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怎么去做才能无争无害呢?

不二蒙教


《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言论是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章节里面最后总结句。为此需要整体来解释更为通达。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了更好地去做无争无害之人之事,那就首先对《道德经》中这句言论来作以下几点解读。

一,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构成了三者对应关系。

信言,善者,知者共同特点,就是诚实和本份。而美言,辩者,博者共同特点,就是虚伪和圆滑。两者之间相对立,又是可互为转化。

二,用了“倒话顺听,顺话倒听”也就是“正言若反”句式,揭穿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的区分。说明了一切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并不仅仅是明摆的矛盾存在,而且有着深藏不露地在互为转化中。(认知这点更为重要)

三,说明有“正能量”的人,内心不积,不留,不藏,不滞任何欲望。一切都回归在“于虚无之道”中,是一个很有信言,善者,知者之人。全力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越多。也就是自己付出得越多,自己获的也就越多。

四,得道的圣人,就是自我道德修养境界高的人,就像天之道一样,是利益万物而不会加害万物。把道德修养境界化为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就是不会为了私欲去強为,去妄为,去恶为而去争夺。“不争”并不是消极,不是颓丧。而是积极的顺应拥抱朴素的自然,顺应清静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综上所述,怎么去做才无争无害就一目了然。总结概括得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人要“本份”。“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任何事内心不要有欲望,欲望说简单一点,平常也很容易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心想去占便宜。也就不会有争有害。

二,无任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诚信”。有“诚信”就不会用“甜言密语”去跟他人打交道,反而造成人家不相信而做不成交易。但是又要辩证“花言巧话”之人,应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否则,造成有争有害。

三,做业务谈生意,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一切都要讲清楚,在自己正当利益上要保留别人的意见,并要形成有效合同。这才是真正的做业务水平,也不会造成有争有害。

四,要拥有自我道德思想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法治法规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公民。这样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爱戴。自己获得的财富也是心安理得,也不会出现有争有害。

总之,做一个无争无害者,主要在为人为事过程中,把讲德道,行道德作根本。“不争”不仅与别人不争,而且还要与自己不争。才能保持一种不急不躁,宁静详和,与世无争的心境,也会感到人生快乐而更加幸福美满!


刘梦辉1445414400581


野狐试答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这句话向来解释很多,我就不人云亦云了,在此谈谈我的理解,不当之处姑妄听之。

“天之道”就是道家所说的自然的法则,这是最高的法则。“利而不害”是说自然造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有用的。这是站在道的高度来关照世界,不是站在人的角度。举个例子吧,草原有狼、有兔子,有牧草,这是自然造化的设计,牧民觉得狼有害,消灭狼,兔子就大量繁殖,吃光牧草,草原被破坏,牧民就没法生存了。

再说自然灾害吧,我们定为灾害,是因为对我们造成了伤害,在自然这是积极有用的,不是有害的。自然要进行平衡、调整,它立足于更高、更远来运作,我们只是自然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一段时间里的生命。我们过多的干扰、破坏自然的平衡,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用强烈的方式来调整平衡,这时我们的灾难就来了,自然是不会顾及我们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顺应自然才是最科学的做法。

“圣人之道”就是圣人治理天下和自我行事应该遵循的方法,“为而不争”就是圣人的方法。“不争”我认为首先是说不和自然争,顺应自然。天冷了该加衣服,你非要逞能,结果感冒了,冻成关节炎了。个人生活要顺应自然,在治理国家上更要顺应自然。山就是山,海就是海,沧海桑田那是自然的工作,你偏要来个移山填海,最后闹出笑话,造成自我伤害。植物有自己生长的规律,你说我有科学,你偏要搞反季节蔬菜,偏要搞膨大剂,增甜剂,好吧,你等着,各种怪病出来了,谁知道还有啥恶果。圣人深知其中的利害,不和自然争锋,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孟德斯鸠临终时叹息说:“吾力之微,正如帝力之大。”

“不争”也是说圣人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名,这也是效法自然。对社会事务,老子主张功成身退。


欢迎批评,敬请关注、转发、收藏。


野狐习禅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如果从世俗层面来理解,把它看成是处世智慧的话,那么

要做到所谓的“无争”和“不害”,就要为人谦逊,抑制自己过度的私欲。因为“争”和“害”背后,大抵都是“私欲”在驱动。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首先是在展现“自然而然”为天之道的规律;其次,将其下落到处世智慧上,大抵就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把握规律,自然而为。在复杂的尘世纷争中,要懂得抑制自己“非自然”的人为之私,继而做到某种程度的“不争”和“无害”。

1、道家否定句式里的智慧:“自然而然”的天道规律

在《老子》的八十一章中,有这样的记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大抵是老子在用否定的表达,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天道规律。为什么可信的语言不美妙,美妙的语言不可信?因为“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是没有偏私的存在,就不谈什么所谓的“美言”与“恶语”之区分了。

一些个语言之所以好听,是人的私心在作怪,因为人喜欢听好听的话,于是,投其所好的人往往属于不真诚的存在。基于此种分析,那么投其所好的美言,自然也就不可信了。于是,老子进一步指明,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是没有偏私的存在,所以对万物无害可言,而最接近道的圣人,也是无偏私的存在,往往会和“道”一样,依循“自然而然”之规律,去成就万物,而不会因一己之私,陷入争斗之中。

道家《老子》一书中有许多否定的句式,世人讲“为”,老子便讲“无为”,世人讲“争先”,老子便讲“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老子实则是用这种否定的句式,来表明世人之“为”与“争先”中违背自然规律的“私”,继而以正言若反的方式,更生动地表明道家领悟出的这充斥天地之间之“自然而然”的规律。

2、“自然而然”的处世智慧: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谦逊

“自然而然”可以说是贯穿老子思想始终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可以用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更可以用到为人处世上。而自然而然的处世智慧,实则更多是在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懂得稳住自己的心神,抑制自己过度的欲望,时刻以谦逊的态度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这里的“利而不害”更多是向外的,从人之为人处世层面上理解的话,

大抵是强调一个人不要对外界事物带有主观的成见或者偏私,主观的成见和偏私会让人有意无意去偏爱自己喜欢的外物而排挤自己不喜欢的,在偏私的区别对待下,自然就容易引起纷争了。

而这里的“为而不争”,从为人处世的层面上理解的话,更多是向内的。主要是强调一个人不要太功利,以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做自己该做的,取得了成就不去炫耀,更不能抱着显耀的心理去争先。争先的“作为”,往往是私欲指导下的“多余作为”,亦会引发争端。无论是对自己的身心发展,还是对他人,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3、总结:既不自负而争先,亦不自私而偏爱

综上所示,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对道之“自然而然”特性的运用与强调,老子通过天道和圣人之道,告诉我们,自然而然之天,因为其自然,所以无偏私,而接近“道”的的圣人,亦是因为“自然”,所以才能为而不争,继而成就了自己。如果从为人处世的层面来分析这句话,这大抵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做到“不害”和“不争”,就要懂得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具体表现就是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既不自负而争先,亦不自私而偏爱,不偏不倚地去利和为,往往能让事物在最好的状态下发展。


颜小二述哲文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做为人来说,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失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当然是与人不争了。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

要么学会处事圆滑,要么学会淡泊,要么学会默默品尝孤独,我们做的只能是这些。我们不可以改变别人,所以只能改变自己,和人相处很容易,得罪一个人更容易,没有一个人有义务爱你,关心你,之所以爱你,关心你,宽容你,是因为你对他们有利用价值,或是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你,或是和你在一起会开心,再或许就是很单纯的想要你的钱等。融入人群很容易,得到每一个人的好感却不易,如果你是想做一个大多数人不讨厌的人,做好自己就好了,管好自己的嘴和行动,你没说什么话,没做什么事,就算那个人要挑你毛病也没有。总之一句话:你只是你,你也应该只是你,而不是成为一个别人认为的好人。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小江湖故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从天道讲到人道,完全契合了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相感应的理念。那么,天之道与圣人之道说的是什么呢?作为圣人应如何去做才能无争无害呢?


先看天之道。道家有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从此句中,就表明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仁慈心,以四个字来阐明就是“利而无害”。这里说的天,不是我们头上的天空,而是指世间万事万物本有的运行规律,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再看圣人之道。这是说的圣人,是通晓事理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不是凡夫俗子,也非一般意义上的聪明人。他们有大智慧,与世人不同之处是,圣人不争名利,效法天道,知道争也无用的道理,这些圣贤君子求什么呢?请接着看下文。
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圣人不屑于追求外在的东西,不认为世智辨聪就是智慧的体观,更加不会过分寻求物欲的享受,他们只是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尽量帮助别人。然而他们没想到行为会受到世人的钦佩和赞叹。因此,圣人就如同上天一样,利益万物而不侵害,调和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六妙长春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讲: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

辨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解释如下:

真实的话不漂亮,

漂亮的话不真实。

知道修炼之人,不博知识,唯守道抱德,守一不二。

不知道修炼之人,博知识,博见闻,而失真一之气,善于修炼之人,省语言,不多言。

高谈阔论之人,不是修炼之人。

圣人积德而不积财,用德教化子民,用财施舍子民。

圣人用德施化子民,而自己的德越施舍越大,

圣人用财施舍贫民,而财越施舍越多,如日月之光无尽时也。

天道生万物,使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无以伤害,不责回报。

修炼之人,法天道,不与下争,功成名就,顺其自然。

感悟:老子在本章中论述了事物的外表与事物的本质,有时并不一样,外表的显,内质为隐,故立各显隐。

老子在道德经写作临终所言,皆为真实之言,老子反对虚饰伪言,为修炼之人立了榜样,修炼之人要信言,不多言,要不博,要不积。

圣人施德化人,施财济贫,而越施越多,这就是天道运而无积,故万物成。

圣人一切都回归于虚无,抱道守德。

圣人之道与天道合,故自然无为。


逍遥谷逍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如果从世俗层面来理解,把它看成是处世智慧的话,那么要做到所谓的“无争”和“不害”,就要为人谦逊,抑制自己过度的私欲。因为“争”和“害”背后,大抵都是“私欲”在驱动。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首先是在展现“自然而然”为天之道的规律;其次,将其下落到处世智慧上,大抵就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把握规律,自然而为。在复杂的尘世纷争中,要懂得抑制自己“非自然”的人为之私,继而做到某种程度的“不争”和“无害”。

1、道家否定句式里的智慧:“自然而然”的天道规律

在《老子》的八十一章中,有这样的记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大抵是老子在用否定的表达,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天道规律。为什么可信的语言不美妙,美妙的语言不可信?因为“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是没有偏私的存在,就不谈什么所谓的“美言”与“恶语”之区分了。

一些个语言之所以好听,是人的私心在作怪,因为人喜欢听好听的话,于是,投其所好的人往往属于不真诚的存在。基于此种分析,那么投其所好的美言,自然也就不可信了。于是,老子进一步指明,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是没有偏私的存在,所以对万物无害可言,而最接近道的圣人,也是无偏私的存在,往往会和“道”一样,依循“自然而然”之规律,去成就万物,而不会因一己之私,陷入争斗之中。

道家《老子》一书中有许多否定的句式,世人讲“为”,老子便讲“无为”,世人讲“争先”,老子便讲“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老子实则是用这种否定的句式,来表明世人之“为”与“争先”中违背自然规律的“私”,继而以正言若反的方式,更生动地表明道家领悟出的这充斥天地之间之“自然而然”的规律。

2、“自然而然”的处世智慧: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谦逊

“自然而然”可以说是贯穿老子思想始终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可以用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更可以用到为人处世上。而自然而然的处世智慧,实则更多是在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懂得稳住自己的心神,抑制自己过度的欲望,时刻以谦逊的态度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这里的“利而不害”更多是向外的,从人之为人处世层面上理解的话,大抵是强调一个人不要对外界事物带有主观的成见或者偏私,主观的成见和偏私会让人有意无意去偏爱自己喜欢的外物而排挤自己不喜欢的,在偏私的区别对待下,自然就容易引起纷争了。

而这里的“为而不争”,从为人处世的层面上理解的话,更多是向内的。主要是强调一个人不要太功利,以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做自己该做的,取得了成就不去炫耀,更不能抱着显耀的心理去争先。争先的“作为”,往往是私欲指导下的“多余作为”,亦会引发争端。无论是对自己的身心发展,还是对他人,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3、总结:既不自负而争先,亦不自私而偏爱

综上所示,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对道之“自然而然”特性的运用与强调,老子通过天道和圣人之道,告诉我们,自然而然之天,因为其自然,所以无偏私,而接近“道”的的圣人,亦是因为“自然”,所以才能为而不争,继而成就了自己。如果从为人处世的层面来分析这句话,这大抵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做到“不害”和“不争”,就要懂得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具体表现就是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既不自负而争先,亦不自私而偏爱,不偏不倚地去利和为,往往能让事物在最好的状态下发展。

颜小二述哲文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3298粉丝 · 1436赞

搜索

道德经必背50句

老子道德经10大名句

天道经典语录全集

道德经10句精华

老子说女人的名言

白话道德经


干爬架的小杨哥


徐小凤每段路歌词,道路段段美好都是血与汗营作,感谢心中每段路为我铺。叶振堂的胜利靠双手拼。

人的命运是靠争取公平公正的。

有人对我说,他是个好人,我回答,你躺在床上,当然是好人。我做不到不去争,但做得到不害人,老子说,以杀人为乐者,不可得志天下。

人做到不争不害合格,在拥有老子三样宝贝,慈悲,俭朴,不敢为天下先。

慈悲,俭朴,不敢为天下先的境界又是大音希声,大像无形,道隐无名。这又要返回个人养生标准,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详细一些,个人运行大周天,双手臂就是发动机,这就避免大周天运行直来直去,伤害五脏六腑。

我如果感应到了吸食上天能量,在平常生活里,我又吃得比别人更多,心宽体胖。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音声相和,自相矛盾又是我人生常态,所以我只好口头禅道法自然。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前面还有的文字,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欲有,既已与人,己欲多,帮助别人,给别人东西,内心就满足。老子简单的意思是人做慈善的事情就不争不害了。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道德经》是一部智慧高深的典籍,它在大众中的接受度,远没有儒家的诸如《大学》,《中庸》等典籍广泛,然而,它的地位远远高于这些儒家典籍,却又备受现代人的争议,原因何在?现在就结合题主的提问,说说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什么意思?

“道”通俗的解释有法则,规律的意思;“天之道”,即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天之道利而不害”,整句话的意思天下万物,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发展,它们存在的法则是互利而不伤害。大地,承载万物,却从不要求万物给予回报,更不会去伤害万物,水滋润万物,有利万物生长,不会刻意的去伤害万物,即便是一株路边的小草,它按照自然规律生长,贡献出自己,对其它的物类却没有伤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中的圣人,指的是智慧高深的人;智慧高深的人做事,遵循自然的法则,这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圣人。那么,圣人的法则是什么,即这句话中的“为而不争”。通俗的解释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虽然努力做事,但不会和人相争。

如何理解这句话?

大家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特质适合做不同的事;一个擅长说话的人,可以当演说家,播音员,但要他去做火箭,他就很难做好;一个画家,能够创作出绝世之作,但要他去种地,,说不上分不清庄稼幼苗和野草;同样,一个搬砖的人,在工地上活得很快乐,让他到大学课堂上去读书,就是一种痛苦。而现实是,许多人认不清自己,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见到别人做事,能够获得更多的名望,更多的利益,就舍弃自己正在做的事,去做别人的事没和别人去争名争利,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自己的特质,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努力的去做事,而不是看到别人做其他的事,收获比自己多,就去做相同的事,去和别人争,和别人去抢。

题主问,“怎么去做才能无争无害”?弄懂了《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就知道了怎么去做:

看清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根据规律,努力去做自己所做的事,自然就会避免与人相争,也就不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者自己伤害自己。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一句诗,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这也是她一生的人生哲学。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杨绛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是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

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并不是一种出世哲学,对此的理解,可以从《道德经》中的两句话中找到注释。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争,而在其心灵深处,却有着家国情怀。也正是有着博大胸怀,才可以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才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老子又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有着“不争哲学”的人,也就是一个有着初心的人,因为无私所以博大,才能得到大众由衷的尊敬。

可以讲,这种“不争哲学”,在杨绛先生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有着清晰地表现。拿钱钟书先生来说,又何曾不是如此。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演员陈道明在拍《围城》时拜访钱钟书先生。陈道明讲,与钱钟书先生接触,有着一种心灵的净化,最难忘的是钱先生家里没有豪华的装潢,却有一屋子书,还有熬中药“咕嘟”的声音。这种“不争精神”,就是耐得寂寞的精神,也是最值得后人学习的。

记住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吧。这种“不争哲学”,正是成就伟大人生的一个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