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紛呈的時代,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後又走向大一統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又根據"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分為"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出自此時代,戰國七雄是指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個當時綜合國力最強的諸侯國,這些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力都是實至名歸的,歷來被後世所承認;而對於春秋五霸,後世歷來有不同看法,無法形成共識。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齊國貨幣

那麼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有著巨大的爭議呢,那是因為戰國七雄處於諸侯國戰爭的時期,是靠綜合實力說話,而春秋五霸處於周朝統治時期,乃是周天子冊封的諸侯長,想要成為五霸就需要滿足相應的條件,並不是簡單的綜合實力比拼,那麼,成為春秋五霸到底需要什麼條件呢?

後世雖然對春秋五霸有不同看法,但是縱觀多方觀點,我們不難看出,所謂春秋五霸,明確提出人選的,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穆公、吳王夫差、宋襄公等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查找滿足成為五霸的條件。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春秋五霸說法之一


尊王攘夷是五霸的重要條件

自周室勢微以來,無數諸侯苦心經營,爭鬥不休,表面上大家都是周朝的臣子,其實在平靜之下暗潮浮動,各個諸侯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其中的幾個強大的諸侯也慢慢露出崢嶸,體現出霸主的實力。五霸最早出現在左丘明的文章中,據《齊國佐不辱命》中記載:

"四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慾。"

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是諸侯之長的意思,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我們看出,想成為五霸,首先要確保自身仍然是周天子的諸侯,縱然勢力強大,也仍然以周天子為尊,承擔保衛周朝抗擊四方蠻夷的任務,這也就是尊王攘夷的來源。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齊桓公像

比如齊桓公,《荀子》、《白虎通義》、《漢書顏注本》、《史記索引》中都稱他為春秋五霸,是歷來最沒有爭議的一位。 齊桓公對霸主的職責的履行非常完美,齊桓公不能稱為是一位個人能力非常出色的君主,但是他重用千古名相管仲,將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是一位稱職的君主,而作為周朝的臣子,他對外征討異族,對內尊奉周天子,申明天子的禁令,督促諸侯國履行義務,並保護他們的利益。因此,他的霸業不僅時間最早,而且成就極高,延續時間最長,成為後世霸主的標杆。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鄭莊公像

比起齊桓公,鄭莊公也是一位同樣的明君,政治上,鄭莊公攘外安內,使得鄭國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經濟上,鄭莊公重農興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外交上,鄭莊公藉助外力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使得鄭國稱"小霸"於諸侯。

但是,鄭莊公雖然多次征戰獲得勝利,在黃河中下游附近獨孤求敗,他卻和周朝交惡,和周朝率領的多國聯軍開戰,背上了"犯上"的帽子。雖然當時的周朝已經基本喪失了對天下的統治,但是威望和地位尚在,因此鄭莊公也基本喪失了五霸的席位,被後世稱為"春秋小霸"。

不難看出,想成為五霸,就要做足表面功夫,做周天子的臣民,尊王攘夷。雖然我們都能看出周朝這個時候已經是日薄西山,但是仍然保留著天子之威,敢反抗天子的諸侯,一定會被世所不容。

諸侯會盟是五霸的選擇條件

除了尊王攘夷,五霸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是會諸侯,諸侯會盟指在諸侯分封制度下,強大的諸侯召集其他諸侯開會並稱霸的事情。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黃池會盟影視圖片

這裡仔細品品很有意思,首先,五霸召集其他諸侯來,是以周天子的名稱來召集,五霸只是負責保證會盟活動的順利進行,但是當時周天子已經失勢,諸侯為什麼要聽從於他呢?這就需要負責召集工作的諸侯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良好的聲望,必須是強者才可以勝任,也就是我們知道的"五霸";其次,如果被召集的諸侯去參加會盟,離開了自己的大本營,生命安全或者國家穩定是難以保證的。比如吳王夫差,帶領主力部隊去參加黃池會盟,導致國都空虛,被越國大舉攻入。據《史記》中記載:

"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踐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或洩其語,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

由此可見,舉辦會盟對諸侯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成功會盟,就可確立霸主地位,成就大業,但是會盟失敗,又該怎麼做呢?是以周天子的命令去攻打不參會的諸侯嗎?眾所周知,戰爭是有勝有負的,會盟失敗使名聲受損,被天下諸侯恥笑,而如果戰爭失敗,是會實打實的導致軍力喪失國家衰敗的。與其是這個結果,不如安心發展,不圖謀稱霸,但凡會盟稱霸者,必有巨大的實力。晉文公被後世公認為是春秋五霸中毫無爭議的一位,除了晉國的強大之外,也有他成功召開了踐土會盟的原因。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吳王夫差像

而上文提到的黃池會盟,雖然召集者是魯國國主魯哀公和晉國國主晉定公,但是卻被遠道而來的吳王夫差搶盡了風頭,所以後世提到"春秋五霸"時,有相當數量的人推舉吳王夫差而非魯哀公和晉定公。

不難看出,想成為五霸,就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雖然挾天子之威,實際上號令諸侯的原因還是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實力,這在歷朝歷代莫非如此。我們無法推測參加者的真實想法,但是我個人猜想絕大多數諸侯內心其實是抗拒的,但是在滅國和示弱面前,大部分人選擇了示弱,而這個選擇,也成就了五霸的霸者之名。

經典戰役是五霸的必須條件

尊王攘夷和諸侯會盟可以說是想要成為五霸的面子,那麼強大的軍事實力就是成為五霸的裡子,裡外互相配合,缺一不可。那麼說完了面子,我們還要看看五霸的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個軍事實力不是說說而已,比如縱橫家四處遊說,經常一張嘴就是"車千乘、馬萬匹、兵數十萬"那種唬人的話,而是實打實的經過一次次勝利的戰役所積攢的名聲。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楚莊王像

比如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楚莊王非但不尊王,還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據《左傳·宣公三年》中記載: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而且楚莊王時期的楚國自稱蠻夷,不守周朝禮數,沒有資格舉行諸侯會盟或者參加諸侯會盟,前兩個條件都無法滿足,似乎沒有辦法成為春秋五霸。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楚莊王集合全力與晉國爭霸,取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最終問鼎中原,實力被天下認可,成為無可爭議的春秋五霸之一。

與之類似的還有秦穆公,秦穆公尊王,但是沒有過會盟諸侯的經歷。同時期的晉,齊,楚都已經問鼎中原,成就霸業。不過,秦國憑藉關中平原這一天下糧倉和積極實行改革強軍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國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他在位期間滅了十二個小國,把秦國的疆域擴張了幾千裡,還把戎人趕跑了,這對整個秦國來說作用非常大,保證了秦國後期的雄起。而其他諸侯也十分認可秦國的軍事力量,所以後來秦穆公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而宋國的宋襄公也是一個有實力的君主,他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但是在和楚國的泓水之戰中,因為過度仁義而大敗於楚國,所以喪失了位列春秋五霸的機會


為什麼春秋五霸不同於戰國七雄,在後世的提名存有巨大爭議?

晉文公像

結語

春秋五霸,代表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中的強者,但是綜合歷史的進程來看,五霸中沒有一人實現了統一大業,蓋因當時周朝尚存,多方各有掣肘,以及彼時的諸侯國沒有戰國時期的秦國那般強大的實力,彼此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所以後世歷來對評選五霸爭議較大,候選人或多或少都有符合成為五霸的條件,但是也有被人否定的原因。

結合當時的周朝尚未滅絕的時代背景,想成為五霸要滿足尊王攘夷和諸侯會盟等條件,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支撐,如此看來,滿足者大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者,而剩下的兩個名額,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文獻:

1《齊國佐不辱命》

2《史記》

3《左傳》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我們刪除。)本號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