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人才在美碾壓華裔:中國孩子到底缺少什麼樣的教育?

青少年教育心理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在哪裡受的教育。

如果分別在中國和印度受的教育,印度人有語言的優勢,但現在中國教育出來的學生的英文也不錯。

其他方面,中國人和印度人各有長短,但印度人一來數量多,二來比中國人抱團。我有過很多印度同事,他們之間矛盾重重,但關鍵時刻是抱團的,在公司內部有機會的話肯定會優先提拔印度人,這方面中國人差得遠。

印度人勇於表達,不管說的是否驢唇不對馬嘴,但他們會說上一番,不冷場,這種風格很適合美國的職場環境。印度民族本來就愛誇張,也使得他們在說上佔據優勢。

如果像我兒子和他那些印度裔朋友那樣在美國長大的,就沒有這些差異了,美國亞裔孩子中的華裔和印度裔的差別不大,家庭的影響總體來說不是佔主要成分,因為美式教育主要靠學校教育,這些孩子長大後相互之間也沒有第一代移民那種老中和老印的隔閡,相處得很好。

但是,同樣是在美國受教育,很多華人家長還是老觀念,過於側重孩子的理科知識的培養,對其他方面尤其是表達能力的重視不夠,使得相當比例的ABC是悶葫蘆。

因此不管在哪裡受教育,要從小加強表達能力的訓練。我對兒子的要求是敢於說,從小就培養他和陌生人交談,在各種場合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無論是在商店裡詢問,還是在外面認識新的小朋友,或者在學校活動中作為代表上臺發言,做到敢說能說。

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美國的職場上是很關鍵的一項技能,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之外,還要說有說相,這樣就不愁吃穿了。


京虎子


印裔人才碾壓華裔???搞笑了吧??

1、看近幾年的世界奧數比賽就知道了。代表美國隊參加的人多是華裔學生,以前多屆也有華裔學生參加,並且去年美國和中國共同獲得冠軍,美國隊五名華裔,一名美國人。數學和科學可是息息相關的。

2、同時華裔中也有在美國政壇混的風生水起的,這跟你們可以百度下,甚至部長級別的。

3、美國華裔在美國所有族裔中的人均收入也是偏上的。

從這幾點,以點帶面來看,遠不到碾壓。說差不多平等或者稍微差一點都能接受,遠遠沒到碾壓的層度。客觀原因,1、價值觀,文字語言等的不同導致融入西方社會的難度、深度較印裔差一些,畢竟印度被殖民了幾百年,語言都是英文為主。2、意識形態的競爭,相比於其他亞裔,華裔被認為是社會主義,而印裔、日裔、韓裔等由於國家是資本主義,所以華裔被針對的情況較多,特別是中國崛起背景下,這種情況更甚,同時也是華裔更多選擇普通工作,而非管理層的原因之一。在美國華裔工程師較多,但管理層少。3、種族歧視,美國歧視所有非白人,不管是亞裔還是非洲裔,而華人被歧視更甚,媒體的宣傳,中國人負面新聞更多,所以對華裔有很多不公平的對待。4、對第2點做些補充:大家看到更多是印裔在IT領域的突出表現,而華裔在It、生命科學、機械、新材料、生物製藥等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現,且頂尖人才多在美高校任教,不管是教授,終身名譽教授,還是研究員等,因為文化影響,國內技術人員普遍商業性較差,都不是經商的主體,典型代表就是馬爸爸。其次,還有大部分回國了。除此在,普通華裔在美收入比其他族裔也是高出不少。所以要綜合看, 同時支持華裔支持國內科技發展。


東隱於世


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最缺的就是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獨立思考創新意識

關於獨立生存能力,在國外孩子十八歲之後就已經擺脫父母的照顧,自己獨立生存了,他們能夠自己賺錢,自己供用自己去讀書。並且他們有完全獨立的能力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是在中國,十八歲不給家庭父母要錢的孩子基本沒有,很多孩子都大學畢業了還在靠家庭養活著,有一點小事情就要靠家人去解決。再加上中國人固有的思想,對自己的下一代甚是疼愛,在老家有那麼一句俗語:“即使你長到五十歲,在父母眼裡你依舊是一個孩子”,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中國人的教育制度還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我們課堂上會講解一定的知識點,考試的時候根據課堂上的講解去給學生出題,答案都是唯一的,以這種標準去判斷學生成績的好壞,我覺得就具有一定的弊端。導致孩子會缺失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國外,考試的答案永遠沒有唯一的,只要你說出自己的看法,理由充分,就是正確答案。這也是為什麼國外人說中國“複製技術強”的主要原因。

教育是一個人的未來,更是一個國家各民族的未來,所以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星期久看點


又在這黑自己人 中國那麼多五百強怎麼不說 中國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小米大疆怎麼不說呢,是的 那麼多美國硅谷是印度人,不是中國人,但也沒看到是日本人韓國人德國人英國人啊,難道這些國家也比印度教育差


Dreamze吳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

高考,為什麼是“語數外+文理科”?科學嗎?合理嗎?符合教育成長嗎?現實教育的焦慮、矛盾和高考指揮棒有關嗎?

大問題只是一個小矛盾!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50、語文100;C數學80、語文80;D生數學50、語文50,誰是優秀的孩子?

A生優科數學,B生優科語文,C生科目均衡,D生優科未知,而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C生分數高,均衡發展最優秀,科學嗎?強迫A生B生“挖東牆補西牆”,合理嗎?認定D生不優秀,真的嗎?

論一: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人都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大量而無用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和興趣,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天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天才高於優科,優科高於均科,均科只能算是個人才。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四: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所以,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均科觀。天才源於天賦,優科源於興趣,均科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當不當“育人為先,選才為後”呢?

一,高考要不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中小學可不可以讓孩子在“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自選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科目作為參考,多一些包容,以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呢?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四,學習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方向,所有強加給孩子的學習目的都是陷阱,因為孩子的未來只屬於他自己!

五,學習的四重境界:知識之境――課本知識是孩子學習的全部;精神之境――精神誘導孩子進行知識學習;興趣之境――孩子以興趣為中心進行學習;天賦之境――孩子以天賦異稟的引導學習。

中國孩子無童年,教育當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致敬:

千千萬萬的孩子才是我們的事業,若您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大道者至簡


碾壓華裔就碾壓華裔,人華裔但是是美國孩子,接受的是美國教育,你扯什麼中國孩子????什麼東西都得扯上中國孩子,什麼都得跟國外比,你特麼累不累!


雅仕獨自漫步


簡而言之,缺少個人尊重。小的時候就要當做大人來看待,給予足夠的尊重,家長要言必信行必果,使其學會獨立思考。


追風趕月別留情


說白了,印度人能忽悠、包口好,加上印度一直被英國殖民,他們的英語優勢和文化有助於他們更容易融入西方社會,所以現在在美國上層中佔比比華裔高,華裔秉持了靦腆、內斂的性格,踏踏實實做事,可能被外人看來是領導力欠缺,不如印度人


一盞淡茶


這本身是個仰人鼻息的問題何必拿出來說!是想說給人打工比不過印度就是客觀上自己能力不行嗎?也不看看美國和西方對我們民族整體是個什麼態度就開始了妄自菲薄!

我們是需要整個西方的認可才有價值嗎?沒必要!完全可以不睬他們。

但是該學習的虛心學習,看人家臉色的事還是少點吧。

西方人還是奉行力量的,沒人會尊重會舔的人,不管他多會舔!尤其是已經有力量的人還去舔那就是賤骨頭了!


晴之黎明


與教育無關。印度與西方有共同的價值觀,印度以前又是英聯邦的,印度裔在美國基本不受排擠和提防。而華裔就不同,人家始終盯著你防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