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抱拳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有什麼說法嗎?

彼岸淺眠


抱拳,也叫“抱拳禮”,是中國人的一種禮儀文化。

一.中國是禮儀之國,禮儀無處不在,對於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人來說,“抱拳禮”是華夏文明的一個縮影。

抱拳方式: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左手抱右手,兩手自然相抱,這是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是遇到辦喪事在行禮的時候,手勢剛好相反。

抱拳是中國古代男性相互間見面的一種禮節,也叫“揖禮”、“拱手禮”。

抱拳,包含著和人打招呼、恭喜對方和寒暄的寓意。

“抱拳禮”的歷史很悠久,在《論語·微子》中就有記載:“子路拱而立。”

抱拳禮象徵著對對方的尊重,見面抱拳很有人情味,這種見面方式很接地氣。

二.“抱拳禮”以左為尊。

為什麼是左手在外呢?

在先秦時期,以左為尊;西漢以右為尊,

到了東漢和唐宋時期,又形成了以左為尊。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左、右兩邊的尊貴是不一樣的。

道德經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君子居所處以左邊為貴,用兵打仗的時候以右邊為貴,而在在朝廷上文官居左,武將居右。

還有一種說法,通常人習慣用右手,在觸犯、攻擊別人的時候,習慣的會用右手;而抱拳禮左手在外,預示著對對方的尊重。

三.武術中的“抱拳禮”。

武術禮儀中的“抱拳禮”又不一樣:左手四指併攏向後伸張,大拇指內扣掌心,左手成掌,右手為拳,這樣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

這種抱拳禮,既是一種禮節,又是一種內在的文化素養,左掌右拳,以掌掩拳,寓示著以武會友、對武德的崇尚。

這是古代男性之間見面的禮節。

而古代女子見面禮節就不同了,女子行禮雙手手指相扣,放在左邊的腰側方,雙腿和身體略微彎曲,表示向對方的敬意,這種禮儀叫做“道萬福”。

現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握手禮”,是辛亥革命以後從歐洲傳到中國來的,在中國文化中,沒有“握手禮”;和西方的“握手禮”相比,中國的“抱拳禮”既文明、又衛生,更包含豐富的文化氣息。

其實很多人是不習慣和陌生人、或者男女之間用握手的方式相觸碰的,“抱拳禮”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尷尬,如果從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我想絕大多數人會選擇中國的“抱拳禮”。

您說呢?


禧文樂見


左手壓右手,抱拳於胸口的姿勢是中國男人特有的禮節,俗稱抱拳禮。

它有恭謙,承讓、準備開始的意思。

即然叫禮,就講究章法:左手壓住右手,抱拳於胸口。為上而禮,為長而禮,為尊而禮。因為中國人講究上下有規,長幼有序,男女有別,陰陽和諧。

通常講,左為上,右為下,左為長,右為小,左代表男人為陽剛,右代表女性為陰柔。故下不犯上,小要尊長,陽能克陰,左手就壓在右手上了。

另外,左還代表對方為尊,謙虛自已是右為次之意。抱拳行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是你為上,右是我為次,給對方的示意是:您為尊,您怎麼怎麼樣等等這樣恭敬著對方。

二人相爭,抱拳當胸,左手為你,右手為我,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右相剋,表示恭敬不如從命,你要小心,我開打了,有先君子後小人之意。

種種吧,都講究左手壓右手。





粥哥


記得大學的時候選修是武術課,第一堂課老師就跟我們簡單講了“中國武術抱拳禮”,還囑咐我們不要亂用。後來發現,老師講的也不太準確。

當時老師僅舉了兩個例子:左手壓右手,是討教的意思;右手壓左手,是帶有強烈挑釁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準備幹仗用的。有些考究的電影中,抱拳禮均是左手壓右手,有“請指教”的意味,代表中國人的謙遜之道。

《老子》中講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握兵器是右手,故右手為挑起紛爭之手,戾氣重,向對方行抱拳禮之時以左手成彎,右手成拳,左手覆蓋右手亦指不輕易動武,也指壓制戾氣,表示尊敬對方。

也有一種說法,古人右手常握兵器,例如右手握劍,遇到對方行禮,無法棄劍行禮,惟有收劍於右手,手心握劍柄,左手覆於右手上,回禮。

左手覆蓋右手是“吉拜”,既表謙遜,又表對對方的尊敬,蘊含中國傳統道德觀念。

《禮記集解·卷八》所載“凡拜,男子尚左手,左陽也。‘其拱亦然’凶事則傷左手,反吉也。婦人則吉事尚右,凶事尚左

故右手覆蓋左手,為“凶禮”,如果對方家中有白事,則以此禮,表達內心的悲痛。

此外,男屬陽,女屬陰,故女子抱拳禮與男子正好相反,右在上表尊重,左在上表凶禮,不可以陰陽顛倒,否則便亂了章法。

相比之下,道教的“抱拳禮”則與儒學不同。道家講究萬物平等,故入道之後,男女平等,所以道門中人見了同道中人行的是“子午印”。而子午禮跟咱們之前講的“左右手”不同,子午印無左右手高低,陰陽糅合,平等無序,從手勢中就能體現道家的思想。

民國之後,作揖、拱手、抱拳禮等中國傳統禮法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現在商務人士見面多行“握手禮”。而最近兩年偶像風氣的帶動下,韓流的“合十禮”在年輕一代中也頗受歡迎。雖然中國人在世講究不拘小節,隨心所欲,但是握手禮和合十禮相比中國傳統的抱拳禮,在文化層次上總是少了一些內涵。

漢服文化的興起,每每看到那些漢服社團的成員相見時所行的抱拳禮,便覺得十分感動,我國的傳統文化總是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堅持著。


史味人生


其實中國傳統見面的禮儀是揖禮,後來才在武林中漸漸演化為抱拳禮。



傳統的揖禮是和性別有關的,傳統禮儀的精神便是“男女有別”。揖禮的形式為四指交疊,拇指相對。男性是左手在外,女性是右手在外。但是家中有變故的時候則相反。《禮記》中就記載了一則相關的故事,孔子的弟子平時都亦步亦趨地向他學習。有一天,孔子右手在上行禮,弟子也跟著學。孔子看到後,就解釋說自己是因為在為姐姐服喪,所以右手在上,正常情況下,君子應當左手在上行禮,為姐姐服喪屬於反常現象,所以左手在上,弟子們聽了之後便都改了過來。




後來在武林中慢慢又衍申出了“抱拳禮”。“抱拳禮”和揖禮最大的區別是右手握拳,左掌壓在拳面上,形成拳掌相交的姿勢。右拳為“戈”,左手“止”之,取“止戈為武”之義。右手握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常常手中持有兵刃。“抱拳禮”比揖禮更加直接,具有攻擊性。在武術中的“抱拳禮”是沒有男女之分的,因為武事是外事,本不涉女子,如果有女性走入了這個領域中,也不把她當做女子而特殊對待。因此,抱拳禮與揖禮不同,是沒有左手和右手的區別的。



東方國學


抱拳拱手禮,就是俗稱的“作揖”。是自古以來的一種常用禮節,據傳起源於周代之前,歷代儒道家深挖“禮”的內涵,擴大“禮”的使用範圍,使得民間也應用甚廣。

抱拳禮的形式雖在各時各地略有不同,但大都差不多,一般右手握拳,喻意“五湖”,左手拇指內屈,掌心包在右拳上,餘四指伸直,喻意“四海”。兩臂環抱胸前作禮,代表著五湖四海皆兄弟之意。遇長輩必須躬身行禮,以示尊重;對平輩則平視對方行禮,以示平等。

另外,有人認為左手抱右手有“請指教”之意,代表著謙遜之道,有表示對對方有尊重之意;如右手抱左手則有“挑釁”之意,有如臨戰之狀。

還有人認為男屬陽、女屬陰,故女子行禮與男子正相反,切不可陰陽顛到,否則貽笑大方、亂了章法。

民國之後,抱拳禮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現在很少使用。本人有幸見過幾次,那是在宗族祭祖用到。現在人們見面多行握手禮,在我看來,兩相比較,握手禮比抱拳禮少了許多文化內涵。如有可能,希望能恢復古禮。諸君以為如何呢?








明清(德剛)


中華禮儀之邦也!文人作揖,相互謙虛,雙手虛抱,背弓頭低。武者見面,行抱拳禮,左掌蓋住右拳,示意不與對方為敵。佛家行合手禮,合手又名捧沙掌,除禮敬佛菩薩外,順勢變推雲掌可防禦。女子行萬福禮,右手蓋左手,置右腰下位,腿微屈,原因舊時女子地位卑。跪拜是君臣之禮,民間用於祝壽,拜師,謝大恩,敬父母,祭祖宗等,都是晚輩尊長輩的式儀。還有手心向外的反手禮,是清朝復明志士確認身份的門規禮。黑道土匪有各種暗號禮,這個我知道不詳細。我聽說現代豪門有扳指禮,新創很奇趣。人交往互相尊重,行禮都是表好意。古時禮法全,如今多式微!哎,本小子覺得,今天的回答有點跑題。


俞遠通


抱拳也稱拱手,拱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常用的禮節,在上古時期就己有。做法是雙手抱拳前舉,近似於帶手枷的奴隸,原初的含義為表示願做對方的奴樸,以表示一種相當的尊敬。行拱手禮時一般都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如果右手在則是挑釁的意思。

古人見面時,通常用的見面禮有揖、拱和拜等。揖是古人最常用的禮節,具體又分為三種:沒有婚姻關係的異性之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一般的同性賓客之間,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另外還有長揖,是一種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較普通的揖程度更深一些。拱,是兩手在胸前相合以表示敬意,拜,是古人見面時最為莊重的一種禮節。拜,開始時只是拱手彎腰,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後來拜則主要指跪拜,臣民拜見皇上,就行此大禮。






半個南山人


&抱拳這種禮節出自周禮,是在外行禮不便而演化成的一種禮儀。周禮是以磕頭作揖為主,而行走在外的或者衣著不便的就以抱拳行禮代表磕頭作揖了。簡單的抱歉行禮也是有講究的。

1. 最早的抱歉行禮都是以男性為主的,過去的女性是很少外出的,外出也是以男性為主的,所以抱拳行禮都是男性實施,抱拳行禮的方式也是有規矩的。

2.如果遇到的是同輩人或者是長輩,左拳在上右拳在下行禮,意思是長輩在上,師傅在上,大哥在上,小可有禮了。這是按左為上右為下的道理而行禮的。北為上南為下,左為上右為下這是傳統。

3.如果是長輩向小輩、同輩向比自己小的行禮應該是右拳在上,左拳在下行禮。左拳在下,這樣左拳離自己的心臟近,代表自己。這樣的行禮方式意思就是說大哥有禮了。

4. 發展到後來,也有女性這樣行禮的,都是按男性的方式行禮。也有一些行業,幫會有特殊規定的,大部分沒有特殊規定。

&。 現在抱拳行禮的方式越來越少了,行業的規矩也慢慢淡化了。抱拳行禮的這種老方式也會慢慢地消失了。


邯山劉居士


抱拳有講究永遠是左包右,右包左只能是報喪時用!切記切記,否則要捱揍的


一笑君王


抱拳拱手禮,其實就是作揖,是古時的一種常見禮節,據說起源於周代之前。

周代經濟社會較為簡單,周代貴族大都有親戚關係,彼此之間,以“禮”作為約束的規範,就能維持。這就是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極繁複,比如抱拳拱手的作揖禮,就分為很多種形式。

春秋戰國時的儒家學派,深挖“禮”的內涵,提倡擴大“禮”的應用範圍,把貴族之禮延伸到庶人,以禮治天下。這相當於是提高了庶人的地位。從此,全社會講禮。而抱拳拱手的作揖禮,也綿延千年,流傳至今。

今時的作揖,比較簡略,男子,左手抱右拳,女士,右手抱左拳,再拱手於胸前,禮成。

舊時的作揖,則頗多講究。作揖時,要左手抱右拳,兩手的大拇指平行併攏。如果大拇指上下相壓,則很失禮。人們一般認為,左手拇指壓住右手拇指,那就意謂著“主壓客”,反之,則“客壓主”,皆有失作揖表示友好的本意。

在給長輩作揖時,抱拳拱手於自己的右肩前方,即對方的左肩前方,表示對長輩的尊重。給晚輩還禮作揖時,則抱拳拱手於自己的左肩前。平輩之人相互作揖,抱拳拱手於自己胸前。

如果是多人向自己行作揖禮,不必一一還禮,只需從左至右,抱拳拱手三揖即可,稱為“青龍三點頭”。

左手抱右拳,是古代男子平時的作揖禮。這是吉禮。如果右手抱左拳,則是凶禮,只在報喪時才能使用。

古時女子是否右手抱左拳行作揖禮,還不確定。宋代以來,女子行“萬福”禮倒是屢見載籍。

作揖禮產生於周代之前,作揖時拱手抱拳,雙手前伸的姿式,據說是模仿戴手枷的奴隸。拱手抱拳的樣子,叫“執”(執):


此禮當時在奴隸主之間流行,其涵義大約是願意做對方的奴僕,供對方驅使,是一種禮貌上的友好表示。

至於後世武林人士豎左掌觸右拳的抱拳禮,則是對作揖禮的簡化,以突出自身的英武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