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成绩好,初中高中学习一定好,你认为对吗?

数学大宇


小学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继续保持的也有,学习成绩下降也有,后来居上者更不在少数。任何人和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变化。学生的成绩更是如此。

1、我有一个学生,小学的时候,他成绩很好 ,学习习惯更不用说。就说他的数学草稿吧,比别人的练习作业还整洁。小学时,全年级第一;初中时,全年级第一;高中也总在年级前十名。最后考了个荆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

2、我教的学生中,也有在小学成绩好,到了初中或高中,成绩就下降的。小学课程少,主要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凭自己的聪明,稍微努力点,就能考个好成绩。初中、高中的课程就多了,就不能轻轻松松获得好成绩了,得刻苦努力,还必须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他们谈恋爱,精力不集中;有的整天沉迷于游戏网络,成绩直线下降。到最后,高中都读不下去了。

3、也有“大器晚成”的学生,也就是农村家长说的那种“懂事”迟的学生。他们读小学时,成绩一般。到了初中或高中,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了,一跃成班级前列,最后考上名牌大学。

总之,任何人或事都不会一成不变,学生的成绩也是如此!无论你小学时成绩好还是差,只要你永不放弃,努力拼搏,就会有个精彩的人生!


教育志士


小学成绩好,初中高中学习一定好,像这种太过绝对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小学成绩好,初中成绩未必好,初中成绩好,高中的的成绩也未必打了包票说就一定好。

我是小学老师,毕业后的学生们也经常放假来学校看我。对于他们上初中也好,高中也好,都有个大概的了解。

那些在小学里面成绩特别差的,在初中勉强跟上课的都少,更别说啥逆袭了。有的连个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去职业高中上学,最后学门技术早早就就业了。

成绩特别优秀的,到了初中还是优秀的多,但是不排除有的孩子因为在小学家长特别关注下,学习成绩不错。到了初中离开了家长,独立学习,有的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初中的课程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有一部分小学成绩优秀的孩子,成绩大幅度下滑的现象也有。如果这样的孩子马上转变学习方法和态度,独立起来,成绩也会慢慢地好起来。如果不改变自己,估计被拉下后,很难在跟上其他学生的步伐。


初中优秀的孩子,到了高中不在优秀的孩子更是比比皆是。回头再看小学初中所学的那点知识真的很简单,尤其是小学,可以说学什么就考什么,基本上把老师讲的东西练好,考不强都没有道理。可是高中就远远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有个以前的学生来学校看望我,他在小学是我最喜欢的弟子之一。初中也很优秀。现在在高二,前一阵考试时数理化三门都考的很惨。他说老师我真的在很努力的学习,比别人付出的努力还要多,可是成绩就是越来越低,课可以听懂,但是做题就不会了。


在我的认识里,到了高中除了比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最主要的是拼脑子的时候了。有的知识真的不是只靠你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能考上个不错的一本大学就是个不错的孩子了,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的智商,你不用说碾压我们绝大部分人。他们天资聪颖,这我们不服不行。

所以只看小学阶段是否优秀,来判断初中和高中也是否优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想要取得学业上的最后的胜利,必须夯实基础,走好学业旅途中的每一步,才会将来走的更高更远。

这是我的一点点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或者建议,可以留言参加讨论,期待朋友们的留言支持!


浅浅的教育


别说小学学习成绩好,初中高中学习不一定好,就算是初中学习很好,并且考上了重点高中,也不代表他在高中阶段就能学习很好。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学习的东西,学习方法,学习节奏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小学时成绩好说明基础打的好,这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小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要增加物理化学等科目,如果这两门没学好,可能初中的成绩就会掉下来。

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要求更强。高中9门课都要会考,新高考要考6门,这么多的科目,对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要求很高。最重要的是,高中的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旦哪个地方没搞通,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业。可以说高中三年是苦三年,一步都不能放松。不然的话,就算你高一的时候成绩还可以,后面也很容易掉下来。

总而言之,要一直很努力,掌握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才能够保持优良的成绩。


橘子橘子酱


当然不是!

小学成绩只能是说明基础打的还可以,比如英语、语文等学科,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很有用处的。基础打不好的话,提升起来有一定困难。当然我认为,小学最重要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人格品质的塑造。

我是从农村到县城里面上初中的,数学、语文基本95分以上,但是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考试作弊(传纸条等)、不爱学英语、与人交际能力不强等,这也是我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需要去改变的。当然我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刻苦与努力,正是这种精神一直使我坚持读到大学。

小学是品格养成最为关键的时期,一个好的品格比多考几次满分重要的多。我见过很多好学生,天生聪明,但是学习习惯不好,经常因为玩游戏或者谈恋爱等种种原因影响到学习,但是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还可以,到了高中学习就差劲多了。还有一些好学生,是父母督促的学习,没有主动性,等到后来慢慢退步了,成绩也渐渐变差。


一休Hy


什么都不是绝对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小学一到六年级学习都是第一第二,每次老师都表扬这种人,你说他下课也会到处乱疯乱窜的,为什么学习还是那么好呢,答案可想而知,聪明嘛,学习不好的还是各种疯玩。但是一到初中就不行了,学习好的到了初中学什么都觉得吃力,因为他总认为自己聪明什么都会,学习不好的自己一下就想通了,反正什么都不会,但是却什么都学会了,我身边的朋友就有这样的,初中后觉得整个都开挂了似的。反观那些学习好的到最后考高中考大学都不太理想。最后也许有相反的例子,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谢谢!


桃之我的甜


这不是一个真命题啊!学习好不好,看他小学成绩是无法预测的,后期还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

1.家庭变故因素。现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年轻一代的家庭变故率提高,离婚率也上升。而这样经受过家庭变故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上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非常努力成为成功者,要么自暴自弃废弃学业。

2.课程难度系数提高。随着学生不断向高年级升学,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象到抽象,每个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很多低年级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吃力,坚持下去的可以继续好的成绩,坚持不下来的就从此对学习感到恐惧,成绩一落千丈。

3.家庭教育因素。现在每个家庭受教育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家长教育程度比较好,更加重视学生家庭教育,知道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这样家庭的孩子都比较优秀。有的学生家长自己念书就是个糊涂蛋,通过社会多年打拼也发展的不错,于是读书无用论充斥着整个家庭教育,一般这样家庭的孩子比较贪玩,父母也不重视,班主任一年见他父母都很难,学生成绩全靠自觉性。

4.自身努力因素。有的学生从小对学习知识比较感兴趣,他能够自觉的完成课程,并不耻下问,每天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学习态度积极性很高,甚至有的学生一直都会给自己设计一个目标,这样的学生从小到大或者到社会都会是很优秀的,但这样的学生不多。


视听阳泉


不一定。

相对于初高中来讲,小学的知识较为简单。对于那些认真踏实的孩子来说,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成绩基本上是不错的。

上了初高中,好多知识需要理解记忆。这也与人脑的生理结构是相符合的。这期间人脑的沟回增多,理解能力增强。

这时再用单纯的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点越多,孩子的大脑就越容易疲劳,导致孩子上课的专注力不够,成绩会逐渐下降。这也是许多孩子上了初中后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孩子上了初高中后,学习方法要有适当的改变,从单纯的死记硬背,慢慢改变到理解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成绩会越来越好。


清清蔓草


这种说法是过于绝对的。成绩的好坏通常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家庭教育影响、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孩子的心理成长年龄、对学习的兴趣、科目的难易程度、自我成就感、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不同因素。

一般小学期间,所学科目少且相对基础容易,竞争力比较小,因此孩子稍加努力认真,成绩就会突飞猛进。

初中所学科目不但增多,孩子所面对的竞争对象也随之增加,加上处于新环境,有的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弱的话,心理上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期,这段时间是最关键的,适应快的孩子可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反之,成绩会一落千丈。

同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中时期更是重要的阶段,孩子不仅步入青春期,还会面临各种学习压力,这个时候需要快速进入状态,根据不同科目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家长也要多给予鼓励、关怀。如果缺乏沟通和变化,孩子心理会有较大的落差。

总而言之,小学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影响初、高中的成绩。但什么时候努力都不会晚,你要知道,时间从来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收获。


大袁小学


致敬教育工作者。借用冰心先生一句话,“我不能说人生是什么,我只能说人生像什么”,这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有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其实楼主这一问题中包含了两个问题,即问题一:什么样的学生容易成绩好?问题二:这种“好成绩”具不具有持久性,原因是什么?这样来看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首先可以解决问题一,然后从问题二中找出楼主想要知道的答案。“答案”有时候不一定就是1+1=2,它也有可能是无解。

关于问题一答主没有修过教育学,只能给出一个个人的浅见。集市摊儿上的面人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面人的材料“面”,二是面人师傅的手艺。一个人的形成也是如此,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内是人的主体,外是外部环境。“主体”包括天赋、性格、爱好等主观因素,“外部环境”即影响主体的社会、家庭、学校、朋友圈等因素。“什么样的学生容易成绩好”?上学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因为他妈是老师”,可见一个班级一圈朋友中间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绩影响的重要性。另一个神奇现象是一个没有专业化分科的班级中女生通常比男生成绩好,为什么?答:女生比男生安静,更专注、更持之以恒。那么我们现在已经找到问题一的答案了,即通常而言,同一个班级中家庭环境好性格安静付出学习时间更多的学生更易取得好成绩。

小学成绩好,到了初中、高中成绩也会很好吗?问题一中的两点因素在这里依然适用,但我们在此提出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

从小学到高中不仅是学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在这段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我们会经历青春期的叛逆、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为了一个女孩立誓好好学习、也会偷尝禁果双双堕落、会发现知识的美丽、会厌恶填鸭式的学习,总之,在这段时间中我们会经历很大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像股市风云,稍有不慎就是倾家荡产。差生逆袭屡见不鲜,好生平凡也会发生,最大的变化是这里,教育的真谛也是这里,但我们目前的教育似乎眼里只看到“成绩”。“以人为本”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不作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万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用心对教育,因为你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不要十几年后你在路边遇到你曾经的学生,“就是他毁了我的一生”,一顿老拳还拍视频放朋友圈。望,你桃李满天下,做一个岁月静好良善之人!


高三那年不再说爱你


小学学习好,初中高中一定学习好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完全对,为什么呢?我想说一下,说的对与不对,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不要拍砖哦

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孩子们学习知识主要是靠形象化记忆和强化记忆,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意识。一类聪明的孩子,记忆力好,学起来容易,就容易考个好成绩。有一类孩子,学习努力,刻苦,也能够取得一定的好成绩,有的孩子虽然很聪明,但不知道学习,光知道玩,很难取得好的成绩,老师关起来也比较费心。还有一类学生,智商是低,虽然认学,但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学习搞不上去。

聪明的孩子进入到初中和高中,如还一样的刻苦努力学习,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一定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仅仅因为自己聪明而不努力的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和高中的知识面逐渐的增多和加深,理解记忆的增多,那么学起来一定很吃力,聪明的脑瓜不学习?不努力成绩怎么也好不了?不很聪明的学生,但是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到初中和高中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一定会保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