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开窍于目”,“开窍于”是啥意思?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一叶一照见


这是中医学藏象理论中的观点,五脏五体五官五液五志相互对应,如此把人体联结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开窍于”就是与某处相通的意思,脏腑藏于体内不可见,五官分布体表观察可得。脏腑与五官相通而形成各自的系统。肝开窍于目,即目与肝相通,目为肝之窍,通过观察目的情况变化可反应肝的功能。例如目赤红肿,考虑肝火上炎。目属于肝系统的组成之一。


医生迎春


肺开窍与鼻,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二阴,肝则开窍于目。

所谓“窍”,即是指人体与外界相通达的孔窍。开窍,就是说某个内脏,通过某一窍,与外界相通,而此窍的表现,也就作为此脏最直观的表现。

《灵枢.脉度篇》里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实际上,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的传送,都上注于目。但内在联系最大的,主要是肝经。

肝主血海,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的经络上联于目系,目之所以能发挥视觉能力,有赖于肝经气血的濡养。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血不足者,则精气亏损,目失所养,则出现两日干涩,肝血不足,则出现夜盲或视物不清,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生翳;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可出现头目舷晕,肝风内动,可见目斜视、两日上吊等:因此,肝开窍于目这一理论,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素问.五脏生成篇》里也说,“肝受血而能视”,也就是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不少眼病多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治肝入手,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纯钧LHGR


五官分属于五脏,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肝有两叶,眼睛有两个,从中医角度讲眼疾与肝功能失调有关,肾有两个,耳朵就有两个,脾有一个,口就有一个,一个肺就有一个鼻子,肺有两叶,鼻子有两个鼻孔,心脏有一个,舌头就有一个。一天24小时,一年24节气,一年365天,人身上365个传统穴位,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二十四节气,人脊椎24节(颈椎七节,胸椎12节,腰椎五节),人五个手指腹有螺纹相当于小宇宙,人是一小天地,是一台精密的奥秒仪器。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为头之眼、耳、口、鼻七窍。

这七窍的功能是处理无实形体的信息,即声、光、味、气,这与内经的五色五音五味……是相应的。

从现代科学来看这都是“波”。七窍是大脑外露器官,信号处理器。

所以“头为请阳之会”。是高级组织,一切能量来源也是特供的。

眼球对供血的精微要求很高,肝脏对血液的处理纯度会对眼睛影响很大。从眼晴能反映出肝脏的情况。

所以“肝开窍于目”。


古书今读



杏林回春21


中医的基础理论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理论。按照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人体的五脏和五窍分别为:肝、心、脾、肺、肾和目、舌、口、鼻、耳。所以根据五行的理论,中医有“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就是根据五行中肝和目均属于木的理论,同气相求;同时就肝脏的功能来说,肝藏血,而眼睛的功能需要肝血的濡润;另外肝经的经络循行于眼睛,眼睛是肝经的末梢,肝血通过肝经将血运输到眼睛,“目得血而能视”,所以眼睛的状态也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你鼻不通气了!是堵塞!固叫不开鼻窍!!!!五藏六腑堵了!肝窍堵了,成天目昏,两胁隐痛!脸似猪肝,无润色!肝窍不通!运行不畅!长久不好!大病来临!!!


寻道底呢


就是说人的五贜有一个和天地沟通的位置,叫做窍。因为人的五贜是从天地化生而来。在天为像,在地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其实是一气在不同位置的表现。也就是肝和天地沟通的地方是眼睛。人们通过眼睛也能知道肝的变化。例如肝病眼睛会发黄。视力会衰退。因为《难经》认为肝主色,在心为赤,在脾为黄,在肺为白,在肾为黑,自在为青。


含有无意义的字母


“开”者,打开,或贯通;“窍”者,孔也,或门户;“于”者,在也。所以“肝开窍于目”可以解释为打开或贯通肝脏与外界联系的孔窍或门户在眼睛。既然是门户,肝脏的一些问题自然也能通过眼睛反映出来。


大千淘淘客


"开窍"的意思是:窟窿,窍门,通顺,事物的关键,诀窍等。中医之"肝开窍于目",目是肝的反应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