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苏军大反攻为什么只推进200公里?不能一口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吗?

白杨树下谈历史


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军队本来是有希望打下莫斯科的,就在他们士气高涨的时候,竟然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寒流,有部分士兵死在了这场寒流中,并且很多士兵每天都饥寒交迫的!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德国的武器也出现了问题,有的武器失灵了,而有的武器则直接报废了,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德国军队措手不及,并且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发起了大反攻,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苏联的大反攻只向前推进了200公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苏军对于这种恶劣的天气是有对策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国家的种种气候,并且这个时候他们得到了远东战略部队的增援,所以他们一鼓作气扭转了战局!德国的指挥官看到当下这种战况非常的着急,他知道如果此时不后退的话,那么军队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因此他就下令让军队快速撤离!

接下来,苏联发起了大反攻,德国的军队撤到了200公里的位置,然后苏军就没有继续推进了!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位置是德军这次攻占莫斯科行动的出发点,所以在这一条线路上面有很多的物资,武器装备弹药都是非常充足的,德军一旦到达了这个位置,就可以依靠这儿的物资来让军队的战斗力恢复!德军的士气虽然有些低落,但是他们的战斗素养还是较高的,反观苏军,苏军虽然扭转了战局,但是他们此时已非常疲惫!德军就算是撤退也留有后招,他们在撤退时还不忘一路设埋伏,苏联在反攻时累得气喘吁吁的!所以德军仍然给苏军造成了非常大的杀伤,令对方的进攻变得越来越缓慢。

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军根本就不想和德军正面交锋,他们之所以发起反攻,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要解决当下被包围的困境,若是这种战况不能够扭转的话,那么莫斯科迟早落入德军手中,所以当苏军完全脱离了包围圈之后,他们就不会再乘胜追击了!更何况依靠苏军的实力,能够反攻到200公里左右的地方,已经是他们进攻的极限了,这个时候苏军和德军都非常的疲惫!德军建立了非常坚固的防线,而苏军也急需人员和武器的补充,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双方军队都不会有大的动作的,而苏军自然也不会选择继续追击。

德军在这次作战当中损失了很多的士兵,国内已经没有军队可以过来支援了,所以希特勒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请求仆从国的援助,希特勒开始去其他国家借军队,匈牙利和罗马尼克等等国家都纷纷支援德国。德国一共笼络了52个师,这52个师占据了苏德战场的1/4的兵力。不过对于德国的将领来说,这些军队都是不中看不中用的,他们的作战能力比本国的军队差很多,而且素质也令人瞧不上!这些借来的军队实力差确实令人头痛,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麻烦!最大的麻烦是有一些国家之前有过摩擦,军队也是水火不容的,使用军队的时候不能够把他们放在同一个战场上!比如说,之前有冲突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但尽管如此,德国也不得不接受这些军队,因为当下情况紧急,如果没有这些军队的话,那么德国的兵力将会严重不足。

苏军大反攻,虽然没有把德军彻底打趴下,但是德军已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了,所以就算苏联不继续推进反攻,当下的情况也够德军喝一壶的了。更何况如果继续反攻的话,那么苏军也会因此受到重创,甚至可能会造成战况的再一次变化,因此苏军便选择了适可而止,不继续反攻是非常明智的。


木剑温不胜


1941年底的苏德战场,当德军准备一鼓作气攻下莫斯科时,却遇到了苏联140多年未遇的寒流。成千上万的德国士兵在寒风中被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严重,更可怕的是坦克、飞机几乎全部失灵,战斗力降到了最低点。

然而,土生土长的苏军,以及远东战略部队的增援,战局发生了逆转。当苏军坦克冲过防线,德国人尝到了自开战以来首次失败的滋味。前沿指挥官不断地要求撤退,希特勒很快意识到,溃败不制止将会动摇整个战线。可撤退到哪里呢?

200公里是极限。

首先,德军撤退200公里的位置,是实施攻占莫斯科“台风行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在该条战线上建立了许多战略支撑点和补给点,兵员,装备、弹药充足,更何况是以逸待劳,而苏军是疲惫之师。

其次,虽然德军的士气低落,但较高的战斗素养还是让他们本能的进行战术性撤退,比如:交替掩护撤退,按防御线撤退或者给对手制造障碍等等。当然,在希特勒的严厉命令下,撤退中的德军依然给苏军造成了大量杀伤,迟滞了对手的进攻。

最重要的是,苏军这次反攻的目的就是解除莫斯科的包围,从战术上讲,就是击溃战。虽然取得了歼灭对手50万的辉煌战果,但自身的战斗实力也消耗很大,补给也出现困难,在200公里停下来,是他们进攻的极限。

这个时候的苏德两军都已筋疲力尽。德军收缩兵力,建立了更加牢固的防线;苏军的攻击力也消耗殆尽,急需人员、武器装备的补充。而此时的希特勒在为没有预备队而犯愁,可国内的战争潜力已经基本挖空,该怎么办呢?

实力不济的仆从国军队。

一场冬季作战,德方损失11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其陆军的精华,国内无法补充,只好从仆从国想办法。于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被整师、整师的招募,就连意大利也派出了9个师,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

希特勒凭着感染力极强的口才,只得一家、一家的“走访”,好不容易笼络了52个师,占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然而,这些良莠不齐的多国部队,并没有让德国将领们看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这些军队就是中看不中用。

当然,麻烦还不止这些。罗马尼亚与匈牙利派出的部队最多,但彼此“球大哥不理球二哥”,两国互相敌视,只得将他们分开使用;而意大利等国的军队也不愿听从德方指挥官的命令,更加反感他们插手管理自己的部队。

更让将领们受不了的是,这些军队士气普遍不高,战斗力不强,对作战命令相互推诿。常常惹得德方将领宁肯单独作战,也不愿与他们为伍。但是,眼下德国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接受,夏季攻势就靠他们了。

夏季攻势。

1941年底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继而德意日三国签订《公约》向美国宣战。作为回应,包括美、英、苏和中国在内的26个同盟国签署了一项共同宣言,一致反对法西斯。

这些是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苏联1.6亿的潜在人口和美国强大的军事工业援助结合在一起,必将给局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必须趁着苏联还没有真正强大,迅速战胜他们。而这一次,他将目光盯在了斯大林格勒。

一是,随着轴心国的正式建立,作为“老大”的德国一定要通过一场胜利来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轴心国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以积极的攻势来配合盟国在其他战场的攻势,并摆脱莫斯科会战失败的阴影,重振全军士气。

二是,证明自己是个军事天才。基辅会战中他命令古德里安抄了苏军的后路,俘虏了66.5万人,让他一夜之间自感是一位军事天才。但莫斯科会战的惨败又将他打回了原形,他要通过夏季攻势,给那些被他撤职的将领们看看,他是如何指挥并获得胜利的。

当然,南线进攻,最重要的是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既可以让对手失去这些作战急需的石油,又可以弥补自己部队的不足。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封锁他们的物资通道,加速他们的灭亡。

巧合的是,看中这个地方的还有斯大林。

在他看来,战争如果能继续下去,就必须保卫高加索的油田,斯大林格勒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此时,乐观的他却想着如何先敌下手了。莫斯科保卫战后,国内普遍出现一种乐观情绪,上下都认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是该反攻的时候了。

首先,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正式形成,让苏联拥有更多的拥护者。并且,美英两国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预示着更多的装备、给养都将投入到苏联战场上,这些都是进攻的物资保障。

其次,虽然美军参战,但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英美等国军队的表现十分糟糕,面对日军,只有招架之功。他们如此不堪一击,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现在日本与苏联依旧保持着中立关系,正是在盟国面前表现苏军强大的大好机会。

更何况,随着美国的军事和工业援助,苏联的军工业很快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现在可以说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部队数量、装备,都超过了对手。他认为应采取主动出击,在1942年解决战争问题是有可能的。

他的想法遭到了朱可夫的反对,他认为,莫斯科战役只是击溃战,并没有伤及对手筋骨,对方的实力依旧不能小觑,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此时进攻胜算不大,应采取防御态势,逐步消耗对手实力是上策。

盲目乐观的斯大林自然不同意他的意见,最终还是命令南方方面军做好先发制人的准备。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了解对手情况,一厢情愿的基础上,随着夏季的来临,一场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克里木方向的苏军接连发动了三次攻势,都没有突破对手防线,反而遭到了曼施坦因率领的装甲集团军的突然攻击。很快,刻赤被占领,17万苏军成为俘虏。到了6月,支持斯大林想法的铁木辛哥也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了攻击。

殊不知,此时他的对面是聚集了100多个师的德军。结果3个苏军集团军被擅长闪击战的德军迅速包围,24万人被俘。这下,清醒过来的斯大林才明白朱可夫的话是对的,对手依然强大,不能盲目硬拼。

但领导永远都是对的,这次也一样。战后,西南方面军被撤销,铁木辛哥被降职, 10天后干脆被免职,替斯大林背了“黑锅”。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得意,尤其是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悲剧。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从战略上来看,苏军在莫斯科的大反攻具备现代机动作战的所有特征,运用德军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经典钳形攻势对德军发起了反攻,矛头直指德军两翼的装甲集团军脆弱的突出部防线,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两翼发生崩溃,最终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全线发生动摇。不得不承认朱可夫的进攻计划无可挑剔,而且时机恰到好处,正好在德军刚刚耗尽了兵力兵器而不得不停止进攻时发起了反击,德军缺乏弹药、食物、燃料、预备队等一切,但是结果苏军是虽然击退了德军,但始终未能歼灭德军有生力量,没能将这场反攻发展成为战略上的胜利。



同后来苏军发起的一系列大规模战略进攻相比,莫斯科反攻中苏军最大的弱点就是没能组建一支强大的纵深突击力量,进行深远突击,如后来那些强大的坦克集团军等快速部队。1941年冬季苏军虽然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是深入程度不足使前线的德军发生崩溃,反而让德军临时组建的预备队所击败,狭窄的突破口也让苏军无法将大量的补给运入其中,维持进攻部队的突击能力,这些脆弱的补给单位很容易遭到德军侧翼的打击。



1941年苏军机动部队大多是骑兵军和小型的坦克旅或者是两者的混合部队(骑兵机械化集群),骑兵部队尽管行动迅速,但是缺乏必要的重火力,无法对德军坚固设防的交通枢纽发起正面的打击,只能起到袭扰作用,一旦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赶来,这些苏军骑兵部队便只能退入森林,作用非常有限。而苏军坦克旅虽然具有较强的突击能力,但由于编制实在太小,持久性太差,在突击中很快便因过重的损失而失去进攻能力。1941年苏军的快速部队规模太小,无法像德军装甲集团军那样实施深远而又决定性的打击,苏军很快意识到这一弱点,在战争的第二年开始尝试组建更加强大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



苏军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攻坚能力的不足,为苏军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的炮兵数量不足,弹药也很少,无法像后来那样进行空前的炮兵火力支援。缺乏重火力的苏军在对付德军坚固的支撑点时显得非常无力,损失也很大,苏军不得不选择绕过这些难以攻克的支撑点,但是这些支撑点往往都是道路的交叉点,苏军的炮兵和后勤补给单位却无法绕过,从而使苏军无法做进一步的扩张,对德军实施广泛的合围。许多情况下,苏军可能包围了德军一个师甚至一个军,但是却无法吃掉他们,使得德军能突围而出或者被增援部队解围,这些都说明1941年的苏军没有歼灭德军重兵集团的能力和实力。


战略论


德国入侵苏联

1941年6月,德国悍然对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三大集团军群携大批坦克、装甲车、飞机迅速侵入苏联境内,至当年12月份,德军俘获的苏军士兵已经超过了240万人,德国上下士气大振,并因此认为击垮苏联指日可待。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人意料。

德军入侵苏联

苏联酝酿反攻计划

事实上,就在德国上下欢呼雀跃的时候,苏联方面却早已酝酿了反攻计划。1941年11月29日,苏联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向斯大林亲自做了汇报,后者当晚便下达了反突击命令。可笑的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2月4日依旧得出了苏联没有能力展开大规模反击的结论,由此可见,德国人当时自大到了何种地步,而苏联红军随后的确开始大规模反扑,其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率先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紧接着,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两翼均受到苏军打击。此时的德军受自身国力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所累,只得被迫撤退,几天后,古德里安下令德军原路返回,而希特勒更是下令让所有德军部队转入防御状态。

古德里安

苏军反突击行动,德军被驱逐数百里

德军全面龟缩,苏联趁机大举收复失地,整个12月期间,苏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克林、卡卢加等多座重镇,1942年1月份,德国又失去了莫斯科北部的加里宁地区,德军前线部队撤退至距离莫斯科100到250公里的地方,此后,苏德双方各有胜负,直至1942年4月,前线德军与莫斯科的距离也没有超过350公里,苏联既然已经开始大举向德军进攻,为什么不干脆将所有德军部队赶出国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莫斯科保卫战

苏军未能持续追击德军之原因

第一,苏联的大规模反击并未大量歼灭德军有生力量,苏军高层信心不足。

1942年4月,德军部队的确远离了莫斯科,但苏军采取的军事行动一共才造成50万德军士兵伤亡,反观苏联自身,却有70万士兵被伤或被俘,因此,莫斯科保卫战赢得重大战略胜利不假,但在战术方面,我们很难承认苏联技高一筹。这种情况下,苏联对德国仍然缺乏一战到底的勇气,前者当然不急于对德军穷追猛打了。

德军士兵

第二,希特勒强人做派,德军撤退有序。

苏军发起反攻的时候,德军的确是强弩之末,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失去了最起码的战斗力。为了稳定军心,希特勒亲任陆军总司令,甚至连古德里安这类高级将领都被其免职,基于此,德国上下对希特勒均言听计从。元首训令:“任何人都不能在没有既设阵地的情况下擅自撤退,在哪个位置跌倒,就得在哪个地方打回去”,这种情况下,所有德军部队在撤退时都非常有序,他们将入侵苏联时的所有补给线全部变成了据点或要塞,与其说德军在撤退,倒不说他们在战略转移。因此,即便苏军大举反攻,面对德军时,他们也是在攻城拔寨,后者显然不是一溃千里。

希特勒

第三,苏联反击与德军战略失误有关,前者从远东地区调来的部队不足以继续支撑其向德军进攻。

由于希特勒坚持让中央集团军群分兵进攻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与南部的乌克兰,德军对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在1941年9月份才得以正式展开,可没过多久,苏联境内就进入了秋雨季节,德军装甲部队在泥泞环境下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而随后的大雪及寒冷天气则造成了德军士兵大量减员。正因如此,苏联方面才能够重新组建第五集团军、加里宁方面军等部队,而朱可夫也才有精力打造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与此同时,莫斯科市内调动了所有力量,民众踊跃参军,其民兵部队、工人营以及妇女组成的作战力量就达到了60万人,此外,红场阅兵后开赴前线也是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由此可见,苏联当时仍然是以驱逐德军为主要目标,前者发起反击行动只为暂时保全自身,而并未有全面击败德军的打算。

红场阅兵

第四,苏军士兵装备弱于德军,其配套设施、战术及战法完全不适合继续追击德军。

当时的苏联,既没有进行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也非常缺乏快速反应部队,据了解,苏军仅有的机动部队全部为骑兵或者坦克旅,这种组合在战役初期可以凭借灵活机动的优势迅速撕裂德军防线,但时间一长,其弱点也就暴露出来了,由于缺乏重武器,苏军突击部队很难持续攻击德军设下的一处处据点,而一旦后者的装甲集团军开来,苏军的骑兵只能撤往森林地带,其有限的坦克旅不仅无法与德军装甲集团群硬扛,更缺乏长途攻坚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苏军往往绕过了德军的很多火力点,并因此无法保证自己的补给线安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线都无法保证,苏军又怎能持续推进呢?当然了,苏联方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第二年开始,他们便陆续打造出了不少坦克集团军。

苏联士兵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后者在欧洲战场上失败的开始,苏联广大军民因为这一场战役而士气大振,西方国家也因此对苏联刮目相看,就莫斯科这座城市而言,它不仅是苏联的首都,也是该国军民的信仰所在,试想一下,如果莫斯科被攻破了,苏联全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这非常不利于反法西斯战争,因此,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附近大打出手完全可以理解,至于为何没有继续追击德军?当时的苏联只能先求自保,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一再追击德军的话,很有可能丧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战略优势。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军武视界原创,严禁抄袭或搬运,违者必究!


军武视界


这个想法太过于乐观了吧,没有考虑到当时情况,在任何时代任何战争当中,一次推进200公里实际上都是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水平了,当时苏军没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推进。

莫斯科战役实际上更多是一种防御性质,而不是进攻性的,德军虽然在冬季的情况下受到了很大的麻烦,但是苏军的麻烦也不少,遇到的问题并不比德军少。

当时苏军的状态也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经过苏德战争早期的消耗之后,苏军的兵力与装备损失都非常惨重,莫斯科战役实际上是利用了德军进攻能力削弱,处于状态最差的条件,才得以实施反击。

苏军的反击虽然猛烈,但是状态依然不够理想,德军也是瘦的骆驼比马大,防御作战能力很强,到了莫斯科战争后转移后期,德军已经有能力,阻止苏军的进攻了,是有能力继续打下去,在这种背景之下,苏军已经没有能力在作战了,是德军的顽强抵抗,抑制住了苏军的攻势。


浴火


史上最伟大的“巴巴罗萨计划”闪电战兵临城下短暂掐紧了老毛子(俄国人)的咽喉








反俄5718


一九四一年的德军实力还很强,虽然莫斯科城下遭到失败,但元气未伤。当时苏联刚渡过首都被攻占的危机,可以说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要是没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恐怕莫斯科就陷落了。苏联所以根本没有力量把德军驱逐出境,连打退很远都作不到,况且别的战区的德军还在进攻,也就是莫斯科城下的德军暂时受挫,所以很快又恢复进攻了。一直到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才有绝对的力量反攻,将德军驱逐出境,一直打到柏林。


艺海一粟


假如玩即时战略游戏,是可以这样做的。但现实中,部队士兵需要食物供给,需要弹药补给,车辆需要燃油补给。胜利进攻的另一面是补给站被拉长,败退的另一面却是补给线缩短


告鸟之


本身苏联损失就比德国大,这一波续力也只是强行给自己打了肾上腺素,自身从后勤到兵源到武器装备都不足,说简单点就是没后劲了,不然也不会在42年夏季依旧被德军打压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