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上課少講,讓學生多練,多思考,你怎麼看?

柳絮飄飄風淡淡


傳統教學一直是老師講授,學生聽講,屬於"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是學習的主體。傳統教學模式的效度也是很低的,原因是老師講的太多,無論講得有多好,並不意味著學生學到很多,學得很好,畢竟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現代教學主張把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中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精講精練,誘導學生思考,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能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在合作探究中應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

傳統教育模式和現代教育方法相比,現代理念當然更完美,更科學,更接近教育的人本和人文思想,更能體現教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必須走出傳統教育模式,接受現代教育理念才能很好促進現代教學的有效推進。如果只是狹隘,片面理解為現在老師講的少,讓學生自己多練多思考,顯得老師無用武之地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實質上現代教育理念對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組織駕馭課堂能力,管理學生的能力,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的教學藝術都有更高要求。比起傳統的照本宣科,現代教育對老師的挑戰巨大。作為現在的老師既不能丟掉傳統經典,又要做好一個引導者,引路人,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真的需要動腦筋,需要不斷學習,思考。





李麗935


我兒子的初中數學老師就是這樣做的。他是我們區的優秀教師。他曾帶過一屆初中,當時全區前四名中,三個是他的學生,其中一名是他的孩子。緊跟著他接手下一屆,我兒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從初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要養成每天堅持課前預習,不懂的第二天認真聽老師講,課後先複習再做作業。因為中學不應該像小學時專等老師喂知識,要學會自主學習,不然高中會更吃力。他還要求,平時寫作業時要像對待考試一樣認真仔細,考試時要像平時做作業時一樣抱著一顆平常心。三年下來,孩子適應的很好,中考全區12名。果真進入高中,課程更快,而且自主學習的時候更多,如果不提早準備,到了高中就更吃力了。相信老師,因為他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如果你相信老師,就放心的把孩子交給老師,除非你有更好的經驗。


寶鋼超人


老師上課少講,學生多練多思考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適應學生的學習規律,更符合人腦科學。美國一家實驗室做過一個關於學習方式的實驗,用不同的方式學習,24小時後知識留存率,完善不同。

用傳統的講授,留存率是5%,用演示的方法教學留存率是10%。視聽結合的留存率是30%。用小組討論的方法留存率為50%。動手實踐留存率為70%。將給他人聽留存率為90%以上。


從上面的實驗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經常用的教師講授的方法,卻是留存率最低的,換個說法,也就是學習效率最低的方法,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儘量少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能夠學會的也不講,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自行解決的問題還不講。

教師儘量少講,儘量讓學生多練,多思考,還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講解。我們說,教師儘量少講,但有些問題還是必須要講,學生怎麼也並不會的題目要當講則講。但是我們提倡的講與傳統的講還有區別。要少講授多顛簸,由講知識轉為多講方法,真正教會學生學習。


高效學習劉老師


一、我喜歡這種教學方式

我在上學時,大約從中學時期起,不知什麼原因,上課的時候總是愛走神兒。剛上課時能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一會,然後不知什麼時候腦子裡面就遊離了。腦海裡可能是在回味老師講話時的語音語調,可能是看到老師寫的板書好看而在分解她的字體結構,也可能是在想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總之雖然眼睛可能一直在看著老師、看著黑板,但思路並沒有跟著老師走。在我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一直努力地想要控制自己不要走神,但是無濟於事。

這種情況,對於文科學科還好,大不了課下找別人筆記補一下;但是對於理科學科,就會造成知識斷點,導致我在課堂上並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在課後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自學。我會一字一句的重新複習課本上當天學到的知識,無論是上課時我聽懂的還是沒有聽懂的。這種課下自學、查漏補缺的學習效果還不錯,至少比較紮實,因為有的同學覺得在課堂上聽懂了,課後的練習和複習會相應的少一些,而我會全面的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梳理。

因此,這種學習方式也算歪打正著,成了我養成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並且因此受益匪淺,直到現在。

二、至於能不能讓老師上課時少講,讓學生多練習多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為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分對待。

我把老師講課分為兩種類型的課程:一類是新知識講解,另一類是考前複習的題目或試卷講解。

1.在學習新知識時,大部分老師基本上是把課本上的內容精簡提煉後,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其實這個照本宣科的過程是比較枯燥的,有點自學能力的同學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學完成,並且更加省時省力。對於這部分同學來說,其實老師在講授這部分課程時,完全可以只講精華和重點,把多數時間留給同學自學、練習和思考。

2.在考試前的複習和試卷講解過程中,當然還是老師講課比較重要。畢竟每個同學對於知識的掌握情況不一樣,易錯的題目也不一樣。通過老師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搞懂自己不會做的題目,也會讓學生對於所學知識進行全面梳理,查漏補缺。

三、結語

因此,讓老師上課少講,而學生多練習多思考的學習方式,比較適合自學能力比較強的同學。而對於沒有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比較弱的同學,以及備考前老師講解題目或試卷的複習階段,或許老師的講解比學生的自學更高效。


海叔教育堂


按照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出發點是很好的,可是實際操作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而且需要做好引導。


老師上課少講,可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前提需要學生積極做好課前預習。

老師上課少講,出發點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多去思考,但是學生真的能做到嗎?我覺得這個一定要提前做好安排和讓學生充分預習。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學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自覺。如果老師沒有提前規劃我提前設計好預習的提綱,很多孩子都是正式上課才會去看書。不僅僅浪費了時間,而且這一堂講課就會是冷場。只會有幾個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會在課堂上非常活躍,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放飛自我。課後,老師不僅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彌補。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並做好預習的規劃,使得課堂能順利進行。


老師少講,但要講到課堂重點。

我個人認為,老師可以少講,但是必須捉住課堂的重點,引導孩子學透重點,其他的方面就可以讓孩子多去思考和發言,而不是讓孩子信馬由韁,脫離了課堂的學習內容。課堂上老師少講,以數學為例。我個人覺得重點就要說解題思路,講基本的切題入點。講完了這些,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揮,去練習。這個是很好的。可是難道就一直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嗎?當然不是,老師更加不要忘記最後一步 就是把同學孩子們拉回至課堂的中心知識點。老師做最後的總結分析,理順思路,理順方法。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既能老師少講,又能使得孩子高度參與到課堂中。我個人覺得才能收放自如,達到預期效果


老師少講,讓孩子多講,多練,多思,出發點是很好。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必須要提前計劃,事中把控方向,課程末端要及時歸納總結,這樣才能達到效果。


正壹富華老師


我完全贊同這種觀點。

現代教學,應堅持少講多練,精講多練的原則,反對陳舊的滿堂灌,填壓式的教學方法。上課滿堂灌,儘管教師在課堂上講得眉飛色舞,頭頭是道,但學生不愛聽,甚至個別同學打瞌睡,搞小動作。教師埋怨學生不認真聽講,上課搗亂。學生埋怨老師滿堂灌”炒剩飯”,收效甚微。

少講多練,不等於不講。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將這節課要講的內容交給學生,先讓學生將課文通讀幾遍,找出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解決。再逐段分析,找出本段的意思,再找找本課的寫作意圖,最後老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再作總結。課後還可以讓學生找出一些優美的句子和段落閱讀欣賞。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較好地掌握所學內容,較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比滿堂的教法好多了。

老師上課少講,讓學生,老師多方互動,多思考,多練習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值得推薦。


程世儒


"少講多做,精講多練”,這個說法是有的,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來談談個人觀點。

一,多講。每當遇到新知識,新概念,老師從複習舊知識導入新課,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有助於學習新知識理解新概念。老師講的肯定多一些。

二,少講。學生學習了新知識點,接觸新概念,必須有一定量的思考練習來鞏固和提高,這時候老師可以少講或不講,讓學生提出疑問再講。

三,多講與少講。多講不是重複囉嗦,是老師根據教材重難點進行講解和強調。少講不是不講,是教師進行適當的點化和提示。

總之,備課時老師依據教材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該多講?該少講?老師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





PMY0808


你好!作為從教多年的我,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老師每上一堂課,都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而每一堂成功的優質課,不在於老師講的多少的問題,也不是在於學生多想多練的問題,而是在於老師精心設計這堂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在教學時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很快的能成功的學會老師講的內容,並且達到會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才能算是達到老師預期的目標,什麼樣的情況下讓老師少說,什麼情況下讓學生多思考多練,老師都有自己的精心設計,你們的要求是在不理解老師的教學性質下所說的,因此,希望你們多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教學,他們是有計劃有步驟和有目標設計教學的,不是亂教的。


十里春風再無你A


而教師通過壟斷和出賣知識來賺錢。應該堅持教育為學生服務而不是為教師服務的原則。如果教材讓專家特級教師寫得質量很高,通俗易懂且解答非常細緻,讓學生能看懂,同時可以錄製特級教師的上課視頻資料在DVD平板電腦手機裡播放收看,讓全國學生獲得整齊劃一的高水平教育水準,將經典習題集給出具體詳盡的解題過程,習題不求數量多而求質量高,舉一反三,以一比十,做一道題可以達到十道題的效果,小學三年級以前,有父母在家輔導功課,因為今天的父母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比教師素質高完全可以輔導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後學生具備了自己看書學習的能力,就不用去學校聽老師講課,在家通過自學就可以完成學業,最終通過高考考研的檢測實現畢業升學。你認為在學生時代學習成績中下游的學生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嗎?今天教師的素質是三流教師教一流學生。老師除了會折騰摧殘折磨學生導致優等生自殺還會幹嘛?很多老師學習成績遠遠不如學生,老師經常向學生請教。實現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無人化,使得教育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儘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使得教育遵循自然規律。考上名校研究生的都是普通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卻考不上自己母校的研究生了。這說明由於高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即班主任打擊摧殘迫害折磨那些最優秀的學生導致這些優等生在高中成績下滑只考上了普通大學的本科生,讓二流學生考上了名校本科生,真正優秀的學生只上了二本。然後這些優等生在高中失敗後,經過大學四年臥薪嚐膽,在考研中再次發力把屬於自己的名校尊嚴又奪了回來。類似日本在近代通過多次發動戰爭多次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比如甲午戰爭打碎了清末洋務運動的希望,七七事變打碎了民國時期民族資產階級崛起的可能。


紅星照耀神州


首先,肯定一下這個結論!

按照現在教育觀提倡“以人為本”,確立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地位,是沒有錯的。

教師作為引導,必要時點撥關鍵核心,採用啟發式教育,方便發揮學生主動性。

這種方式的內在邏輯是把學生做為獨立個體看待:一方面是學生自己具有獨立意志;一方面是學生具有獨特性。

每個學生是不同的。即使同樣的問題,他們看待的方式、角度、思考方向都會有差別。這樣的練習可以很好的鍛鍊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方式任何時候、任何場景都適合嗎?

方法雖好,可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意識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孩子之間發展水平不同。

以下給出具體應用場景:

學生年齡

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需要這種自主、啟發的教學方式。

不過從兒童成長髮展規律來看,人的專注度、自覺性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不考慮年齡而盲目使用這種方法並不合理。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其注意力情況大致如下:

3歲為8-9分鐘;

4歲是9-10分鐘;

5―6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

7-10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

10-12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分鐘;

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

所以一定要按年齡合理分配給學生供他們自由思考、練習的時間。過短沒效果、過長沒精力,反而導致課堂紀律變亂。

人數

此方式尤其對於較低年齡的學生適合於小班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固然好,如果能有另一種方法輔助就事半功倍了,那就是學生之間可以展開討論。先獨立思考,再展開討論,交流意見,最後老師點撥,完美!

只不過不適合大班教學,人數多,紀律容易渙散。而且在點撥階段不能雨露均霑,不能讓很多學生自己闡述觀點,這一步驟是加強學生自覺性的重要一環,因為每個人知道自己很有可能要當眾發言,所以都會積極參與思考;人數一多,大概率也不被提問,沒有站起來分析敘述的壓力,學生容易混時間、不思考。

使用頻率

使用頻率不易高,尤其對於低齡學生,對於初中、高中生可以適當放寬。

書本內容繁雜,教學任務也較重,學生需要很多時間先去理解。所以自主思考的時間應占少數。

教學階段

初學階段少用,學生剛剛接觸新的知識、概念,需要時間理解,和新內容建立關聯。根要打牢,不然捨本逐末、信馬由韁的思考不是思考,而是幻想。在教學的後期階段,學生在之前建立的知識地基上有根有據的練習和思考豈不是更有效率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