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推翻元朝後,漢人是如何對待被打敗的蒙古人的?

渼汐丶


這個是挺有意思的話題。

太宏大的就不說了,說點個例吧,管中窺豹一番。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泗,據有江南,北方中原。元順帝率領文武百官逃回大漠,重新過上了放羊的日子。

而沒有逃回大漠的那群蒙古人可就慘了。明朝政府將他們稱之為“墮民”。

本來俘虜要殺頭,但朱元璋已經統一天下,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愛民才赦免了這些蒙古人的死罪。在元朝駐守在寧波、紹興一帶的元軍官兵和他們的家屬,就成了明朝的“墮民”,也稱之為“賤民”。

但是明朝卻規定這些賤民,低人一等,為了以跟平民區分開,有三條規定:

一個就是不準與平民通婚;

一個就是得與平民雜居在一起,也不得遷出墮民聚居區;

一個就是不得讀書受教育,不能參加科舉應試,不能參加科舉。男人不許讀書,女人不許纏足。

這些墮民的“賤民”身份,世代相傳,不得改變。

而且這些墮民只能做一些當時被認為最低賤的職業,比如收廢品、抬棺材、理髮、唱戲、吹鼓手、喜娘或儐相、收雞鴨毛等等。

墮民主要是在浙江的紹興、寧波、上虞、蕭山、長興、東陽、慈溪、奉化、鎮海、象山、溫嶺、樂清、義烏、諸暨、定海等地。

抗戰前進行的一次人口統計表明:墮民人口在紹興3萬人左右、寧波1106人、上虞3295人、慈溪2210人、奉化2000人、鎮海1316人、定海6650人、餘姚383人、溫嶺2112人、義烏1874人、東陽2864人、象山385人,全省大約有6萬人左右。

為了便於分辨墮民,規定男墮民要頭戴狗頭帽,裙以橫布,不著長衫。以演戲為業的墮民,前半頭要剃光。

到了冬天,墮民不要穿襪子,稱其為“赤腳墮民”。

女性墮民要做“老嫚頭”髮型,也就是髮長約八寸的時候開始束髮,挽成高髻,上插如意簪。衣服必須穿黑色背心,俗稱尼衣。下身要穿黑色折襉裙,不能用紅線。

出門的時候,必須要拿著方底圓蓋的竹籃,俗稱“老嫚籃”。

六小齡童章金萊的家族就是紹興的墮民。

章金萊的父親章宗義在他的著作《取經路上五十年》中寫道:“1924年,我出生在紹興學士街一戶商人家裡。祖上是元末蒙古族的後裔。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把駐在南方的元朝蒙古軍隊集中在一起居住,世世代代只當吹唱道士、吹鼓手、喜娘或儐相……”

紹興學士街就是墮民的聚集區。

六小齡童章金萊在他的著作《六小齡童·猴緣》中也曾寫道:“我家其實是元末蒙古族的後裔。我的祖先隨著蒙古騎兵的鐵蹄踢踏,從大漠黃沙的塞北,來到了山清水秀的越國江南。朱元璋滅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後,就把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貶為“墮民”,集中居住,不準參加科舉,不準進入上流社會,不準與一般平民通婚往來,不得隨意遷徙。他們只能做吹拉彈唱的道士、收舊貨的小販、打錫箔的手工藝人……在紹興,他們只能居住在唐王街、學士街、永福街三條街裡。”

章金萊家族選擇了做戲子,因為有演猴戲的天賦,在章金萊曾祖父出了名,人稱“活猴章”,猴戲本領家族相傳。

真正把紹戲的猴戲發揚光大的,是章金萊的祖父。他祖父在猴戲的表演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民間風格,並贏得“賽活猴”名號,成為紹興名角。成為紹興名角。後來又做起了戲業生意,到上海開了老閘大戲院等四家大戲院,他把帶去的紹戲班社擴展成了同春舞臺。

到了章金萊這一代,拍攝了央視版《西遊記》把家族的猴戲藝術發揚光大。

寧波人王靜在他的著作《中國的吉普賽人——慈城墮民田野調查》寫到:“慈城墮民形成時間應在明初之際,人員構成主要是元末駐守在寧波、紹興一帶元軍官兵戰俘。”

其實,並非只有江浙紹興、寧波一帶才有墮民,其他地區也有,只是數量較少,很快就融合到漢族之中去了。

我說的可是真的歷史,可不是章嘴就萊

參考文獻:

【《六小齡童·猴緣》、《取經路上五十年》、《中國的吉普賽人——慈城墮民田野調查》、《敝帚軒剩語.丐戶》、《越言釋·惰貧》、《清稗類鈔·奴婢類·喜婆》、《皇朝通志》】


燕趙節度使


雖然元朝的統治比較殘暴,漢人在其統治下地位低下、生活悲慘,但在明朝統一全國之後,事實上對蒙古人還是比較仁慈的,明朝帝王對於各民族的百姓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不僅不允許隨意殺傷蒙古人,雖然在政策上要求居於內地的蒙古人積極漢化,但在北部實際上是給與了一定的自治權,而終明一朝,在朝廷為官的蒙古人其實也不在少數。

一視同仁,促其漢化

在推翻蒙古政權之後,朱元璋雖然對北元朝廷緊追不放,但對於境內的蒙古人卻是比較仁慈的,但前提是他們必須積極進行漢化。

朱元璋在《討元檄文》中就說過,只要蒙古人誠心投降,他不會對蒙古人橫加殺戮。朱元璋確實也做到了,對於留在境內的蒙古人,他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不允許漢人擅自殺戮。當然,這也是由於元末亂世之後,恢復生產需要大量人力的原因,同樣也是由於北元仍然急劇威脅,需要拉攏蒙古人的原因。

當然,為了化解民族矛盾,他主要實行了三項政策,一是要求蒙古人必須改為漢姓,使用漢族文字,學習說漢語。二是不允許蒙古人繼續穿戴蒙古服飾,必須穿漢服。三是蒙古女人不允許和蒙古男人通婚,而必須與漢人通婚,否則便被歸入奴籍,甚至處死。

通過以上三種措施,加速了蒙古人的漢化,境內的蒙古人很快就被基數更加龐大的漢人給同化掉了。

北部設立蒙古衛所,給予一定自治權

鑑於在大明連續攻擊下,北元有很多部落陸續歸降大明,明朝先後在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設立了20多處蒙古衛所,給予其一定的自治權,以安其心。

在這二十多處蒙古衛所中,衛所長官仍然由蒙古的封建領主所擔任,其生活生產方式仍然如舊。通過採取這種方式,不僅吸引了更多的北元殘部投降,而且在大明的北部邊境,由這些親明的蒙古部落形成了一道屏障,較好的維護了北部邊境的安定。

同時,要知道唐朝皇帝一樣,明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也是稱自己為“汗”的,這是一種比較明確的政治信號,等於是將自己同樣定位為蒙古人統治者的。

漠南蒙古親明,蒙古各部長期分裂

在明初對北元朝廷進行多次打擊之後,北元朝廷很快就失去了對蒙古各部的統治,從明初一直到明末,蒙古各部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蒙古先是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遊牧於漠南和漠北,以黃金家族後裔為可汗,被稱之為韃靼,在朱棣北征蒙古時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西部蒙古則主要遊牧於漠西,被稱之為瓦剌,在韃靼勢弱之後,曾一度崛起。

十五世紀,蒙古各部被達延汗重新統一,一度短暫崛起。但達延汗去世之後,蒙古各部再度分裂,主要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的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係,與大明關係較為融洽。

女真在遼東崛起後,與以喀爾喀為主的漠北蒙古聯盟,並先後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此後,清軍入關,並最終與康熙年間(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各部完全置於清廷統治之下。


香茗史館


首先,大部分的蒙古人都向北撤回蒙古草原了。

至於少部分留在中原內地的蒙古人,朱元璋對他們還是很寬容的,並沒有什麼採取什麼殘忍的政策,而是試圖將這些蒙古人同化為漢人。

例如,對於留在明朝的蒙古女人而言,朱元璋既沒有傷害她們的性命,也沒有把她們打入教坊司作官妓。

不過,朱元璋嚴格約束蒙古女人的婚姻,禁止她們再嫁給蒙古男人。根據當時的法律: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這番話說的很清楚:

朱元璋禁止蒙古族群內部的婚姻,蒙古女人不能嫁給同類的蒙古男人,但是可以嫁給漢人,否則就要嚴厲制裁。

當時很多漢人都贊同朱元璋的這番舉措。

大家的想法都是:聽與中國為婚姻者,使其變習華風,歸於王道,衣冠威儀,習俗孝悌,身居禮義。

也就是說,同化蒙古人的思想主導了當時朱元璋的政策。

甚至於朱元璋也有個兒媳婦是蒙古人,她是王保保的妹妹,嫁給了秦王朱樉為正妻。據說《倚天屠龍記》的女主角趙敏的原型,就是這位蒙古王妃。

總的來講,朱元璋並沒有太難為這些蒙古人。

除此以外,朱元璋的軍隊裡也有一些蒙古族的士兵和將領,也算是把大家吸收入明朝的統治階層了。


HuiNanHistory


洪武時期,明朝對北元蒙古官民採取了勸諭歸降、恩惠懷柔的招撫政策。在招撫政策的影響下,從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年間,一大批故元官民歸附明朝。這些歸附官民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明初,滯留於中原地區的蒙古人很多,元、明之際,社會的動盪和變革,使部分蒙古人滯留中原;有些居住在明朝北部沿邊的蒙古人被迫移往內地;有些蒙古人戰敗投降被俘或從漠北自願歸附明朝。


明朝初立,為了永久解除蒙古的威脅,試圖使用武力徹底剷除殘元力量。然而,洪武五年北征蒙古時,嶺北戰役慘敗,給明朝以沉重打擊。此後,明朝對蒙古的政策進行了調整,除了伺機進剿蒙古外,加強了對蒙古的防禦,加大了對蒙古各勢力的招撫、分化和瓦解工作。明朝招撫蒙古人的主要對象有二:一是退出中原的蒙古官民,二是原居蒙古地區的蒙古封建主和部落民。為達目的,朱元璋多次派遣明朝大臣或降明的蒙古將領前往蒙古地區招降。朱元璋為了拉攏元將歸降明朝,還主動與其聯姻。對於歸順的故元將臣,朱元璋主張“誠心相待”,恩撫有加。


在明朝招撫政策的號召和影響下,大批故元將臣及家眷歸附明朝。歸附明朝的蒙古人等,經過與漢族的長年交流交往,逐漸融入當地社會,大多數人過著安定的生活,對明朝有了更多認同,有許多蒙古達官儘自己所能效忠明朝,征戰四方,為明帝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洪武時期的招撫政策,根本目的是分化瓦解殘元力量,以實現明朝“大一統”。因此,明朝統治者並非完全信賴歸順的蒙古部眾,不少明朝官員頑固地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加之蒙古官軍歸附明朝後叛逃現象屢有發生。鑑此,明太祖多次詔諭邊臣謹防蒙古人“詐降”。可見,明朝一方面宣揚順天歸明、誠心相待的招撫理念;另一方面又對諸來降者的身份和誠意等懷疑和防範,這對洪武朝的民族政策產生了一定影響。


閒時讀史


和一些想象相反,朱元璋對蒙古人的政策是極為寬厚和優待的。 1367年,朱元璋派徐達為帥,常遇春為副,率軍北伐。北伐檄文提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發出了被殘酷屠戮壓迫百年的漢人的時代最強音。同時,對於胡人也是給政策給出路的,北伐檄文提出:“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明初生活在大明政權體系內的蒙古人數量是非常多的。除了沒退回草原的內地蒙古人和歷代俘虜的大批蒙古人,明初一直還對塞外蒙古人以優厚條件進行招撫,這個政策持續數代皇帝,累計幾十萬蒙古人歸附大明朝廷。 蒙古人除了被作為移民安置在內地外,還有一大去處是進入衛所繫統,衛所繫統的蒙古人非常多,也就是說大明軍隊中存在著大量的蒙古人。 朱元璋時代,一些蒙古人在大明政權內也有著很高的地位。 蒙古人道同,雖然官職不算高,但知名度最大。道同是一位剛直清廉的官員,在做廣東番禺縣令時,打擊當地不法豪強,和開國功臣永嘉侯朱亮祖發生矛盾,被朱亮祖誣陷而死。朱元璋後來得知真相後,勃然大怒,將朱亮祖及其兒子處死。


無邪山莊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因此,明朝建立後,並沒有對蒙古人和色目人進行屠殺,只是將他們驅逐回了自己的家鄉,就再沒有進一步追殺


愛歷史的三井壽


這恰恰是朱元璋的偉大之處了,凡為元朝舊僚,只要為政清廉,照舊錄用。甚至他的功臣為非作歹,包庇殺人犯親子,偽詔殺害舊僚清官,朱元璋得知震怒,立刻為其昭雪,誅殺其功臣父子,為一方民眾除惡!一個乞丐,雙手空空,憑啥十年蕩平中原強豪,打倒強大元朝騎兵大軍,一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