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历史收银机


冥冥中凡事还是有因果的。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曹操集团在对付袁绍集团时,曹操奉天子讨不臣,师出有名,又有荀彧‘四胜四败’论为纲,上下同心,所谋皆为如何发挥最大的长处打败袁绍。而袁绍一方,却无统一细化的破曹方案,攻击方略总带有要么不明要么犹疑的成分。这就好比两人下棋,甲方占得先手,却疏于封喉之杀,缺乏全盘通虑。乙方落得下风后,步步谨慎算好,一招也不敢错,一丝机会也立马抓住。一般通常的发展逻辑而言,胜利的天平往往就会倾向于认真细心的乙方。甲方一旦轻心,一步不慎,就会被乙方反杀。

实际上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官渡之战曹操赢得并不容易,这从曹操自身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曹操到最后一度想放弃,并因此写信给后方的荀彧咨询,荀彧认为现在是关健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很多人认为如果许攸没有投降曹操,曹操根本就撑不下去,我只能说,那是你小看曹操了,曹操不是一个没主意的人,之所以写信询问荀彧,是因为心中有些犹豫,曹操在前线的谋士并不少,郭嘉、程昱、荀攸都在前线,并且郭嘉还给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许攸是谋士,是出建议的,听不听主要还是看袁绍,前期的大战让袁绍对曹操由过度轻视转为了过度重视,即使有好的策略,却认为自己能想的出,曹操肯定也能明白,不敢轻举妄动,错失军机。袁绍多谋寡断,谋臣互相争斗,三子为世子之位也是明争暗斗,而曹操则上下一心,沆瀣一气,从长远来看,即使曹操粮秣已尽,罢兵再战,战胜袁绍仍有很大的可能性。两大集团的碰撞主要看主导者的用人方略,而不是有多少人,一个许攸只是催化剂,却难以改变最终大局,所以,即使许攸不投降曹操,袁绍也难以打败曹操。

可见,许攸这场雪中送炭来得及时。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没有许攸的帮助,曹操也一样能够想到袭击袁绍的粮草,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袁绍的失败,不是乌巢的被袭,很大部分原因是他袁绍本身的缺陷。刚愎自用的袁绍,谁的话都不听,再有多少兵力,也是白搭。所以说官渡之战,袁绍的大败是必然的。许攸的投奔,只是加速了袁绍败亡的时间。





一缸历史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天子之令征讨各路诸侯。

高中毕业那年我刚好18岁,在家闲着无聊,帮母亲放牛,牛赶上山在宽阔的草地上吃草,我爬上一棵浓密的大树上,躺在枝丫上,迫不及待地掏出揣在怀里的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很快我被历史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仿佛回到了战场上,看到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听到了鼓角齐鸣,一片喊杀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人身上学习到好多经验。今天我就来说说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会的。

曹操生性多疑,做事果断。他手下的谋士众多,加上许攸适时的出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许攸带来的情报,曹操更好的布局,首先烧了袁绍的粮仓,使对方乱了阵角,从而一鼓做气打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是必然的,许攸的叛变,只是加速了曹操胜利的时间。





快乐生活c


历史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官渡之战是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是曹操和袁绍的个人比拼,也是两个集团的斗争。现在就个人水平来说,曹操是比袁绍强的,就团队来说,曹操的团队比袁绍的更团结,不管许攸有没有叛变,曹操最后也是会赢的,只不过赢的更艰难罢了。

官渡之战曹操只有两万人,而袁绍差不多有二十万,这实力悬殊啊!曹操也是被逼的想退兵,退避三舍,不想和袁绍硬碰。可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坚定了曹操继续抵抗下去决心,其他谋士也是赞同对抗到底。不管从人品,用人,管理,军事能力,曹操都比袁绍强,袁绍自己的团队真是够混乱,内部争权夺利,谋士们也是互相斗争,而袁绍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团队,管理不好,迟早会出事。刚好许攸投奔了曹操,除了告知袁绍军队粮草的所在地乌巢,同时也证明了袁绍内部混乱内讧的很激烈。没有许攸叛变,也保不齐有其他人叛变呢,许攸不就是在和其他袁绍谋士有矛盾,所以就转投了曹操。没有许攸,也许会有其他谋士在袁绍军中混不下去,那就投奔曹操算了,为曹操带去袁绍的情报。



没有许攸,曹操手下的谋士迟早也会考虑到截杀袁绍粮草的重要性,毕竟打仗,很多时候截杀对方的粮草运输是很平常的事,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懂得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没有了粮草,军队还打个鸟仗啊!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等军师也一定会建议曹操偷袭袁绍的粮草总部,没想到许攸叛变过来了,带来了粮草具体的存放地点,省了曹操去查,后来也就顺势而为了,所以说,没有许攸,曹操的团队也会必然去偷袭袁绍的粮草基地总部,当然首先要查出地点,再去偷袭,从粮草入手,也是曹操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战术,这是对付强敌屡试不爽的战术,曹操肯定会拼了命也要查出袁绍粮草的具体囤积地点,然后偷袭一把火烧了粮草,曹操才有赢的机会。



如果曹操没有查不出粮草囤积的地点,那么按照历史的发展,曹操会避开袁绍军队的锋芒,远远的躲着袁绍,以退为进,寻找机会。以袁绍的性格,只要曹操退兵了,他肯定得意洋洋,少时袁绍和曹操是一起玩的朋友,袁绍就没赢过曹操,现在曹操居然害怕见到自己退兵了,肯定高兴坏了。可人一高兴,就会产生轻敌的意识,更何况袁绍这个人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就会出现战略的错误,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以袁绍的性格,你给他一片阳光,他就会忘乎所以,就会容易犯错误,在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打仗打的就是谁犯的错误最少,错误越少赢的机会就大,错误越多,被对手把握住机会,就一切都完蛋了。在这方面,显然曹操比袁绍强的多,曹操就是个心思细密的人,不会犯什么大错误,而袁绍性格使然,屡屡犯错也就跟很平常了。



所以说只要曹操以退为进,让袁绍觉得曹操认输了,当了缩头乌龟,那么时间一长,得意的袁绍肯定会出现错误,曹操把握住机会最终还是能赢袁绍的,只不过赢的会很艰难罢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导语: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是袁绍实力和曹操实力的分水岭,是极为重要的的一战,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更决定了天下局势,并且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世人分析此战中曹操胜利的缘由多半会认为是许攸的叛逃,然事实真如此么?

袁绍家族素有"四世三公"之称,家世显赫之极,手下兵多将广,谋士良将如云,曹操虽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然此时的曹操比起袁绍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然最终曹操却让袁绍一败涂地,这里面虽有许攸的功劳,然而这并不是根本,曹操胜利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一、曹操刚毅果断,识人之明。袁绍优柔寡断,疑心太重,此为用人影响战局原因

曹操识人之明,手下有强大的谋士郭嘉、荀彧等众志成诚,一心鼓励曹操对战局充满信心。

而反观官渡之战大战在即,袁绍的谋士沮授和谋士郭图、审配意见不同,争论不休,袁绍左右摇摆不定,不知该信谁,优柔寡断。

沮授认为四方还不稳定,应该徐徐图之,休养生息,等到兵强马壮之时才是和曹操开战的最好时机。而郭图和审配认为以四州之兵力攻打曹操而取胜如探囊取物,胜利就在眼前。

袁绍看到属下谋士意见不同,不知听哪方的,不会判断,最终选择了和曹操一决高下,因为他要把当面曹阿瞒欺辱他的还回去,所以他同意了郭图和审配的意见和曹操一决高下。

二、战前曹操准备充分,袁绍内患未平。此为战略影响战局原因

曹操知道他和袁绍之间早晚会有一场大战爆发,所以在战前就把四周关系全部处理好,免去了后顾之忧。

他以天子下诏书的方式和结儿女亲家的方式拉拢各诸侯,一是让自己的儿子娶西边张绣的女儿,结成儿女亲家。让一直对他耿耿于怀的张绣和他结成同盟,二是利用天子诏书封孙策为吴侯,让东边的孙策不与他为敌。

而反观袁绍没处理好四周关系,袁绍所在地河北,当时他有两个大敌,黑山军张燕和公孙瓒,公孙瓒是袁绍的头号大敌,两人一直是死磕着,而袁绍又未让黑山军张燕归顺,可以说袁绍没有如曹操一样把四周的威胁去除掉,是他的一个失败的原因。

三、袁绍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此为性格影响战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写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出身名门,自峙兵强马壮,将士如云,粮草充沛,他认为和曹操的对战取得胜利根本是易如反掌,这样的性格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以至于许攸会在袁绍兵强马壮的情况下投奔曹操,这也是原因之一。

结论

官渡之战这种级别的对战,胜利和失败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不会因为许攸的叛投而影响战局,如果许攸未投曹操,曹操同样会胜,只是胜的艰难些罢了。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隆中对》


绝尘的时光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决定北方归属的一战,而许攸的叛逃对于袁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打击,如果没有许攸的叛逃,曹操的赢面还是比较大,许攸的叛逃是曹操战胜袁绍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袁绍师出无名,在出征之前重要的谋士田丰和审配都不同意袁绍这个时候攻打曹操,都劝袁绍先修养生意,厉兵秣马;而曹操官渡一战没有退路,只能胜不能败;而且曹操和袁绍迟早有一场决战,所以早打比迟打对曹操更有利!袁绍有四周之地,长远发展比曹操更有利!

其次,袁绍集团内部不和,而袁绍不能很好的处理内部矛盾,反而加剧了内部斗争!袁绍喜欢小儿子,想离小儿子为继承人,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取祸之道;袁绍收下四大谋士相互争斗,相互攻击,将相不和,使得张郃高览等大将投降了曹操!而曹操集团,面临的事生死存亡的一战,内部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再者,袁绍刚愎自用,轻信谗言,全凭喜好!袁绍阵营的谋士不差的,但袁绍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建议!曹操是一个能听进去正确意见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抓住战机的人!而且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要远远强于袁绍!

但官渡之战曹操确实很占劣势,甚至想退兵,是曹操的谋士荀彧和贾诩建议曹操坚持打,曹操粮草不足,兵力弱小,但最终在各种因素之下,打败了袁绍!即使没有许攸的叛逃,曹操的胜面也要比袁绍大的多!


小任谈史


官渡之战,其实是曹操引起的,袁绍当时正在与公孙瓒展开攻坚战。曹操突然以声援袁绍攻击公孙瓒的名义,越过黄河,占领黎阳,白马。曹操命徐州一带臧霸出兵青州,欲以两路攻击袁绍。

袁绍的根据地在邺城,黎阳是通往邺城的重要通道,而且很近。正当曹操谋划扩大战果时,袁绍利用坑道战术打败了公孙瓒,他看出来曹操原本这个自己的小弟是奔着自己的老巢来的,于是,急忙回军南下。

曹操的军力与袁绍不能相比,只好退缩,关羽帮助曹操解白马之围,才使曹操有时间退回官渡布置防御。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峙,曹操因粮食接济不上,几乎要退军,荀彧等人劝曹操坚持不能退,一推袁绍必然大军推进,则曹操没有了回旋余地。

就在曹操几乎崩溃时,许攸来投靠,曹操高兴的没有穿鞋就跑出来迎接。许攸的到来好比是雪中送炭,接着许攸的偷袭乌巢粮仓的计划,让曹操找到了方向。曹操烧了乌巢,袁绍军心大乱,导致官渡大败。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北方基业。

我们不能只以现在的眼光看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诚然,许攸不投靠曹操,曹操也会成为历史上的胜者。但是,就官渡之战来说,不得不承认,许攸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很显然因为粮草问题,自己已经没有了信心,军心当然也不稳定,之前他已经写信给荀彧有退兵的意思了。正是这个时候,许攸的投靠,才使他有了突破口。

可以说,如果没有许攸的投靠,曹操难以坚持,或许就退兵了。那么官渡之战,曹操也就谈不上取胜了。


路遥lgy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官渡之战,曹操必胜,因为一场战争很少因为一个人物来影响战局,一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曹操只是兵少,剩下的谋士,将领等因素对于袁绍全是碾压的存在。现在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为什么曹操会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上作战双方,曹操和袁绍,见(此图)


第一,郭嘉适时提出“十胜十败”,稳定了曹军军心,为曹操指明了作战方针。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亲率数十万大军来攻许都,此时,文武百官皆畏惧袁绍势大,丞相曹操也是忧心忡忡,对于此战必无胜算,此时的幕僚郭嘉看出了众人的担心,就这样适时的站了出来,为了鼓舞曹操和曹军的士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即:

一、袁绍繁琐的礼节太多;您顺应自然,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他。
二、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动机出兵;而您则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义胜于他。
三、东汉的灭亡,主要就在于对下级管理的宽松。袁绍的管理制度就过于宽松,不能产生震慑力;而您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他。
四、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表面看来平易简单,而内心明察秋毫,用人从不怀疑,不管亲疏远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五、袁绍善于思考却很难做决定,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而您决策果断,执行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他。
六、袁绍世代公卿,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因此投靠他的多为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而您诚心对待别人,不贪图虚荣,自己厉行节俭为下属做出表率,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因此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您,这是道德选择上胜过他。
七、袁绍对见到的饥寒之人非常怜悯,对看不到的却考虑不到;而您对于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而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他。
八、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而您用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您明智上胜过他。
九、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您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他。
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要领;而您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士兵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傅子》: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郭嘉分别从道、义、管理上、度量上、谋略上、道德上、仁德、明智、法治上、武略上、十个方面来分析曹操与袁绍的劣势,并且预测了袁绍此战必败无疑,使的曹操信心大增,曹营军心振奋。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的官渡之战的用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曹操指明了作战方针。那就是坚守,以逸待劳、打持久战,等到袁军自露破绽。后续果不其然,袁军果真出现纰漏,被曹军逮住时机,一举大败。

郭嘉适时提出了“十胜十败”论,鼓舞了曹操和曹军(此图)


第二,曹操帐下良将众多,而袁绍帐下颜良先死,文丑后亡,袁绍帐下在无良将。

白马河之战,袁绍手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颜良先死,文丑后亡,致使袁军士气低落,出现用人荒,而军中只剩下两员良将,一名张郃,一名高览,在将领的比拼下,袁军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了。

反观曹操军中,良将数十名,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羽,张辽、徐晃、于禁等人,这几个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关羽还在白马河之战上,斩杀颜良,重创袁军,使的袁军面对关羽,皆是畏惧之心。

所以说袁军在用将上已经出现大问题,没有好的大将,你兵士再多,也是一帮乌合之众,在官渡之战后期,两军的将领比拼曹军已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曹操手下良将众多,有张辽,徐晃,于禁等名将(上图),袁绍手下的颜良和文丑(下图)


第三,曹操谋士众多,皆重用之,而袁绍身边小人当道,贤士皆不能用,

曹操和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强人,手下都有优秀的幕僚,但是他们二人用人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譬如说:

  • ——曹操谋士众多,皆重用之:曹操手下幕僚皆是有乾坤治世的大才,除了郭嘉之外,还有荀彧,荀攸等人,曹操对这些幕僚都是重用和爱惜,譬如说荀彧,被曹操安排在许都守城,调运粮草给官渡地区,这种重要的位置本身是要交给曹丕或者曹氏的宗族的,但是曹操却力排重议,把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了荀彧,一方面是对荀彧的忠诚的放心,另一面是对荀彧的能力放心,果然,荀彧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在官渡期间,荀彧很好的完成了守城和调运粮草的任务。

而反观,

  • ——袁绍身边小人当道,贤士皆不能用:袁绍手下幕僚能力本身相对于曹操这边,就比较有限,但他还不听贤士之言,重用奸诈的小人,致使军心动摇,这样的例子有,田丰“刚而犯上”,被袁绍下狱,沮授忠言逆耳,被袁术弃用,而逢纪,郭图之流,皆是自私自利之辈,却得到重用,致使官渡之战后期,袁绍无人可用,兵败已成事实。

从上面所述可以发现,曹操乃是一位明主,而袁绍只是个庸君,两个人对待幕僚的态度成为了鲜明的对比,在幕僚的比拼中,袁绍又是处于绝对下风的。

曹操重用荀彧,与他同行,商议守卫许都事宜(见上图),袁绍重用的奸诈小人郭图(下图)


第四,曹操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补给线短,袁绍远距离作战,战线太长,补给线很容易被偷袭。

首先,曹操是守方,而袁绍是攻方,曹操以逸待劳,而袁绍车马劳顿到达官渡地区,致使人困马乏,也使的军心士气低落。

其次,曹操本土作战,近可攻,退兵可守许都,战线因此比较短,军事补给较为方便,而袁军远距离作战,战线太长,补给线也很长,运输军粮物资的队伍很容易暴露在曹军的视线内,遭受到重创。后面的乌巢被烧就是很好的事例,就算许攸不建议曹操偷袭粮仓的事情,曹操也会意识到袁军补给线长的问题,会对粮仓采取措施的。

所以说,袁绍的战术因素也深深的制约了这次官渡之战,袁绍的远距离作战,漏洞百出,曹操就算没有许攸来献策,也会根据对时局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


曹操以逸待劳,与袁军大战(上图),乌巢被烧,只是早晚的事情(下图)


第五,曹操有天子为自己正名,师出有名,而袁绍师出无名,以己之短去攻曹操之长,已输一半。

首先,袁绍害怕曹操依据天子的号召力,做大,做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以清君侧为理由,向曹操发动战争,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挟持天子,已经位居人臣,成为丞相,所以他通过天子下诏,对袁绍进行抨击,占了舆论的先机,使的袁绍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不被天下认可的,使的其他想助力袁绍的诸侯们,打消了支持袁绍的念头。

其次,汉献帝这块“牌子”,可抵千军万马,天子在怎么懦弱,但他还是天子,东汉时期是奉行儒家思想的忠君爱国的,曹操有了天子在手,没有粮食,可以假借天子之手,向周边的诸侯刘表,刘璋,孙策等人要粮,这些诸侯迫于皇权在上的压力。必定会向许都运输粮食,而袁绍没有底牌,他的钱粮只能靠他的地盘所给养的,而曹操因为有了天子这个底牌,就可以大张旗鼓的汲取各个地方势力的钱粮。袁绍以一敌众,必定会在持久战兵败。

所以说,袁绍以己之短,攻曹操之长,已经输了一半,袁绍的师出无名,一不合法,二不受到天下认同,失败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与许攸背叛袁绍没有实质关系。

曹操依据天子在手,诏令天下(上图),袁绍攻曹操,相当于以一人之力,对其他诸侯之力(下图),


总结:这上面的论述就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上,能够击败袁绍的原因。而许攸背叛袁绍对于战局,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他这件事情只是官渡之战上的一个小插曲,而从袁绍起兵的那一刻起,袁绍的兵败已经是可以预料到的。


向日葵爱历史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看似审配栽赃诬陷,实则另有隐情

此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韩猛、淳于琼、许攸、张郃和曹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交锋,曹操军粮告急,打算放弃官渡返回许昌。谋士荀彧写信提出劝谏,认为应该坚守官渡,等待时机,对袁绍发动致命一击。这封信终于曹操改变心意,下定决心在官渡与袁绍一决雌雄。

没过几天,大将徐晃得知袁绍手下将领韩猛正押送粮草赶往袁绍大营。谋士荀攸提出,派徐晃截击韩猛,烧毁粮草。曹操依计而行,命徐晃率领部将史涣一起迎战韩猛。韩猛猝不及防,被徐晃击败,粮草也被徐晃一把火烧完。

韩猛逃回袁绍答应后,袁绍大怒,欲将韩猛斩首,却被文武劝阻。谋士审配提出,应该在袁军屯粮之所乌巢驻扎重兵,防止曹操偷袭。袁绍便命大将淳于琼率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及二万人马镇守乌巢。

面对曹军粮草告罄,曹操连忙写信给坐镇许昌的荀彧,要求他火速向官渡前线运粮。不料使者在前往许昌的途中被袁军抓获,信件被许攸截获。但当许攸拿着这封信面见袁绍,建议袁绍偷袭许昌时,却遭到了袁绍的拒绝。就在此时,谋士审配从邺城送来信件,告诉袁绍许攸的子侄在邺城为非作歹。

袁绍大怒,当中训斥许攸,并指责许攸私通曹操。许攸明知审配此举是在诬陷自己,但却百口莫辩,只得仰天长叹,打算拔剑自刎。左右连忙出言相劝,并鼓动许攸投降曹操。这句话点醒了许攸。当晚,许攸便离开袁绍大营,投降了曹操。后来便有了曹操火烧乌巢的故事。

小说的这段故事情节,其实包含了三个小故事,一是韩猛被徐晃击败,二时候袁绍派淳于琼镇守乌巢,三是审配揭发许攸亲属,令许攸投降了曹操。但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这些故事却是有真有假。

首先,徐晃出兵烧毁袁军粮草之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荀攸传》载:“(曹操)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不过,徐晃所面对的袁军将领却不是小说中的韩猛,而是一位名叫韩(后面一个字是上面一个荀下面一个大字,输入法无法打出)的将领。而南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到,这名姓韩的将领另有韩猛、韩若等名字,令人不知道此人的原名究竟是哪一个。

小说中提到的淳于琼镇守乌巢之事,的确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不过他镇守乌巢的兵力却并非如小说所言的两万多人。《资治通鉴》云:“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小说作者之所以将乌巢的兵力改成了两万多人,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悬念,为后来描述的曹操亲率五千人马火烧乌巢的情节作铺垫。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审配抓捕许攸的子侄之事,却并非是审配诬陷许攸,而是许攸的家属咎由自取。《三国志•荀彧传》载,早在官渡之战开始前,荀彧就指出:“许攸贪而不治……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三国志•武帝纪》亦称:“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审配逮捕许攸子侄是证据确凿,许攸看到自己的罪行暴露,知道难以在袁绍阵营立足,于是便投降了曹操,这也导致了后来袁军的粮草被烧及在官渡的惨败。


青梅煮酒之水煮沉浮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背叛袁绍,也可能有其他人背叛。

曹操一生最善于断人粮道,如果知晓袁绍粮仓所在地,必会派人去劫。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是河北士族的代表。

曹操之父曹腾是大太监曹嵩的养子,也因此曹操深为天下士人所不齿,曹操也因此只能拉拢寒族,因此天下寒门子弟多愿归于曹操门下,因为当时大部分军阀都看重出身。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完胜袁绍。

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与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复合型人才,袁绍虽然也有雄才大略,但对比曹操,相形见拙。

曹操收编百万青州兵后,择其精壮数万为兵,其余计口授田,再分耕牛农具,屯田生产,收入与政府五五分。

曹操还大量招揽流民屯田,兴修水利。于是曹操辖区的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快速发展,为曹操对外战争奠定了坚定的经济基础。

袁绍并非不知道屯田好,因为到处都是流民,遍地都是荒地,将荒地分与流民,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袁绍代表的是士族的利益,士族不允许他将荒地分与流民,士族也不允许寒族到袁绍帐下分一杯羹,因此,袁绍也不能有寒族人才来帮助他。

综上,曹操在自身能力、经济能力与人才方面胜于袁绍,但袁绍兵力多于曹操,曹操若想打败袁绍也绝非易事。

孙策雄据江东后,正准备北上中原,讨伐曹操。此时,曹操正集中兵力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根本无力分兵南下对抗孙策。

恰在此时,孙策外出打猎时,被许贡门人刺杀。其子年幼,其弟孙权继位。

孙权不懂军事,也无对外扩张的能力与野心,是位守成之君。

此时江东刚被平定,南方山越时时反叛,周瑜在孙策死后坐大,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因此东吴的对外扩张之路被打断,曹操再无后顾之忧。

因此,许攸若不叛变袁绍,官渡之战可能会持续更久,曹操会更加困难,但是最终的胜利,应该还是属于曹操。



当代曹植


可以这么说,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能不能赢,还真的不好说。

官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为数不多的战例,可以这么说,官渡之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格局,根本上改变了原来袁强曹弱局面,是一场具有战略决定性的战役。

讲到官渡之战,不得不提许攸,可以这么说,官渡之战的成败只有大部分都与许攸有关系,没有许攸的出现,或许,官渡之战的结果还真的不好说。

许攸,是袁绍帐下的一名谋士,据说他的谋略是很高明的,至少,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谋士,曹操对待其也是很尊敬的。据说,他当时离开袁绍,到曹操军队的营帐的时候,曹操连鞋都没穿,就跑出来尊敬的迎接他。

官渡之战中,曹操能胜利,关键就是他听了许攸的建议,袭击了袁绍的军粮所在地,以致袁绍的军队粮食补给中断,最后,曹操才最终战胜了袁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