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思維方式解析

項羽思維方式解析

作者 彭慶濤

從歷史的角度看,西周至春秋戰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時代,經歷了八百年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所謂“大道”弘揚,“親親尊尊”的等級制度不僅成為思想道德的正統觀念,而且成為了形而下的具體的法律制度,同時也造就了中國人的基本性格。特別是在當時的貴族階層,他們曾得益於這種政治制度的優渥,以血統高貴為紐帶,以世代顯貴為驕傲,以正人君子為體面,高高在上,視奴隸為糞土,普遍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思維模式。

當社會的發展出現新的大變革時,舊的制度被打破,新興地主階級走上歷史舞臺,特別到戰國時期,社會向著大一統的方向邁進,舊貴族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下,顯得無可奈何,最終不得不讓位於秦始皇的天下一統。秦朝的殺戮、徭役、苛政,以及文化毀滅導致了秦統治模式嘗試的徹底失敗,其主要原因不是社會發展方向的錯誤,而是治國方略的失誤。在“天下反秦人皆知”的關鍵時刻,劉邦和項羽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兩支反秦義軍,而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兩種思想觀念。因此可以說,項羽和劉邦之爭,是兩種思想指導下的兩股勢力的競爭,同時也是兩種思維方式的較量。

思維方式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的形成主要有後天的文化、教育影響所致,也就是說,人的生活環境是決定人們思維方式類型的關鍵。由於人的思維方式對自身言行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說,人的理想追求、成功與否、地位高下,乃至人生結局,都是由自身思維方式決定的。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將決定什麼樣的人生結局,項羽的人生結局是由項羽自身的思維方式決定的。

項羽思維方式解析

垓下之戰

一、項羽思維方式形成的客觀因素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①一說是項羽家族乃楚宗室,項氏來源於楚國王室羋姓,後被封於項地,所以為項氏。另一說項羽家族原本乃魯國貴族,世代為楚國將領,後被封於項地。項羽出身於貴族名門卻是不爭的事實。

第一,大凡貴族世家,均以家族文化相傳承,更何況楚國在六國當中是最強盛的國家,貴族豪門更為顯赫。而項氏家族除了具備親尊正統文化外,更以將軍世家相標榜,因此其家庭文化特徵具有了文、武雙層內涵,且能守將軍世家者,必有君恩相加,世代恩寵。項羽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必然會受到家庭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上層家庭的貴族心態是項羽思維方式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二,幼時落難,加速了項羽思維的定型發展。楚國滅亡後,項氏家族慘遭秦將王翦殺戮,祖父項燕被車裂,項羽與其弟項莊隨叔父項梁逃亡吳縣。其叔父項梁擔當了項羽兄弟的教育責任。項梁本身亦文亦武,“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②於是,項梁就成為了項羽的膜拜榜樣,項梁的多事之秋,深深地影響了項羽性情多動的思想性格,這也是他少年學習無常的根本原因。“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③或許有人說這是項羽少年英雄的大器所在,其實恰恰說明了傳統貴族心態在歷史進程中的無所適從。

第三,項氏家族毀於暴秦,其復仇亡秦成為其叔侄的共同主旨。在秦朝統治一直未能穩固的動盪時期,項氏叔侄“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實為等待時機。此時的項羽,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心底埋藏著仇恨,這也促進了項羽英雄性格的形成。加之將軍世家的影響,貴族的氣質、英雄的氣概、刻骨的仇恨、無情的現實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鑄就了項羽的基本性格。

項羽思維方式解析

項羽悲劇般的命運

二、項羽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

由於項羽的思維方式形成具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閱歷和特定的復仇心態,因此使其思維方式具有了明顯的自傲性、狹私性、虛偽性、多樣性的特點。至於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普遍存在的“崇聖性”,在項羽的思維中顯得淡化多了,而“叛逆性”、“反動性”、“復辟性”則明顯突出。

1、自傲性與復仇心態相結合

自傲性的性格形成以其自身的客觀條件為基礎,與眾人比之有大優勢而無不及,成為其無可比擬的炫耀資本。楚國的優勢、楚國貴族的優勢、楚國將軍世家貴族的優勢,是項羽驕傲的家庭資本;身體條件“長八尺二寸,力扛鼎”④,是項羽驕傲的客觀資本;學習兵法、“才氣過人”⑤是項羽驕傲的自身資本。三者合一,必使項羽大傲於天下。

復仇心態伴隨了項羽一生,刻骨銘心的仇恨使得項羽心狠手辣,殺人如麻。項羽殺人從來不打折扣,特別對於那些敗兵殘將,坑殺無數,使人見之生畏而莫敢親近。當自傲心態與復仇心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個人英雄主義的浮現將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這應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解讀:

有利的方面在於這種自傲能激發人的上進心和自豪感,強化膽量和信心。項羽孤膽拔山的英雄氣概、破釜沉舟的超人膽識、彭城大戰的出奇制勝,都體現了項羽的這種性格特點。

不利的方面對於項羽來說應該是致命的。自傲使人目中無人,復仇使人手辣心狠,項羽的這種特性早在他起事之前就被吳中人看的一清二楚,“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⑥。最終導致諸侯離棄而紛紛投靠劉邦,其決定因素是項羽的傲氣、霸氣與心狠造成的。

2、自傲性與虛偽性的結合

虛偽性主要指項羽正人君子的一面。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以禮樂文化相貫通,以各諸侯國君為代表的各國貴族集團,無不以禮儀為大綱。項羽以楚國貴族自居,君子小人區分有別,原本為君子,自當以君子為規範。這種虛偽的懷舊心態加上自傲的心態,使項羽的思維方式鄙棄了社會發展的前瞻性,一味地復辟六國,看不到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被時代發展的車輪碾得粉碎。

項羽的心態在於以戰力征服為大快,以諸侯懼我為自尊,以滅秦復仇為己任,以恢復六國為理想,以稱霸諸侯為目的。此可謂典型的戰國思維抑或春秋思維,實則倒行逆施矣!

既要唯我獨尊,又要諸侯秩序;既要復仇耀祖,又要君子達仁。與四者之間平衡,而獨缺時代發展之要求,這也決定項羽的人生結局必以失敗而告終。因此說,項羽鴻門宴上不作為、分封諸侯的表面平衡、鴻溝和議等諸多行為,都源於項羽的虛偽、自傲,以及缺乏拔諸侯而一統天下的長遠規劃。

項羽思維方式解析

鴻門宴——項羽的自傲與狹私

3、自傲性與狹私性的結合

在人類思維方式中,自私性是人皆有之的,沒有自私性也就沒有革命性和創造性。人的思維在自私性、崇聖性二者相對平衡中發展。項羽的正人君子不是崇聖性的因果關係,而是復仇心態下對舊制度的一種肯定,其自身的崇聖性是非常淡化的。人的思維發展不能在自私性和崇聖性中平衡的時候,就會走向某一個極端。項羽的自私性缺乏崇聖性的約束,勢必發展為狹私性。當這種狹私性與自傲性結合的時候,其思維方式將不能容下任何人。任何人的任何行為、任何功績對於項羽來說,都不會看得上眼,持強自立、疑人無能,聽不得他人的意見,范增的離開是其最直接的見證。其追隨者無法滿足自私的利益所得,這就是為什麼其屬下大都歸順於劉邦麾下的真正原因。項羽的思維中只有征伐,沒有安撫,關中的強虐殺戮、諸侯的分封大都帶有非常明顯的隨意性。

而劉邦恰恰能夠意識到屬下的心理需求,並且能以暫時的滿足而為我所用。且看劉邦是怎樣利用韓信、彭越消滅楚軍的:

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⑦

對比之下,劉邦之所以勝者,其思維方式早得其條貫矣。

項羽思維方式解析

烏江自刎

三、項羽、劉邦思維模式之比較

1、項羽和劉邦逆向思維比較

逆向思維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反其道而思之,從問題的相反面入手,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奇蹟來。項羽指揮戰爭,往往用逆向思維提供決策而出奇制勝。其實例較多,如破釜沉舟等等,舉不勝舉。劉邦在這一點上絕不是項羽的對手,但劉邦自知不能而敢於用別人之計,常以旁門左道對項羽,也是逆向思維的基本應用。二者比較。劉邦對項羽,實乃小人對君子。君子正而多受人矇蔽,小人斜而有陷人之計,放置於戰爭,沒有對與錯的區分。

2、項羽的線性思維與劉邦的非線性思維比較

線性思維,是一種單向的、直線的、單維的、缺乏變化的思維方式;非線性思維則是相互連接的,非平面、立體化、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的思維方式。

項羽的線性思維是由其理想、動機的固定性決定的,恢復六國秩序、建立西楚霸業是項羽致死不變的理想和追求,項羽的全部努力都緊緊圍繞此一目的而為之、而思之。這一理想,違背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逆歷史潮流而反動、而復辟。在項羽的起事過程中,只要有對其霸業出現任何不利的因素時,必以武力解決之;當遇到仇人或者仇敵群體時,必以坑殺為大快;當各種勢力妥協、暫時滿足項羽的霸業心理時,項羽即立刻迴歸於貴族心態,表現出一種君子大度而休兵,給予對方喘息的機會。此類事例貫穿於項羽起事的始終,比比皆是,故不作舉證鋪陳。屢屢上當而不改其思維,甚至最終失敗而怨天,豈不悲乎!

劉邦的思維屬於非線性思維,非線性思維具有多重性和無核心性,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模糊思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夠對非線性思維給予一個比較科學的定義。無核心性決定了非線性思維的容他性,用最簡單的話說,自己沒有主見的時候,求助別人的意見就很順理成章了。劉邦的容他性決定了各種意見的整合順利,加上經常地教訓和經驗,逐漸在其身邊形成了一個比較信任的、文武兼備的智囊群體,這對劉邦的最後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由於劉邦的非線性思維作用,不存在貴族心態下虛榮心,導致劉邦能夠敢於迅速地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其實例甚多,亦不鋪陳。

3、項羽的定向思維和劉邦的直覺思維比較

定向思維是按照既定方向或程序進行思維的活動過程。它和線性思維幾乎同時進行。項羽的思維方向是不可逆轉的,復仇→亡秦→稱霸諸侯→榮耀面對江東父老。在這一定向思維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坑殺無數而不計後果;可以違背“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可以放逐和殺害義帝。等等行為,著實釀成了眾叛親離的嚴重後果。而最終在垓下大戰結束時,因無法逆轉“面對江東父老”的定向思維而自棄自滅。

直覺思維是指對某個事物未經深入分析,僅僅依據事物現象迅速地對事物及其發展作出判斷。猜想、設想的成分居多,或者在對事物的疑惑中,突然對問題有“靈感”和“頓悟”,包括對事物結果的“預感”“預言”等,都是直覺思維。劉邦的思維方式應該是典型的直覺思維,它是非線性思維的延伸和具體,其思維比較簡潔,省略了分析推理的中間環節,往往是經過別人的點撥而形成一種瞬間的思維昇華,而這種昇華往往能真實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質。

劉邦論戰力絕對無及於項羽,甚至兵力多寡都不是項羽的對手,然而劉邦每遇大事必轉危為安,就是得益於劉邦直覺思維的運用和實踐。直覺思維儘管是簡約的,但它能夠迅速修補決策的不足,當它捕捉到事物本質的時候,便具有了強大的創造性和自信力。有人說劉邦是一個地痞無賴,其實也恰恰道出了劉邦直覺思維的典型性格。

以上解析未必能夠立論,筆者僅僅是試圖拋磚引玉,通過思維分析,探討項羽失敗的深層原因,誠請大家批評指正。

註釋:

①②③⑥⑦《史記·項羽本紀》

④⑤《漢書·陳勝項籍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