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WHO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該擔心什麼?

被WHO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該擔心什麼?

日內瓦時間 1 月 30 日 21:00(北京時間 1 月 31 日 04:00)左右,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記者會宣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2019-nCoV)被列為"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即 PHEIC)——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應急機制中的最高等級——同時建議把此次肺炎臨時命名為"2019-nCoV 急性呼吸道疾病 "

" 在過去的幾週中,我們目睹了一種以前未知的病毒的出現,該病毒已升級為史無前例的疫情爆發,並已得到史無前例的應對。"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 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採取了十分有效的管控措施,不只有效地控制了病毒在國內的傳播,也有效地防止了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但由於病毒可能會傳播至醫療設施較弱的國家,為了更好地支持這些國家,我們宣佈,中國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該全球疫情包括中國境外 18 個國家的 98 例病例。

譚德塞還宣佈了七條建議:

1. 不建議對中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任何措施都應當以證據為基礎;

2. 支持和保護醫療系統相對脆弱的國家;

3. 加速科研和疫苗相關研究;

4. 共同對抗謠言和不實信息;

5. 各國積極尋找預防、治療和阻止進一步傳播的計劃;

6. 各國積極與 WHO 分享信息;

7. 所有國家共同努力,共同對抗病毒。

世衛組織解釋稱,這些程序不具有約束力,但是是實用的和政治的,可以涵蓋旅行、貿易、檢疫、檢查和治療,世衛組織還可以制定全球實踐標準。

在這一決定宣佈兩個多小時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發了一條推特說:" 與中國及其他國家在冠狀病毒疫情方面緊密合作。在美國只有 5 個病例,一切恢復良好。"

被WHO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该担心什么?

圖片:WHO 官方 Twitter 截圖

譚德賽再次強調,該決定不是因為世衛組織對中國沒有信心,相反,他認為中國在防控傳染病方面的努力為全球都立了新的高標準:" 正如我從北京回來以來反覆說過的,中國政府採取了非常規措施來遏制 2019-nCoV 爆發,儘管這些措施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此前他曾表示,將考慮一種中間地帶。目前的《國際衛生條例 ( 2005 ) 》規定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定為 PHEIC,要麼不定為 PHEIC。譚德賽認為應該改變規則,採用紅燈、黃燈、綠燈的形式,在紅燈和綠燈之間可以存在中間地帶。

但規則沒有被改變。

被WHO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该担心什么?

右一為譚德塞,圖片:WHO 官方 Twitter

譚德塞此前在 1 月 28 日飛抵北京,與中國政府領導人會面。譚德賽還與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邁克 · 瑞恩 ( Mike Ryan ) 一道,會見了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雙方同意世衛組織將盡快派國際專家來華。

譚德塞於 1 月 29 日返回日內瓦後,隨即準備再次召開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重新判定疫情是否被納入 "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譚德賽說:" 我們都應該對中國心懷感恩。如果不是中國的有效措施,現在海外將有更多的海外病例出現。中國迅速發現疫情、分離病毒、測序基因組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全世界共享,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中國對透明度和對其他國家的支持的承諾。"

世界衛生組織突發衛生項目主任瑞恩在 1 月 29 日向中國一線醫護工作者致敬:" 在歡慶春節的日子裡離開家人,去幫助另一個省份的同行,在一個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和疫苗的病毒前進行一線工作,再次證明了其勇氣和專業精神。"

他此前還表示:" 在指責中國前,我們需要意識到當出現新的疫情時,每個國家都普遍對於分享信息存在敏感。而在這次包括中國在內的受疫情影響的國家都顯示了非凡了透明度。"

他曾直接參與 2003 年的 SARS 疫情。" 我看到了巨大的區別,中國現在的表現和 SARS 時是沒有可比性的。" 瑞恩說。

譚德賽也表示:" 我會一次又一次讚揚中國,因為它的行動切實幫助了減緩 2019-nCov 疫情向其他國家的擴散。我們應該要說實話,我們不應該因為某些壓力而不說實話。"

1 月 29 日,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總編輯理查德 · 霍頓(Richard Horton)在其個人 Twitter 賬號上表示,現在一定已經到了(將新型冠狀病毒)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事件的時候了。如果不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事件,會讓人們對國際衛生系統的可信度提出質疑。

在此之前,世界衛生組織曾在日內瓦時間 2020 年 1 月 22 日 12:00 及 23 日 12:00,就中國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召開了兩次會議。

北京時間 2020 年 1 月 24 日凌晨,委員會發布聲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構成 "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1 月 26 日和 27 日,世衛組織在新型冠狀病毒每日疫情報告中說,中國面臨的疫情風險級別為 " 非常高 ",而疫情對地區和全球構成的風險級別為 " 高 "。

世衛組織在 26 日報告的腳註中指出,該組織在 23 日、24 日、25 日發佈的幾份報告中,錯誤地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構成的風險總結為中等。

譚德塞表示,他對於本週評估全球新型冠狀病毒風險為 " 中等 " 深感後悔," 我已經多次強調風險等級應為高風險 "。

此前,WHO 已在國際上承受了很大壓力,遭遇了國際上潛在的批評,甚至過去幾天,很多國家陸續宣佈暫停中國航線,韓國民眾甚至在網上請願禁止中國人去韓國,但最終該請願未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京時間 1 月 30 日晚,世界衛生組織突發世界委員會第三次召開會議,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是否構成 "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進行商討。會議被推遲了一個半小時——原定日內瓦時間 1 月 30 日 19:30(北京時間 1 月 31 日凌晨 02:30)召開新聞發佈會——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擋世衛組織此次的決定。

這也是自 2005 年《國際衛生條例》實施以來,世衛組織宣佈的第 6 起 "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被WHO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该担心什么?

圖片:WHO 官方 Twitter 截圖

此前的 5 次分別是: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2014 年野生型脊髓灰質炎病毒;

2014 年西非埃博拉病;

2016 年巴西寨卡病毒;

2018~2020 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 ( 2019 年宣佈 ) 。

此前網上不少人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列為 "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與中國被列為疫區劃等號,其實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疫區 " 在 WHO 裡叫 Affected Area,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叫 PHEIC,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世衛組織開會是討論中國需不需要被納入 PHEIC。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的定義,PHEIC 是指:按特殊程序確定的不尋常公共衛生事件,即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

被確定為 PHEIC 後,當事國將更容易從其他成員國獲得外部幫助,比如發動更多國家共同研製抗病毒藥物等。但是在短期內,也將極大影響當地的旅遊和貿易等相關產業。根據過往經驗,一旦被確定為 PHEIC,之後還需要再進行多次評估;而將緊急事件取消或許將需要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

但影響也是巨大的,根據公眾號 " 秦小明 " 的分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衝擊最明顯的屬於跨國旅遊和國際貿易

邏輯顯而易見,儘管一些國家在世衛組織宣佈 PHEIC 之前,已經採取了撤離本國公民及限制到中國的航班等相關措施,但世衛組織的定性,將讓更多國家意識到疫情的風險,進而做出減少旅遊和貿易的決定。

第二、對於國內宏觀經濟而言,也會造成短期外部衝擊

一國的經濟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構成,對貿易旅遊等跨國活動的衝擊,將直接對淨出口產生負面壓力。而國內的消費和投資,本身也會受到疫情發展的衝擊,三個部分都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儘管如此,WHO 的定性,對宏觀的衝擊是外部性的,短期的。因為從本質上說,無論是投資也好消費也好淨出口也罷,根本的影響變量是疫情本身的發展,世衛組織的決定只是描述了當前疫情的狀況,並不本質上改變疫情的發展規律。

長期來說,對我國經濟的衝擊,還是要看疫情本身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們為了對沖疫情影響採取的逆週期調節政策。

第三,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

特別說一下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疫情本身對市場的影響分為三個方面:

1)改變人們對實體經濟的預期;

2)改變人們對逆週期調節政策的預期;

3)改變市場情緒和交易結構。

從第二點可以看出,疫情的發展是實實在在地對中國的宏觀經濟造成了新的壓力,這一點將會對風險資產(中國以及高度依賴中國的其他國家的股市,大宗工業商品,人民幣以及依賴中國國家的主權貨幣)形成價格下行的壓力。

這種壓力已經通過節前國內股市下跌釋放了一部分,但尚未釋放完畢,可以參考 A50 指數和香港股市的走勢。短期內,與中國密切相關的風險資產,有價格下修的動力。

但中長期來看,逆週期調節政策會跟進,疫情的發展大概率也會出現拐點,這時風險資產價格將會出現上修。

市場情緒在當下毫無疑問是謹慎甚至悲觀的,由此也出現了其他股票普跌但醫藥疫苗生物相關的股票大漲的分化結構。

WHO 宣佈 PHEIC,會強化短期的市場避險情緒,但不改市場發展的本身邏輯。

《國際衛生條例(2005)》規定,根據疫情的發展,世衛組織宣佈 PHEIC 後隨時可以撤銷及修改,並且在 3 個月後自動失效,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或延續三個月。臨時建議至多可持續到確定與其有關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後的第二屆世界衛生大會。

在 PHEIC 的判定措施實行之前,2003 年中國 SARS 病毒肆虐時,世衛組織先後把中國內地 10 個省份列入疫區,對 6 個省份向世界各國發出旅行警告。而當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後,2003 年 5 月 23 日世衛組織解除了對廣東的旅行警告;2003 年 6 月 13 日解除了對河北、內蒙古、山西和天津的旅遊警告,並與廣東、吉林、江蘇、湖北、陝西等地一起,從疫區名單中刪除;2003 年 6 月 24 日,又解除了對北京的旅行警告,並從疫區名單中刪除。所以,即便是在沒有 PHEIC 定義之時,非典時期被確定的疫區,其判斷也會隨著對疫情傳播的控制情況變化進行實時更新。

相關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