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晚年能享儿孙福的,绝大多数是教子有方,对此你怎么看?

豫东二妮子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工作积累财富

可以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

春夏秋冬

如果春夏有付出

秋冬既有回报

回归到这个问题

如果小时候努力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把他们栽培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那他们必有能力回报父母

如果只是一味宠爱

而不细心教导

到老了也只是多了一个啃老的子女罢了

更不要谈什么晚年享福的事

看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纪录片

叫《人生7年》

里面就是讲述了不同阶级的孩子的成长过程

能看出来

穷人的父母有钱买车

富人的父母有钱投资教育

大多数穷人的孩子到最后只能靠政府救济何来钱财给父母养老

所以若想以后孩子给自己养老

那就把他培养成

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孝顺的人

被社会需要的人

这样也会让自己家族世世代代立于不败之地

不怕没人给自己养老

真正安享晚年



梦想雕塑家


我家孩子姥姥姥爷都没有多少文化,到现在手机就会接打电话。自从我们有一个孙女儿开始就天天一步不离的守着我孙女儿,碰了不行,受委屈不行。不让靠近我们,我们干着急呀。因为她有癔症,谁都不敢惹她。将就吧,我俩放心了,孩子们开始哄我俩玩了。


宝莲至尊


[喜欢NEW生活的人都在看,点击右上方加关注]

一、事例

题主的这个问题,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单位的一个家庭的故事。那都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们单位的浴室,到了冬天都是每周开放一次,周六下午开放。因为一周开放一次,所以洗澡的人很多,都要排队。而在排队的人群中,总能见到一个小伙子,推着一辆轮椅车,带着一位老爷子来洗澡。

因为进浴室有一个比较高的台阶,轮椅车推不进去,小伙子都是把轮椅放在外面。然后背上老爷子去浴室。老爷子因为中风瘫痪,小伙子帮老爷子擦洗、搓背,洗好了还要帮老爷子穿好,再背出去坐上轮椅车。冬天无论天好还是天阴下雪,小伙子总是一周不落的带老爷子来洗澡。

在熟悉的人中都知道,他们是一对父子,而且这个儿子是养子。老两口从小把这个孩子带回来,视如已出,疼爱有加。但是老两口子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方法,对孩子从来不打不骂。两口子话也不多,没什么文化,但是老两口子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很有智慧。例如在孝顺这个问题上,老两口在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父母就很孝顺,常常把他们的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来住,一起生活。听周围的同事说照顾的非常好。

老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有一手非常好的木工手艺,在单位里修修补补,非常勤劳,人缘好,口碑也好。他的孩子学习很勤奋,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然后又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在我们所在城市里一所大学留校任教了。这个小伙子对父母很孝顺,在我们那里是远近闻名的,谁要是提起孝顺这个话题,人们总是拿他来做榜样。

二、总结

说了这么多,该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了。其实我们晚年生活幸福与不幸福,跟儿女有相当大的关系。孩子的孝顺不孝顺,不单单是一个品德问题,也是一种习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非常重要。孝顺也是一种家风,有代际传承的。老人们对自己的老一辈孝顺了,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言行无形为儿女做了榜样。

同样的,父母非常勤劳,只要教育得法,也能给儿女做出榜样。不管孩子是上学,还是做其它事情,总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做出一番成绩来。

总之,父母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用心良苦的付出,总能得到回报,到了晚年可以安心享受养老生活,也就是题中说的享儿孙的福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谢谢加我关注并点赞,转发收藏。


NEW生活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是,一个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另一个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

晚年能享儿孙福的都是教子有方吗?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五六十年代,每一户人家大都有几孩子,大人们为了生计忙活着,一般情况下对子女都是任其自然,偶而如果犯了不写作业或者偷拿别人的东西的错误,免不了要挨一顿胖揍,如果这也是教子的话,在那年头出生的人恐怕没有几个没有领教过这样的教育,那么为什么这些长大之后的人对待父母的态度竟然千差万别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同父同母一个家庭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所受到父母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他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国人有着很顽固的看法,认为一个人的好坏是教育的结果,因此出现了“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的提法,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这教育那教育,就是想着把别人教育好,事实证明效果如何,每一个人心里没有数?所以教子只是一个方面,个人的主观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单纯的强调哪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每一个人都想着晚年能享儿孙福,不能夠如愿以偿的也大有人在,别指望教子有方就能实现愿望,那只是一个美妙的愿景,难道不是吗?


丅FK


晚年能享儿孙福和孝顺也是一种家风,是代代传承的,父母对自己的老人孝顺了,儿孙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用心良苦的付出都是为儿孙做榜样,以后总能得到回报,到了晚年一定能享受儿孙福的,也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福,我觉得是正确的。





果果奶奶7069


享儿孙福,是教子有方,没有错,但仅当辈教子有方,还不够,家风要一代代传承。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家人家儿子不孝,父亲教育儿子说:“爹娘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你不孝,对得起爹娘吗?”儿子反唇相讥:“我爷爷奶奶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你不孝,对得起我爷爷奶奶吗?”父亲无言以对。这说明,光说教不行,要身体力行,做出样子。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让儿女孝敬他。好的家风,需代代相传。


用户80587892566


我认为这就是传承,是家风家训家规的体现!一代一代的发展历程,有的家庭老人晚年很幸福,儿女们都很孝敬父母,通情达理,有的家庭老人晚年很凄惨,儿女不管他们,有的伸手给老人要钱,不给就跟他们闹,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原生家庭里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教育,父母对自己的长辈如果处理的关系的,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说父母榜样的力量太重要了!


梅子心能量


享儿孙的福主要是指儿孙孝敬,有能力给老人养老,这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孝敬心非常重要,然而这两者不是与生俱来,必须有一个有良好的环境影响,家长的培养教育。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怎么教育他,他就是什么样子,教育并非是指口头说教,它是多方面的,主要和家庭环境熏陶和教育有关。

一 家庭和谐,一家人和和气气,没有吵闹声,只有欢笑声,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下长大,性格豁达。

二 有父母的疼爱,在被爱的环境中长大,这样的孩子内心强大不会自卑。

三 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怎么做人 ,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并且培养孩子从小孝敬父母的习惯,习惯成为自然,长大也自然孝敬父母。

总之, 晚年是否可以享儿孙的福,除了家庭环境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懂得感恩,孝敬老人,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否则,孩子有孝敬心没有能力,要享儿孙福也是一句空话。你们说是这样吗?








康养轩


要想儿女孝,自己应该先做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媳妇不孝别强求,自己的儿女行前头,只要儿女能力强,不怕媳妇怎么样,别说媳妇与女婿,要想自己的儿女是正题,如果自己的儿女能吃苦有能力,没有不孝顺的媳妇女婿,爸爸妈妈是儿女的一级老师,从小看着父母的处事为人长大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教育是关键....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爱舞小小草


晚年享儿女福的老人,是教育子女的家庭专家,我有多位全国各地的老人朋友。老年享福讲话好用,子孙亲切关心照顾周全。这些老人各人有各人自己的套路,理解沟通尊重自由平等。不孝不合的家庭老人胡作开始,老年受罪吃喝穿带最基本的事情,后代喂狗不给吃,生不养死不葬,儿女拼命往死里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