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對”是什麼意思?

春曖花開1852


在詩人如銀漢繁星的唐朝,張繼算不上出類拔萃。他之所以被後人銘記,乃是因為一首眾口相傳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後,國家動盪不安,百姓顛沛流離,當了個小官的張繼也被迫流浪。在深秋的一個夜晚,張繼宿在姑蘇城外楓橋底下的小船上,感受著江南水鄉之夜的靜謐幽美,自己卻無處可去,頗有一種“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體會,不禁有感而發。

01密集的意象勾勒出江南夜景圖

首句,詩人便接連甩出三個意象:將要落下的月亮、啼叫的烏鴉、冷寒的空氣。值得注意的是,“霜滿天”不是一種具體意象,而是詩人的感受:天氣很冷。

月落時候,烏鴉開始啼叫。黎明時分,日出之前,最是寒冷。空氣中帶著徹骨的寒意,詩人即使在船艙中,也覺得“羅衾不耐五更寒”。

首句三個意象,已勾勒出江南秋景圖的黑白輪廓,給人一種清冷之感。緊接著,第二句又描繪出三個意象:江楓、漁火、不眠的詩人,為這幅圖增添色彩與細節。

江邊成片的楓樹隱隱約約露出輪廓,藉著岸邊漁船上跳動的燈火,依稀能看見楓樹已紅。原來江楓和漁火同詩人一樣,伴著滿懷愁緒難以入眠。

“對愁眠”,是指伴著愁緒入眠,即把江楓和漁火擬人化,實際寫夜深難寐的詩人自己。也有人認為“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此句理解為寒山寺所在的山上的紅楓和山腳下的漁火,對著對面的愁眠山。

其實,“愁眠山”與“烏啼山”都是因為張繼的這首詩而得名的,弄清先後順序,自然不會誤解。

前面兩句,六個意象,包含詩人所見(月落、江楓、漁火)、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對愁難眠),畫面豐富,動靜結合。意象之密集,讓人聯想到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二者在意象的選擇組合與詩意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短短十四字,寫出了江南秋夜的靜謐肅寒,反映出詩人羈旅在外的惆悵。

02倒敘手法寫出愁思無限

月亮落下去的時候,代表著夜晚快要結束了,也就是說前兩句描繪的景象,是詩人失眠一整夜後,在將近黎明時所見。

筆鋒一轉,詩人又猛地把思緒扯回半夜,開始寫半夜的所聞。

夜靜悄悄的,詩人翻來覆去睡不著,想著明天還要繼續漂泊,前路茫茫,不禁心中空落落的,愁腸百結。

突然,幾聲悠遠古老的鐘聲傳來,那聲音古樸而大氣,莊嚴而肅穆,似乎還帶著歷史的迴音與嫋嫋禪意。詩人聽了,思緒萬千,更加難眠。

在靜謐的夜晚,一點風吹草動的聲音都能讓人印象深刻,何況是鐘聲,而且詩人還難眠,對鐘聲的印象就愈發深刻。

後兩句都只寫了夜半鐘聲,意象變得疏朗,情感卻更進一步。

“夜半鐘聲到客船”以動寫靜,用鐘聲寫出夜的靜,鐘聲的幽遠也暗示了不眠夜的漫長,將詩人心中的愁思綿延到無盡的遠方。浩浩乾坤,朗朗天地,詩人竟覺得無處可去,長久的漂泊,讓人身心俱疲,又怎能不惆悵?

夜半鐘聲,可謂這首詩的點睛之筆。將夜的靜謐突出,夜的漫長延伸,極大地深化了詩人的離情羈思。鐘聲也讓這幅秋景圖變得有聲有色,從靜態圖變成動態圖。

三葉草以為,好的詩篇,不僅意象美,畫面完整,更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而張繼的這首詩,具備以上所有特點,難怪流傳千年依然不朽。


三葉草青青


夜泊楓橋點滴

經安史之亂,帝都西安被佔了,皇帝流亡四川去了,作為帝都朝庭中的官員我,與幾個同伴,亡魂落魄地逃到了蘇州。

幾經反轉,歷程幾千裡,攜家帶口,來投奔這裡的一個熟人朋友。

這不,緊趕慢走,還沒到城裡,就在這姑蘇城邊,天已經黑了好久。

船家說,在這裡過夜吧,明天再進誠去尋找你們投奔的朋友。

我們停靠在姑蘇城邊的河流岸邊,上邊是有名的巨大的石板拱橋一一楓橋,岸邊有小酒館飯店類的幾間平房,裡面來來往往很多人,可見這裡是一個座落在主幹道旁的旅人聚集處。

蘇州河寬,平靜而繁忙,白天船隻如穿梭一般,人貨流快,各忙各的。

我們這幫外地落難人逃亡至此,眼中沒有美景,心中只有忐忑不安,來此前途風險重重,朋友可找,只能暫時有個落腳點。

以往的榮華富貴只覺是一縷煙雲,風一吹就走了,帶得些家人朋友來此,以後靠什麼生活?我們能適應下來並好好的生存嗎?

還有皇帝,還有一幫親近的官僚,還有其他的平時的親朋好友,不知他們又各自生死如何?哪些人死了,活著的又都逃到了什麼地方?

驚魂難定,前途未卜,得失令人撕心裂肺,這秋冬的夜呀,霜打下來,寒徹肌骨,時間難熬,除了江中零星飄忽不定的船上的燈火,夜好黑好深好沉呀,愁緒不得了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落魄身,寒夜中,飄忽江舟裡,油將盡發著黃光的燈下,有感發如下:

夜泊楓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是不是隻有寒山寺的深夜鐘聲伴著我的愁緒?是不是隻有寒山寺的僧人還和我們一樣沒有睡去?是不是我應該像僧人樣看穿看透這個世界,而摒棄世間名利,進入佛界達到忘我忘憂的境界?最壞無路可走時,是否要棄親朋而去,出家為僧,去和他們為伴?

這夜呀,天空中的一點亮光一一彎月也落向西山,凌晨的霜下得厲害,寒水起寒風,伴著寒夜的黑暗,看不到盡頭呀!!!

夜漫漫,何時有日起天亮溫暖天???

盼盼盼,只望神靈保佑我們平安,來個華麗轉身,再重開美好前程,過上一如既往的好日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終於逃出來了,我們還活著,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平安可靠的好地方,我們要經得起挫折和打擊,我們要有一個好的信念,好的嚮往,去等待終將到達的明天。


彭彤彬


“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唐朝張繼《楓橋夜泊/夜泊楓江》中的一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撇開其他句段不論,單就"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裡的“對"字,是什麼意思。先來了解一下"對"字的釋意。

“對"字在動詞,名詞,形容詞,量詞裡基本都在,朝向,面對,對抗,左右,相互,對待,正確,配合,適合,成雙,敵對,反對,建議裡解釋為多。

而這句詩詞裡的“對"字,該如何理解詩人的用意。反覆權衡,也沒有找到最理想的詞來和“對”字。感覺有點彆扭和不協調。

上查網資料權威顯示這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對"字都是指面對的意思。是面對江楓漁火而是面對愁眠,也有點不太好理解。

既然是將這一句詩詞單獨拎出來論,可不可以廣開思路。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解讀這句詩詞中的"對"字呢?

我個人見解單單就這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對"字,應該有多種解釋。是否可以解釋為讓多麼美好的江楓漁火夜色風景來化解心中的愁緒呢?

"對"字,在這裡句詩詞裡作對策,抑制或抵消來註釋比較合適點。

以上見解純屬個人胡思亂想的歪理。不作學術討論。


三劍兄


為什麼用對愁眠呢?至少專家學者有過千奇百怪的解釋。江楓是誰?漁火又是誰呢?愁眠是否就是莫愁?文壇史界,百家爭鳴。

張繼的名詩,歷經千年一直被人們喜歡,近代學者終於揭開一個歷史真相,以百家講壇為首的所謂學者們,對天發誓,通過自己看過的一本古線裝版本證明,張繼就是梁山伯,詩中的江楓是祝英臺,漁火是梁山伯,也就是張繼本人。此詩是作者以自己為原型的自傳詩。

史學專家看到百家講壇學者口吐蓮花,節外生枝後,不甘寂寞,於心不忍。他們立刻對張繼進行了史學鑑定。張繼原名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失散多年的同桌,天寶元年,同學會上,張繼看到長髮飄然的祝英臺,才知道自己做了那麼多年鋼鐵直男。酒入相思腸,化作秋水波,二人脈脈含情,張繼看到祝英臺白皙的玉頸上刺著一隻蝴蝶,與自己胸前的刺青不約而同,才知道是緣分讓他們重逢。

酒後的二人,已不管是月落烏啼,還是霜花滿天。祝英臺依偎在張繼懷中,張繼解開胸膛,祝英臺看著張繼胸前雄蝶,起伏的胸膛終於讓兩隻蝴蝶纏繞在一起,飛向牡丹花下。史學家的解釋是,對愁眠的對,是擁抱的意思,愁非愁,所指者牡丹花也,對愁眠的本意是【擁抱在牡丹花下而眠】。

文壇學者對史界專家的觀點給於了否定,他們認為,對愁眠的對,是撩,是張繼撩妹撩出愁悵,不知不覺睡著了。不過這種觀點是極少數學者,大部分學者認為對愁眠的對,就是轉過臉來抱緊莫愁,因為那是個霜滿天的夜,天氣已近寒冷。由此可知,張繼與莫愁私約江邊,根本沒有被子沒有床,就睡在地上,所以面對面,擁抱取暖。

對愁眠中的愁眠到底是誰呢?史界認為是祝英臺母親,文壇堅信是莫愁。不過【明史】中記載,愁眠是小龍女的師姐李莫愁,小龍女走火入魔被尹志平上手,其實小龍女故意走火入魔撩小哥哥的功夫是李莫愁親傳,根據明史,張繼是張三丰祖上。

對愁眠的解釋應有盡有,不過最有說服力,大部分學者都認可的說法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私奔了,後來梁山伯化名張繼參加科考得中進士,祝英臺改名江楓,梁山伯新科進士,乘舟回鄉祭祖與祝英臺睡在船板上。有37名學者說殷溫嬌就是祝英臺江楓,唐僧是祝英臺所生,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沒化成蝴蝶。

一個簡單問題,也許專家學者能解釋出幾個意思,學問不簡單啊!!對不對愁眠,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白這個顏色


唐代詩人張繼所作的《楓橋夜泊》,是一首千古傳頌的七言絕句,在創作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就題目所述的問題而言,個人則有兩個意見:此詩起承句的意象是統一的,也是連貫的,不宜將承句單獨割出來討論。再就是一句老話,詩歌是形象語言,儘量不要用邏輯思維去糾結一字一詞,否則有很多句子都可能會解釋不通,就正如此詩起句中的“霜滿天”。李白說:“疑是地上霜”,霜從來都是在地上的,怎會滿天呢?

所以,我們還是整首詩一起閱讀:



月是一個思鄉懷人的意象。作者將觸月思鄉之情景作了省略。直接從月落著筆,一開始便營造出空茫的意緒。

而只要我們細心閱讀,便可發現,起承句的前十一個字,便非常高密度地聚合了五個夜半的意象。先是月落,上弦月起得早,在半夜時已經沉落了。光線的突然變暗,驚動起

烏啼幾聲。而此時四周寒氣瀰漫,讓人感覺繁霜滿天。岸上的江楓樹影,襯托出漁火幾點……

作者對意象的選取非常細膩。我們透過幾個意象便可感受到作者意緒的律動:

月落(所見)烏啼(所聽)霜滿天(所感),江楓(所想),漁火(所見)。這些意象,由所見起經歷了一系列情緒律動後,又迴歸所見,是連貫的,反映了作者對夜半景色的一種感受,所以我在起文時說,不宜將承句單獨抽出。



同樣,我們也不應用邏輯思維為“對”字釋義,承句中“江楓”本來就是虛筆,月落後,漆黑一片,靠遠方几點漁火燭光,最多隻能看到樹的輪廓,不可能辯認出是“江楓”。所以我說是作者所想。

“對”字帶有伴的意思,但古代詩人用字講究“不露”。作者的用意,多是以起承句的意象組合作鋪墊,映襯出其秋日旅途中的“客愁”。而這些意象與作者的情緒是交融的。所以如果一定要對“對”字作解,可解作契合、匹配。



最後順便說說轉結兩句。剛說了此詩起承句的意象非常密集。但轉結卻用了兩句寫一個意象:“鐘聲”。可見作者對“鐘聲”的重視,其妙處有很多釋本和答友有述,就不重複了。僅補充句,張繼是以“鐘聲”作為詩眼的第一人。


詩詞書院


對!一定要把這個“對”字理解對了!雖然,閣下錯了也不要緊,我除了深表同情,並不打算追究任何責任,但這樣難免有些對不起此詩的作者,我的朋友張繼先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寫的是什麼呢?大家都很清楚,是說他的那一葉破船,夜泊楓橋,然後他“對愁眠”。這個“對”字,很好理解,就是“對著”、“向著”。曹孟德“對酒當歌”,李太白“對影成三人”,韋應物“門對寒流雪滿山”,等等這些“對”,也是此義。這樣看來,“江楓漁火對愁眠”,即是詩人對著江楓漁火、愁緒滿懷而難以成眠的意思。但是,實在說,這樣就把張繼的詩看的太扁了。

張繼此詩,“對愁眠”是主旨,他“愁眠”所“對”的,豈止是“江楓漁火”而已!“月落烏啼霜滿天”、“夜半鐘聲到客船”,全詩所有的意象,都是他所“對”才對呀!

從月落、烏啼、霜滿天到江楓、漁火,是由遠及近,是實景眼見。再從江楓、漁火到城外鐘聲,是由近及遠,是虛聲耳聞。可以看出,“對愁眠”三字是全詩承上啟下的關鍵,這三字是統領全詩的。這樣,此詩便把遠近、虛實、耳目相互交觸,氣象渾成。古人論詩,最重渾成。如果死在句下,僅把“對愁眠”板執的只放在那一句中來理解,未免割裂詩意,一地雞毛,對不起張繼。

張繼此詩,意象的使用相當高明。詩人落拓江湖,本也生愁,對著那些意象,則更加愁而難眠。月落,天地陷入黑暗之中。烏啼,傳來一陣淒厲的哀號。霜滿天,寒意襲來,不僅冷身,而且寒心。(霜滿天的景象,我曾經領略過:千縷寒氣飛作雨,一天冷霜下如潮。鋪天蓋地,撲面而來……)江邊的楓葉開始凋零,江上的幾點漁火若暗若明,夜已深,寒山寺的鐘聲隱隱傳來,詩人輾轉反側,四顧茫然,怎一個愁字了得!

意象是我國詩歌美學的靈魂,是核心價值所在。唐詩宋詞,詩經楚辭,意象美學無所不在。現代意象派詩歌的倡導者、美國詩人龐德,直言他自己的意象派詩的開山之作《在地鐵車站》,就是受到中國唐詩的影響,也許就包括這首《楓橋夜泊》。

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寫“對愁眠”,成功營造出了孤寂落寞的憂愁氛圍,但詩中卻有兩種聲音出現:烏啼、鐘聲。寒鴉噪,不滅寂而反增寂。寒鐘鳴,不破愁而反添愁。現代心理學所謂“同時反襯”,詩人早有會心矣!

再囉嗦兩句。此詩“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如果放在詩的前頭,就可惜了,顯不出多高明,而以這句作結,頓時熠熠生輝。那種悠然情深、低徊留連的格調,讓人以為後面還有好多詩句,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哦。


莫安排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大多人都耳熟能詳,極具藝術特色,仔細揣摩,妙不可言。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全詩總體採用倒敘手法,頭兩句寫一夜未眠直至天亮,而後兩句以“夜半鐘聲”來襯托並非只是天亮時分醒來後的難以入睡,強化了“一夜未眠”時間上的連續性。

而“對愁眠”三字歷來被認為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這一句虛實交錯,言盡而意無窮,極大地擴充了全句的表達內涵,幾乎一筆寫盡“見山見水”的三重境界的魅力,這種舉重若輕的功底將全詩的藝術性提升到“

豐富的單純”這樣的高度。

關於這個“對”字。歷來說法不一,但我以為作“面對”而非“相伴”之解更恰當也更精妙。此句大意應是對著“江楓漁火”而愁的一夜未眠,也有發愁而睡不著的意思,一個“愁”字用的妙絕;而“對”字用的更是極為險絕,出其不意,險中取勝,採用倒置(對“江楓漁火”)或者說將我這個主體隱去不顯(“江楓漁火”對【

】“愁眠”)的筆法,將詩人之“愁”反襯的無所遁形。正是這種各美其美、各得其妙的寓多重意味於一體的極具張力的表達,才賦予了這首詩極高的藝術魅力,這三個字改動一字,則韻味全失,全詩境界直落下乘。

就全詩來講,首句通過”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密切關聯的景象點明天將破曉的時分,而“江楓漁火”這種並不關聯的物象由於“霜”字而形成了某種隱秘的關聯,此時的“江楓”應是紅色的,而“

漁火”也是星星點點閃爍不定的“紅”,通過這種隱藏的“紅”不僅將這兩種物象聯結在一起,而且烘托出悽清的“愁”之情緒。後兩句通過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僅打破了靜謐的氛圍,以動制靜,凸顯了“愁”的分量。

前兩句直寫當下,後兩句回味夜半,時空交錯,而且一近一遠,各種紛繁的近乎凌亂的物象都圍繞著“愁”字展開,有聲有色,形散神聚,看得見聽得著感悟得到,從而使這首詩成為千古名作,具有一種跨越時空的永恆藝術價值。


吃素的穿山甲


《楓橋夜泊》絕句,是寫旅人夜泊之愁。古今人釋義繁多,多重考據。我認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句,是寫環境的寒涼寂寥的自然景色。‘’月落‘’,對尾句‘’夜半‘’,說夜深。‘’霜滿天‘’是旅人由近及遠視覺中天際之間霜意寒氣襲人。下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擬人,江邊楓樹和江中魚火朦朧中寂寥無聲,彷彿在深眠。實際是詩人感覺的寂寥。一個‘’對‘’靜中有動意,環境的靜託襯不眠詩人愁的心動。‘’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惆悵寂寥不眠的詩人遠眺空曠寒夜中的寒山寺,耳畔在傾聽傳來的鐘聲。首句‘’烏啼‘’和尾句‘’鐘聲‘’呼應,突出靜,無動則無靜。‘’烏啼‘’在前兩句襯托寂靜(烏啼和鐘聲相比,聲音是小大之比,只有寂寥空曠中才清晰聽見烏啼),托起愁。‘’鐘聲‘’呼喚詩人,更讓詩人愁意滿懷。‘’寒山寺‘’和‘’客船‘’擬人呼應。前者動襯托後者靜,更突出詩人旅途愁緒。這首詩反映了動盪社會中離人的愁緒。靜動映襯,有聲似無聲。神來之意。


知行軒主人


“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詩出自於唐代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船蘇州,看到江上漁火,聽到寒山寺裡傳來的夜半鐘聲,觸動了詩人心中的愁思,一夜無眠。

“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即是寫此景此情。“江楓”一般解釋為“江邊的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漁火”指漁船上的燈火。“對”是詩人的神來之筆,意思是“面對面”,詩人將“江楓”和“漁火”擬人化,賦之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既是“江楓”與“漁火”兩兩“相對”,也是“江楓”“漁火”與詩人“相對”,就像是兩位心意相通的知己一樣,內心那種淡淡的愁緒,使得“江楓”、“漁火”和詩人都相對無言、難以入眠。

類似的用法,還可見李白的詩《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影成三人。

……

“對影成三人”中的“對”也有此種情感和意蘊。


至善如水


我是行香子,文史知識的搬運工,書評愛好者,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一條龍。

“江楓漁火對愁眠”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全詩如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要學懂一首詩,首先要弄清楚作者的平生經歷和詩的創作背景。

一、詩人的創作背景

天寶十二年,張繼考中進士,但在吏部組織的銓試中不幸落敗,沒有獲得官職,就回到家鄉湖北襄陽。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懷著憂愁途徑蘇州,在異鄉,當船停在城外寧靜的江楓橋時,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殘月、棲鴉、楓樹、漁火後,被江南水鄉秋夜美麗的景色吸引,自身又飽含寂寥苦澀,充滿了對仕途坎坷的憂愁。伴隨著寒山寺幽遠的鐘聲,張繼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詩。

二、江楓漁火的意象

“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漁火,實際指的不是江邊的楓葉和漁船的火焰,江楓指江春橋與楓橋。“漁火”並非什麼詩情畫意,而是漁夫在利用魚兒的趨光性捕魚,已經是“月落”時分,時間已經很晚了,漁夫仍然在為第二天的生計辛苦勞作著。突出捕魚人的生活不易,隱喻人生坎坷。“漁火”就點出了第一個“愁”,即漁夫為第二天的生計發愁。

三、“對”字的寓意

漁夫駕著漁船在江春橋與楓橋下捕魚,我認為“對”字有兩種含義。一是兩座橋和漁夫相對,是地點上的相對,一個在江邊,一個在江上,一暗一明,一靜一動,景物的絕妙搭配形成一個幽美的場景,也是一種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橋人的特徵。

二是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張繼面對江楓漁火幽美夜景時縈繞在內心的憂愁,為自己的前程發愁,也有對國家山河破碎的擔憂

四、結語

“對愁”,詩人為將來的前程發愁,漁夫為第二天的生計發愁,兩個人都憂愁的睡不著覺,所以是“江楓漁火對愁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