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2019年5月份,甘肅省靈臺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正式公佈,首次將靈臺社火納入縣級非遺項目。

往年春節,靈臺各地都會以社火這種獨特的方式來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表達特殊的心情。關於社火的來歷,各地的說法並不一致,但都源遠流長。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今年春節,全國團結一心抗擊疫情,雖然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喜愛社火的當地人,內心燃燒的社火情並沒有停歇。

一、社火的傳說及由來

社,古代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叫做社。比如:春社、秋社、社日、社稷。

社火,則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一種傳統慶典活動的總稱。有時,把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兒等等統一稱之為社火,但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因而其內容也有較大差異。

“社火”的來歷源遠流長,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圖騰崇拜指最早的氏族社會,把本氏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在石壁、巖洞,或畫在木柱或刺在身上,畫在臉每逢祭祀,他們在身上繪上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擊打勞動工具、邊模擬圖騰物做出跳躍的姿態,祈求崇拜的圖騰能給予神奇的力量。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到了商周時期,宮廷裡已經有了逐鬼的祭祀儀式,周代稱之為“大儺”,即帶有巫術性的舞蹈。《論語疏》稱“儺”為“逐疫鬼也”。

(樂府雜錄)記:“驅儺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戈揚盾,口唱巫術咒語,在室內到處亂打,以使鬼懼怕而逃遁。”

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朝歷代,這種驅儺由宮廷傳入民間,逐漸形成巨大的民俗禮儀活動,演變為鄉村祭神、娛神、迎神的賽會,並加進雜戲表演。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宋代詩人陸游在《遊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

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也稱:“社火,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又稱:“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一般農家以戶組設與“社”有關的“社事”,把各種不同職業、但有相同愛好的人組織起來,設會頭、訂會章、收會員,然後,每年由“會長”牽頭組織耍社火。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娛神,香火娛人”。社火在農村具有某種民間深意,農村耍社火,或為祈天或為敬神,其含意深邃而味長。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陝甘等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鑼鼓手、舞獅隊等等。群眾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予菸酒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二、社火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類別

社火表演時,每個社火隊都有一個說詩的“春官”,如春節到到單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時,春官身穿馬褂,頭戴禮帽,隨著鑼鼓點子說4句一首的祝辭,一般都是因單位性質職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況不同而現編現說。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社火隊主要的特色項目是高蹺,民間稱高柺子,一般用椽材製成長約3尺或4尺的長方形柱體木腿,在上半部約1尺的地方安裝一長條(以腳寬為宜)橫板,腳踩在橫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綁在人體的小腿上。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耍社火的人身著歷史戲劇人物服裝,一般扮演的有《斷橋》、《盜仙草》、《挑黃袍》、《唐僧取經》、《八仙過海》、《包公賠情》等戲劇中的人物。在強烈節奏的鑼鼓音樂伴奏下,做行進隊列或場地定點表演。

如表演斷橋,由許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調唱臺詞,加以簡單的手勢動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紙或綵綢粘糊,有船姑娘駕船,走碎步,猶如船在海中行走樣,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漿板,做搖船樣。跑竹馬,用竹子做骨架,紮成馬形(也有驢形),以綵綢或彩紙裝飾,表演者腰圍竹馬,宛如騎馬一樣,男女成雙成對,編隊穿梭奔馳、跳躍、對唱,樂感強烈,節奏鮮明,氣氛熱烈。類似的還有豬八戒背媳婦等。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社火表演社火中最具表現力的是高臺,又名高芯子。有抬芯子、背芯子、車芯子等多種類型,隨著車輛的普及,現在尤以“車芯子”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機或小型汽車上固定一根或幾根丈餘長的木椽或鐵桿,再在杆的頂端綁成蓮花形或其它形狀的懸體物,這就是芯臺。芯臺上再將一兩個或多個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著戲劇服裝,做簡單動作或造型,在行進中表演玄妙、驚險動作。社火中還有扭秧歌、耍獅子、舞龍、大頭娃娃等。大型社火隊由彩旗、鑼鼓、獅子、旱船、大頭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組成。

每個高臺均有一主題。常見的故事情節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於秦腔故事。高臺往往由經驗豐富的民間藝人指揮建造。即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也有汽車或拖拉機)上,使用鋼筋,布料,彩紙等材料做出各種造型,如假山,樹木,動物等,然後按其內容把男女兒童(年齡一般4-5歲)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臺上,少則1人,多者10餘人,高可數丈。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社火社火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一個大人揹著一至三名兒童表演的“背社火”;有騎著馬、牛、騾子表演的“馬社火”;以及“高蹺社火”、“車社火”、“山社火”等。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耍社火時,靠的是演員的動作表演,並配以旌旗、儀仗、羅、鼓、鐃、郄等,規模浩大,場面熱烈壯觀。社火表演內容也極其豐富、廣泛,由於社火進行中不說不唱,可以不受時空、內容的限制,從上古的三皇五帝神話傳說到歷史故事,軼聞野史,傳奇英雄等,無所不包,無所不演。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現在的社火節目中有《軒轅黃帝戰尤》、《神農氏拿野苗》、《共工戰祝融》、《禹王治水》、《藥王收五臟》等等,都是非常古老的。

每次耍社火的開始和結束,人們都要在村子附近的廟宇舉行祭神集會,然後依次擺開陣勢,由扮演青龍、白虎的二神在前面開道,關公、周倉最後壓陣,數以千計的人們,畫上臉譜,身著歷代服裝,騎著高頭大馬,手持刀叉劍戟,幾百面大鼓齊鳴,震天動地,一二公里長的隊伍威武雄壯!那四人齊敲的大鼓上面繪的是金色盤龍和八卦太極圖,場面頗和古代祭祀禮儀相似。正如《周禮•地官•鼓人》記載的那樣:"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社火表演是一種啞巴戲,為了讓人一目瞭然,其臉譜更為強調人物的主要特徵,一般是專人有專臉,如牛皋和周倉,額頭上畫有圖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辦案的包公人稱“包青天”,其額頭上的“日”、“月”,象徵他鐵面無私,公正廉明,與日月同輝。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三國演義》中的五虎上將關羽為世人傳頌,其死後被佛教神化,尊為“關公”、“關帝”爺,作為神靈來崇拜。社火中由誰來扮演關公可非同小可,這個人必須是最受大家尊敬,威望最高的。給他開臉化妝,一切準備完畢,最後勾點七星痣(“七星”即北斗星)。人們認為這是最神聖的時刻,因為一旦勾點了七星痣,神靈就附體了,於是大家對頂禮膜拜,婦女抱著孩子“關老爺”摸頂,同時還爭著將“老爺”臉上化妝的硃砂用手沾一點,抹在孩子的臉上,據說這樣就可以保佑孩子平平安安,不招災生病。

三、靈臺武社火的表演內容及特點

每逢春節過後,靈臺各村開始排練社火,即使沒有上裝,看熱鬧的大人孩子們都會爭相圍觀,社火,象徵著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也預示著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排練社火的鼓點把農村的各個村落點綴得熱熱鬧鬧。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社火隊的陣容形式是:

儀仗隊為先導,它包括“龍鳳旌旗”、“鑼鼓隊”、“春官”、“叫花子”“害婆娘”。儀仗隊之後,則是社火表演隊伍。裝扮形式內容,各村落各不相同,各顯其長。一般裝扮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的有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近年來多有秧歌隊、腰鼓隊、模特隊加入。雜耍類有舞獅子、舞龍、跑旱船等。

靈臺社火之所以叫“武社火”,是根據周文王建“靈臺”祭祀時舉行的群體娛樂演出方式得來的,因為祭祀結束將要攻打商紂王,所以表演以武戲為主。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演出開始後,社火表演者帶盔披甲、手拿道具,出場後正反雙方對殺對打,追殺收放,其造勢不亞於秦腔中的武戰,不同的是秦腔武戲連唱帶打,而武社火只打不唱,以啞劇形式出現,用武打表演劇情。表演的劇目有《封神榜》、《出五關》等,表演獨特,別具一格。

靈臺武社火中的演員,最少不下於20多個身子,主要有紅臉、花臉、老生、文旦、武旦、醜臉、白臉等。表演的道具有刀、槍、劍、棍、鞭、錘、鐧、弓等,一轉社火一個故事,彷彿把觀眾引入古老而久遠的戰爭中,或歷史糾葛中,或人生悲劇中,但它的寓意總是正義最終戰勝邪惡。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靈臺武社火的表演技巧、功夫要求很嚴格,從人物出場、打鬥、拼殺,一招一式都按某一個故事情節去進行,表演形成的走勢踐線多為“剪子花”形。每一個動作都很講求功底,一是表演時一定要踏到四門;二是表演者要掌握春秋刀、連枷棍、劍、鞭、錘、鐧等道具的耍法和基本功

靈臺武社火有一定的組織形式,每一個社火隊都有“社火會”,“社火會”由3—5人組織,“社火會”的負責人叫“會首”,一般由地方組織委任或社火隊推選有威信的人擔任,專門作組織、協調和演出聯絡工作。社火隊的教頭叫“社火母子”,社火的轉數、套路、技術、技巧、情節都由“社火母子”負責導排演練,“社火母子”一般都掌握上百轉社火的情節和耍法,在選擇繼承者時也比較嚴格,不但要傳授者肯定,而且要大家認同。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每年臘月開始,靈臺各村莊的社火頭樹起旗幟、拉起隊伍,開始了熱烈的社火演練。從正月初七八開始,第一場社火必在老廟、寺院等地扎場子演出,謂之“出燈”,全村男女老少都去觀賞,算是“出師”典禮;牌燈是社火隊的靈魂,走在社火隊的前頭,扎場子演出時,場子圍繞牌燈而扎,牌燈四面寫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即是耍社火的宗旨;除牌燈外,五花八門的燈籠是絕好的點綴,演出中,燈籠組成的一長串“火龍”在山凹梁脊上蜿蜒蠕動,煞是壯觀。耍社火前,主人燃放鞭炮,演出完畢後,主人要送上煙、酒、糖、茶等饋贈品表示感謝。社火隊除走鄉串戶以外,在每一個莊頭都要扎一個總攤子進行表演,表演時間一般是正月十六或正月二十三晚上結束,把最後一個晚上叫“謝將”。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由於社火只有劇情表演,沒有語言臺詞,其情節全憑觀眾領會。表演劇目大多取自古代諸如“封神”、“三國”、“西遊記”、“水滸”等故事中的武打情節,比較著名的有《黑虎搬三霄》、《出五關》、《長坂坡》《斬顏良》《遊西湖》《雙出關》《臨童山》《送錦娘》等多達200多個段子。演員臉譜跟秦腔戲中的臉譜相似,有“大紅”(比如關雲長)、“二紅”(比如趙匡胤、黃飛虎等)、“花臉”等,旦角由四至六人扮演。臉譜直觀化,忠奸正邪一目瞭然,以長兵器及扇子作為主要道具,動作虛擬化。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靈臺社火最具觀賞性的是高蹺社火。高蹺社火一般在白天表演,表演者化妝成歷史劇中的各種人物形象,手執兵器,雙腳各踩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柱,用細絲繩與腿綁成一體,由於木柱形似農人用的钁把,所以當地俗稱“钁把社火”。表演者行走輕巧自如,如履平地,配合鑼鼓的節律,還作出各種動作,有驚險的“大跨”、“蹦跳”,而身懷絕技者還能“跌叉”。平涼市各縣中,靈臺的高蹺社火腳下的木柱最長,曾在全市社火匯演中榮獲表演特別技能獎,博得觀眾的驚歎。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靈臺武社火作為靈臺地方民間文化的一分子,群眾基礎很廣泛,全縣8鄉5鎮都有分佈。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目前共有民間社火團隊78個,就邵寨鎮社火隊多達34個,部分地方社社有社火隊。什字鎮彎裡陶村、長坡村,上良鄉合集村、楊家莊村的社火都融入了很多武術成份,耍起來頗有特色,深受群眾喜愛。

今年春節沒有組織社火表演,但愛社火的激情並未因此停歇

靈臺武社火經過民間藝人的代代傳承和提煉,把驚險的表演和生動的造型藝術融為一體,逐步形成了節奏強烈明快、場面壯闊粗獷的特點風格,它將在民間文化的百花園中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