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司马懿老谋深算,却犯下了一个错误困扰中国几百年,是什么错误呢?

小姐姐讲史


司马懿征战辽东时,杀了公孙渊满门,并下令将城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近七千余人全部屠杀。并斩杀公孙渊所立的文臣武将两千余人,为了悉数架空公孙家族几十年来聚集起的势力,他同时还把大批辽东百姓强制迁到了中原等地。以至于给了高句丽可乘之机,困扰中原王朝几百年。

公元237年,辽东地区的公孙渊自立为王,并设立百官勾结周边少数民族,大有与曹魏分庭抗礼之势。为了遏制公孙渊,第二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为帅,领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公孙渊。此战司马懿以决定性优势大胜公孙渊,不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公孙渊全军覆没自己也被魏军斩于马下。他再度下令将城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近七千余人全部屠杀。并斩杀公孙渊所立的文臣武将两千余人,为了悉数架空公孙家族几十年来聚集起的势力,他同时还把大批辽东百姓强制迁到了中原等地。

司马懿一朝清空了辽东的势力,等于一同帮高句丽打败了敌手,一时间仗着远离京城,高句丽开始逐渐脱离了中原的管制。此后这个民族更是胆大妄为,肆意掠夺起中原边境来。

高句丽原本是西汉玄菟郡治下的一个民族县,主体人种是濊貊和扶余人,后来虽乘汉朝内乱建立政权,但由于汉朝边郡人口众多,势力庞大,始终臣服于中原王朝。当司马懿将辽东势力清空后,高句丽在边郡再无对手,于是仗着山高皇帝远,不服从中原统治。

从此,高句丽越发桀骜不驯,劫掠中原边疆,势力也不断扩大,原本地狭人寡的高句丽到隋唐时期已拥众五百万,占据辽东大部土地,俨然一大国。从司马懿迁徙辽东百姓,至唐太宗时期,五百年来,高句丽一直困扰中原王朝,几代雄主都未能解决,这其中包括隋炀帝和唐太宗。

直到唐高宗年间,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才彻底平定高句丽,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辖。




历史智慧之窗


文献记载,司马懿极善权术,而且非常善于忍耐,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疑嫉妒,是个老谋深算的权谋高手。

曹操早已觉察到司马懿不甘久居人下,具有称雄称霸的野心和志向,又听说他天生有一种豺狼回头觊觎猎物的特异功能,想亲自检验一下。某日他命人召来司马懿,让他扭头回望。司马懿果然能将面部扭转向后,而身体却纹丝不动。曹操看的瞠目结舌,内心隐约感到有些不安。

为此曹操特地叮嘱王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心做别人臣仆之人,将来一定会干预曹家大事,你要小心提防,必要时可以铲除之”。

然而世子曹丕一向与司马懿交好,且与其有师生之谊,所以每每替司马懿说好话、打圆场。加上司马懿善于韬晦,精于伪装,所以面对曹操的猜忌,总能逢凶化吉、免于灾祸。

为了化解曹操对自己的猜疑与忌惮,司马懿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更加勤于职守,每日都绷紧神经,不敢稍有懈怠。甚至连喂养马匹这等琐碎小事,他都亲力亲为,一一亲自处理,因此曹操对他渐渐放心,不再猜忌、防范。曹丕继位后,司马懿逐渐获得重用。

然而到他率魏军讨伐盘踞辽东的军阀公孙渊(字文懿)时,其嗜血残暴的豺狼本性便暴露了出来。

《晋书·宣帝纪》载,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统四万大军攻伐割据辽东(今东北)的军阀公孙渊。8月,经数次激战,司马懿率魏军一举攻克襄平城(今辽宁辽阳),进城后,他下令将城中15岁以上男子全部诛戮,共斩杀七千多人,将尸体堆砌于城外炫耀武功,名曰“京观”。

接着,他率军攻克辽遂城,将公孙渊父子、相国以及所任公卿一律斩首,大将毕胜以下数千人被诛灭。

血洗襄平后,司马懿收编辽东百姓四万余户,将其中大部分强行迁往中原。这场惨绝人寰的惊天大屠杀,宣告了称霸辽东多年的公孙氏集团彻底覆灭。

为了洗白自己在辽东进行大屠杀的罪行,司马懿特地为曾遭公孙渊迫害的纶直等人重新修葺坟墓,还将当年被公孙渊夺权废黜的公孙恭释放。史书对公孙恭的历史评价极低,说他“(重用阉人)劣弱不能治国” 。司马懿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博个好名声。

司马懿权谋诡诈,胸有丘壑,政治手段也颇高明。攻取襄平后,他先屠城,接着将数万户辽东百姓迁往内地,他这样做实有目的 ,针对的是魏明帝委派的辽东守将毋丘俭。

原来,灭掉公孙渊后,魏明帝曹睿考虑到地区力量平衡的缘故,派曹爽麾下大将毋丘俭镇守辽东,以防司马懿尾大不掉。毋丘俭以前也曾率兵讨伐公孙渊,却被公孙渊击败。

司马懿屠定襄,接着又徙民入中原,目的就是为了让辽东成为无人之地,让毋丘俭无兵可征,无人可用,置他于死地,以削弱曹爽的势力。

深谙权谋的司马懿虽然部分达到了目的,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这些冷血阴狠的招数,最后却遗祸其子孙,也给之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间接造成两晋黑暗的政局以及“五胡乱华”时数百年的混乱血腥,可谓损人不利己。

平定辽东使司马懿的声望达于极盛,小皇帝曹芳赞誉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将其晋封为太傅。

魏国平辽后,司马懿开始将辽东民户大量迁往中原,导致西晋时辽东五郡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经济凋敝。这也使司马氏集团后来对广袤的北部边陲基本失去了控制,当面对高丽、乌桓、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北方游牧部族的屡屡入侵时,晋廷在荒寂苦寒的辽东将面临无兵可调,无力抵御的窘境。

自从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任公孙度为辽东太守时起,后经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苦心经营,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威慑诸胡,可以说牢牢地控制住了曹魏北部边防的局势。

公孙渊被灭后,高丽立即派兵入寇辽东,但被毋丘俭击败,俘斩一万二千余人。曹魏的势力一度达到今天的俄罗斯滨海地区。

之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在诛灭曹爽之际,大凡其党羽、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已经嫁人生子的姑表姊妹,也要被杀头。后来,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西晋)。

虽然灭掉辽东公孙渊政权对司马懿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但之前公孙氏集团已经把北方诸胡打的服服帖帖,不敢造次,而司马懿在征讨公孙渊时 , 在辽东大肆杀戮,还强迁辽东人民入内地,也间接除去了北方游牧部族与中原之间的一道屏障。

到西晋初年,因辽东民户不断内迁, 中国的东北方已荒无人烟,基本已成“空地”,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辽东已成他们逐水草而居的乐园 。面对胡人大举南下,毋丘俭有心无力,只得步步退缩。司马懿诛灭公孙渊,又在辽东大肆屠杀,使胡人得以轻易大举入侵,为之后崛起创造了客观条件。

司马懿在替魏国除去一个心腹大患时,也让劫掠成性的北方游牧部族得到了解脱,也使其乘势崛起并大举进入中原。让司马懿更没有料到的是,他这次胜利剿灭辽东割据政权军事行动,也为之后五胡乱华 、战乱不断 、血流漂杵、其司马氏子孙同室操戈、最终亡国灭种埋下了伏笔......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司马懿是晋王朝实际上的奠基人,可是他最初是曹操的秘书。过去这个职务是杨修担任的,后来为了打压四世三公的杨家,所以曹操杀掉了杨修,让司马懿顶替了杨修的职责。

司马懿跟杨修一样,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可是司马懿跟杨修不同的是,他懂得如何隐藏。为了躲避曹操的怀疑,司马懿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生怕被曹操看出自己的野心。曹操活着的时候,他绝对没有露出过野心,可是曹操去世以后,司马懿的春天就这么来了。那么司马懿这么一个谨慎的人,到底做了什么,遗祸了后世数百年呢?

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王,击败魏明帝大将毌丘俭。

公孙家族世代都在辽东镇守,世袭辽东刺史的职位。这本身无可厚非,曹操也主张辽人治辽,所以没有过多干预,而且当年是公孙康斩杀袁家二公子,主动投靠,所以曹操为此十分欣赏公孙家族,辽东一带曹操便放手让他们家的人管理。

可是到了公孙渊这一代的时候,情况发生了转变,此刻已经是魏明帝曹叡登基,公孙渊居然占据辽东投靠东吴。这是对曹魏的公然挑衅,魏明帝的大将毌丘俭前往征讨,却大败而归,为此公孙渊更加猖狂,直接自称燕王,跟曹魏彻底翻脸。

魏明帝派遣司马懿前往辽东,四万魏军歼灭公孙渊。

魏明帝无计可施之下,只好派遣自己半信半疑的司马懿出马。此刻的司马懿是太尉之职,可是没有兵权。在公孙渊造反以后,曹叡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用司马懿出手。因为曹叡已经察觉到司马懿的野心,早早就有了防备。不过这次情况非同小可,幽州刺史都战败了,公孙渊极有可能南下入侵曹魏地盘。

所以司马懿带着4万大军出马,直奔公孙渊而来。司马懿果然是个狠角色,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都要围城。当时天下暴雨,不少人想要拔营到高地,可是司马懿却坚决不准,因为拔营就失去了围城的契机,所以曹魏大军忍受雨水的冲刷,坚持了一个多月

襄平城中也好不到哪儿去,除了雨水灾祸以外,城中粮草不断缺失,老百姓们日渐恐慌。公孙渊本人也十分恐慌,不断请求和解。可是每次派出来的使臣,都被司马懿斩首示众。无奈之下的公孙渊,只能从南门突围,最终战死。

司马懿屠戮襄平城,遗祸数百年之久。

司马懿击败了公孙渊以后,不仅杀了公孙渊全家,而且把襄平城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掉,一共斩杀了7000多人。他还将这些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京观,也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战功而堆积起来的尸冢,这一残忍的行为,让辽东人敢怒而不敢言。整个跟公孙家族有关系的官员集团,全部被司马懿诛杀,人数多达2000多人。

此外,整个辽东大多数的百姓,都被司马懿迁入曹魏中原地区,正是这件事,给了高句丽入侵的机会。如果司马懿在屠戮了公孙家族以后,将辽东这块地盘好好经营起来,驻扎曹魏的士兵在这里,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司马懿带走了所有人,完全放弃了辽东这块领地。

高句丽成为中原王朝的噩梦,几代雄主都无能为力。

提到高句丽,很多人就会想到李世民。因为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曾经对高句丽发起过进攻,结果潦草收场。其实之前的隋炀帝也大举出兵进攻高句丽,虽然小有所成,却依旧无法瓦解高句丽的势力。

他们依旧在隋朝的边境肆意抢掠,这一让中原王朝困扰几百年的敌人,居然就是司马懿引进来的。公孙渊还在的时候,高句丽只是一个小民族,压根就不起眼。

可是辽东空虚以后,他们利用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最高峰时期已经拥有民众500多万人,这是相当可怕的一个数据,整个三国加起来也就俩高句丽的人口。一直等到唐高宗时期,高句丽遭到了唐朝毁灭性的打击,这才彻底从历史上下消失。


江湖小晓生


司马懿的这个错误就是灭了北方的公孙氏政权。

前因

公孙度在公元189年被同乡人举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一年后,天下大乱,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孙度在位的时候,向东征讨高句丽,向西征服乌桓,向南夺取辽东半岛,开疆拓土,招贤纳士,是残破的大汉江山少有的乐土。经过他的经营,辽东获得了极为来之不易的安定。公孙度去世后以后,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就是这个公孙康,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的头送给了曹操。

公元209年高句丽再犯辽东,公孙康直接打的人家灭国(攻陷了高句丽的国都),高句丽的王子率领下属和臣民投降,后来又起兵讨伐韩濊,功勋卓著,可以说公孙康在位的时候,是辽东政权最为强盛的时候。公孙康去世后,几经周折,其子公孙渊即位。

公孙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在位的时候,遣使去往魏国南边的东吴政权访问,吴王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人去往辽东册封,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将东吴的使节杀掉,传首洛阳。魏明帝封其位乐浪公。

公元228年,公孙康再次叛魏,自立为燕王,自置百官,公元23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全家兵败身死。

后果

司马懿攻入公孙家的都城襄平的时候,将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掉,史料记载是杀了七千多,还用尸体做了一座京观,并把公孙氏政权下公卿一下的官员全部斩首,收编了四万多户百姓。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魏国解决了困扰数十年的辽东问题,但是辽东在司马懿撤兵以后形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

此后,这个权利真空直接让辽东北部的鲜卑人崛起,也让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再次走上历史舞台。

司马家中去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建立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西晋,因为北部的政权真空原因,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最后生活在乌桓北部的鲜卑人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权,虽然在隋唐以后,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却让隋唐的君主为此感到十分头疼,因为打高句丽,隋朝和唐朝,都出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才真正解决司马懿遗留下来的问题。


蛋哥侃历史


五胡乱华吗?


孤僻浪子1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自称燕王,设置百官,并勾结周边少数民族,大有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势。次年,魏明帝曹睿以司马懿统帅,率领十万精兵征讨公孙渊。此战,司马懿势如破竹,抵达辽东后才两个多月时间,就连破公孙渊大军。公孙渊穷途末路,率领向东南突围,结果被魏军斩杀。



平定公孙渊之乱,司马懿立下大功,但同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公孙渊死后,司马懿仍不解气,居然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7000余人尽数屠杀,筑起京观。又斩杀公孙渊所立的官员将领2000多人。同时,还将大批辽东百姓迁徙中原。这样一来,公孙渊家族几十年集聚地势力瞬间一空。司马懿志得意满,以为这样辽东再无叛乱之忧,却不知,实力空虚后的辽东,给了某民族可乘之机。



这个民族就是高句丽。高句丽原本是西汉玄菟郡治下的一个民族县,主体人种是濊貊和扶余人,后来虽乘汉朝内乱建立政权,但由于汉朝边郡人口众多,势力庞大,始终臣服于中原王朝。当司马懿将辽东势力清空后,高句丽在边郡再无对手,于是仗着山高皇帝远,不服从中原统治。



从此,高句丽越发桀骜不驯,劫掠中原边疆,势力也不断扩大,原本地狭人寡的高句丽到隋唐时期已拥众五百万,占据辽东大部土地,俨然一大国。从司马懿迁徙辽东百姓,至唐太宗时期,五百年来,高句丽一直困扰中原王朝,几代雄主都未能解决,这其中包括隋炀帝和唐太宗。 直到唐高宗年间,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才彻底平定高句丽,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辖。


一个人独奏


可以说五胡乱华是三国时期埋下的伏笔


访得狐


因为懿这个字太难写了,听起来像女人的名字。


A店小二B


千算万算必有一失。


用户语重不同


这就是蝴蝶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