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范仲淹生於蘇州,死於徐州,為何卻葬於洛陽?

趙昱斌


首先,

范仲淹生於徐州,死於徐州,這個很重要,我作為徐州人,這個要強調一下。

范仲淹祖籍蘇州,他出生的時候,他老爸帶著家屬正在徐州工作,范仲淹出生於“徐州節度掌官舍”。

至於為何葬在洛陽,也是無奈之舉呀!

我們不要以為范仲淹入將拜相,千軍萬馬不在話下。文能寫《紅樓》,武可滅國家,做個地方官員,也留下惠民千年的民生工程。朝庭上下,歷來的君子大人,販夫走卒,那個不讚一聲:范仲淹聖賢君子也!

牛氣哄哄吧?其實他也真的牛氣哄哄,人家也有資本牛氣哄哄。

可以說,以後的歷史再怎麼變遷,范仲淹的歷史評價也不會翻轉。

“不為良相,就為良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爾樂”。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千古的君子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聖人也!

但是,要麼說“封建禮教”違揹人倫呢!就範仲淹這樣的人,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人,為後世小子們樹道德的人,為後進學生寫下教科書的人,母子二人竟然也進不了祖宗的墓地,范家的祖墳竟然也拒絕他。

而我們都知道,范仲淹對范家子孫那也是極盡教育之能事。

但是,這樣一個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的人,面對改嫁的女子和帶走的拖油瓶不可以入祖墳的所謂“禮教”,他也文武無用,謀無所出。

不要說他文質彬彬的范仲淹面對這種“禮教”只有俯首稱臣,就算是九百年後的袁世凱這種有名的敢殺人敢開槍的軍人總統,面對“小妾”不可和丈夫同墳的“禮教”,除了屈服之外,也沒有辦法。

袁世凱還不是,學習范仲淹,為自己的母親另覓墳地!

在我們老家有一個好大的村子,大概有人口五千人吧,全村人一個家譜的同姓,竟然也有兩個祖墳——大房和小房。據說從大清朝開始,大房和小房就開始不和了,一直到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大房和小房還經常各自站隊幹仗,筆者本人見了不少無厘頭的爭鬥。

後來改革開放了,大家都很忙著去掙錢了,大房與小房之爭才沒有人在乎了。

善哉,經濟發展也可以消滅“禮教餘毒。”


葭明通半瓶歷史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隨母改嫁長山朱氏,後改名朱說。公元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然後從母親處瞭解到自己的身世,跑去蘇州認祖歸宗,最終恢復範姓,改名仲淹。

范仲淹為人正直,這種性格使他在官場上大起大落,後因慶曆新鄭政(也就是變法)失敗,被逐出朝堂,改職為諮政殿學士、知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

慶曆六年,范仲淹知鄧州,到任後設立花洲書院,閒暇之餘到書院講學,鄧州隨即文運大振。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寫於鄧州任上。

皇佑三年,范仲淹升任戶部侍郎,調往知青州,因病重,無法到任,只得求至潁州。第二年,在上任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歲。十二月,葬於洛陽縣尹樊裡萬安山下,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那范仲淹為什麼要葬於洛陽,而不是老家蘇州或者病逝地徐州呢?前文面提到,幼年時,范仲淹隨母親改嫁。范家是名門望族,大家族規矩自然多,范仲淹以進士及第的身份認祖歸宗可以,但他母親已經改嫁,死後就不能入祖墳了,也就是說,范仲淹死後不能和母親葬在一起。因此,範母去世後被葬於商丘,後遷葬於伊川。范仲淹生前對洛陽青睞有加,認為洛陽地勢險要,有王者之氣,與開封相比,更適合做國都,所以曾多次上書建議宋仁宗遷都洛陽,但是他的意見都沒有被採納,可這並不影響范仲淹對洛陽的喜愛,所以死後就葬於洛陽,和自己的母親相伴。



歷史天空下的螞蟻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范仲淹,家是江蘇吳縣人,病逝在徐州,最終葬在了洛陽的伊川。


這要從范仲淹的經歷說起。范仲淹二歲時,父親在徐州去世,母親謝氏由於家境不好,只好改嫁山東長山一姓朱的富商。於是,范仲淹一度改名朱說,叫了二十年。

後來,范仲淹回吳縣認祖,被族人譏笑而回。之後,他考中進士又去任祖,在同意不分祖產的情況下,才得以恢復範姓,名仲淹。

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由於改嫁的原因,朱家和范家都允許進祖墳埋葬。范仲淹只好將母親暫時葬在了母親的老家。


古代時老人的安葬,特別是女性是很複雜的事情,有很多的講究。范仲淹很苦惱,在丁憂期間,他去嵩山書院講學,路過伊川時,拜謁了唐朝宰相姚崇母親的墓地。因為他知道,姚崇母親也改嫁過,與他當時的處境一樣,而且,姚崇也是他敬仰的人。

正是這次的掃墓,范仲淹有了將自己家族的墓地安在洛陽伊川的想法。在古代親人不能入祖墳埋葬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范仲淹於是將母親埋在了伊川。而後來他去世,也就隨母親埋在伊川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當時有一種習慣,凡事官員,一般都願意把自己埋在離京城近的地方,方圓五百里之內,以示永遠忠心於皇朝。也有說是一種榮耀,不知道是否有這一說?


路遙lgy


范仲淹,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諡號“文正”。漢族,祖籍陝西,生於蘇州吳縣。

范家雖世代為官,但是范仲淹命運坎坷。他兩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艱難。兩年後,母親帶他改嫁山東朱家,范仲淹改名為朱說。後來知道身世後,又回蘇州認祖歸宗,最終恢復範姓,改名仲淹。

由於范仲淹的母親改嫁過,不能葬在範氏家族的祖墳裡。而如果把母親葬在朱家祖墳裡,恢復範姓的范仲淹又不能和母親葬在一起。因此,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被臨時葬於商丘。

丁憂年間,范仲淹去登封嵩陽書院講學,剛好路過伊川,於是便到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親墓前拜謁(姚崇母親也改嫁過)。這次拜謁後,范仲淹效仿姚崇,把母親葬於伊川,自己百年後,也葬於此,陪伴母親以盡孝心。


嘟嘟6569


據考證,范仲淹是漢代清詔使汝南征差範滂的後人,祖籍在今天陝西的彬縣,他的10代祖範履冰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那時舉家遷到長安,後來,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爺爺的父親,被朝廷任命為浙江麗水縣丞。其間,因為中原戰亂滯留在了南方,范家從此在蘇州吳縣定居下來。范仲淹生前在給他哥哥的信中曾經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不難看出,范仲淹始終有一種北方的情結。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鍾。

當地老百姓中間還流傳著賜葬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裡本來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園,後來發現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賜給了范仲淹;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皇帝的女兒嫁給了范仲淹的兒子,一天,她哭著對父親說,你把我嫁給了范家,他們家窮得連塊墓地都沒有,皇帝當然知道女兒的意圖,就把這塊墓地賜給了范家。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受姚崇啟發,姚崇墓就在范仲淹墓園東邊三四百米的地方姚崇和范仲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姚崇祖籍河南陝縣,其父去世後,母親改嫁到一個姓黃的人家,後來姚崇當了宰相,曾問其母:將來百年以後是否與父親合葬一處,其母回答說:人若有靈,縱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無靈,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於是後來姚崇就將母親葬在了萬安山下。范仲淹當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親的墓以後受到啟發,將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這裡的。





歐篤篤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在古代士大夫中一直流行這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