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孤飞云


曹操很有政治头脑,他虽然没有称帝但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利,称不称帝其实就是一个名义而已,他以汉朝丞相的身份代表国家正统可以以讨逆的名义征讨你,并且可以都到大多数的支持,而向袁术一样缺乏政治素养刚一称帝立马招来其他诸侯的攻击而身首异处。


陈宝清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称帝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今天小编来讲讲他的发家史。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r

 第一,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

 \r

第二,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第三,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是写照。\r

 第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r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不知道各位同意小编看法么!\r

 




宁哥说事


曹操从当上丞相开始,到封魏公,再到魏王,其实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曹操最终没有走出那一步,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1、 丢失汉中,称帝功绩不足

爵位的晋升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功绩作为基础,曹操在消灭了张鲁,拿下了汉中之后,进位为魏王。但是后来在与刘备的争斗中,曹操大败,丢失了汉中,而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声势逼人。曹操如果在遭遇败绩的情况下称帝,功绩不够,难以服人。

2、 得罪士族,内部反对较多

曹操对于士族的态度一直是且用且防范。政治上,曹操发布《求贤令》,任用了一大批庶族寒门,用来制衡士族势力。经济上,曹操长年坚持屯田,损害了大批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士族对于曹操称帝的支持一直很少。这一点,也在曹丕上位后得到证明,曹丕全面倒向了士族,推行《九品中正制》,获得士族鼎力支持,很快便代汉称帝成功。

3、 年事已高,自知时日无多

曹操当了魏王之后,已经六十多岁了,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加上困扰了曹操多年的头风病,曹操知道身体快不行了,即便强行称帝,也没有精力去治理这个天下,只能寄希望于后人,故而发出“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的感叹。

总结起来,曹操最终没有称帝,既有吴蜀尚未平定的遗憾,也有内部士族掣肘的无奈,还有自己英雄迟暮的悲凉。


历史步行街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权力极大,是实际上的一把手,无论是代汉自立还是篡夺帝位,对曹操来说都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但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当上皇帝。

曹操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即为:如果天命在我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后来推翻了殷王朝,曹操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登基为帝,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这是曹魏政权的第一个年号。曹丕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使用天子礼仪,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至此,延续196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消亡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公元222年正月,孙权称王建国(称王不是称帝),建元黄武。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传位于平原王曹叡。孙权最怕曹操,也恨忌惮曹丕,但却不怎么把曹叡放在眼里。而蜀汉那边,掌权的人换上了诸葛亮,并且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下孙权终于放心了。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


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三国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峰回路转说历史


曹操一统北方后,实力雄厚,有称帝的条件和势力!曹操有没有称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称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个定国安邦的能臣,奈何报国无门,自己便拉起了队伍单干,经过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三国时期,曹操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他灭了袁绍 、袁术、吕布、陶谦等,天下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灭的,也是曹操结束了群雄割据,所以曹操是最有实力来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终为什么没称帝呢?阻碍曹操称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来自于吴蜀的威胁!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体会到了孙刘联盟的强大,所以在后来,曹操与刘备打了一场汉中之战后,便再没发动过战争,而是修养生意,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孙刘联盟其实很脆弱的,你打他,他们就联合,不打,他们反而会相互斗,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集团很不满意刘备,果不其然,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孙刘爆发了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所以,曹操称帝,又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合来讨伐,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术在称帝后的重叛亲离!

其次,当时的大汉人心还没完全散去,天下还有维护大汉正统的人,曹操阵营也有这样的人!以荀彧为代表的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称帝,曹操虽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汉还有人心,还有人死心塌地的维护大汉的正统,这是曹操没有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孙权上表请曹操进帝位的时候,曹操笑着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汉献帝加封为魏王,赐九锡,用天子仪仗,坐天子龙撵,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剑步履上朝,见天子不拜!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曹操除了差皇帝那个名头,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称帝的风险,所以终其一身没有称帝!

曹操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历史争议性,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他结束了东汉群雄割据的混战,他是有功;也有人说他挟天子领诸侯,是篡汉的奸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小任谈史


我的观点1:当时汉室江山已经名存实亡,但影响力还是存在的。

2从政治上考虑,他确实没必要称帝,因为他已经有了所有实权,献帝只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而且一旦出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往皇帝身上推,而且他一旦称帝,就会失去所有民心,并且等于宣布要和天下为敌,这样,别的军阀就会有借口集结合理讨伐他,就算他再强大,打得赢也耗不起,并且即使他称帝,别人也不会信服他,还要被人从汉贼骂成篡汉反贼,从军事上说,手下那些猛将谋士可能有那种跟随曹操原本只是为了帮助他统一汉室,还天下太平(例如荀彧这些人),而曹操一旦称帝,与他们的理想则完全相悖,曹氏集团就会分崩离析,而别的君主趁机挑拨离间,甚至可以让曹氏集团内斗,从而兵不血刃,轻而易举打败曹操,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曹操也很聪明,深知这一点,并且他是出身汉室官僚主义的人,想维护这个政权,所以篡汉之说更无从谈起。。


熟语说


有人说曹操不敢自己称皇帝,其实大家想一想,这是片面的,并且不符合逻辑的,想想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是有何等野心?所以不敢称皇帝在曹操这里是不成立的。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我想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政治因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当时的政治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比如曹操内部的耿纪、魏讽等等,存在非常的多的对于曹操来说的强大的反对力量,曹操对于这一点是看的比较清楚的。

其次,也是比较现实的一个因素,曹操当时年纪比较大了,古人常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岁月不会绕掉任何人,这对于执政者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大家都还记得华佗和曹操的事情,特别是曹操的头疼,我想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也是他不称帝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曹操在京剧中是白色脸谱形象,可谓是奸雄,但是我们应该客观的了解到曹操是充满智慧的人,他不做一些事情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史书中还有这样一件事情,曹操临死前不久,孙权就想让曹操称帝,但是曹操的态度却是置之不理,什么原因,大家想想就能明白——等到曹操去世后,这帝位会给传给谁呢?显然曹丕会继承,但是孙权和曹丕两者相比呢?曹操的眼光还是很长远的。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不是不能,而是不适宜。曹操是个有大勇大谋的人,是个有长远眼光的人,只是时间太无情了。




历史课小组长


我来回答下您的问题。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魏国的君主。在早年曹操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将汉献帝当做傀儡来用,可见,曹操当时的实力是非常强的,但正是实力很强的曹操,却一生没有称帝,以曹操实力足可以称帝,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在曹操取得北方后,地位也开始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便借皇帝之名,自封成了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又封为司空,做了“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没有停止,从丞相,又当了三公,曹操还想位列王侯,作为曹操傀儡的汉献帝只好依着曹操,便封他成为了魏王。但曹操却一直没有称帝,到死也就是个魏王。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夏侯墩知道这件事后,便马上去找曹操,并对曹操说千万不能称帝,如果称帝了吴国和蜀国就有借口来攻打你了。曹操听后也非常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便一直没有称帝。

这件事说明了曹操还是想称帝的,只是为了安全起见,还没有到最佳机会。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对自己的形象不好,也是怕吴国和蜀国两家借此机会来攻打自己,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而且还有一事,也说明了曹操非常的担心。就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孙权便趁机拍曹操的马屁了,说曹操现在是万众瞩目,实力又很强大,应该称帝才对啊。曹操听后便在心里说,孙权这个人,是想把我往火坑里推啊,这是想害死我啊。曹操这句话中,说明了曹操当时觉得谋权篡位是不行的。其实孙权给曹操的这封信,是想试探一下曹操,而曹操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都是由他来掌管。

其实,曹操不称帝也是有好处的,这也说明了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汉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打着汉献帝的名号,去实现征服别人,这样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说话。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欲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作为魏国封国人口,但是曹操拒绝了,并说道自己没有代替你,做你位置的意思,因此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称帝了,就会引来吴国和蜀国的攻打,还不如像现在这样,接着汉献帝的名号去攻打别人来扩大自己的军队呢,所以曹操才拒绝了汉献帝,可见曹操的多么的高明啊。





一缸历史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曹操为自己所设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号美好得多了!

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这种讲究实际、不务虚表的作风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一步步剥夺了汉献帝的权力,直到完全成为他的傀儡,成为他发号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献帝诏令他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也具备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礼仪,此时,陈群、桓阶、夏侯敦等人都劝曹操称帝,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其实此时的曹操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天子的诏令由他口授,官员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陷于被动,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这个皇帝的名号,那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总之,曹操在要不要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小胡胡的眼神


汉虽有名无实,终究还是有大批有识之士还向汉不向曹,曹操开始没有自立之心,后有心取而代之审时度势后也未强行称帝,时机未成熟,待曹丕上位后,需要称帝来夺人心!时机也成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