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明朝太監和皇帝的關係極好,大臣和皇帝的關係較差?

聲之形星之夢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即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屠戮功臣,防範大臣謀反篡位;同時分封王室,以為蕃屬,拱衛京師,但又對蕃王規定較嚴,比如沒有皇帝的允許不能出王府等等,防止出現漢代的“七國之亂”。

在這種情況下,明代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能夠放心接觸的也就只有太監了。


行走的北斗星


這個問題非常好,這涉及到明代的政治運作和國家體制問題。在明代永樂之後,實際上國家政權逐漸轉移到了以內閣大臣為首的文官集團之中。在正統的歷史觀念中,明代的皇帝一般風評都比較低,基本上以昏君和懦君為主。但是國家卻依舊可以正常運行,這主要就是文臣集團對於整個國家的掌控和操作,國家好似一部已經按部就班設置好程序的機器,皇帝是否精明強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精幹的內閣。這就是明代實際的政治生態,但這種情況換一個說法就是文官集團架空了皇帝,削奪了很多原本屬於皇帝的行政權。這慢慢就出現了惡性循環,道士皇帝、木匠皇帝層出不窮,而太監由於職業身份的特殊性,自然就和皇帝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關係。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就是藉此進一步篡奪了皇帝剩下的權力,並以此和文臣集團進行爭鬥。

因而可知,太監和皇帝關係好是太監上位的重要基礎,他們實際上是在皇帝身邊狐假虎威的狐狸,而大臣則是代皇帝做主的管家,兩相比照自然皇帝會更親近太監而疏遠文臣。

最後,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皇帝基本上從永樂之後就是生長於深宮夫人之手。明代又有意識地削弱了外戚對於朝廷的影響。所以,皇帝想要在文官之中找到平衡就只能依靠太監,所以明朝的大太監在皇權的庇護下得以日益做大。


經典守望者


這個是源於明朝當時的政治環境

明朝(主要是明朝中後期)皇帝與大臣的關係總是很差,而對太監卻信任有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五點:

第一、明朝的皇帝大多怠政

明朝尤其是中後期,有幾個皇帝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懶政。在這些皇帝中,最為突出的要數萬曆皇帝。

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擺脫了張居正的約束。就開始胡作非為,盡情享受他作為皇帝的特權,對於政務,卻是極其懈怠。

(張居正)

萬曆極懶,懶到什麼程度呢,懶到近三十年不臨朝聽政。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中央機構因為萬曆的懶,幾近癱瘓。

甚至於多部尚書因為皇帝不上朝,沒法得到任命,就這樣一直空缺著。中央機構尚且如此,可以想象下面又混亂成了什麼樣子。

因此後世有這樣一句話,即:

“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惰。”

神宗是萬曆的廟號。這句話說是明朝的滅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萬曆的懶惰。

試想,這樣的皇帝,勢必會與大臣造成極其嚴重的衝突。而皇帝長期不理政事,也給了這些士大夫發展勢力的時間。因此矛盾愈加嚴重。

(萬曆皇帝)

第二、皇帝多長於深宮,與太監朝夕相伴

皇帝在成人之前,一般都很少與臣子有較為近的接觸。在皇帝的童年以及少年時期,陪伴在皇帝身邊的,多是這些宦官閹人

而上面也說過,明朝的很多皇帝還不朝政。?因此更加是不與大臣接觸,反而與皇宮中的太監接觸更多。

從接觸時間來看,皇帝與太監關係好也就不足為奇。

(影視劇中的明朝宦官)

第三、太監的權力完全依靠皇帝給予,而大臣的權力多是依靠自己爭取

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大臣的權力不是皇帝給的嗎?

作者我顯然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與大臣辛辛苦苦,寒窗苦讀,金榜題名,然後步入仕途獲得權力的過程相比,太監獲得權力完全是依靠皇帝的信任。

總得來說就是,皇帝任命大臣,還是要依靠一定的章程的,很少有說撤職就撤職的情況。而太監則不同,他們的權力可以說完全靠的是皇帝的心情。

鑑於這一點,大臣對待皇帝,多有自己的操守,或者說會考慮到自身的利益。

而對於太監,他自身的利益與皇帝緊密結合。可以說,他想擁有更大的權力,唯一的道路就是討好皇帝。因此,自然是萬事都毫無原則的支持皇帝。

如果君主賢明,那麼情況可能還好。如果皇帝聽不進去一些逆耳的忠言。那麼勢必會親信更為聽話的太監,而不是大臣。

第四、大臣們自身也有各自的利益集團,有著時候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站在皇帝的對立面

隨著大臣們的勢力越來越大,自然會形成一個個的小團體。這些團體就自然會有自己政治或者是利益方面的訴求。

如果自身的利益或者說是訴求,因為皇帝而被阻礙。那麼,一定程度上站在皇帝的對立面也就很是自然。

既然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勢必會影響與皇帝的關係。

且大臣們勢力越來越大,有著時候,皇帝也不得不向大臣妥協,君臣之間的矛盾也就更加嚴重了。

第五、為了抗衡這些大臣,或者說是為了分散一些大臣的權力,皇帝選用太監來制衡

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皇帝不信任大臣→派出宦官分權→大臣不滿→二者矛盾加深→皇帝更加不信任大臣

長此以往,皇帝與大臣的矛盾越來越深,而皇帝又要依靠太監製衡大臣,於是與太監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因此,皇帝更加信任太監,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怕是個史人了


在明朝,之所以皇帝和太監的較好、和大臣的關係較差,究其原因還是由於太監是作為皇權的附庸而存在,可以說是主僕關係;大臣從本質上來說是作為分權者而存在,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敵對關係。

  • 皇帝與大臣關係較差的原因

自古以來,君臣一直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作為君王,一方面要靠大臣來幫忙處理國事,這就勢必要分出一部分的權力給這些大臣,大臣們才能得心應手地替皇帝分憂解難,從這個方面來說,君臣是統一的;另一方面,要防止大臣過度坐大,威脅到皇權。因此,歷朝歷代,除了極個別皇帝外,歷代君王對權力的把控都是極其嚴格的,他們費盡心思,既要給大臣們足夠的權力替自己排憂解難,又要設置多番障礙對大臣形成掣肘。從這個方面來說,君臣之間又是對立的。

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趁著胡惟庸案,順勢廢除中書省,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為了制衡日漸坐大的文官集團,而引入一股特殊的政治勢力——宦官集團的行為,都是君臣之間對立的具體提現,有這樣的對立面存在,皇帝和大臣的關係自然是好不到哪去!

  • 皇帝與太監關係好的原因

自古以來,

太監作為內官,是皇帝身邊的近侍,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其他歷代皇帝都是在太監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這些皇帝自小就和太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些太監或許人品很壞,但這都不重要,因為他們還有一個特點:聽話、溫順,他們不論是出於對皇帝的感情還是自身的利益需求,往往都對皇帝言聽計從,對於皇帝來說,這就夠了,因此,他們一旦登基為帝,往往都會重用這些陪他們成長起來的太監。

明宣宗朱瞻基為了制衡文官集團,開始重用太監,刻意將太監培養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宦官勢力,從此,由皇權、閣權、宦權組成的權力體系正式構建,直至明朝滅亡,這個權力體系中,宦權實際上是皇權的附庸,他們多數時候是以皇權代言人的身份而存在的,猶如僕人一般,必須要緊緊依靠主人,主人強大了僕人也才可以強大。這樣看來,明朝皇帝與太監的關係好也就不足為奇了。看懂了這點,我們就不用再為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的專權而感到驚訝了!

總結:從權力體系上來說,太監是皇帝的附庸,大臣是皇帝的對立,因此,皇帝與太監關係較好、與大臣關係較差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聊史論今


我是日航君,為您分解。

這個問題其實蠻有意思的,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很多朝代,例如說唐朝,李世民和臣子們也都是過得其樂融融的,但是後面他的繼承人也開始慢慢親太監遠大臣了。皇帝明明都知道太監不好,但是為什麼到了明還是出現了這一情況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太監的興起

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深深明白太監的危害有多大,因此朱元璋特地立下祖訓:太監不得干政。朱元璋此舉是希望歷代子孫能夠牢記自己的囑託,不要因為太監的蠱惑而荒廢了大業。朱元璋的繼承人朱允炆也很好地履行了這一點,因此在此兩朝的太監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宮中的苦力了。

因為自身地位非常低下,因此太監們也想要翻身,朱棣謀反就是太監的機會。朱棣謀反後,太監們積極尋求朱棣的幫助,並且在靖難之中給了朱棣非常多的幫助,就這樣,朱棣和太監形成了一個聯盟。

最終朱棣成功,太監也打了一個翻身仗,開始逐漸壯大自己的權力了。而且朱棣軍中也不泛一些勇武的太監,例如說三寶太監鄭和。因此太監真正的興起應該是在建文帝時期。

二、玩伴和監管者,你選誰?

皇帝在小的時候,在宮中往往缺少關愛和玩伴,因此太監就成為了他們的玩伴了。我們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皇帝讀書的時候,太監陪讀;皇帝冷了,太監給他燒炭;皇帝熱了,太監給他打扇子;皇帝餓了,太監給他拿點心……

對於缺少友情和陪伴的皇帝來說,這種事情雖然是太監應該做的,但是在不知不覺中也能感化皇帝,讓他對於太監非常寵愛。

我們反觀大臣,一群老頭子,天天在朝堂之上爭來爭去,對著你吹鬍子瞪眼。你想娶老婆,這群大臣說不行,皇帝你不能迷戀後宮,這個對你身體不好;你還年輕力壯,這群大臣就說皇帝,你萬一出了點什麼問題突然死了怎麼辦,建議早點立太子;甚至在這群大臣的嘴裡,你爸不能是你爸,你媽不能是你媽,你必須按照他們喜歡來的那樣做……

很多時候你知道這群大臣雖然嘴賤人壞,但是他們真的是為了大明社稷而著想,並且真的給你提出了很多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但是你真的不喜歡這一批監管者。

如果你是皇帝的話,你更喜歡誰?

三、明代皇權膨脹的結果

明代皇權膨脹,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來自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

因為明初朱元璋的嗜殺行為,導致了大臣人人自危,“伴君如伴虎”的情況下,大臣們自然都不願意主動去接觸君主。因此大臣們要不然成為了嚴嵩這樣的“工具人”,要不然成為了張居正這樣的“權相”。

因此大臣往往容易走極端,無法和皇帝建立起一種良性互動的關係。相反,太監取得權力都是來自於皇權的折射。正如同月亮需要藉助太陽才能發光一樣。因此太監往往是百般討好皇帝以獲得一定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往往與太監關係較好而與大臣關係較差。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明朝的滅亡也是由於太監亂政和黨爭!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在殿門口豎了塊牌子:太監不得干預朝政預者斬!朱棣奪取帝位後,因感念太監的幫助,便重用太監,所以明朝的太監弄權禍根始於永樂!

明朝的體質是內閣制,皇帝將事物交給內閣處理,不用事事親力親為,所以皇帝的閒暇時間比較充足,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能運轉!皇帝的閒暇時間多了,太監就有了可乘之機,想著法的取悅皇帝,從皇帝手中獲取權利!另外一個方面,基於明朝的政治體質,皇帝有時候也需要太監來平衡大臣的權利,太監的權利只要皇帝一句話,就可以收回!所以,明朝給人感覺皇帝和太監的關係極好!

明朝對官員的監督很厲害,前期朱元璋殺了不少功成,後成立錦衣衛,專門監督百官,基於對錦衣衛的恐懼,對皇帝也更多的是敬畏!再說,明朝皇帝就算不上朝,中樞依然在運轉,皇帝都幹副業去了,有的去做木匠,有的去玩跳蚤市場,所以會感覺明朝的皇帝和大臣的關係較差!


小任談史


我是文青,看文青回答內容的朋友,已經中了好幾次彩票了。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中有不少的朝代最終滅亡都是因為太監涉政,秦國最後滅亡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趙高的胡亂統治,那麼,作為偏後期的明朝,為什麼在有這麼多前車之鑑的情況下,依舊將太監推向頂峰,並且還是歷史上太監權力最大的一個時代。

這就說道朱元璋了,在建議明王朝之後朱元璋是真正的九五至尊,對歷史有過一定了解的會知道,朱元璋喜好專政,想加強中央集團的權力,並且為之殺害了很多跟著他打天下的人。

就這樣一個喜好專政的皇帝,在面對太監的問題上也是刻不容緩的,因為有太多的例子證明如果親信太監那麼最終一定是沒有好下場的,所以朱元璋對太監做出了種種限制的條例,讓太監們不得作威作福。

朱元璋特意令人刻了一個牌子,上面寫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意思就是太監們不能干涉朝廷上的事情,如果議論的話會被斬首。不僅僅是一個牌子,朱元璋還特意安排太監的官階不能超過四品。

儘管如此嚴加防範,那麼為什麼後來還是太監掌權呢?

太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這個時代就是封建時代,所以,時代沒有變化,那麼太監就會一直存在,而恰巧皇帝都是專政,也就是說皇帝並沒有幾個能說話的人,太監這時候就成了每天說話最多的人。

尤其是像朱元璋這樣的人,為了自己的專權不惜殺害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功勳,還有自己的親侄子和外甥,這都是為了自己病態的專權,在這種情況下,朝夕相處的太監自然也就成為了自己的親信。

在早期朱元璋是相當牴觸太監的,但是到了後期,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中,朱元璋多次委派太監重任,讓太監這個群體得以重新走向更大的舞臺,可以干涉朝廷中的政事,為後來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朱棣時期太監走向正軌

“靖難之變”後朱棣成功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後朱棣就將朱元璋留下的牌子改成了“

內臣不得擅自做主”,雖然只是簡短的變更了幾個字,但是這中間的變化卻是巨大的。

這是因為朱棣能夠成功篡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太監的幫助,當時朱棣收買了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親信太監,朱允炆的一舉一動都被朱棣掌握,這才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寵信太監到底哪裡好?

可以分享重擔

當皇帝是很累的,每天需要批改大量的文件,一個皇帝肯定忙不過來,所以就可以讓太監幫助自己批改文件,在朱棣時期還好,朱棣雖然也懶,但是最起碼會看管太監批改,但是到了後面,皇帝是越來越懶,最後是太監直接批改文件;

對皇位沒威脅

太監是用自己的生育能力來換取權力,就算是得到了再大的官位,依舊沒有一個子嗣前來繼承,所以皇帝們就重用太監。

我是文青,如果覺得不錯,原創構思不易,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

上一個關注文青的朋友已經中了好幾次彩票了!


文青聊史


首先,籠統的說太監與皇帝好、大臣於皇帝關係差是不太準確的,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下,太監與大臣都是皇帝輔政機構,皇帝通過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來達到治國目的,所以皇帝與大臣、太監的親疏關係是動態變化的。

如果非要按照題目來回答的話,那麼我的觀點是:

皇帝與太監關係好是由兩個方面原因決定的:第一,太監是內臣,伺候著皇帝的吃穿住行,按照現代的話說是進入皇帝私生活的人,他們與皇帝之間不僅有工作關係,而且又私人關係;第二,明朝中後期內閣勢力逐漸強大,已經成長為能夠威脅皇權的存在,皇帝需要宦官集團幫助他對付內閣,算得上是戰略伙伴關係。

大臣與皇帝關係差的原因也有兩個:第一,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讓皇帝與大臣之間缺少了一個緩衝地帶,接觸的多了,矛盾自然也就多了;第二,相比於之前幾個朝代,明朝君主高度集權,大臣從與皇帝共同治理國家,變成了皇帝管理國家的心中,這與文臣傳統理念相沖突,自然引發了很多矛盾。


文史並蒂


明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也是唯一一個有內閣體質的王朝 即皇帝可以作為國家領袖象徵釣釣魚啊 做做木工啊 開開小賣部之類的興趣愛好 過自己想要的日子 而內閣大臣通過一系列體質機構讓國家正常運行的偉大王朝 那就來問題了 權力這種東西 是要被關進老虎籠子裡的 如果最高統治者不理國家政務 那這個權力全都由內閣大臣說了算?也未必 這個時候太監就華麗麗的登場了 作為皇帝內官 其實就是帝王的眼睛和口舌 雖然明朝祖制太祖馬臉朱說過不許太監干政 但架不住後世子孫不爭氣 朱允炆同學又愛瞎折騰 導致後來被他叔JUDY篡位 由於信不過朱允炆同學時期的舊臣 看看方孝儒再看看景清大家就知道了 故而他們又華麗麗的站上了歷史舞臺 是皇帝真正的自己人 榮辱與共 和大臣們分庭抗禮 造成了與皇帝更近的尷尬局面 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直到勞模崇禎帝把魏忠賢絆倒才落寞退出歷史舞臺 也幹過很多壞事 但你以為文臣也都是好人嗎?我覺得都是狗咬狗 天啟帝這點我覺得是被歷史低估的明君 表面愛做木工 實際上心裡一本帳 他在位期間對待金人和處理地方關係其實也做出積極貢獻 大明的國家機器運轉的還算有序 由魏忠賢帶頭的反東林黨圍繞在他身邊被東林黨打壓的其它黨派勢力抱團取暖互相制衡 一時間也算錯有錯著 但平衡被繼任者打破 後面就是煤山上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了


曹丞相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正如樓主所言,一般來說皇帝和太監之間的關係極好,其實不僅僅是大明皇帝,縱觀歷史,從秦始皇開始的宦官趙高開始,直到清朝末年,宦官與皇帝的關係,一直都是很不錯的,但是為何越是到了這些朝代的末期,宦官的權勢更大?

在說書人看來,這其中必有原因的,首當是皇帝與宦官走的近,要知道宦官一直伺候著皇帝的飲食起居,對皇帝的嗜好皆是瞭如指掌,更是對皇帝能夠察言觀色,畢竟嘛伺候皇帝的太監必須精明,否則你失寵倒是無所謂,掉了腦袋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這幫人極為精明狡猾,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宦官就沒有留下好的名聲。

那麼我們返回頭來看看明朝,明朝發生過宦官亂政的事件,莫過於《土木堡事件了》,事件的大體過程是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瓦剌,但是實際上這件事是不應該出現的,主要的原因是,大明帝國當時的勳貴集團勢力已經顯現,而那個時候明英宗才23歲,那時的明英宗就開始想著將那些朱棣時期留下來的勳貴集團壓一壓,便與王振一拍即合,畢竟嘛,那時候明英宗誰都信不過,還是覺的一直伺候自己長大的王振信得過,集合25萬大軍,親征瓦剌,給自己樹立一下威信。

結果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虜,明軍大敗,一起被召喚而來的勳貴集團也是死的差不多了,這就導致百年後來諸如東林黨一類沒有人壓制,敢於在朝堂上與萬曆、天啟等皇帝硬鋼的勢力集團的出現,沒辦法,還得宦官出馬,所以魏忠賢橫空出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