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長安十二時辰》中,一直有一位身著紫袍的老者數次幫助處於劣勢的李必翻盤,後者親切的稱那位老者為“郭翁”,別人則尊稱其為“郭將軍”。可能大家不會想到,如此一位正面人物的原型卻是大宦官高力士。提起高力士,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他奉旨替醉酒的李白脫靴,或奉旨在馬嵬坡處死了楊貴妃。好像高力士的形象一直都是負面的。其實他能從高官子弟一路變成皇帝身邊的紅人,是他多面的能力所決定。

一、高官子弟

公元684年,潘州刺史馮君衡的府中誕下一子。馮家可不簡單,其曾祖是開國功臣之一馮盎,曾管制廣、韶十八州。馮君衡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成就一番大業,於是為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元一”。當時唐朝的政權已經掌握在武則天的手中,大批擁護李唐政權的官員被貶斥,有些人就來到了馮君衡的轄區內。大家都是同僚,走動是必然的。

本也相安無事,誰知公元694年,武則天得到密報:有一批人妄圖在嶺南起義推翻自己的統治。

她派密探去查,查出這些造反的人與馮君衡來往密切。於是乎,堂堂一任潘州刺史被打成反叛,抄家問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臨出事前,馮刺史想保兒子平安,提前將馮元一送到了朋友李千里那裡。馮家出事後,李千里怕引火燒身,就將馮元一淨身送入了宮,改名為馮力士。這樣既不會牽連到自己,還沒有辜負馮君衡的託付。馮元一進宮之後迅速鵲起,因為他畢竟是官家之後,無論是素養還是規矩都遠超同齡人。因此老太監們都很喜歡他,也得以獲得了接近武則天的機會。

當時的武皇帝已經年近70了,看到行事聰慧、口齒伶俐的馮力士也很喜歡,就讓他侍奉在自己左右。然而事情往往很無奈,看似平步青雲的馮力士因為一次意外被同僚牽連,惹得皇帝大怒。武則天將其鞭打之後逐出了皇宮。

出了宮的馮力士變得一無所有,過起了食不果腹的日子。眼見就要被命運拋棄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曾在宮中任職的老宦官高延福。高延福在宮中時就頗為看好馮元一,如今看到其遭到大難,心中便動了惻隱之心,收其為養子。馮力士也就搖身一變,完成歷史性的轉折,變為了未來要名聞天下的高力士。

二、高力士崛起

有了“高延福乾兒子”的身份,高力士擁有了與朝中權貴結交的便利條件。後來經過武則天的侄子活動關係,武皇帝消除了怨氣,將高力士重召回宮。獲得二次機會的高力士變得愈發低調。數年後,武則天愈發昏聵。高力士看出國家政權將來還要回歸李唐,就用發展的眼光對準了李家的貴族們。在眾多王子之中,他偏偏選中了楚王李隆基,贏在了未來的起跑線上。

提起“玄武門之變”,很多人想到的是李世民攻擊自己兄弟的那場政變。其實玄武門在唐代一共發生了四次政變,後面三次都與李隆基有關。而那三次政變中,高力士都一直緊緊跟隨在李隆基左右。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後來唐玄宗登基大赦天下,封賞群臣,高力士也水漲船高成為了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這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將軍”的由來。在高力士左右侍奉李隆基時,高延福早就跑到高州養馬去了。這是一個絕好的差事,既躲過了殺機四伏的宮廷,又獲得了不愁吃喝的肥差。唐玄宗登基後,他派宰相姚崇到高州視察馬政。這可愁懷了高延福,因為他在高州這幾年光想著自己了,將養馬的糧草私賣,自己天天美味佳餚喂得腸肥肚滿,戰馬卻是骨瘦如柴。

高延福思來想去,只能依靠“兒子”高力士了。姚崇到達高州後馬上去找高延福,沒有找到。他以為高延福在野外放馬未歸,於是又去城外尋找,只見一群拴在樹上的瘦馬旁有一個高大健壯的身影。姚崇上前一看,只見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正自己一人割草餵馬,弄得滿身大汗,他問道:“就你一個人餵馬嗎?這麼一大群馬,何時才能餵飽啊?”高力士哭喪著臉說:“大人你有所不知,我爹他患病數月臥床不起,為了治病連馬糧都賣光了,至今也沒把病治好。我爹生病事小,如果馬養不好影響了國家戰事才是大罪啊。”高力士的回答讓姚崇深受感動,回京之後對皇帝大大誇讚了高力士一番。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看到這裡,高力士是忠是奸根本無法得出結論。他更多的像是一個投機倒把份子。其實作為弱勢群體,在混亂的政壇中只能見機而動。如果非要展現出忠和姦的鮮明性格,估計許多小太監都活不過第一集的前五分鐘。

三、高力士的進擊

開元元年,宰相姚崇上奏唐玄宗,希望皇帝審批自己任命的基層官員。沒想到李隆基一直仰在椅子上看屋頂,置之不理。姚崇幾次上奏,皇帝都是如此。宰相有點慌了,匆忙離開宮廷。高力士看在眼裡,忍不住問道:

“宰相是文官之首,陛下這樣做是不是有些不尊重人啊。”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李隆基說:“如果是國家大事我自然要聽,但基層官員的任命宰相就能自行裁決,不用跑來徵求我的意見。”高力士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這是對宰相的充分信任。於是他專程跑到姚崇的辦公室將情況說明。宰相聽完,立即打消了工作上的顧慮,還誇讚皇帝是“識君人之體”。

開元十年,朔方節度使為了邀功擅自殺了已經歸順朝廷的少數民族首領,引發邊境九個部族騷亂,張說被皇帝派去解決難題。當時可以說非常危險,一不留神就是殺身之禍,甚至連邊境的將領都勸張說不要深入險境。張說不僅堅持去了,還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將九個邊族全部安撫下來。如此大功卻沒有換來嘉獎,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與張說有過節,他誣告前者:勾結邊族,妖言惑眾,準備圖謀不軌。皇帝得到宰相的報告後大怒,派高力士前去徹查。高力士在邊境走訪一番後,明白了事情原委,他這次沒有明哲保身,而是選擇與宰相硬剛。不僅如實彙報了情況,還極力保下了張說。

四、最後的最後

從上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高力士的身上其實擁有“正義”兩個字,“靈活”是他的生存之道。其實太監與文官不同,文官的權力是自己的職責給的,太監的權力完全是皇帝給的。如果皇帝賢明則不會出現奸佞的太監,甚至身旁的太監都不會太出名,因為沒有市場;如果皇帝昏庸,再自律的太監也會逐步邪惡,因為市場廣闊。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在歷史上到底是忠還是奸?

呂涼老師將郭利仕(高力士)表現地恰到好處,他受制於皇帝欲言又止,但絕境中依然要為李必出頭;對宰相不卑不亢,對張小敬又深惡痛絕。因為這不是他為了皇帝做的,而是皇帝希望他這麼做。相對於無數版的高力士,《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可能是最沒有臉譜化的,最貼近人性的。

參考資料:《長安十二時辰》《大唐顯宦高力士》《唐玄宗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