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冲锋枪成本比步枪低,为什么中国没有放大量列装冲锋枪?

gzye


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二战时期冲锋枪真的比步枪成本低吗?乍一看,似乎确实是这样,二战中的几款著名冲锋枪,如PPSH41、PPS43、MP40、斯登、M3等冲锋枪确实是以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而闻名,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成本只需要10美元(当时币值),以至于被戏称为水管工人的杰作。

英国斯登冲锋枪将廉价易生产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别忘了,二战中,并非只有这些冲锋枪,还有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芬兰的索米冲锋枪以及日本的百式冲锋枪等,这些问世年代较早的冲锋枪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它们与上述斯登、PPSH41等冲锋枪廉价易生产完全不同,它们造价比较高昂,加工起来也比较耗费材料。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百式冲锋枪是二战中日本唯一量产的冲锋枪,但是产量也不过区区3万支左右。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当时一项技术的普及,那就是冲压成型技术,所谓冲压就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对轻武器关注较多的军迷,可能经常看见“某某枪大量采用冲压技术所以成本较低”的说法,因为冲压件本身就带有低成本的优点。以斯登、PPSH41为代表的二战典型冲锋枪,都是因为大量使用冲压技术所以才成本低廉。

PPSH41冲锋枪,其零件大多皆为钢板冲压成形。

但是,像汤姆逊冲锋枪、索米冲锋枪、百式冲锋枪这些,它们就无缘享受冲压成型技术的红利了。汤姆逊冲锋枪因为问世年代比较早,冲压技术尚未在轻武器制造领域普及开来,所以只能大量使用钢锭切削的工艺,导致价格奇贵无比,20年代末30年代初汤姆逊冲锋枪的零售价约200美元一支,而当时一辆福特T型汽车的售价约850美元。由于价格昂贵,军警单位当时的采购量不多,反倒是黑帮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汤姆逊冲锋枪,以至于汤姆逊冲锋枪当时得到了一个“黑帮冲锋枪”的恶名。

由于当时美国强推禁酒令,黑帮私酿、走私酒类猖獗一时,汤姆逊冲锋枪则成为了黑帮的帮凶。

“黑帮冲锋枪”的恶名伴随着汤姆逊冲锋枪一直到了二战爆发,英国美国由于急需武器,汤姆逊冲锋枪终于得以大量生产,然而,尽管汤姆逊冲锋枪一再改进简化工艺,尽管美国有着强大的工业实力,汤姆逊冲锋枪昂贵复杂的毛病依然让美国很头疼,结果就是汤姆逊冲锋枪最后也只生产了约140万支,跟PPSH41的600万支比实在是拿不出手。

由于价格太贵、结构太复杂、汤姆逊冲锋枪终究还是被M3冲锋枪取代。

而像芬兰索米冲锋枪、日本百式冲锋枪,由于诞生于落后的工业国,也无法享受到冲压技术的红利,所以它们也有着跟汤姆逊冲锋枪一样的毛病,最终索米冲锋枪只生产了约8万支,百式冲锋枪只生产了约3万支。

芬兰索米M1931冲锋枪。

而旧中国呢,工业实力还不一定能比得上芬兰呢,冲压技术是想都别想了,想使用冲压技术大量生产廉价的冲锋枪,至少也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帮助下才能做到。实际上旧中国确实仿制生产过德国MP18冲锋枪和美国汤姆逊冲锋枪,MP18的工艺比汤姆逊要简单一些,所以产量更大,而且还有个花机关的绰号,但是工艺上也没简单到哪去,加之旧中国工业落后,所以产量也不高,直到日本投降前,旧中国生产的冲锋枪(包括花机关和汤姆逊)也不过区区1万多支。

MP18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款大量生产的实用冲锋枪。

所以总结一下,旧中国为什么不大量列装冲锋枪,本质上就是因为落后,工业落后,经J也落后,没有冲压技术的情况下冲锋枪并不便宜并不容易生产,反倒是昂贵且工艺复杂,再加上冲锋枪消耗子弹比较多,旧中国无力大量生产大量采购。不过,也正是由于冲锋枪的缺席,才使得驳壳枪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成为了从抗日将士到老电影爱好者等数代人的记忆。

德国毛瑟C96手枪,也就是俗称的驳壳枪,作为一种冲锋枪的低端替代品在中国大放异彩。


晨曦谈兵


先谈价格,二战中长的最简陋、产量却高达400万支的司登冲锋枪,单价是9美元一支,而同期美国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单价却高达85美元。这只是一个简单对比,相对而言简易版冲锋枪确实便宜又容易上手。

冲锋枪和步枪、轻重机枪等一起构成了军队装备体系,以各自不同的性能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冲锋枪原本就是用于弥补机枪和手枪之间的火力空缺,在近距交战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不论世界各国都有装备,但是配套比例以实战需求为主。

冲锋枪很早就传入我国,比如孙中山卫队就使用汤普森冲锋枪,还有抗战时期也有“大量"应用。不过由于当时国内军工体系基本只能仿制步枪为主,同时严重缺乏制造材料,对于冲锋枪这类装备也是爱莫能及,抗战军民使用的基本是战场缴获,或者早期进口。

枪是好用,但是类似上面这种造型并不多见,主要是集中使用,便于战场突击。如上面所言,军工生产制造能力有限,同时后勤保障压力也是不能大量应用自动化武器的重要原因。按照统计数据,抗战期间的八路军配发子弹数如下(主力部队):普通步枪手5-10发、经验较丰富老兵10-20发、神枪手50发以上、轻机枪手60发以上、重机枪手200发以上。

看下图,子弹袋都是瘪的。

因此,动辄一个弹夹二三十发的冲锋枪,可不是随便哪支部队都用的起。军工生产能力不行,后勤保障乏力再加上最大的缺钱因素,直接造成了冲锋枪在当时并没有大量列装。


河东三叔


我国抗战时期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使用冲锋枪作为制式武器。20年代,德国MP18冲锋枪进入我国的时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只有8斤重,还不用枪架,一分钟可以发射250发子弹的超高火力。

但是,很快就发现冲锋枪只有发射低膛压,小初速的小手枪子弹,在近距离经常2,3枪打不死1个人。而一发步枪7.92毫米子弹,在远距离就可以把人前胸打出一个大洞。

最让人讨厌的是冲锋枪枪管太短,有效射程很近,但是精度却很差。真正战斗射击基本都是在30米以内,同时还要确实保证,枪支的维护保养,对每一发子弹都要进行油布擦拭,否则250发射速的M18冲锋枪只要一发子弹卡壳就有可能在0.24秒内发生炸膛事件。

另外就是冲锋枪的火力虽然威猛,却无法持久,因为子弹供应跟不上。最后发现在缺乏车辆马匹的情况下,1名冲锋枪手需要有1名弹药手背着2箱子弹,还有1个枪长背1箱子弹。

到了战场,2个人负责装弹,1个人开枪,如果全速射击只能打7分钟,最后一计算,还不如3个人编制1挺轻机枪来得更有战斗力。其实,二战美军和德国正规野战师的冲锋枪也很少,最多只有班长,侦察兵,驾驶员和炮兵才有。真正步兵很大部分配备冲锋枪的只有苏军,因为苏军的情况完全不同。

苏军步兵损失太大没有时间进行长时间步枪训练,因此优先装备冲锋枪,其次是苏联步兵的主要任务是扫荡附近的火箭筒手。那时的火箭筒射程都很近,主要攻击任务是步兵掩护的坦克上面架设的坦克炮和机枪。


深度军事


在二战中的苏德战场上,冲锋枪大放异彩,德军更是大量列装冲锋枪,而且英国的斯登冲锋枪造价才9美元,这么便宜的装备,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大量列装呢?

很明显,中国不大规模列装威力大的冲锋枪是有自己的原因和无奈的,首先冲锋枪的成本并没有读者想的那么低,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军工业停滞不前,生产步枪都频频炸膛,根本没有实力生产冲锋枪,大量进口冲锋枪更是痴人说梦,由于地缘的限制,中国不管接受哪个盟友的支援,不是海运就是空运,成本和途中的损耗都极大。

此外,枪有了子弹还是个问题,一方面造不出那么多子弹供应大规模作战,另一方面运输也很成问题,这样一来冲锋枪就成了中国军队中某些特定小部队所独有的装备了。

装备不起还不是主要问题,毕竟在抗战之前我们的太原兵工厂有能力仿制汤姆森冲锋枪了,年产量还达到了一万只,抗战爆发后的中央政府总不会没有当年一个军阀的实力强吧?而且如果真的需要,抗战初期进行关键零部件的大量进口,和生产线的直接进口并不困难。真正原因是冲锋枪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首先我们的对手就没有装备冲锋枪,如果我们大量装备从射程上肯定会非常吃亏,人家打得到你,你打不到对面。如果真是这样,日军不需要任何战术,站在中国军队的射程外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就可以了,就想当年弓箭对洋枪一样。


再来看看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不同,中国大部分战场都是在野外,南京会战以后中国军队很少死守城池,也很少与日军发生巷战,中国领土幅员辽阔,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边打边撤。而苏联则不然,那么多部队退到远东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能死守莫斯科等大城市,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冲锋枪在巷战中的作用要远大于野战。

在中国战场上无论是野战还是防御战,对枪械射程都有一定要求,日军制式步枪射程远,如果中国军队配发冲锋枪,只能在野战中当做日军的活靶子。而轻重机枪则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虽然也存在采购,弹药等问题,但与批量装备冲锋枪相比成本还是要低很多。

最后,冲锋枪顾名思义是冲锋时候用的枪,中国军队冲锋一般都用刺刀,这也体现出中国并没有实力大规模采购或者生产冲锋枪,不过好在对阵的日军也同样用不起冲锋枪。我们是没有必要使用,日军真的是实打实的用不起,日军甚至没有那么多资源来制造子弹,运输更是麻烦事。

综上所述,中国军队不大量列装冲锋枪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冲锋枪不适合中国战场,威力大射程远的轻重机枪才是中国军队的宠儿。


邓海春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最早装备冲锋枪的国家之一,甚至比美国军队装备都还要早10多年以上,孙中山的美国之行,独具慧眼地看中了汤姆逊冲锋枪的价值,就进口了数十支,装备其总统府卫队营。

从留存下来的历史照片中看到,20年代时,总统府卫队成员肩扛清一色的100发弹鼓供弹的汤姆逊冲锋枪,行走在总统孙中山之前面。

粤军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面对两军70比1的悬殊兵力差距,叶挺指挥卫队营凭借汤姆逊冲锋枪输出的强大火力,撕开了装备5发栓动步枪叛军的包围,掩护孙中山夫妇登上永丰号炮舰,撤出广州到达上海顺利脱险。

中国也是最早引进德制M-18冲锋枪的国家,由于32发蜗牛型弹鼓供弹,既不方便使用,也容易出故障,中国军队使用横插装弹的30发直弹匣,从历史留存下来的照片可明显看出来。

至于说二战时冲锋枪成本比步枪低,此说并不存立,军迷都知道只有英国“管子工的杰作”司登式冲锋枪制造成本不足10美元,算是当时参战国军队中装备的冲锋枪中成本最低的,一般冲锋枪的研发、制造、装备其成本都要远在5发栓动步枪之上。

比如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结构非常复杂,制造成本高昂,才有了M-3德盖冲锋枪的问世,即便是汤姆逊冲锋枪的简化版舍弃了50/100发弹鼓,采用20/30发弹匣的M-1式冲锋枪,也因为价格高昂量产低,仅装备参战的美军步兵班班长使用。

阎锡山见识了汤姆逊冲锋枪的强大火力,以及在战场上的应用前景,于是,1926年底,山西机械局为此设置了专门生产冲锋枪的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仿M-1921汤姆森冲锋枪,年产冲锋枪近1万支,史称山西造冲锋枪,简称晋造冲锋枪,亦称冲锋机关枪。

在抗战中,国共军队的指挥官们,常把数量有限的冲锋枪集中起来,组成装备精良的冲锋枪队,或与装备德造10发驳壳枪、20发盒子炮的士兵混编,据此发挥这三把枪械在近战中的强大火力,集中使用往往能撕开日军的包围圈或封锁线,显示了自动枪械在近战中的强大威力。

中国军队之所以未装备大量冲锋枪的原因,就是冲锋枪价格昂贵,而绝非“二战时冲锋枪成本比步枪低”不知道谁提出来的扯淡观点,分明经受不住历史的检验,冲锋枪比步枪成本低,为啥不装备成本低的冲锋枪,偏偏要准备成本高的步枪,这也太扯淡了,作为军迷甚至都懒得反驳了。

此外,冲锋枪由于结构复杂,相应零部件也比较多,加工工艺高、工序多,对于兵工厂的机床等精度要求高,是产量一直上不去的最主要原因,阎锡山的山西机械局的晋造冲锋枪,年产量也不过万余支。

由于冲锋枪是自动武器,当时的冲锋枪一般都没有单发功能,都是连续射击的枪械,势必带来弹药消耗量高的弊端,对东方基本上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军费当然也有限了。

相当于步兵手中的5发栓动步枪,随身携带60发标准基数的弹药,可以应付很长时间的战争,冲锋枪如果携带60发子弹,可谓瞬间打光,子弹根本供应不过来,应该是中国军队不大规模装备冲锋枪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一点上,即便当时亚洲最发达的工业国日本,也由于资源有限,弹药消耗量大,也是其军队极少装备冲锋枪的主要原因之一,冲锋枪是吞弹巨兽,日本人也供应不起子弹,所以大都以5发栓动步枪为主。


国平军史


冲锋枪成本比步枪低,那也要看谁制造,别说中国军队列装不起冲锋枪,就是二战时军工生产爆棚的日军也列装不起。

今天,纵横跟大家聊聊二战时期冲锋枪和步枪的取舍问题。

二战时各国步兵班的武器配置

冲锋枪的特点是体积小,灵活轻便,携带子弹多,瞬间火力提升快,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却并未完全取代步枪。下面我们通过各国最小作战单位的实际武器配置来说明。

二战时期美军步兵是各国火力配置的模范,一个班要配备8把加德兰自动步枪,1把勃朗宁轻机枪,1-2把汤姆逊冲锋枪,是二战火力最猛的国家;

德国亦是二战中的陆战强国,一个步兵班可以配备6-7把毛瑟98K步枪,1-2把冲锋枪,为了弥补火力上的不足,每个班都配备一挺MG42通用机枪;

日本我们都是知道的,千年的王八,万年的三八大盖,一个13人的分队,有7-8把三八大盖,一把歪把子轻机枪,二战后期才有可能配备冲锋枪;

苏联是二战中当之无愧的军事强国,宁肯不吃饭,也要背子弹,一个步兵班有一挺轻机枪,6把步枪,2把冲锋枪,1942年后改为一挺轻机枪,其余全是冲锋枪;

中国的军队就没法跟人家比了,能拿的出手的估计就是抗战前老蒋整的德械师了,德械师一个班12人,一挺捷克轻机枪,剩下全是中正式步枪,德械师被打残后,基本就变成了万国造。

由此可见,冲锋枪在二战中并没有被普及开来。

纵横认为冲锋枪没能完全替代原因还是有很多的,如下: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制造冲锋枪的成本都很低

冲锋枪的制造可以说是武器制造的一大改良和进步,在二战的前期冲锋枪的制造成本还是很高的,并没有普遍流行起来,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二战进入到白热化的时候,冲锋枪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无论是性能还是装备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实上个世纪40年代冲锋枪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制造时冲压、焊接等工艺的进步,简化了枪支结构,降低了成本。

不止是冲锋枪,就是机枪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德国在1942年之前最倚重的机枪就是MG34机枪,性能及其优良,成为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撑,然而致命的缺点就是结构太复杂太复杂,导致制造工艺也复杂,制造一把MG34需要很大的成本。

当时正值蒋介石大肆购买德国武器期间,德国向蒋介石推销这款机枪,老蒋也认为太复杂,容易坏,坏了就修不好,还不如捷克式轻机枪来的实惠。

然而,MG42机枪利用金属冲压技术对MG34进行改良,除了在性能上,在生产成本和时间上照比MG34机枪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是,这种生产工艺上的进步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拥有的,中国肯定是不可能了,日本工业生产能力虽然很强,但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这种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对于日本还是有难度的。

冲锋枪太浪费子弹,一般国家根本就用不起!

另外,即使能够造出来,也未必能用得起,相比于枪,子弹的造价更高。

据说一发子弹顶三斤小米,机枪虽然费子弹,但机枪大部分都是不移动的,并且有副射手,可以在一旁收弹壳,这样的话,可以省下很多弹壳。

而冲锋枪是冲锋时候用的,打的子弹虽然多,却不可能收回弹壳,这要是人手一把冲锋枪,不能打日本人打败,首先就把自己国家打穷了,战争说到底打的不是仗,而是钱。要是有打冲锋枪子弹的那个钱,用在其它上面岂不是更好?

冲锋枪需要大量的子弹,对于士兵的负重也是一个问题

美国是二战中打出子弹最多的国家,然而你看美国人出门的时候,不是飞机就是汽车,很少有完全靠脚走路的,所以,人家的子弹是用车拉的。

中国的运输能力太差,除了国民党的精锐有几个车外,大部分的军队都是靠双脚走路,1938年国军才整出来第一个完全机械化的部队,也就是第200师,可以不完全靠脚走路。

如果要是全员冲锋枪,那子弹就去背吧,除了背子弹,还要背手榴弹什么的,你看看八路军身上背的手榴弹,你还忍心让他背更多的子弹吗?你的良心呢!

冲锋枪射击距离太短,并不适合中国战场

实际上,冲锋枪配坦克是绝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因为冲锋枪虽然射速快,火力足,射击距离却很短。

亚洲战场不流行坦克,也流行不起来,所以,亚洲的二战跟欧洲的一战很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射击距离远,在战场上,最讲究的就是精准射击,跟欧洲战场根本就是两回事。

赵刚用三八大盖五百米外就能爆头,你用一把只能打出两三百米远的冲锋枪,岂不是要被人吊打吗?

另外,火力还是要讲究配置的,意味追求火力也不行,应该将远近射程,射击密度,爆发力都考虑其中,这样的话,如果部队有了机枪,冲锋枪也就是一个备用火力支撑。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所说的两个点其实都是伪命题。

第一,一般情况下,冲锋枪的成本是不可能比步枪低的。

第二,本来就不是任何国家在二战里都有能力大量列装冲锋枪。








我们算冲锋枪的成本,应该分为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制造成本是军工体系要考虑的问题,生产这支枪要多少金属,木材,多少工时,而使用成本是军事后勤体系要思考的问题,即士兵使用这支枪要消耗多少子弹。


在生产成本上,冲锋枪是比步枪贵得多的,步枪一般来说只需要金属车工的工艺,枪管和机匣是核心,而冲锋枪一般都会用到冲压工艺、铣床工艺等,还有很多零件需要组装。制造工时绝对长于步枪。



从上面两张图就看得出来,mp40冲锋枪的零件,尤其是小零件,金属部件比毛瑟98k多很多,这就意味着工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精加工,组装,相应的机器设备也要更多。


美国的汤姆森冲锋枪,早期造价达到200美元一支。


德国的MP40,造价20美元一支。


苏联的波波沙,1941年造价50美元一支。




同时,制造成本和科技水平以及工业体系相关。

比如美国在早期刚刚开发冲锋枪的时候,汤姆森就很贵,后来逐渐成本控制了下来,再到M3 冲锋枪的时候,就有了更简单的工艺和低廉的价格。而英国的斯登更是便宜到了5美元一把。


而工业水平强的国家制造武器成本就偏低,工业落后的国家成本就高,比如一支德国的MP40,德国制造需要消耗约20美元的成本,日本同样制造一支百式冲锋枪就要消耗80美元的成本,而制造一支三八大盖的步枪,却要20美元。这个说明日本工业体系比德国落后,需要花费更多成本。


在制造成本方面,英国的斯登属于奇葩,这是一个因为应急成为经典的产品,但是不准,走火之王,打死自己人是他的著名特点。尽管如此,斯登也只是造了400万支左右,相比之下,几个主要参战国生产的那些经典步枪的数量一般在800-1000万,甚至更多。



再来说后勤成本,早年李鸿章参观了国外的重机枪却没有引进,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机枪不好,只不过是觉得太消耗弹药,烧不起这个钱。同理,二战中日本也是大力发展步枪,有百式冲锋枪不用,主要是弹药后倾跟不上,宁愿让士兵偿命,也不愿意加强火力。其实二战中除了美苏,不是所有国家都烧得起钱让每个士兵都拿起冲锋枪扫射。特别重视射速和火力,早在一战就重视冲锋枪,组建暴风突击队的德军不过也只生产了一百多万只MP40冲锋枪,平均12-13人配一只,不是他不想,而是成本高。



二战中的步枪,毛瑟弹容五发,莫辛纳甘五发,春田五发,加兰德八发,李·恩菲尔德最多,十发,而一只冲锋枪,往往弹容量在30发以上。一个毛头兵可能还没打到三十发就已经成了炮灰,配冲锋枪是火力过剩。




二战中的中国军队在早期配备了MP18花机关,后来因为成本,禁运等问题,倒是想用冲锋枪,只不过用不起。



最后,还要纠正一个错误,很多影片中,一九三几年抗日军民就端着斯登,这是非常错误的。斯登41年才问世,没有被大量出口到中国。因为45年以前,英国自己海上运输线都吃紧,武器要运到中国简直是开玩笑。所以远征军装备了一些斯登,剩下的就是45年二战胜利后才开始普遍装备国军。


但是汤姆森就不一样了,因为问世早,阎老西自己居然就仿造起来了——



HannibalLecter


二战以前受到战术思想限制,各国作战不太提倡火力战胜,而是讲究精准射击。因此,冲锋枪没有普及开来,制造技术并不成熟,导致成本较高。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冲锋枪成本普遍25美元以下,比步枪的成本还要低。那么当时中国为何没有大量列装冲锋枪呢?

其实在二战的时候,德国MP20进入我国的时候,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只有八斤重,还不用枪架,一分钟可以发射250发子弹的超高火力自然就受到了欢迎,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成本低。 但是很快就发现冲锋枪只有发射低膛压,小初速的小手枪子弹,在近距离情况下经常2-3枪可能打不死一个人,而一个步枪在远距离的情况下能把人前胸打出一个大洞,最让人讨厌的就是冲锋枪的枪管太短,有效射程很近,进准度差的出奇。 真正在射击的时候基本都是在30米以内,同时还要确保枪支的维护保养,当然因为火力久的原因,导致了子弹根本供应不上,这在战场上可是非常致命的。而步枪就不一样了,虽然火力没有冲锋枪的好,但是不管是射击精准度,还是耐用度都比冲锋枪高,而且那时候我国的工业条件有限,所以就放弃了冲锋枪。




冲锋枪的成本确实是比步枪要小,而且冲锋枪火力猛,携带方便,但是这些恰恰成就了他的短板,也就是射程短,冲锋枪射程短,威力小的主要原因是枪管太短,而且使用的手枪子弹威力太小。因此,二战美军,德军实际冲锋枪数量都不是很多,美军1个师只有最多100多把冲锋枪,德军最多也只有班排长才配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冲锋枪的生产成本确实要比步枪低,但也得看是哪个国家,当时的中国肯定不在其中,因为中国的兵工厂,无一不是有志之士费尽心机,花了血本建立起来的,加工机械,工厂管理,甚至最初的操作工人,都是花了大钱请来的所谓“洋员”,这种完全没有自己工业基础的军工体系,完全就是原本洋务运动的延续,军工上基本的原材料钢铁,尤其是制造枪炮的钢铁等原料,都需要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工企业生产枪械的成本,是无法和其他国家相提并论的,完全没有可比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兵工厂连一贯做熟了的汉阳造和中正式,产量都一直上不来,要是再生产毫无基础的新品种冲锋枪,那一定就是添乱了。而且总的来说,国内军阀林立,早已习惯装备主要靠买,各部队装备的冲锋枪,就是当时俗称的“花机关枪”数量并不低。在1931年的一二八淞沪事变中,中国军队就用“花机关枪”伯格曼冲锋枪打得日军头都抬不起来,所以战后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开始大量引进装备伯格曼冲锋枪。 当时远东工业实力最强的日本,因为陆军战术思想的保守和落后,一直到发觉前景不妙,才开始研制生产百式冲锋枪,但也没来的及大规模列装,战争就结束了。中国方面也许是一直军阀混战的关系,对实用性的装备比日本敏感的多,各军阀部队有条件,有能力的,早就给自己的精锐部队配上冲锋枪,一般都是高级将领的贴身卫队,最起码也会想法装备有自动连发功能的“盒子炮”,好一点的都是一水冲锋枪。中国军队没大量列装冲锋枪,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而是当时工业确实跟不上,没这个能力。


所以总结一下,旧中国为什么不大量列装冲锋枪,本质上就是因为落后,工业落后,经J也落后,没有冲压技术的情况下冲锋枪并不便宜并不容易生产,反倒是昂贵且工艺复杂,再加上冲锋枪消耗子弹比较多,旧中国无力大量生产大量采购。不过,也正是由于冲锋枪的缺席,才使得驳壳枪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成为了从抗/日将士到老电影爱好者等数代人的记忆。


大老二爷



这张飞夺泸定桥的油画当中已经展示了冲锋枪在我国是使用很早的,甚至是冲锋枪刚刚诞生不久我国就已经进口和仿制了这种自动武器……我军飞夺泸定桥时,把能收集到的冲锋枪和驳壳枪都装备给了这些舍生忘死的战士,据后来统计当时一共给突击队配备了7支仿制的德国的M18冲锋枪,使突击队人数虽少但火力密度大大超过了守桥的敌军!在局部火力的优势下一举攻取到了对岸!
天津大沽船厂仿制的德国M18冲锋枪,后来的日本“百式”冲锋枪也依此为蓝本制造。

所谓冲锋枪容易制造这个问题要看由谁来制造,在工业化国家它当然是容易生产和价格便宜的,比如二战期间著名的:司登冲锋枪、M3冲锋枪、PPS–43冲锋枪,都是在大战紧张时刻部队缺乏基本武器时应急制造的武器,不但易于制造,价格还非常便宜仅十几个美元就能制造出来一支……但是制造这些世界名枪的英国、美国、苏联都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最基本的战略物资钢铁在二战全面爆发的1942产量都在超过了1000万吨,美国甚至达到了7000万吨!有了钢铁才能有条件制造所需的武器,否则就是想制造也没有材料!这还没有包括制造子弹所需的铜、硝化甘油、硝化棉,后俩种化学品是子弹的发射药,需要有相当规模的硝酸产能才行。


我国抗战前仿制的最著名的“晋造汤姆森”冲锋枪,由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制造,年产量1万支,抗战期间“晋军”使用它也确实给来犯的日寇沉重的打击!

但是,与二战期间其他世界知名冲锋枪300万以上的规模产量相比实在是太少了,纠其原因就是最基础的钢铁、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太落后导致了原材料供应紧张,并且加工枪械所需的各种机床全部需要进口,还有就是技术工人也太少了……“晋造汤姆森”虽然在当时属于先进装备,但是它结构复杂,零部件相对来说较多,这些都造成了加工程序多费工时,这也是它产能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如果抗战期间我军要是有十分之一的军队是这样的装备水平,日寇也不会过于猖狂。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我国当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基础工业水平极低,从事军工生产的工业人口过少是原因。

武器装备的制造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农业化国家可能通过进口原材料和设备加以小规模生产,但是非常有限的产能不足以改变落后军队的面貌,虽然冲锋枪在制造技术水平上可能低于步枪,但是步枪是低射速武器,一分钟发射40发子弹已经很快了,而冲锋枪几个点射就将30发的弹匣打空,这样巨大的消耗农业国和资源匮乏的国家根本承受不起,所以他们宁可减少火力密度也要保持战斗时间的持久性,步枪配发40发子弹也许可以坚持几个小时,而冲锋枪200发子弹可能半个小时就会打没了,没有子弹的枪就是烧火棍!


由于是本乡本土制造出来的武器,
“晋造”除了晋军使用以为,还流向了民间的“自卫团”一类的武装,“晋造”的口径是11.25㎜,与原版的“汤姆森”11.43㎜有差别,但是这点丝毫差别不影响两种口径子弹的通用。

总得来说,抗战前我国就已经在一定范围之内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冲锋枪,但数量仍然非常有限,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而且原材料的缺乏、加工设备和加工手段的缺乏更是限制了它的装备量。


皇家橡树1972


中国为何不装备冲锋枪,其实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限制。
不过想要弄清楚冲锋枪,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就是,他是如何诞生的,装备部队中有什么作用。
冲锋枪的诞生,其实是为了弥补手枪和步枪之间的火力。
世界上最早的冲锋枪,是意大利陆军上校B·A·列维里于1914年设计发明的维拉·佩罗萨冲锋枪。一开始的冲锋枪,是作为一种轻型的机枪所使用的,发射的是手枪弹药,区别于后来轻机枪所使用的步枪弹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都是步枪加重机枪火力的堑壕战,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而步枪和重机枪都无法适应近距离堑壕战争夺,为此设计一款具有快速火力的自动武器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德国雨果施迈瑟设计了MP18冲锋枪,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设计了汤姆森冲锋枪,但实际上二者都有些生不逢时,因为设计出来以后,一战已经结束了。直到二战以后,冲锋枪才又重新焕发生机。
冲锋枪适合的战术,就是双方在近距离下作战,德国第一次用冲锋枪就做了很好的表率,暴疯突击队的出现也革新了世界战术。
二战中期以后,世界各国都大量装备了冲锋枪,尤其是在苏联战场上,由于双方在城市的废墟间反复争夺,短小精干的冲锋枪成为了当时士兵的最爱。
不过这种武器在中国人眼中,就有些不一样了,他和轻机枪几乎也没什么区别,只是能更轻一些,轻机枪虽然可以单兵使用,但是作战仍需要配备副射手,而冲锋枪就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在被引入以后,多装备到精锐的部队中,用于突击队的快速突击,反而这一点契合了当时德军装备冲锋枪的目的。
中国并非没有大量的装备冲锋枪,事实上当时兵工厂都曾大量仿制过这种武器,并且装备到部队中,如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就曾仿制汤姆森冲锋枪,但是相较于中国战场环境而言,冲锋枪仍然用处不大,这一点也就决定了他的用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中国是不区分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的,在士兵的眼中,只要是自动武器,统统都是以冲锋枪命名,比如早期的56式、81式,他们本身是突击步枪,但是很多人都习惯性的称呼他们为冲锋枪。
是因为我们在战场上使用的习惯,局限了手中武器的使用,毕竟和我们交手的日军也并不重视冲锋枪的生产,只是到了二战末期以后,才少量的生产了部分百式冲锋枪,能够想得到的就是,如果日军能够跟上西方列强国家的步伐,配备大量冲锋枪,那么在抗日战场上,中国自然也会花费一些代价装备,这是根据战场的形式来确定所需要的武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