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書值不值得讀?你怎麼看?

爽克


南懷瑾這個人我們要有正確的眼光來評價。南懷瑾從小就很聰明,上山去修練吃不下苦,就下的上,走訪過很多明師大德,自巳聰明,博閱各家群書,有很高的學識和見解。但是根本的一著,沒得到從古到今凡是思想活躍的人難證自已的本性。這種人一天都在鑽學文、那裡這裡根本靜不下心。真正修道的人,要有成就,必需靜心,書看得少,事情要少,心要專一,方能成功。南懷瑾的見解還是很了不起,在當今能和他比的人還是少,需說在某些地方有一定的誤差,我們可以諒解。他對學佛的,修道的和研究人生哲理的人,還是有所幫助。


胡代泉


我最早接觸南懷瑾的書是二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個懵懂少年。有一天我一個同學把我喊到他的家中,說要給我介紹幾本好書。當時他拿出三本書,一本《如何修正佛法》,一本《楞嚴大義今釋》,還有一本是《金剛經說什麼》。我正在和同學探討時,我同學的父親出來了,看到擺在桌面的幾本書很嚴肅地問道:“這是誰的書?”我同學連忙指了指我,他父親拿起來翻了翻意味深長地來了句:“年紀輕輕就看這種書?”我笑了笑,無言以對,總不能出賣朋友。然後我就名正言順地把書拿回了家。同學要看還要偷偷摸摸地向我借。我的父親也愛看書,對我看這種書也有些不屑,但還不至於禁止,不過二十多年了,這幾本書一直在我家放著,父親卻從來沒有看過。這也許就是所說的緣分吧。

後來我又陸陸續續買了幾本,基本把他和佛學有關的書籍買全了,可以說這些書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後來有了網絡,我在網上又陸續收集了他的著作,包括道家和儒家。再後來我聽從南懷瑾先生書中提倡要研究原典的建議,又陸續收集了《大藏經》《道藏》和一些儒家的經典。沒辦法,囊中羞澀,要買齊這些書,不是我的經濟能力所能支撐的。

最初純粹是好奇,覺得好玩兒,從沒想過什麼信仰問題。葷腥不忌,看見漂亮姑娘也是色心大起,估計我這個樣子要去學佛,能把師傅們氣死。平常沒事兒也學著打坐煉氣,沒有師傅指點,也沒有在這方面可以交流的朋友,倒也沒出什麼問題。最大的好處是從不失眠,睡眠質量好得很,精力充沛。後來參加工作,跟著結婚生子,打坐的習慣也沒有堅持下來,現在只是偶爾坐一坐。

本人性子粗疏,讀書沒有那麼嚴謹,看書也任意所之,也從沒想過做什麼學問,只把讀書當做生活的調劑。收集來的書沒事兒就看,哪一篇喜歡就看哪一篇,遇到想弄明白的地方就多方查找資料互相比對。對於反覆都想不通的我也不著急,放在那兒,過一段兒再看,原來是這個意思。直到有一天讀莊子《逍遙遊》一篇,念著念著突然覺得兩肋生風,如坐雲端,渾不知身在何處。直到此時方知讀書真味。對個人而言,讀書就是為了自在。當然做學問是嚴謹的,真要研究,別學我,會把你坑死,讀著玩兒就無所謂了。

對於南懷瑾先生我是非常尊敬的,是他的書把我帶入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對於網絡上對於南懷瑾先生的批評,我想說幾句:

第一,中肯的評價我是贊同的,學術上的探討也是可以接受的,上升到人身攻擊方面就有點兒可恥了。南懷瑾先生的言論一旦觸及人物評價是非常謹慎的,有時甚至有學生提問對某個人物評價時不予置評。就算有評論也僅限於某些見解上的分歧加以評論。有人或許覺得這是老江湖,老於世故。而個人覺得他是深信因果的。南懷瑾本來就不是搞學術的,學術的不嚴謹和錯誤當然有而且還不少,這也算君子之爭了,沒什麼好說的。

第二,南懷瑾是極力反對講神通和鬼神等一類稀奇古怪的東西。個人的感受是最初看他的書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後來再看乾脆不信,再深入一點兒,就會把這些放在一邊兒。用儒家的話說就是,敬而遠之,存而不論。不確切說有,也不確切說沒有,只是不討論這個問題。

第三,南懷瑾的話並不是金科玉律,他對於我也僅是一個引路的人,而且他也不止一次的提到過依法不依人。不論研究哪一家最好從原典開始,他不提倡看註解,尤其是今人的註解簡直沒法看。要依古人的求學方法,從文章的句讀和訓詁之學開始,花幾年功夫研究文言文,然後研究原典。後來發現確實如此,註解和白話解讀一翻過來意境和味道差多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對文字意義的理解是死功夫,沒有這個做鑰匙,看再多的註解也沒用。

第四,讀書做學問是為了什麼?如果你學到一樣東西不能應用,只是在文字上顛來倒去,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一點兒價值和意義那學來幹什麼,我對於南懷瑾提倡的實證功夫是贊同的。歷來儒家對佛道兩家多有批判,但一些大儒們偷偷研究這兩家的學問,平常也做靜坐的修養功夫,有成就了回過頭來又狠狠批判,雖然可以理解他們維護道統教化人心的本意,但實在有些不厚道。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褒是貶,南懷瑾是很難定義的一個人,我說一句中肯的評價,這是一個有真本事的人,喜歡的可以學,不喜歡可以放在一邊兒,拼命黑的不知道什麼心理,實在沒什麼意思。其實只要不是對某人抱有偏見,深入瞭解一下總能學到一點兒東西,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夕魄騰輝


對於南懷瑾的書,我是有一些瞭解,對其人也略知一二。

一、南懷瑾其人

他生於上世紀20年代,浙江樂清人,讀過私塾。後來他父親南仰周覺得時代進步了,讓他去唸國立小學。南懷瑾小學成績不好,小學畢業證沒有拿到,只能算肄業。

見讀書困難,他父親就想讓他學門手藝。他也不願意學。他練過劍法,想成為劍仙,但當他遇到擅長劍術的一位道士後,道士說他不是練劍的材料,他才放棄了這個夢想。此後研究武術,下過苦功,終於拿到當時浙江省武術比賽的前三名,總算有所成就。

抗戰時他從過軍,當過教官,不過做得都不長。後來在臺灣也做過兩次生意,卻賠了個底朝天。

他到臺灣後,在中國文化大學(臺灣)任教,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隨著文化熱在臺灣的興起,他也找到了一條光輝大道,從此醉心於文化事業的傳播。後來他取得的種種成就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南懷瑾的人生轉折是偶然,但也得益於他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學識,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看到。人們評價南懷瑾用了四句話:“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特別是對儒、釋、道,南懷瑾的理解和領悟是有自己獨到之處的。

二、南懷瑾對儒釋道的領悟

他對於儒釋道的修學是由儒入佛,再由佛入道。在他少年時代,就已經通讀了像《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儒家經典。對於佛家思想的提升主要是在峨眉山閉關那段日子,他閱讀了收藏在峨眉山中峰大坪寺的《大藏經》。當時學佛的人對顯教了解較多,對密宗知之甚少,南懷瑾下山後在一段時期內隻身前往藏區修學密宗。對於道家的認識是他在儒、釋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的,所以理解得比其他學者更加深刻。

三、南懷瑾著述的評價

第一,南懷瑾是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的書充滿了對中華文化執著般的熱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南懷瑾在思想傾向上屬於舊時知識分子。不可否認,南懷瑾對西方文化的評價是比較負面的,至少他認為遠遠比不上中華文化,這在書中字裡行間都有所表現。

第三,南懷瑾的書是個大雜燴。有的讀者說南懷瑾書中謬誤不少。我看過他的書,承認說得有道理,但是南懷瑾不是專家,他是博覽群書的通才,只要無傷大雅,有些小錯也是在所難免,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南懷瑾的人生經歷極其豐富,這也是我之前花大量篇幅介紹他生平事蹟的原因。他的著述中融入了他不同平凡的經歷,讀者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人生哲理。

第五,南懷瑾的書對弘揚國學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小覷,我們對待南懷瑾及其他的著作也應該有一個包容的態度。








六妙長春


我就說說我讀南懷瑾的書有什麼收穫吧,我只讀過《金剛經說什麼》,讀了好幾遍也沒懂,後來才知道這是經驗科學的一種,就是你必須通過實修才能自己證明的。


但是當初只讀懂了一個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到了某種智慧狀態,就可以一通百通,學什麼都非常快。而且我對這個理念非常相信和認同。


所以,我就一直在尋找這種智慧狀態,說到底就是破煩惱、破執念,破無明,當然我用的是反思的方法,主要是自我反思。後來我發現,煩惱、執念,無明都破不完,因為破完了我就不存在了,因為世界是運動的,是前進的,而未知是無限永恆的。我只能提高自己,而提高自己,反思是最好的方法。


當我不斷反思,不斷知愛而行、又不斷反思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愛和智慧的狀態都在慢慢提高。


再說說一個人為什麼到了某種智慧狀態,就可以一通百通,這就好像是系統升級,系統性的改變,整體改變,你在一個高度,這個高度以下都可以看見。


也許我們人類集體意識正在發生一場系統升級吧,這意味著地球文明所在的系統都將升級。而愛和智慧是同步進化的2個對子體。它們是系統升級的關鍵。


第1原理9繫心法


現在的人,有位置的忙著培養關係,有錢的忙著炫耀自己一切用名牌,有閒的整天麻將桌上尋快樂,至於傳統文化是當笑話來聽當迷信去蔑視。可能豪宅內金碧輝煌卻無一書本,可能電器一應新銳卻開口娘不斷。

南大師是臺灣文化名人,也是世界華人圈公認的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南大師曾參軍入伍抗擊倭寇,又曾三十歲開課講授中華文化,南大師甚至自籌資金為大陸造了一條鐵路,而且收益不取分文!立言立功無過如此!如果你們不認可南大師可以從文化角度進行反駁,或者著書立論逐一辯論。最討厭的就是半桶水隨便晃任意貶低別人,別人活著不敢發聲,當別人去世了便高聲罵使勁罵,欺負別人開不了口!






雲靈尋道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他從19歲開始出家,先修了3年無想定,又修了3年非想非非想定,又修了6年苦行,最後才在菩提樹下悟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成道。



第二個是關於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著作等身,為中國革命付出了畢生經歷。他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很多腐朽的東西,他曾經說過,中國現時的新文化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讚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憑良心講,他假如沒看過那些糟粕的東西,怎麼會批判糟粕呢?



以上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學習看書要躬身入局,切不可人云亦云。

再者,對於一個人,我們不是要察其言,還要觀其行。據我所知,南懷瑾先生一生都在弘揚傳統文化,那不只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是真正這樣做的。



在臺灣的時候,他為了傳播佛法,經常借別人的高利貸,

這些錢用於印書、用於供養那些寒門學生,自己活的卻很清貧。而到了大陸也是如此,晚年他所在的太湖大學堂,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次人吃飯,經常是好幾桌、十幾桌,這些飯菜都是老先生自己掏錢請客,他戲稱是人民公社。他對於自己的老師袁煥仙特別尊崇,袁煥仙老師子女的生活來源都是南懷瑾先生自己出錢供養的。我們說弘揚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口頭上的表達,而是要知行合一的實踐。南懷瑾先生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關於南懷瑾先生的批評,大多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的書太過於口頭化,江湖化,甚至有不少文史知識的錯誤,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另一方面是說他過於神秘化,又搞什麼禪宗、密宗的,甚至是兩岸文化密使、政治文人。



對於第一個批評,我們要明白,他是站在文化普及和傳播的角度去講課、寫書的,因此那些書看上去非常容易明白,其中大多是他講課的記錄,其中有些文史的錯誤,也無可厚非,我們沒必要苛責求全。但太口語化也並不意味著他的學問不行,他很多關於道家、佛家的著述,沒有傳統文化功底的人依然看不懂。他對於傳統文化的很多解釋,也不是一般的文人學者能望其項背的。

比如我們常講捨得二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但大多數都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正像南懷瑾先生一樣終生都在佈施的,最終把家庭也佈施出去的,少之又少。



至於說他神秘化,政治文人,我們多數是猜測,根本不明白其中的緣由。一個人在紅塵當中修行,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在其中輾轉騰挪很不易,核心是看你對名利的態度,是要被名利所控制還是利用名利去做事情呢,要知道蓮花生於汙淖之中。

最後用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結束:功名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


劉忙觀點


南懷瑾先生真正身份是禪宗弟子,是禪宗大德鹽亭老人袁煥仙的大弟子。在袁煥仙老人接引下悟道,保任幾十年,並曾在峨眉山閉關三年,發願接續中華文化斷層,藉此弘法利生。

所談涉及儒釋道三家,看似東談西說很駁雜,其實背後自有主線,就是以其禪宗之悟為根本,說法不離自性,把三家學說的幽微之處加以發掘出來,利益世人。

所以他的整個談話,無論怎麼樣縱橫,都收歸“道體”這個不二之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不明白這一點,讀他的書會覺得繁雜,其實一點都不復雜。他的談話不是搞學術理論,他說的東西多為了指導人們悟道修行,有些話說出來只是一個方便,以學術觀點看肯定覺得有問題。

按他自己說法,他真正著作,他自己最滿意的是《禪海蠹測》一書,其他都不算數,都是從各種談話整理出來的。《論語別裁》裡面多有暗示悟道之言,儒家心宗其實跟禪宗說的禪是一樣的。

水月光中又一場,一代宗師未遠行,若人悟自本心,自然物物頭上得見先生。佛所謂我未離開你們,眼淨者得見。



用戶101683784019


不管誰的書,看看了解一下就行,個人要有個人的思維,不要輕易被別人洗腦。南懷瑾號稱精通各宗教,但是各宗教的真諦他沒有講出來,他講出來的都是各個宗教故弄玄虛的那一部分,你越聽越會雲裡霧裡,越聽越覺得高深,說白了:故弄玄虛!!我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做過一個調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世界上信基督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信佛教的國家都不死不活的,信伊斯蘭的國家死去活來。。陳近南跟韋小寶說過,讀過書明事理的人都在朝廷當官了,我們要想成事就必須用一些蠢人,對待蠢人就不能和他說實話,要用宗教的形式來迷惑他,讓他感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對的!


諸葛原英


復旦大學某位研究西方哲學的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批評通識教育不免粗陋,首先舉出理科生學《大學》、《中庸》,有何意義?我讀到這個觀點很感嘆,畢竟他是治西方哲學的,雖說是名牌大學教授,但是他對傳統文化還是沒有摸著門徑,因而有上述的觀念。從實際來說,他說的也對。若有老師來教我們《大學》、《中庸》這些課程,想必我們也不愛聽,即便聽了,對人生大抵也沒啥幫助。原因何在?


再舉一個例子。文化大家許嘉璐先生和陳鼓應先生有一次做客央視,討論《莊子》。陳鼓應先生本是臺灣大學教授,治學《莊子》,頗有名望,著有《莊子今注今譯》等書籍,後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兩位的學養自不必說。談起學術文化絕對是滔滔不絕,滴水不漏。問題是,兩位都承認,時常要承受生活中的煩惱病痛,莊子的逍遙他們很懂,可是自己卻逍遙不起來。莊子夫人去世,莊子鼓盆而歌,莊子能做到啊,他們兩都自認,若是自己,無法做到如莊子。這就是問題所在。


中華文化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受用”,而我們現在都是在分析其概念,作為“知識”來認知和傳播,方向完全錯誤。中華文化的斷層就在這一面。而南懷瑾先生可謂是橫空出世,昔日對普賢菩薩發願,以有生之年弘揚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文化之斷層。我要說,不讀南先生書籍,你很難真正讀懂古人要表達什麼。


何一笑1


南懷瑾,老神棍,政治投機分子。在臺灣六七十年代,借國民黨搞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奔走權貴門下搞投機 ,居然混成大師了,那個傳統文化復興其實是共黨叛徒任卓宣提出來的反共計劃。這老貨自封國師,表面儒釋道三教,裡子是向權貴兜售的按摩養生房中術之類的玩意兒,連妓女都不如,鑽的就是蔣經國手下王升李煥那幫特務狗腿沒文化的空子。蔣經國死後李登輝上臺,打壓特務勢力,這貨看勢頭不對跑到美國;兩岸關係緩解後,這貨又回來投機,繼續兜售自己那套狗屁不通的地攤貨玩意,鑽的也是大陸太多人沒文化的空子!這些事,自己找找臺灣的書和評論看看,很快就能明白怎麼回事,懶得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