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你覺得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開偉觀察


現在的銀行理財市場已經變了天,過去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以前,大部分人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主要看重的是銀行的信用。在老百姓的心中,對銀行有著天然的信任,認為銀行就是最安全的那個地方,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可以信賴的。

可是這一切隨著2018年一系列的監管法規的重磅發佈,畫上了句號。

一、監管方面發佈了哪些和理財相關的法規?

  • 2018年4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被人們稱之為“監管新規“。
  • 2018年9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被人們稱之為“理財新規“。
  • 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這一系列的監管法規彼此承接,各有側重,共同維護銀行理財的規範性,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二、這些法規都說了些啥?

  1. 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理財新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銀行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我們以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是保賺不賠。
  2. 理財新規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是淨值化管理。淨值可以實時反映產品的價格變動情況。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
  3. 商業銀行以後開展理財業務,要確保每隻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相對應,做到每隻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不得開展資金池理財業務。
  4. 對於私募理財產品,銀行應當在銷售文件中約定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冷靜期內,如投資者改變決定,銀行應當遵從投資者意願,解除已簽訂的銷售文件,並及時退還投資者的全部投資款項。
  5. 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並對理財產品做分級管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要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一一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風險。
  6. 新規要求有條件的情況下,個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時,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麵籤。從法規來看,目前還不是剛性的要求,但相信會有銀行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銀行理財時必須面籤。並當面評估風險承受能力。這也是防範理財產品風險的一種措施。

三、監管為什麼要對銀行理財下重手整治?

監管方面打破剛性兌付,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通常藉助通道,層層嵌套,有著非常複雜的交易結構,難以穿透到底層資產。不要說老百姓,就是專業人士,都很難講清楚裡邊的邏輯。理財產品普遍藉助資金池滾動發行,理財產品和投資資產之間存在嚴重的期限錯配,蘊藏著流動性風險。
  2. 理財資金基本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並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在金融體系之外有一個影子銀行。這些行為不僅干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而且還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
  3. 銀行對其發行的理財產品隱性剛兌行為,脫離了理財產品“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源,抬高了無風險利率水平,干擾了資金價格。容易引發市場投機行為。

四、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當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銀行理財產品當然有風險,就連銀行定期存款都有風險,更何況是銀行理財產品。

這種風險是銀行理財產品與生俱來的,不是理財新規賦予它的。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來源於其所投資項目的風險,如果理財產品投資的項目風險很大,那麼對應的理財產品兌付的風險也很大。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與銀行資管人員專業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銀行的資產管理人員專業水平不夠,缺乏對項目做盡職調查的能力,或者說不盡職盡責去調查項目,都會給理財產品本身留下風險隱患。

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在於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體現為化解處置風險的能力、人才的專業化轉型,金融市場開放帶來的衝擊。

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意味著銀行可以當“甩手掌櫃“,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定位。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銀行仍然是理財市場上面最保守、提供最安全產品的角色。

五、作為普通老百姓面對當前的理財市場,又該何去何從?

  1. 投資者要進行理財思維轉換。新規中關於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對大家還是造成了不少的衝擊,心理上難免會一時想不通。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必須突破傳統的理財習慣,來面對當前的理財市場。不用任何投資,要養成“風險自擔“的理財意識。
  2. 對新規後理財產品的風險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打破剛性兌付後,失去了“保本“的屏障,理財風險由銀行轉移到了投資者;但深層次來看,由於理財產品正本清源,大大降低了銀行本身的流動性風險,也有效降低了金融體系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而且由於更加規範化的管理,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上更加科學、更加合理,風險更加小。
  3. 收益會更高。理財新規要求未來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這樣一來,以前超出固定利率之外的那部分收益歸銀行所有,現在這部分收益歸投資者所有。這意味著未來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可以獲得超額收益。理財收益會比以前更高。
  4. 理財產品期限以長期為主。根據理財新規的要求,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退出市場。由於打破了資金池,銀行不能再通過滾動發行超短期的理財產品,投資到長期資產當中,以獲取期限利差。同的引導投資者改變過去的理財習慣,更加註重長期真實的投資機會,減弱理財短期的投機行為。

六、總結

由於當前理財市場還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於缺乏專業理財知識的投資者來講,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首選大銀行。大銀行風控能力遠遠大於小銀行,風險相對較小。
  2. 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要了解一下當前理財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作為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收益參考。如果我們選擇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偏離平均收益率幅度太大,意味著風險也很大,這時候我們要選擇放棄。
  3. 理財新規後,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需要學習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來武裝自己。在購買的時候,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直到產品說明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你都明白。如果產品說明書看不懂,則果斷放棄。
  4. 新規加強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時登記註冊要求。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有產品編號,可以登陸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辨別真偽,避免買到虛假理財產品。

南公子


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只要是理財產品,那麼或多或少肯定有風險,唯一的區別就是風險的大與小。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類

目前商業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向,將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大,其中R1-R2的產品可以認定為低風險產品,R3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產品,R4-R5屬於高風險產品。

以工行為例,對於五個層級產品的說明中,R1與R2產品的本金和預期收益受風險因素的影響較小;R3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4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較大的影響;R5則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越高的層級,你的本金越沒有保障。所以說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在購買之前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其實銀行在客戶購買理財之前,都會讓客戶填寫一張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以評估客戶適合購買哪個層級的產品,但是部分客戶為了所謂的面子,盲目亂填,導致最終購買到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雖然說銀行的理財有五個等級,但是現實中R3及以上層級的產品銀行極少發行,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層級都為R1-R2的產品;再者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進一步確保了用戶所購買的產品再其承受範圍之內。所以現實中真正因理財投資出現虧損的案例很少,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來源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銀行的銷售人員,也就說市面上常聽說的兩類:飛單以及虛假理財。


飛單:飛單一般是指銀行工作人員為了獲取高佣金違規向投資者兜售非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比如某某金融公司,有一款理財產品銷量不好,找到銀行理財經理,承諾每銷售100萬元給予5個點的返點,這個返點遠遠高於銷售銀行自身理財產品的獲得的收入,因此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但是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虛假理財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蘿蔔章理財,銀行銷售人員(這部分人很多其實已經離職,只是用戶不知道而已)往往採用偽造理財協議、私刻公章等手段,虛構銀行在售高息理財產品,與投資者簽訂虛假合同,從而騙取投資者錢款。

如何避免風險

所有虛假理財產品基本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特徵:高收益。虛假理財產品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主要利用的還是投資者貪圖高收益的心理,所以對於嚴重背離市場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一定要抱120個小心。

2014年銀監會在下發的39號文第五條第二款中明確規定,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必須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佈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信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如果你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不到該款編號對應的理財產品,一律視為虛假理財。

綜上所述,只要避免了飛單以及虛假理財,那麼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應該算是可控的,特別是R3以下的產品,基本無需過於擔心。


鯉行者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最大風險是什麼?在人們的投資理財過程當中,產生巨大的疑問。

因為在以往的投資理財過程當中,人們固有的思維是銀行,是最安全的地方,把錢存到銀行是最放心不過的。

尤其我們可以看到,60後和70後,最愛把錢存到銀行裡面,導致我國儲蓄率高達80%以上。而隨著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各種風險,導致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出現了質疑。

那麼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具備什麼風險我們接下來看一看。

理財產品的規定

銀監會和保監會對所有理財產品都有明確的規定,不允許展示無風險。這就說明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包括銀行定期存款或銀行活期存款。

銀行的理財產品主要表現在,將客戶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再投資,投資標的一旦發生風險,那麼銀行的理財產品同時也會產生無法兌付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小,但存在。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銀監會出臺新的相關政策,一旦銀行破產,儲戶的賠償額度最高為50萬。換句話來說你在銀行存了5個億的本金,一旦銀行發生破產,那麼你只能得到50萬的賠償。這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

也許有投資者會說銀行不可能破產。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想,銀監會出臺這種政策,說明他們已經感覺到銀行目前面臨的危機,有可能部分銀行出現破產。所以他們才會提前出臺相關政策應對危機。

飛單風險

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或者有過投資理財經驗的人,都會明白飛單的含義。也就是說,銀行工作人員利用銀行辦公場所銷售,其他並不合法的理財產品。

這種理財產品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投資者購買,也許本金無法收回。發生風險之後,銀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開除當事人,而銀行並不會承擔相關的損失。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投資者本人承擔了所有的損失。

所以綜合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裡面銷售的理財產品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散戶投資者如果不注意就會遭受本金的損失。

由此可見,投資者一旦進行投資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那麼就會面臨著投資的風險,這種風險投資者一定要明白和清楚。


社長財經


首先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所以需謹慎。

那麼,如何根據自己的情況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呢,首先要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是分幾類風險。

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五個級別,一般情況下,風險等級在3級及以上的理財產品虧損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知道銀行理財風險分幾級後,更要知道你所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

通俗一點講,“銀行拿著你的錢去投資”,它拿去投什麼風險越大那你的投資也就相應變大。

沒有任何一款理財產品絕對保證你保本保收益,國家也不允許這樣說,所以不要老是問理財經理保本不保本什麼的。所以自己要知道理財,你購買的理財產品是什麼投資,這樣你心理有數,而不是被一些投資機構或者不負責任的工作人員給忽悠。

話又說過來,不管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幾級風險,除非是不可抗力因素,幾乎都會達到預期收益,但是風險越高收益越高的產品,還要如實的告知客戶。



真心話不冒險


臨近年底,很多人手上都有一些困錢需要投資,於是,大家都在詢問,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有無風險?那麼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對此,我們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你的財富保值增值,其收益率也不是靠大風颳來的,投資當然是有一定風險的。

實際上,自從2018年6月新的資管規定出臺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就要被逐步的打破。到2020年之後,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再承諾保本保息的。這主要是如果銀行理財產品都保本保息,那豈不是銀行存款一樣了(這會導致銀行存款大量流失),銀行理財產品就失去了高收益必要,風險與收益向來是要匹配的。此外,監管層也要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管理方向轉型。

從目前情況來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著三大風險:首先,銀行理財產品根據不同的投資方向,給出了不同的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可以劃分為五個風險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和高風險,一般用R1、R2、R3、R4、R5來標示。對應的投資人等級也分為了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和激進型等幾種類型。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可以購買,可以購買R2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R3以上的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投資風險,風險要自擔。

再者,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往往是投資者盲目追求高收益率,或對理財產品不瞭解所造成的。在簽訂理財合同前,就應該瞭解這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所隱藏著有那些風險?而那些與黃金、股票、外匯等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並不是很熟悉的,千萬不要去亂投資。只有對理財產品的風險充分認識後,才可以去購買理財產品。

最後,部分銀行為了提高業績,就受信託、基金、保險等公司委託,代售其他公司的理財產品。結果是一些中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為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負責的。卻殊不知,銀行還有代銷理財產品的業務。而一旦簽了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如果發生投資損失本金的,那隻能是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所以,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購買了非銀理財產品。

年底人們發了年終獎後,都想購買點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已是大事所勢,未來風險會有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是,盲目去投資自己不熟悉高風險領域、盲目追求高收益回報,以及誤買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所以,只要投資者能注意好幾點潛藏風險,走上穩健型投資道路,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會減少,獲得穩健收益預期還是可以期待的。


不執著財經


以前我看到一個投資大師的觀點,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在你進行理財之前,首先要做的不是這一次可以賺多少錢,而是這一次理財會不會賠錢?最多能賠多少?

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風險也不一而足,至於最大的風險,我認為就是有的投資者太相信銀行理財,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沒有風險。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承諾剛性兌付的,如果出現虧損,投資者到銀行去理論,往往會得到滿意的解決,但是,這種“規矩”從2018年開始改變了。

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發佈實施,資管新規明確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屬性,要求資管單位必須向用戶揭示理財風險,不得承諾保本保息,過渡期到2020年年底之前。

資管新規落地之後,銀行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銀行理財產品開始獨立運作,而且,監管部門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直接投資股票市場,銀行理財產品從此進入規範運作的階段。

相較於資管新規發佈之前,我認為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大家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風險意識,國家推行存款保險制度後,銀行破產的風險已經被揭示清楚了,難道理財產品的風險還不如銀行存款高麼?

但是,有的投資者仍然缺乏這種意識,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比如我的一位鄰居張大爺,他就十幾年如一日的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到現在也沒有虧損過,他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也就是停留在口頭上,為了合規必須和投資者說說而已。

你覺得他的觀點對嗎?風險意識不等於風險一定發生,風險也不一定等於損失,這就是區別,對銀行理財來說,正是由於很多人缺乏風險意識,所以,我認為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互金直通車


準確的來說,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發佈並實施之後,銀行對所有的理財產品不再有隱性的“兜底”承諾。理論上來說,凡是理財產品,皆是有風險的,只不過風險有高低罷了!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有風險,其風險的主要來源

要知道,我們都買的理財產品,其都是有具體的投資標的。因此,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低,完全取決於其投資標的本身的風險大小如何。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大致為分為:

  1. 國債。這個幾乎是沒有風險的。

  2. 銀行存款。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部分投入銀行存款當中的。這也是銀行“間接高息”攬存的一種常見渠道。這一部分資金也是非常安全的,相對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3. 企業債、短期金融債券。這一部分投資,有一定的風險,不過由於期限都較短、且債券的信用等級較高,其風險也相對較低。

  4. 股票、基金。自然不用多說,這一類產品雖然預期收益都比較高,但其本身的風險也很大。不僅收益會有很大的波動,本金甚至都會面臨虧損的。

  5. 其他金融衍生品。比如匯率、貴金屬、指數等等,產品風險也很大,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很少會參與投資的。

另外,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並不唯一。有可能是“存款+債券”的組合,也可能是“存款+國債+股票”,甚至其他組合。

而不同的組合,不同的配置比例,其所帶來的風險也會有所差別。這正是,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等級高低之分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產品當然是有風險的,不過不同產品之間、風險有高低之別罷了。因此,我覺得,作為普通投資者來說,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理財知識,也得適當培養自己的風險意識。過去哪種,購買銀行理財、就“保本保收益”的思維,得徹底改變才行。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說到銀行理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可以說,現在各大銀行都有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屬於銀行吸收存款,攬儲的一種產品,但是要說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這個是相對而言的,作為一個從業人員,可以說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大小的問題,可以通過多個方面降低風險,下面我就具體的分享給大家。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從定義上來看,銀行理財是有風險的,風險由客戶和銀行共同承擔,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有中等風險和低風險,收益也是不同的,而且現在去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人員不會承諾保本保息,而且會提示客戶會有投資風險,所以銀行理財是有風險的。

不過從另外一方面看,雖說銀行理財產品會提示有投資風險,但是風險是很小的,有接觸的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還沒有出現過有損失的情況,所以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是很低的,基本是沒有風險的,是銀行存款以外比較好的選擇。而且從客戶的選擇上來看,銀行理財產品也是用戶選擇比較多的。

其次,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投資風險的,都說銀行存款產品是最安全,但是嚴格的來說,就算是銀行存款,也會有銀行經營風險的問題,就是銀行行因為經營風險出現倒閉破產,也會出現存款風險,畢竟國外的金融機構已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就算是銀行存款也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利率更小更低,而且,根據銀行存款保險制度,銀行倒閉破產最高可賠付用戶50萬,所以低於50萬存款的用戶,更不用擔心,絕對沒有任何風險。

最後,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可以選擇國有大行,畢竟村鎮銀行,地方性銀行經營風險更高,投資理財風險往往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投資人,在於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學會正確的選擇並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是最好的。

總結: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在於選擇,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期限,收益等都是適合自己的,才能降低風險,獲得收益。


一個財經小人物


凡是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所以說都是有風險的,這裡面存款除外,存款不是理財產品,存款是確定保證本金和利息的,那麼如果銀行破產了怎麼辦?所有的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根據銀行保險條例,繳納的有保險基金,國家規定,如果銀行破產,最高賠償金額50萬,所以只要在一家銀行單個人的名下存款不超過50萬,就是安全的。

對於理財產品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本金安全,但是在銀行裡銷售的理財產品,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安全度相對較高,根據風險等級,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等級為PR 1型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包括國債和貨幣基金。這類產品雖然不保本,但是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等級為PR 2型的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小,包括債券基金,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大部分銀行理財。基於風險較高的包括混合型基金,股票基金,數基金等。



還有一種風險,就是利率的風險,有可能買的不對,所得到的利息較少。例如你有一筆錢,長期不用,卻一直放在活期賬戶上,收取的是活期利息,而如果你做了定存或理財產品,那麼得到的利息額將大大高於活期利息。這就是一種損失。反過來如果你存的是定期,如果需要錢而提前支取,那麼只能享受活期利息,這也是一種損失。

還有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是遇到了集中兌付,流動性喪失,無法兌現或延期,或者是收益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這都是理財產品的風險。這就要合理的規劃好你資金的使用期限和效率,來在穩健的前提下獲得較高的收益。


大海侃股


銀行理財產品必須要有風險,因為投資本質就是利用本金冒險博取收益。

如果一個銀行理財產品有人說沒有風險,100%獲利的時候就要小心了。因為很可能是假產品真套路。

平常按照銀行給出的風險提示,產品根據投資的標的,風險分為R1-R5等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尤其是R5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大多是權益類的資產。

何為權益類的資產,說直白一點就是基金和股票。也就是說個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銀行再拿去投資股票或者基金等等,等到期限到了,再分給你一點收益。

當然也不是說銀行理財會全部投資到股票和基金。投資標的都是多層和組合的。

會有不同的比例限制和要求。

比如存款/存款證會有一定的比例,各類債券/債券基金,優先股等有一定的比例,一些私募債券基金,貸款基金等也有一些比例。

總之就是不同的產品的,比例會有所區別。所以銀行理財也是有風險的。只不過風險的大小視產品而定。

而銀行理財最大的風險來自它本身的投資標的。標的的風險越高,銀行理財的風險就越高。在金融系統裡,很多投資品幾乎是牽一髮動全身,因為這些產品衍生出來基本就是A投B,B又投C,投來投去,說不定最後又回到了A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