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零"的突破,创造"中国第一",他们是来自中南大学的"院士天团"!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一个学校所拥有的院士数量,是评价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中南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他们分别是——

(按当选年份)

王淀佐

实现

王淀佐,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国际矿物加工理事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的"终身成就奖"。长期从事选矿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所创立的浮选化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未来浮选科技发展的方向。

何继善

实现

何继善,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他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1985年何继善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电场研究为特色的地球物理博士点,2002年创办了中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左铁镛

实现

左铁镛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铝镁材料及其加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难熔金属、铝镁材料及加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开拓了生态环境材料研究领域,近年又大力倡导并深入研究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古德生

实现

古德生,中南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开创了我国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金属矿连续采矿技术新领域;发明颠振型振动出矿机,开发出系列装运、筛洗工艺的新型振动设备;创造了与自主研发的振动连续作业机组配套的无间柱连续采矿法;针对松软破碎矿体开采条件,发明了"开采环境再造深孔诱导崩矿嗣后充填采矿法";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为我国广大中小矿群(约占80%)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开采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钟掘

实现

钟掘,中南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与制造工程的教学与科研。长期从事高性能材料强场制造、复杂机电装备设计与控制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财政部产业技术跃升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国防预研等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刘业翔

实现

刘业翔,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有色金属冶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特别是轻金属冶金及电化学冶金领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高温熔盐电催化、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功能电极材料及冶金过程模拟、控制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

黄伯云

实现

黄伯云,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先进材料研究与人才培养,先后为国家大飞机工程、航空武器装备,以及航天工业提供了多种高性能关键材料,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贡献。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解决了国家高性能航空制动用材急需,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了性能优异的关键材料及部件;研制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为我国多种战机提供了关键部件,满足了国家国防建设需求;研发了铁基、钨基复杂精细零部件注射成形技术,为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精密复杂零部件制造提供了关键技术。

夏家辉

实现

夏家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临床遗传学奠基者,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1972年率先在我国研究人类显带染色体技术,1973年在世界上首创了75℃染色体显带技术烤片法,1981年在世界上最早将人类睾丸决定基因(TDF)定位于Yp11.32带。他是国际上最早用显带技术研究肿瘤的学者之一,1975年发现了一条鼻咽癌标记染色体t(1;3)(q44,p11)。1985年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与利用。1996年在国际上首创了利用国际人类基因组EST数据,采用"基因家族候选疾病基因计算机克隆"技术克隆致病基因的方法,于1998年成功地克隆了人类耳聋疾病基因(GJB3),实现了我国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

金展鹏

实现

金展鹏,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相图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研究。他所发表的论文被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五十多种国外期刊广泛引用,作为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方法、设计新材料、阐明新现象和制定新工艺的依据。

周宏灏

实现

周宏灏,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个体化医学的奠基人。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和转化。发现和阐明了遗传因素引起药物种族和个体差异的若干现象和机制及其规律,建立了有我国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发现并克隆CYP2C19*5等位基因,率先将遗传药理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创建了我国首家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首张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芯片,启动了以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

张尧学

实现

张尧学,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透明计算/云计算。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主持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广泛用于我国军事、商务、教育和管理等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国外同行认为是"先于云计算,并包含了云计算"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邱冠周

实现

邱冠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矿物工程学家,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桂卫华

实现

桂卫华,201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专家和学者,长期致力于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围绕流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技术问题,创建了以智能集成为核心的复杂有色冶金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成果主要应用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多家大型企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流程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和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红旗

实现

田红旗,中南大学教授、校长,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铁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建立了我国高铁空气动力学、多车辆耦合撞击动力学、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系统;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列投入运营的流线型列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及外形设计,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列耐冲击吸能列车的车体设计,主持研建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主持建成国内第一套列车气动特性动模实验系统、以及国内唯一的轨道车辆实车撞击实验系统。

陈晓红

实现

陈晓红,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程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创立了"集成动态智能量化"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柴立元

实现

柴立元,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发明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多项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实现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学校的财富。目前,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努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关注"中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中南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中南大学官网、新闻网,新华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