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應以真跡、原拓本作為研習的經典

書畫家應以真跡、原拓本作為研習的經典

■鮑俊 行書對聯

书画家应以真迹、原拓本作为研习的经典

■黎向群(著名書法評論家)

冼玉清(1894—1965)是廣東著名的文獻學家、收藏家和書畫家。幼居澳門,嘗執贄於新會學者陳子褒之門,專事經史,來穗掌記室於江孔殷太史府。先後執教於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並任圖書館、博物館、文獻館主任,廣東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著有《冼玉清文集》等。

冼玉清1940年發表於《廣東文物》的《廣東之鑑藏家》一文,引言中雲:“吾粵鑑藏之風,嘉道後始盛。大抵遊宦京滬者,受彼都風雅之影響,始事蓄聚。吳氏筠清館倡之於前,潘氏聽颿樓、葉氏風滿樓、孔氏嶽雪樓繼於後。留傳著錄,彰彰在人。以後激流揚波,此風益熾。”該文共收錄了從明代至近代等50家,每家分小傳及收藏劇跡二段。“均採錄諸家記載,未敢憑空懸撰,其藏物不可考者略之,姓名序次,以年代為先後,故生卒年及室名別名均所注重。其聞見所不及者,姑略之以俟異日充補。”她還按藏品性質分為金石彝鼎、金石書畫、琴硯石、鼻菸及煙壺、銅鼓、唐宋寫經等七大類。

嶺南偏於一隅,收藏的風氣相對於中原、江左地區滯後。嘉道以降,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粵籍官員宦遊京滬地區不斷增多,受到這些地區風雅的影響,出現了像溫汝遂、吳榮光、孔廣陶、潘正亨、潘正煒、葉衍蘭、鮑俊、李文田、梁九章、梁九圖、張蔭桓、何崑玉、何瑗 玉、梁於渭、康有為、辛耀文等一批收藏大家。於是乎,鑑藏之風開始在嶺南地區盛行,以南海、順德、番禺為中心,輻射嶺南各地,形成了陣容強大的群體。

此文還引用了清代錢泳將收藏家分為好事、鑑賞、謀利三等次。一類“家多資力,貪財好勝,遇物收置,不過聽聲,此謂好事”。二類“若鑑賞則天資高明,多閱傳錄,或深得精意,每得一物,則終日晤對,雖聲色之奉,不能或奪。”三類“至於謀利者或割裂真跡,或冒為贗品,俗不可醫,適足為病耳。”一類屬於附庸風雅的好事者,三類屬於謀利者和偽造者,實不可取。

冼玉清所列廣東上述50家,均屬於二類別的“鑑賞”等次。以溫汝遂兄弟、吳榮光、謝蘭生、葉夢龍,孔廣鏞、孔廣陶兄弟,潘正亨、潘正煒、潘仕成家族,梁九章、梁九圖、葉衍蘭、李文田、何崑玉、何瑗玉,梁於渭、康有為等為代表。現當代以容庚、商承祚、盧子樞、黃文寬、吳南生、歐初、王貴忱等人為代表,他們大多有著作傳錄和法帖,家族有傳承脈絡。

從收藏的歷史來看,中國曆代的書畫作品浩瀚,清代以前,藝術精品都作為貢品供皇家鑑賞,一般文人學士是很難欣賞到這些精品的,許多書畫精品依然在民間流傳,因此,出現了一批官員、商賈、文人學者收藏大家,形成了龐大的收藏群體,廣東的收藏家的特點是以“留傳著錄,彰彰在人”為宗旨,以保存、鑑賞、研習為目的,吳榮光的《辛丑消夏記》、《筠清館帖》,潘正煒的《聽颿樓書畫記》、葉夢龍的《風滿樓集帖》,孔廣陶的《嶽雪樓鑑真法帖》、《嶽雪樓書畫記》等都是這一時期他們自籌資金出版的著錄留傳,起到保存、鑑賞和傳播的作用。清中以來,金石考據學興盛,文人學者重視樸學和考據學以及字畫碑帖收藏,做學問研究均以一手資料作為研究重要參考依據,書畫家應以真跡、原拓本作為研習的經典。當今的學者,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走專業化之路,擁有書畫家和收藏家雙重身份的佔比重不大,資料來源大都藉助文博部門的圖片和古籍文獻資料,往往缺乏一手資料作學術支撐,研究成果原創性難以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