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關注筆法、結體,明白各自的視覺差異,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內容(12)


關注筆法、結體,明白各自的視覺差異,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內容(12)


文丨 郭名高


學習漢隸,版本是很重要的。同樣是《西狹頌》,出來的效果卻千差萬別。曾有出版社為此做了一些工作,將原石與拓本並置出版,希望通過這樣對比有利於學習者理解其中細節。但我們必須承認,碑就是碑,它的特點絕非拓片或墨跡可以替代的。

拓片呈現的漢字書寫屬於二維空間,​刻石則不然。碑刻在結體、用筆上與拓片或無大異,但刻鑿之痕卻有深淺,其視覺效果亦非拓片可及。換言之,刻石構成的是三維空間,能否透過刀痕寫出點畫的縱深感,還需要仰仗書法家自身的修養。

關注筆法、結體,明白各自的視覺差異,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內容(12)


​撇開這些暫且不論,即便是拓片,因為拓工水平、椎拓時間等不同,出來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異。 圖中兩個“愛”字,因為拓本不同,比較而言,其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關注筆法、結體,明白各自的視覺差異,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內容(12)

圖左這個“愛”字,椎拓時或因捶擊失度,致使線條臃實、稜角混沌,展現出來的字跡也缺少一些精神。而圖右擷取的是文物出版社以明拓影印而成的字帖,效果較前者要好許多。

此前涉及《西狹頌》,所用例字均出自該版本。

​回頭來分析“愛”字的寫法。

關注筆法、結體,明白各自的視覺差異,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內容(12)


如圖中藍線所示,這個字的外框架是正方形,而它的結構是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本來容易縱勢結體的字卻需要橫向拉伸,其橫向筆畫必然會朝兩邊伸展。

“愛”字起筆橫畫略上仰,收尾漸粗,筆畫直且長,頗得骨力;​中間一豎似直卻曲,將傾未傾;左右兩點,如箭頭所示,有前後續接的意思。前仰後偃,前小後大,左低右高,左疏右密,小點緊實,大點靈動;繼之以豎畫,短粗為曲,似兩節直線拼接而成,得硬度,多方意;其下橫折,初行上仰,由粗漸細,至中間豎畫收筆處再以外拓法作弧線下轉。這一筆以曲線為主,較前幾畫要細一些,因而生出幾份柔韌性,使整個字平添些許靈動;其下有兩點、兩撇、兩捺,它們的高低、大小、曲直、粗細皆有差別。除了琢磨避免雷同的法門,更應該留意其剛柔之別是通過怎樣的線形、線性來表現的。

關注筆法、結體,明白各自的視覺差異,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內容(12)


“愛”字的寫法極多,各有特色。與《西狹頌頌》不同,《郙閣頌》的用筆就少了一些提按對比,線條中段也沒有多少起伏變化,這樣以來,古拙之氣尤為突出;再辨其中方圓,後者在線形上的對比遠不及《西狹頌》強烈,於剛柔、虛實方面也要弱一些,從而影響了受眾的視覺活躍度。正因如此,《郙閣頌》的美屬於古樸、雄強一類,與《西狹頌》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通過這樣的比較,很容易使習書者對筆法、結體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

當然,書法審美是多元的,關注其筆法、結體,明白由此產生的視覺差異,是我們學習書法經典的重要內容和落腳點。


2020年2月27日


郭名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特聘教授,西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鄠邑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心儀秦漢》《隨書法去遠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