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范仲淹生于苏州,死于徐州,为何却葬于洛阳?

赵昱斌


首先,

范仲淹生于徐州,死于徐州,这个很重要,我作为徐州人,这个要强调一下。

范仲淹祖籍苏州,他出生的时候,他老爸带着家属正在徐州工作,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官舍”。

至于为何葬在洛阳,也是无奈之举呀!

我们不要以为范仲淹入将拜相,千军万马不在话下。文能写《红楼》,武可灭国家,做个地方官员,也留下惠民千年的民生工程。朝庭上下,历来的君子大人,贩夫走卒,那个不赞一声:范仲淹圣贤君子也!

牛气哄哄吧?其实他也真的牛气哄哄,人家也有资本牛气哄哄。

可以说,以后的历史再怎么变迁,范仲淹的历史评价也不会翻转。

“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千古的君子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圣人也!

但是,要么说“封建礼教”违背人伦呢!就范仲淹这样的人,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人,为后世小子们树道德的人,为后进学生写下教科书的人,母子二人竟然也进不了祖宗的墓地,范家的祖坟竟然也拒绝他。

而我们都知道,范仲淹对范家子孙那也是极尽教育之能事。

但是,这样一个文武兼备,智谋过人的人,面对改嫁的女子和带走的拖油瓶不可以入祖坟的所谓“礼教”,他也文武无用,谋无所出。

不要说他文质彬彬的范仲淹面对这种“礼教”只有俯首称臣,就算是九百年后的袁世凯这种有名的敢杀人敢开枪的军人总统,面对“小妾”不可和丈夫同坟的“礼教”,除了屈服之外,也没有办法。

袁世凯还不是,学习范仲淹,为自己的母亲另觅坟地!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好大的村子,大概有人口五千人吧,全村人一个家谱的同姓,竟然也有两个祖坟——大房和小房。据说从大清朝开始,大房和小房就开始不和了,一直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大房和小房还经常各自站队干仗,笔者本人见了不少无厘头的争斗。

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都很忙着去挣钱了,大房与小房之争才没有人在乎了。

善哉,经济发展也可以消灭“礼教余毒。”


葭明通半瓶历史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山朱氏,后改名朱说。公元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然后从母亲处了解到自己的身世,跑去苏州认祖归宗,最终恢复范姓,改名仲淹。

范仲淹为人正直,这种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大起大落,后因庆历新郑政(也就是变法)失败,被逐出朝堂,改职为咨政殿学士、知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

庆历六年,范仲淹知邓州,到任后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随即文运大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写于邓州任上。

皇佑三年,范仲淹升任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病重,无法到任,只得求至颍州。第二年,在上任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那范仲淹为什么要葬于洛阳,而不是老家苏州或者病逝地徐州呢?前文面提到,幼年时,范仲淹随母亲改嫁。范家是名门望族,大家族规矩自然多,范仲淹以进士及第的身份认祖归宗可以,但他母亲已经改嫁,死后就不能入祖坟了,也就是说,范仲淹死后不能和母亲葬在一起。因此,范母去世后被葬于商丘,后迁葬于伊川。范仲淹生前对洛阳青睐有加,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王者之气,与开封相比,更适合做国都,所以曾多次上书建议宋仁宗迁都洛阳,但是他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可这并不影响范仲淹对洛阳的喜爱,所以死后就葬于洛阳,和自己的母亲相伴。



历史天空下的蚂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家是江苏吴县人,病逝在徐州,最终葬在了洛阳的伊川。


这要从范仲淹的经历说起。范仲淹二岁时,父亲在徐州去世,母亲谢氏由于家境不好,只好改嫁山东长山一姓朱的富商。于是,范仲淹一度改名朱说,叫了二十年。

后来,范仲淹回吴县认祖,被族人讥笑而回。之后,他考中进士又去任祖,在同意不分祖产的情况下,才得以恢复范姓,名仲淹。

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由于改嫁的原因,朱家和范家都允许进祖坟埋葬。范仲淹只好将母亲暂时葬在了母亲的老家。


古代时老人的安葬,特别是女性是很复杂的事情,有很多的讲究。范仲淹很苦恼,在丁忧期间,他去嵩山书院讲学,路过伊川时,拜谒了唐朝宰相姚崇母亲的墓地。因为他知道,姚崇母亲也改嫁过,与他当时的处境一样,而且,姚崇也是他敬仰的人。

正是这次的扫墓,范仲淹有了将自己家族的墓地安在洛阳伊川的想法。在古代亲人不能入祖坟埋葬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范仲淹于是将母亲埋在了伊川。而后来他去世,也就随母亲埋在伊川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当时有一种习惯,凡事官员,一般都愿意把自己埋在离京城近的地方,方圆五百里之内,以示永远忠心于皇朝。也有说是一种荣耀,不知道是否有这一说?


路遥lgy


范仲淹,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生于苏州吴县。

范家虽世代为官,但是范仲淹命运坎坷。他两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艰难。两年后,母亲带他改嫁山东朱家,范仲淹改名为朱说。后来知道身世后,又回苏州认祖归宗,最终恢复范姓,改名仲淹。

由于范仲淹的母亲改嫁过,不能葬在范氏家族的祖坟里。而如果把母亲葬在朱家祖坟里,恢复范姓的范仲淹又不能和母亲葬在一起。因此,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被临时葬于商丘。

丁忧年间,范仲淹去登封嵩阳书院讲学,刚好路过伊川,于是便到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亲墓前拜谒(姚崇母亲也改嫁过)。这次拜谒后,范仲淹效仿姚崇,把母亲葬于伊川,自己百年后,也葬于此,陪伴母亲以尽孝心。


嘟嘟6569


据考证,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天陕西的彬县,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那时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了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范仲淹生前在给他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的情结。范仲淹生前曾几次向仁宗建议从开封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与开封相比,据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国都。虽然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但他对洛阳始终情有独钟。

当地老百姓中间还流传着赐葬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里本来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园,后来发现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赐给了范仲淹;还有一种传说更离奇,说皇帝的女儿嫁给了范仲淹的儿子,一天,她哭着对父亲说,你把我嫁给了范家,他们家穷得连块墓地都没有,皇帝当然知道女儿的意图,就把这块墓地赐给了范家。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受姚崇启发,姚崇墓就在范仲淹墓园东边三四百米的地方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来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万安山下。范仲淹当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亲的墓以后受到启发,将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这里的。





欧笃笃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在古代士大夫中一直流行这句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