖公十二年》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48年,周襄王四年期間的四件事:一是諸侯聯合在衛國的楚丘建築外城;二是黃國被楚國消滅;三是周襄王討伐王子帶,王子帶失敗而逃奔到齊國;四是管仲奉齊桓公之命讓戎國與周襄王媾和。事情成功後,周襄王欲以上卿之禮嘉獎管仲,但管仲推辭了。上卿之禮是周王嘉獎各諸侯君主的,管仲只是齊國的大臣,如果接受上卿之禮,就是越位了。

《僖公十三年》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47年,周襄王五年期間的四件事:一是齊桓公派仲孫湫訪問成周,主要商議王子帶之事,可是仲孫湫並沒有與周襄王談論此事,回國後向齊桓公說假話;二是諸侯在鹹地集會,商討淮夷與杞國之事,以及周王室安定之事;三是諸侯聯軍到達成周,共同防衛;四是晉國接連發生饑荒,欲向秦國購買糧食,秦穆公經再三聽取意見,決定向晉國輸出糧食。

《僖公十四年》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46年,周襄王六年期間的四件事:一是諸侯聯軍在緣陵築城,將杞國遷於此。二是鄫國的季姬回魯國探親,沒有帶兒子來朝見。三是晉國的沙鹿山崩塌。四是秦國發生饑荒,本想從晉國買進糧食,可是晉國卻忘恩負義,不將糧食買給秦國。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夏,楚人滅黃。秋七月。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杵臼卒。

【傳】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懼狄難也。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夏,楚滅黃。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

秋,王子帶奔齊。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使隰(xí)朋平戎於晉。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餘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經】十有三年春,狄侵衛。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秋九月,大雩。冬,公子友如齊。

【傳】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聘於周,且言王子帶。事畢,不與王言。歸,覆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會於鹹,淮夷病杞故,且謀王室也。

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齊仲孫湫致之。

冬,晉荐饑,使乞糴於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謂百里:「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邳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經】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於防。使鄫子來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鄭。冬,蔡侯肝卒。

【傳】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於防,而使來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晉卜偃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

冬,秦飢,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授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譯文

十二年春季,諸侯在衛國的楚丘建築外城,這是因為擔心狄人來犯。黃人依靠諸侯和齊國和睦,不向楚國進貢,說:“從郢都到我國有九百里,楚國哪能危害我國?”

夏季,楚國就滅亡了黃國。周襄王由於戎人騷擾的緣故,討伐王子帶。

秋季,王子帶逃亡到齊國。

冬季,齊桓公派遣管仲讓戎人和周襄王講和,派隰朋讓戎人和晉國講和。周襄王以上卿的禮節設宴招待管仲。管仲辭謝說:“陪臣是低賤的官員。現在有天子所任命的國氏、高氏在那裡,如果他們按春秋兩季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麼禮節來待他們呢?陪臣謹請辭謝。”天子說:“舅父,我讚美你的功勳,接受你的美德,這可以說是深厚而不能忘記的。去執行你的職務吧,不要違抗我的命令!”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而回國。君子說:“管氏世世代代受到祭祀是多麼恰當啊!謙讓而不忘記爵位比他高的上卿。《詩》說:‘和藹平易的君子,就是神明所保佑的了。’”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十三年春季,齊桓公派遣仲孫湫到成周聘問,同時要他說起王子帶的事情。聘問完了,仲孫湫不和周襄王談起王子帶。回國,向齊桓公彙報說:“還不行。周襄王的怒氣沒有消除,恐怕要等十年了。不到十年周王是不會召他回去的。”

夏季,魯僖公和齊桓公、宋襄公、陳穆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在鹹地會見,一則由於淮夷讓杞國感到擔心,同時也由於商量使周王朝安定。

秋季,為了戎人造成的禍難,諸侯派兵防守成周。齊國的仲孫湫也帶領軍隊前去。

冬季,晉國再次發生饑荒,派人到秦國請求購買糧食。秦穆公對子桑說:“給他們嗎?”子桑回答說:“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報答我們,君王還要求什麼?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不報答我們,他們的老百姓必然離心;離心以後再去討伐,他沒有群眾就必然失敗。”秦穆公對百里說:“給他們嗎?”百里回答說:“天災流行,總會在各國交替發生的。救援災荒,賙濟鄰國,這是正道。按正道辦事會有福祿。”邳鄭的兒子豹在秦國,請求進攻晉國。秦穆公說:“厭惡他們的國君,百姓有什麼罪?”秦國就這樣把粟米運送到晉國,船隊從雍城到絳城接連不斷,人們把這次運糧稱為“泛舟之役”。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十四年春季,諸侯在緣陵築城而把杞都遷去。《春秋》沒有記載築城的是哪些國家,是由於文字有缺。鄫季姬回魯國孃家,僖公發怒,留住她不準回去,這是因為鄫子不來朝見的緣故。

夏季,鄫季姬和鄫子在防地見面,要鄫子前來朝見。

秋季,八月初五日,沙鹿山崩塌。晉國的卜偃說:“一週年將會有大災難,幾乎要亡國。”

冬季,秦國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晉國人不給。慶鄭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惜的東西就是不祥,使鄰國憤怒就是不義。這四種道德都丟掉了,用什麼來保衛國家?”虢射說:“皮已經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裡?”慶鄭說:“丟棄信用,背棄鄰國,患難誰來賙濟?沒有信用就會發生患難,失掉了救援,必定滅亡。這就是那樣的。”虢射說:“即使給糧食,對怨恨不會有所減少,反而使敵人增加實力,不如不給。”慶鄭說:“背棄恩惠,幸災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仇,何況是敵人呢?”晉惠公不聽。慶鄭退下來說:“國君要後悔的!”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註釋

1.郛:(fú扶)春秋戰國時期指城圈外圍的大城。《左傳·隱公五年》:“伐宋,入其郛。”《左傳·僖公十二年》:“城衛楚丘之郛。”《左傳·襄公十五年》:“城成郛。”《韓非子·難二》:“趙簡子圍衛之郛郭,犀盾、犀櫓。”《說文》:“郛,郭也。字亦作垺。”

2.郢:(Yǐng影)古邑名。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人斫之。”《韓非子·初見秦第一》:“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說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從邑,呈聲。”在今湖北荊州府江陵縣北,楚武王自丹陽、今宜昌府歸州徒此。

3.饗:(xiang響)通“享”。《詩·小雅·彤弓》:“鐘鼓既沒,一朝饗之。”《詩·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詩·周頌·我將》:“既右饗之,我其夙夜。”《詩·魯頌·閟宮》:“享以騂犧,是饗是宜。”《管子·形勢》:“犧牷圭璧,不足以饗鬼神。”《左傳·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孫也,多饗大利,猶思不義。”《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王饗禮,命之宥。”《國語·周語上》:“神饗而民聽。”《荀子·王制》:“宰爵知賓客祭祀饗食犧牲牢之數。”《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日饗國而殺賢者,何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饗,受食亦曰饗。”這裡用為祭祀先王和鬼神的宴席之意。

4.愷:(kǎi楷)《詩·大雅·泂酌》:“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莊子·天道》:“中心物愷。”《說文》:“愷,樂也。”這裡用為和藹平易之意。

《左傳》解析第四十講: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5.杞:(qǐ企)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杞君是夏禹的後代。公元前445年為楚所滅。《管子·大匡》:“五年,宋伐杞。”《左傳·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6.糴:(dí迪)買進糧食,與“糶”相對。《管子·治國》:“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左傳·隱公六年》:“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廣韻·錫韻》:“糴,市縠米。糴,俗。”按:今為“糴”的簡化字。

8.闕:(jué缺)《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管子·輕重甲》:“而上無闕者,前無趨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呂氏春秋·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列子·湯問》:“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水經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玉篇·門部》:“闕,少也。”這裡用為缺少之意。

9.鄫:(zēng增)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