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篳路藍縷”中的“篳路”,到底是什麼路?你可能也猜錯了!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在某些文學作品中,描寫創業者的艱苦與不易時,常常會用到一個詞,那就是“篳路藍縷”。“藍縷”好理解,指的是破衣服。那麼,“篳路”又是什麼“路”呢?

單說一個“路”字,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們腳下走的道路。《說文》稱:“路,道也。”《爾雅》稱:“路,途也。”所謂的道、途,就是供人往來通行的地方。

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路、道、途”雖然都是供人行走的,但是,在古人的理解中,三者又有區別。《周禮·地官》載:“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戶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文後的註解說:“途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三者的規格不同,用現代道路作比,“途”為鄉村公路,“道”可算是省道,“路”則相當於國道,而後來的“秦馳道”就有類於現代的高速公路。

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篳路”是個什麼“路”呢?其實“篳路”之“路”並非路,而是“車”。“篳”的本義是用竹子編成的籬笆,泛指用竹子、荊條等織成的器物。如“篳門”,就是用荊竹編成的門,又稱柴門,常用以喻指貧戶居室。“篳路”就是柴車(車身以荊竹編織,簡陋無飾),泛指簡陋的車子。

在這裡,“路”是個通假字,通“輅”。“輅,車軨前橫木也《說文》。” 輅本是古代車轅上用來挽車的橫木,後來用以指代為車。對於成語的理解,望文生義式的瞎猜,往往都會出錯。

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就是“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再如,《荀子·正論》“乘大路,趨越席,以養安”句中的“大路”即為“大車”,意思是“乘坐鋪有越地草蓆作墊褥的大車,心情才安適”。

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除了道路與“車”之外,“路”字的引申義還有“路程、行程”,如陶潛《桃花源記》中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再引申為思路或行動的途徑,以及路子、門路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