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在南湖东南岸的“冬园”绿树掩映之中,有一栋年代久远的三层小洋楼倔强地耸立着,他显得那么的孤单,透过长满爬山虎的墙壁间紧闭的窗户,他似乎想对每一个注视他的人诉述,诉述他的前世今生。

可惜的是,除偶而有访古踏今的游客关注于他外,他要么被熟视无睹、要么被匆匆而过的过客忽视,人们虽然被他的古朴、隽永所折服,但都无意于去探究他的过往,也无从知晓他昔时的辉煌。

笔者因工作,结识在小洋楼里居住、生活了近六十年的陈起濂老先生,有了了解小洋楼身世的可能及冲动,通过和陈老先生的多次交流,并查阅了相关史料、资料,对小洋楼有了一定的认知。

因小洋楼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现今当事人均作古,史料记载和陈老先生的叙述也不尽相同,故对小洋楼的历史,笔者整理出二个不同版本,如实记述下来,以飨读者。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沪上官绅穆湘瑶建说

关于“南湖路小洋楼”的史料少之又少,现唯一能看到是清末民初嘉兴名士陶元镛,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写成的《鸳鸯湖小志》中有这样的记述:“上海穆恕再孝廉湘瑶,慕南湖风物清美,卜地湖滨盐仓桥外。构精舍三间,颜曰‘且庐’,纳湖上一姬居之。每当春秋佳日,置酒邀宾,其姬亦能度曲,丝竹管弦,时与窗外棹歌渔唱相遥和。前岁六十生辰,设宾筵于烟雨楼,画鹢送迎,极宾主东南之盛。

穆湘瑶(1874-1937),字恕再,又名抒斋,上海浦东人。

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次年因墨水瓶事件而与全校200多名学生一同退学。1903年,当选中国教育会评议员。同年秋,中癸卯恩科顺天府乡试第七名举人。之后他在上海经营实业,并曾创办沪学会体育部。此外,他还曾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董、南区区长、警务长等职。

1909年,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同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为上海城自治公所,于1910年出任自治公所警务长。中华民国成立后,穆湘瑶出任淞沪警察厅长,后于1913年底辞职。

1914年,他与胞弟穆湘玥一同创办德大纱厂,并在家乡杨思乡推广教育、兴修水利,热心公益事业。1919年,与陈天锡等在杨思创办恒大纱厂。

穆湘瑶和南湖船娘阿真的奇缘故事在嘉兴坊间流传甚广,而环城河绿化带壕股桥北堍东侧保存完好的穆家洋房(现嘉兴邮电博物馆)是对这一传闻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在穆家洋房北墙醒目位置上镶嵌着一块铭文牌,铭文牌上由已故集邮家、嘉兴地方史研究学者陆大雄(笔者嘉兴毛纺织总厂工作时的师傅、文史工作的引路人)撰写的铭文为:“穆家洋房主人穆湘瑶,字恕再。上世纪20年代,穆氏为沪上有名官绅。

1929年来嘉兴,在盐仓街南湖畔造一别墅;后于今址又建造了这栋华屋,居临濠水,咫尺鸳湖。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嘉兴邮电发展的见证和发祥地,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因此,嘉兴市电信分公司出资对该邮电局旧址——穆家洋房重新修缮布置,建立以邮电为专题的‘嘉兴邮电博物馆’。

希望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窗口,全面反映嘉兴邮电发展历程,展示邮电发展的成就和前景,激发人们建设嘉兴、宣传嘉兴的热情,并让它成为见证历史,增长知识,展望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铭文中记述:穆家洋房主人穆湘瑶,1929年,先在盐仓街南湖畔造一别墅,后于今址又建造了这栋华屋。据陆大雄对笔者亲述,这一结论是他查阅史料、走访当时健在知情人士得出的。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穆湘瑶

陆大雄在他撰写的《嘉兴船娘阿真和穆家洋房》一文中,对这一结论,又得以很好注解。

文中写道:嘉兴邮电博物馆“开馆后约半年(2001年底),有一天,我接待了三位来访者,市某局的一位周姓干部带着两位穆氏后人。

……我向他俩提出了始终不解的一个疑问:‘1929年,你们的父亲穆湘瑶来嘉兴盐仓街南湖畔造了一幢别墅,这样好的风景区,为什么两年后又要在东门城基路上另外又建造穆家洋房呢?’

其中一位老者说:‘关于这件事,家母生前曾向我说过,自住进盐仓街三层洋房后,她就经常生病,有气无力,心情忧郁。这一年夏天,有两个游泳的人溺水,家母发现后,花钱请人打捞了上来。

几天后,又有一个人从上海过来在南湖投湖自杀。而且,这三个人都死在洋房附近的湖岸边,家母一想起捞上来的场景就害怕。家母还说过,你父亲也认为当时盐仓街的房子选址欠考虑,偏远,交通不方便,房子也造得太小了,没有造裙房,管家和佣人无法一起住在院内。

后来东门的洋房造好后,南湖畔的这所房子就由家父转让给一个姓陈的朋友了。’穆氏后人的这番话,使我了解到穆湘瑶为什么先后在两处建房的原因。”

综上所述,“南湖路小洋楼”为沪上官绅穆湘瑶所建似乎没有异议。

然而,世事并非如此简单。

嘉禾名士陈孟恢建说

笔者因为组稿,结识秀洲区农经局退休高级农艺师年过八旬的陈起濂老先生,得悉陈老先生在“南湖路小洋楼”居住、生活了近六十年,就向他求证“南湖路小洋楼”由穆湘瑶转让给他父亲陈孟恢一事。

陈老先生听罢,倍感诧异,指出此事从未听闻,坚称小洋楼为其父亲陈孟恢自建。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陈孟恢和次子

陈振鳌,字孟恢,嘉兴油车港人。“陈姓”百度百科,有“陈孟恢”条目。清末科举废除,他为晚清政府所办师范学堂毕业生,这个学历相当于科举制时中了“举人”。

嘉兴一中官网,“百年一瞬”1920年记载:“1月1日,为郑翰剩、陈孟恢、计仰先三先生在校任职十年开纪念会,之江大学校长司徒华林、一师校长经子渊莅临学校演说。

是晚,学生演出新剧,来宾约一千两百余人。”据此,陈孟恢在清末、民国初年即在嘉兴一中的前身“嘉兴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任教。上世纪二十年代间,他又先后在东南医科大学和上海法科大学任教授。

陈孟恢娶了二房太太,大房太太育六个女儿,仅二女儿陈怀钦和四女儿陈蕴玉长大成年。二女儿远嫁青岛,夫婿为日本留学生、海关帮办吴星北,四女儿一直留在身边。

第二房太太育三个儿子,陈起濂为长子。陈孟恢大房太太的娘家在嘉善洪家滩(洪溪),为砖窑窑主,陈孟恢有上海任教及日本游历的经历,能接触到西方文化、建筑,并被其所接受。

所以,小洋楼为陈孟恢自建说,具备物质、意识二个层面的条件。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70年代陈孟恢二房太太和后辈堂屋露台上合影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陈孟恢自日本考察回国后,一心想在农业领域为国作点贡献。

就让已师范学堂毕业、任小学教师的四女儿陈蕴玉放弃教师职业,重新到浙江省蚕桑讲习所学习蚕桑专业技术。陈蕴玉蚕桑讲习所毕业后,到省蚕桑改良会工作。

1930年前后,陈孟恢成立“和记公司”,创办“新兴蚕种场”,又让陈蕴玉辞去省蚕桑改良会工作,做自家蚕种场的技术主管。蚕种场就开设在南湖边、盐仓街陈孟恢自己家中,以小洋楼为主要生产场所。

陈孟恢的家,三层三开间的小洋楼坐北朝南;东面临盐仓街的是三间二层楼房,上世纪50年代后,店面出租,开设有米店、煤球店;西面近南湖岸边是三间平房,二侧二间厢房是卧室,中间堂屋是起居间,取名“憇亭”,制匾悬挂其中,靠湖一侧建有露台,露台一半挑出湖中,坐在露台上或堂屋里,南湖美景尽收眼底;南面是一排小平房,为厨房间及杂物间;中间自然回成一天井。

民国时期,嘉兴有许多小型私营蚕种场,部分私营蚕种场没有固定的蚕室和自己的桑园,蚕室是租的民房,桑叶要向农民购买,生产上保险系数很小。

而陈孟恢的“新兴蚕种场”,有数十亩桑园,以小洋楼为生产基地,有完整的设施和专用的蚕室,加之陈蕴玉在技术上严格把关,生产出的一代杂交蚕种,以“仙鹤牌”为商标,能保质保量,发放蚕农饲养,深受蚕农的欢迎。

1936年,“新兴蚕种场”扩大规模,在小洋楼路对面前方不远处,在原有二排平房蚕室前,修建了带有地下储桑室的四层蚕室专用大楼,一季可饲养三百张原种,生产三万多张普通蚕种,生产期间,有职工近百人。

可惜的是,这幢蚕室专用大楼只养了一季蚕,1937年就被侵华日军焚毁,陈孟恢大半身的心血被付之一炬。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陈孟恢的“新兴蚕种场”商标“仙鹤牌”的“仙”

时局稍加稳定后,“新兴蚕种场”又在小洋楼慢慢恢复生产,但难以再现过去的辉煌,陈孟恢身心俱受伤害,于1943年初离世。陈孟恢去世后,蚕种场和家庭二副担子压在了四女儿陈蕴玉的身上。

在动荡不定的年代,一个单身女子,既要照顾家庭,养育三个同父异母、未成年的弟弟,又要主持蚕种场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着实不易。陈蕴玉本打算一生独身,但现实生活中她受尽各方欺压,为了有个靠山,1948年,她和一个大学教授结婚。

1951年,因丈夫病死狱中,陈蕴玉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不足三年时间。公私合营后,“新兴蚕种场”并入“王店蚕种场”,陈蕴玉就到“王店蚕种场”工作,以技术员的身份一直工作到退休。1998年,陈蕴玉病故,享年93岁。

“南湖路小洋楼”承载着嘉兴近代知识分子陈孟恢的实业救国梦、强农梦,也铭刻着其女陈蕴玉一生的付出与追求。

从1943年陈孟恢离世,到1992年南湖周边区域划为风景区,陈蕴玉搬离小洋楼,陈蕴玉拥有小洋楼近五十年,她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在小洋楼二楼生活、起居,陈蕴玉才是“南湖路小洋楼”真正的主人。

嘉兴故事&叶加 | 嘉兴“南湖路小洋楼”的前世今生

1992年,南湖周边区域划为风景区。

在景区内除公用设施用房外,“南湖路小洋楼”是唯一留存的民居。至2010年5月,建成已八十余年的小洋楼,呈龙钟之态,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维修,小洋楼恢复了青春。

据参与维修小洋楼的业内人士介绍,“南湖路小洋楼”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跟“穆家洋房”完全一致,为同一时期的建筑。是年6月,嘉兴市区历史建筑普查完成,“南湖路小洋楼”等70处历史建筑,被嘉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嘉兴市历史建筑”。

经过修葺后的小洋楼,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戏迷之家”,戏迷们有了一处遮风避雨的活动场所。2013年,对小洋楼重新装修,设想作为新的“绿道驿站”,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便利。

现今,当你造访“南湖路小洋楼”,在紧闭的院门旁,一侧镶嵌着一块铭牌,有“嘉兴市历史建筑•南湖路小洋楼•嘉兴市人民政府2010年6月公布”字样,另一侧挂着“南湖红船民兵先锋连”的牌子。

【作者简介】叶加,任职于嘉兴市秀洲区政协教科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秀洲文史》编辑,《嘉兴档案史志》、上海书店出版社特约编辑。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