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改變孩子拖延?

finada77七七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解析

孩子作業拖拉,怎麼辦?穆老師認為,這是習慣與性格使然!

若想徹底改變孩子拖拉的毛病,家長朋友們首先要陪孩子一起寫作業,瞭解“病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孩子作業拖延,無外乎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如下:

一、作業太難,不會寫;或上課不認真,不會寫;

二、作業太多,確實花費時間長;

三、寫作業沒有次序感,不會統籌兼顧。

比如第一題就很難,他就一直停在那想,一小時過去還在想😂

四、不好的行為習慣造成的。

比如,一會兒看看電視,一會兒玩玩玩具,一會兒摸摸鞋,一會兒吃點零食,一會兒扣扣指甲……


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改變孩子呢?穆老師給出如下建議:

✨一、課堂一定要認真聽課,並做好課堂筆記,晚上檢查。(這是高效完成家庭作業的先決條件,也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二、告訴孩子,先把會寫的任務完成,不會寫的先放一邊,最後統一解決。

✨三、監督孩子寫作業時的行為習慣,及時予以糾正。

✨四、根據作業量,規定時間,不完成就接受處罰。(具體處罰內容由家庭自由協商)

✨五、平時訓練孩子做事能力,要幹練、果斷、專注,不要拖拉。

✨六、故意拖延買給孩子想要的東西,讓他明白拖延的危害性。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說到磨蹭,我侄子應該算是“箇中翹楚”了。

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吃東西,功課永遠拖著做。守著他寫,動不動就說要上廁所,一隻手拿筆,另一隻手還拿著玩具!

你說打他罵他吧,根本沒用,只會浪費更多時間!

家長稍稍一走開,他就開始摳手指。最氣人的是,有時候他甚至作業做著做著就睡著了!

我姐這個心啊!蒼了個天啊!


關鍵他的磨蹭真的是全方位的!一到飯點就裝睡,叫了十萬遍才上桌,吃飯的時候還挑食。

拿個筷子就跟那個《瘋狂動物城》裡的樹懶似的......而且,在飯桌上,他也能睡著!


專注力,對孩子有多重要?

說起專注力,不少家長會把它片面地理解為“長時間做某件事的能力”。

但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能看一小時動畫玩一個小時遊戲,卻不能寫一小時作業。

因為,專注力分為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看電視玩手機都是被動注意,孩子在被動地接受刺激,沒有動腦。

而主動注意則需要轉動腦子,對信息進行記憶、思考、加工。這才是孩子將來學習好的能力基礎。

有些佛系家長可能會覺得:“好動、愛玩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何必擔心那麼多呢?長大了不就自然規矩了?”

但若你把孩子的任何表現都看作是天性,不提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那麼一旦小孩進了校園你就會後悔了。


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講,小動作多,寫作業慢,學習根本學不進去。上幼兒園小學還算好,功課較少,專注力差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輔助下通過“時間戰”來完成。

但如果到了初高中,課業加重,時間變緊,你想靠“輔助”讓孩子把學習跟上根本不現實。

什麼補習班啊、家教課啊,根本沒用,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只會導致他壓力越來越大,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也越來越差。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

與我們大人所不同的是,每個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對世界都是充滿好奇的。他們會發現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因此很難堅持做一件事太久。

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擁有專注堅韌的性格,因此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和幫助孩子逐漸訓練專注力。

下面,簡單介紹幾個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法:

通過玩具

玩具,每個孩子都喜歡。但有的孩子喜歡積木、有的喜歡橡皮泥,還有的喜歡繪本或者故事機器人。

對注意力的培養,應該先從孩子更容易感興趣的方面來進行,而不是一上來就“死磕”,孩子越不喜歡什麼,越強迫他去專注地做。

要加強他對於自己喜歡的、能專下心來的物品的興趣,延伸他專注的時間長度,並加以更深入的講解和說明。這將會在無形中提升孩子對單一事物的注意力,也會幫助改善他對那些“靜不下心”的事物的專注度。

通過孩子的感官“訓練”

這可以發生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家長可以尋找自己更擅長更瞭解的主題。比如在逛街的時候講一下不同交通工具,商場裡面聊一下衣服飾品的顏色,吃飯的時候觀察身邊的人聊聊為什麼有人戴眼鏡等等。

這可以培養出孩子對於事物的深入思考習慣,因為人在通過感官進入思辨狀態的時候,往往是最專注的。

通過日常生活的不斷薰陶

分心和專心,其實就是“博”和“深”的矛盾。對於成年人來說,大部分事情我們都視若無睹,只對少數事情有相對更深的興趣。

而小朋友對什麼東西都有興趣,但對於大部分事物的興趣較淺。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去強化孩子對其熱愛事物的認同和思維拓展。

比如孩子喜歡口琴,你就要經常鼓勵他,讓他進一步去提升自己的水平,從而不斷思考,並長久地將學習和娛樂相結合,而不是“三分鐘熱度”。

在“挑戰”中培養專注力

我平時喜歡打籃球,讀大學的時候,每次回家幫我姐帶孩子,我姐就拜託我教我侄子學籃球。

起先,我想從一些基礎的練習入手,教我他傳接球,但我發現他特別“怕球”——就算是50公分以內的輕輕一傳,皮球對他來說就像定時炸彈一樣,他總是躲得遠遠的。

所以我一開始很沒耐心,心想,一個男孩怎麼可以這樣?

“教學”的前面一段時間,他對籃球真的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玩幾分鐘就要回家。我也很無奈,找我姐抱怨,我姐只表示,“習慣了”。

後來我轉變了方法,讓他自己繞著中圈運球、自己對著牆壁傳接球,運到幾圈接到幾次都有“表揚”,又讓他來截斷我的運球,成功的話會有獎勵。

他終於開始把“籃球”視為一種娛樂和挑戰,後來每天都主動拉我去球場練球。我就發現,喲,這孩子變得專注多了,也慢慢不再害怕被球砸了。

其實,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存在3個認知區。

一是“舒適區”,他已經知道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很輕鬆就能應對,舒服、但有時也會厭倦。

二是“恐慌區”,如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他現在的能力,他就會感到害怕、恐懼,退縮。

三是“挑戰區”,對他來說有些困難,但在有經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難關。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玩的不夠“專心”的寶寶,並非是因為有什麼發育問題或者心理疾病,僅僅是因為孩子本身年齡還小,專注度不夠。


只要幫孩子將一件事物劃分到他樂意去挑戰的範圍內,他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得專注。

把心態放平和,進行適當的引導,相信你家孩子的專注力會越來越好。


趙美蘭meilan


這恐怕是共性,然而我個人不喜歡獎勵模式,但也分享幾個小辦法,我家寶寶上學了已經,說說切身體會的辦法吧

第一學習上,假期了每天不要給孩子安排太多作業,多了就會造成反正很多,我就拖,大人面對過多工作的時候也會這樣的。所以理解孩子,但是告訴他一個完成時間,如果沒按時完成那麼你要多做一個家務可以明確告訴他,就是為了讓他提高效率。

第二齣門,告知五分鐘後全家出門,如果超過時間,那麼沒人會等你。一般孩子看著家長風風火火的出門了,都會加快速度,但一定得真的不等,不然一次就被聰明的小傢伙看穿了把戲哦。提醒,出了門就可以放慢速度了,但一直在行動九對了。

第三,適度誇獎,寶寶在效率上提高了之後一定要誇獎,寶寶你今天提前了一分鐘,看來我們也得加快速度了,不然趕不上你了。讓他自豪一點。

得堅持,辦法很多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最重要哦。


A呀我的腦力秀


孩子喜歡拖延大多是沒有時間觀念的,像我四歲多的兒子上中班,以前上學總是遲到,而且我催了無數遍還遲到,後來我就請求他的老師幫了一個小忙,就說上學遲到的人要會被其他小朋友笑話的,讓老師多次在我孩子面前說這句話,早晨起的時候我也會提醒他,時間到了如果還不去,那就是遲到會被他的朋友笑話,久而久之,他好像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就是起床的時候他會提醒我說,媽媽,你看好時間,別讓我遲到哦,我大女兒上學一年級的時候也是喜歡拖拉,我就想了,天天催她也不是辦法,早晨起來時候我故意不喊她,上學遲到了,有老師來懲罰她,反正是她自己的事情,現在起床比我還起的要早,早晨還總催促我,早起呢。


25243220789我很好


孩子拖延,可能是心理或是行為認知的原因。在生理上,有可能是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的腦區相關。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的功能受損或不活躍,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低,就會導致注意力受到影響。

如果孩子在運動協調能力、注意力和反應能力方面,明顯比同齡人差,那麼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參加諸如跳繩、打球、游泳等運動,刺激孩子神經末梢和協調功能的發育。

在行為認知上,在這種行為背後,很可能是孩子沒有時間概念,缺少計劃性和做事沒有條理。如果孩子愛遲到,可以讓他遲到,並感受到遲到所帶來的後果。

家長平常可以為幫助孩子規律作息,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或為孩子設定一定的時間,讓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需要完成的事。如果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就給他一定得獎勵。這樣進行多次,孩子感受到了做事快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比如可以省下時間來幹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那麼他就會強化自己的做法,提高自己的做事速度,這樣一來,效率就上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孩子做事慢,就替他包辦,這樣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依然慢條斯理不做出改變。

還可以通過做遊戲的方法改變孩子。和他比一比誰做得更快。

我們要試著尋找孩子拖延的原因,比如作業寫的慢,也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學習有困難,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壹父母


讓他自己承擔做事磨蹭的後果,作業沒寫完上課遲到,沒吃早餐,什麼樣的結果都讓他自己受著。

人是有惰性的,不喜歡做的事情,一般都是拖拖拉拉不會主動。只有讓她受到拖拉的結果所給她帶來的麻煩時,她才會改變。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理。


另一方面,媽媽對她改變拖拉的習慣,也要給予幫助。比如定個規矩,做個時間管理。

可以每天早上讓她自己列出一天的計劃,不要對她的安排有太多的干涉,但是到了晚上要檢查她針對自己的計劃的完成情況,完成的好有獎勵。不要太多的干涉她列的計劃。但要指導她列的詳細一些,比如說今天看了什麼書的多少頁,而不是學習一小時什麼的。這樣既方便執行也便於你事後的檢查。

惜情惜緣惜福


學習一分鐘時間有多長


和成年人對時間概念的有效把控不同,很多孩子對1分鐘究竟有多長?1分鐘能做多少事?這個概念時間比較模糊。


孩子總是隻看眼前的事情,而並不在意如果沒有在某個時間點以前做成某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陪著孩子做“1分鐘繪畫”“1分鐘寫字”“1分鐘數數”。


這種簡單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猜測“還剩多久?”


也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關於時間的繪本,馬小媽我就給我們家的小寶看的是繪本《金老爺買鍾》


故事裡的金老爺家有四座鐘,時間都不一樣。閱讀時可以提醒孩子為什麼金老爺每個鐘的時間都不同,為什麼表匠說金老爺的鐘都很準,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教會孩子必要的技能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動作不熟練,沒有掌握操作的技巧,比如怎樣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樣洗漱才能不浪費時間,怎樣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


另外,對於一些手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比較差的孩子,家長還應當增加一些有針對性的特殊訓練:


比如加強本體覺方面的感統訓練,包括攀爬滾蹦跳、以及身體協調性、靈活性的操作遊戲和手部精細動作如穿珠子,夾豆子等兩大方面。



提高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孩子專注力能能力不足,容易受玩具、電子產品等好玩的事物影響,分散注意力,那麼做起來事情來就會很磨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從簡單的事情著手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1、說出被取走的物品


在桌子上擺幾件物品,讓孩子看清楚後,令他轉過身去,將物品變換位置或取走其中的一兩件物品,再讓他轉過身,說出物品的變位,或者說出被取走的物品名稱。


2、聽微弱聲音的收音機


打開收音機,聽廣播,放低音量,然後再放低音量,把音量慢慢調到儘可能低,低到剛好聽清為止。


微弱的聲音迫使孩子盡力集中注意力,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性得到訓練。


3、聽文章指出內容


家長讀一篇孩子沒聽過的文章,要求孩子邊聽邊找出指定內容。如:邊聽邊找出所有的“的”字,聽到一個拍一下手,讀完全文後再統計。



“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多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自信心不足,就容易經常擔心自己這個做不好,那個會出錯,所以做起事情來肯定也會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這樣一來,他們做事的速度肯定會有所下降了。


如果父母能經常對孩子說:


“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 “你看你做得多快”,“真好,現在用不著老提醒你了”。


這些鼓勵能打動孩子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快點。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我的頭條號——“愛嘮叨的馬小媽”,並點個贊哦!不僅有家庭育兒乾貨,還有每日親子游戲與你分享哦~

愛嘮叨的馬小媽


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問題,一種情況由於孩子年齡的緣故,很多事情他們確實無法像大人一樣迅速的完成,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一定要理解孩子並且給他充足的時間來練習,並且要多多鼓勵孩子。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這些對於2-3歲的寶寶確實是需要時間來練習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故意的,就是因為不想做而拖延,面對這種情況給出以下建議:

1)用“自然後果”教會孩子不能拖延。

所謂“自然後果”就是幼兒憑自己所犯錯誤的自然後果,從而學會怎樣去服從自然的法則。具體來說,比如早上起床孩子磨磨蹭蹭的穿衣,吃飯。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著要遲到了,就開始包辦了,幫孩子穿衣服,趕快喂幾口飯,然後趕緊出門以免遲到。這樣孩子永遠不知道早上磨蹭會帶來的什麼樣的後果。孩子其實非常聰明,當他明確知道並承受過拖延帶來的結果的時候,只要不是他想要的,下次多半自己就會改正。

2)建立日常慣例,預防拖延養成

孩子大約從一歲多進入秩序敏感期。秩序對於孩子的發育來說也是必經的也是很重要的。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慣例,包括起床的,睡前的,吃飯的,做作業的,並且一定要有時間的限制。約定好的日常慣例家長要和孩子一起來遵守。慢慢的這些慣例就會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拖延無機可乘。


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還有點啟發,歡迎關注我(全媽育兒手記),我們一起來討論寶寶成長路上的各種問題,陪伴寶寶快樂成長!


全媽育兒手記


您好!不知道您孩子幾歲?主要是做什麼事情磨蹭?或者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個性?


通常來說,孩子做事情磨蹭、拖延,要麼是在做超出當前能力水平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速度慢,有畏難情緒;要麼就是內心並不接受、不情願去做這件事,所以用磨蹭拖拉來逃避。

首先,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貼上“有拖延毛病”這樣的標籤,而是多理解孩子,從孩子的出發點換位思考,是不是這項任務對孩子有難度?或者是不是他遇到了什麼困難卻不懂得求助。我們一定不要只盯著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學會了解和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寫作業很慢,請我跟他聊一聊。我們玩的過程中,他告訴我:“我在學校裡寫作業不慢,課堂作業總有同學完不成,但我很快。” 所以我問他,為什麼在家裡寫作業就會那麼慢呢?他說“寫得快又有什麼用,寫完了學校的作業,媽媽又會給我佈置口算,生字,作文等一堆的作業!” 看,孩子這是在利用磨蹭拖延來進行“自我保護”呢。


孩子只有感覺好,才會做得好,做得快。 我們當家長的要多放手,多給孩子自主選擇、自我管理的機會。孩子選擇自己想做和喜歡做的事情,自然就不會磨蹭了。我們一方面要相信孩子,另一方面激發和保護孩子做事情的興趣,發掘內在驅動力,用我們的智慧引導孩子主動制定跟我們內心所預期的基本一致的目標,從而幫助孩子快速、高效、而且是愉悅地完成任務。


有一本書叫做《時間的格局》,作者弘丹提到一個POA行動力公式,幫助重度拖延症者變身為行動達人。這個公式具體的解釋是這樣的: 當你有一個目標(O),這個目標就會吸引來志同道合的小夥伴(P),每個小夥伴可以帶來相應的資源、方法、技能(A),由這些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組成的團隊,就會產生強大的能量。(Power of Action)。


比如,如果您希望孩子能在每個晚上寫完作業時多讀一點書,如果他不想讀書,就會寫作業磨蹭,寫完了該睡覺了,就不用讀了。那麼可以讓他自己選擇讀哪本書,可以媽媽跟他約定親子閱讀的時間,一起來讀,或者在班裡組織讀書小組,每天晚上拿出10分鐘來一起“群讀”。如果孩子覺得那本書有意思,小夥伴一起約讀有意思,那麼這就是一件可以輕鬆完成並且高效完成的事情了。


此外,不知道您孩子具體哪方面的拖延磨蹭需要去解決呢?可以藉助於相應的繪本跟孩子一起來讀一讀,繪本故事的教化作用比我們的批評指責要強大得多。比如,如果孩子不想刷牙,刷牙磨磨蹭蹭,可以讀一讀《張大嘴,超級牙刷來了》。

又或者說,如果您家孩子還處在幼兒園階段,有一套《我愛幼兒園》系列繪本,其中也有一本是關於時間管理的。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夢田的稻草人


1.習慣非常重要,有學者認為7天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習慣成自然

2.興趣產生動力,改變拖延要從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情做起

3.今日事今日畢,孩子的作業再少也不能拖到明天,時間久了就不拖延了

4.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讓孩子背誦這首詩,並給孩子講這首詩的意思以及背後的故事

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孩子有緊迫感,給孩子動力

6.通過講故事讓孩子理解時間就是生命

7.專業兒童心理干預

8.家長做好榜樣

9.制定好獎勵和懲罰措施,比如洗了自己的小襪子,獎勵孩子一顆喜歡吃的糖果 ,形成良好條件反射

10.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安排在孩子不喜歡做但客觀上又必須做的事情後面,告訴孩子只有完成前面那件事情,才能做後面那件事情,比如先做完作業,才能帶她(他)去孩子喜歡的遊樂場

11.給孩子讀海倫凱勒的散文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