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到底指的是什么?

越小问


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要想弄清“大器”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就要弄清“大器晚成”的含义是什么,而要理解“大器晚成”的真正含义,就需要对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而不能把“大器晚成”同老子整体的哲学系统割裂开来、断章取义、主观臆测,以至于得出错误的结论。



01 大器晚成

那么“大器晚成”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界通常的解释是:铸造越大的器皿(鼎、钟等),就越晚成型,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但这一解释是否符合老子的本义呢?

我们说,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语境当中,“方”为有隅,“大方”则“无隅”;“音”为有声,“大音”则“希声”;“象”为有形,“大象”则“无形”。

意思是说,真正大的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边角,真正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真正大的形象反而无形无象,但是到了“大器”,却说“晚成”,而不是“器”的反义,这是为什么呢?

02 大器“免”成



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经文乙本,此处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为什么是“大器免成”呢?对此,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是这样注解的:“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也就是说,器皿(鼎、钟等)既然是铸造合成的,必然是有形的,而老子之所以说“大器免成”,其实也就是“大器‘无’成”的意思。

但是这里的“无”,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也不是说一事无成,而是说,真正大的器皿是无所合成、无边无界、无穷无尽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形无象的,但“大器”其实却是“至大无外”的宇宙之本体所在,不只是“大器”,还有“大方、大音、大象”其实最终都共同指向了作为宇宙之本体存在的“道”,这样的“道”是无边无界、无所合成、无声无息、无形无象的。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03 “大器”正解

根据我们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以来,有的后人在诠释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把“大器免成”中的“免”字理解为“晚”的通假字,于是就硬生生的杜撰出了一个“大器晚成”的成语,但是这一阐释,却背离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本义所指,于是,后人就以讹传讹,最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至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小结了:这里的“大器晚成”,其实应该是“大器免成”,而“大器”,字面的意思是“器皿”,但更深层的含义指的就是“道”。


紫天云


三十年前,我曾用老子的“四大”之说促成了一笔买卖。

外贸部的客户看中了我朋友店里的货,只是一直犹豫,我明白他是希望还能有更好的货。

通过聊天知道他信佛后,利用他的好奇心我聊起了“道”,直入主题就说起老子的“四大”,并说要替老子改一个字,就是将“大器晚成”改为“大器无成”。

在座的所有人都很好奇,我接着说,老子的原意是说“最好的器物是最后造出来的那件”,我改为“最好的器物是没造出来的那件”,为什么呢?因为“最好”永远是想象中的那件,我刚说完,外贸部的那位客户就一拍桌子,说“这笔生意定了,我一直纠结的事让这位老兄给解开了”,随后交钱拿货。

我心中暗笑,“大道非常道”。


碧伶居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经》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领悟,欲达老子真意,先找到本章对应的易经卦象。


          开篇言闻道——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说的是世人之根器悟性有别。悟者,也,卦象为泽山

          本章是老子对咸卦的领悟。

          再言建言——所谓建言就是立论并为大众知晓;有之指建言的过程,好比华为推出鸿蒙系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说的是悟道得道,建言不易——十字中轴为先天之体;

          明道(离)若昧言悟道不易——假易柄灯悟,若有所悟。

          进道(乾)若退言证道之难——几更新轮回,质证修订。

          夷道(兑)若颣言证道之得——合乎客观否?自圆其说!(颣,不平,与夷反义)


          次言建德——所谓建德就是产生影响并为大众公认,如同形成鸿蒙生态。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说的是广德建德之难——四角为后天之用;因为洛书对角线是相合递进的关系,故老子两两一组。

          (兑)若谷是地泽象:正解济世,如同阴阳五行、中医经络日用而不知;

          大白(艮)若辱(震)是雷山小过之象:大白于天下,下士大笑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山为公理,雷为检验)

          广德

          (坎)若不足(兑)是水泽象:布道推广,心有余而力不足。(泽为精力,水为辐射)

          建德(雷)若偷(兑)是雷归妹之象:佛度有缘人,深入人心待机缘。(雷为信仰,泽为缘分)


          再次言大德之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它们与建德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一一对应的。

          质真(咸)若渝

          (损)是上下求索,剥伪存真。渝者,变也。

          大方(兑)无隅(坤)是地泽象:如同言易道广大,通化物理;

          大器(艮)晚成(震)是雷山小过之象:指神功圣化,后世公认。(山为大器,比真理,如同洛书解易解老之法,真金不怕火炼;雷为泽之自然沉淀,为民心所向,沉默是金。)

          大音(兑)希声(坎)是水泽

          象:下泽如同深巷美酒,上坎为口碑相传。鸣鹤在阴,知音寥寥;人微言轻,广德不足。

          大象(兑)无形(震)是雷泽归妹之象:雷泽归妹在物理是开普勒和谐定律,雷为轨道半径,泽为行星公转;道虽明夷,运化不爽。


          最后之善贷(兑)且成(艮)是方法论:山为真相伏藏,道隐无名;泽为仪器工具,善加旁贷。咸卦卦辞“取女吉”其实言用泽助力——泽为少女,比喻的发明工具。


          洛书卦图就是圣人的思维导图!

          不愿见爱好者误入迷宫!但凭使命感驱使,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想成为大器晚成者!常恐时日不多,大家可以随手点个赞支持我吗?


          洛书图解周易


          这个内容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节录: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意思是:

          所以有这样的话:显明的道好像挺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好像有坎坷;高尚的品德好像空荡荡,最白的颜色好像黑黝黝,宽容的品德好像不充足,有建树的品德好像在偷懒,纯真的品质好像在变化;大的方形没边角,大的器物后完成,大的音没有声,大的物象没有形——道隐隐约约说不出名。

          这些内容以“建言”的形式,介绍道的外在特点、德的本质特点和道的本质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围绕“道隐无名”来说的。

          “大的方形没边角,大的器物后完成,大的音没有声,大的物象没有形”说的是道的本质特点。

          大器晚成,大的器物完成得迟。大器,大的可用之器。晚,迟,后。成,完成,成熟。大器,大器物,常用来比喻有建树的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是道的本质属性。“大方无隅”是道的体现,犹喻大的方正品格没有棱角,大的方形找不到边角。“大器晚成”犹喻有道行的人建树迟缓。因其大,需要累积、成长的过程,故“晚成”。“大音希声”犹喻合于道的言语微弱很难听得到,然而“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三章)”。“大象无形”,视之不见,搏之不得,犹言大的道行、大的成就非常自然,让人看不到,感觉不到。“道隐无名”,道隐隐约约说不出名。因为“道”无形、无声、无味、无体,隐含于万事万物之中,它不显露,不易察觉,又来得太自然,所以不为人所知。


          陈广逵


          所谓大器者,中国古书的说法,指的是有大才、能担当大事的人。比如:《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唐朝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吴衙内 青年美貌,学问广博,许多好处,将来必是个大器”。

          大器晚成,《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担当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长期磨练,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岁才出山辅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大业。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赋高,也往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还不够大。

          成功是日趋丰盈、等待蓄势后的绚丽震撼。唐代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先贤的智慧不是体现在顷刻间闪现的灵感与笔下流淌的华丽,而是他们的谦逊与艰苦,以及对于知识虔诚而持久的吸纳。他们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丰满,他们等待时机。

          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百炼成钢,等等都是一个道理。


          闲看秋风999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大方方的就不会给角分了吧。微信里发一元红包的都嫌弃,更何况一角的红包让人觉得吝啬,要发就发一百元,喜笑颜开就是大方无角。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可成其大,能大能小,不自见故名,不自是故明,不自夸耀故有功,这样的生命活着就是大器。

          其脆易绊,治之与未乱,为之与未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千里之台起于累土,民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千里之行,合抱之木,千里之台,不忘初心,称为晚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器晚成就是大人思想不生病,是大人能够感觉生病,所以不会生病。小孩不知道自己生病,容易生病,大人知道自己生病,不会容易生病,所以大器晚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历尽沧桑才能成为天下的主人就是大器晚成。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四十一章。

          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其实老子这句话真的挺绕,抛开那些光怪陆离的“道”学深邃,这里面单是围绕着“道”所阐述的那些引申和塑造,就充满了相互背反的意味,使人看得莫名其妙,还以为老子这是在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老子生于周朝春秋末期陈国苦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元始天尊”,相信熟读《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那里面德行高深的天字第一号人物,围绕他的传说有很多,也很深入民心。

          他的著作或者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堪比老夫子的《论语》,两者都是遗馈世人的著名论断一并统称为国学精粹。所不同的是,《论语》更为经世致用,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和青睐,也成为了治世之重器,曾经有句最著名的言语流传至今: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更像是一部心灵鸡汤类文字,对于那些痴迷于道家理论的人们来说,那就是圣经,那就是圭臬,既有迷惑也有蛊惑,使人五迷三道的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总是企盼着有朝一日自家可以得道升天,向着弥漫的东来紫气升仙而去。

          故而老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特别吉瑞的几个成语,比如:紫气东来,上善若水,还有这个大音希声,大器晚成等等。我们初始记忆中老子披拂一身蒸腾的紫气骑青牛入函谷的画面尤为真切祥瑞。故而杜工部有诗云: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但这老子却是一个特别唯心的人,也是一个喜好形而上的人,偏偏爱钻道德的牛角尖,这部《道德经》就是他的道家拧巴思想的产物。


          回到这个话题。这句话最权威的解释就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磅礴的器物,最后方能完成。

          要是爱较真的朋友,一定会对这句话产生极为顶针的对抗,什么叫最方正反而没棱角,那还有方正这个概念吗?但这就是老子留给我们极为背反的道德理论。归结到“道”的层面,貌似可以稍稍好好理解一点:越是规范化了的东西,越感觉偏重于无形和唯上;越高耸的道德行为,越显得深邃无形,平易得像是谷底或者深壑,就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成语:谦卑若躬,虚怀若谷。


          龙吟148119260


          图/南途北寻


          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一言半语不好描绘。老规矩,先呈上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其实,老子实在不想说这个“道”,因为无法可说嘛。怎么说?无形无相的的这个东西?可是没办法,要让下士闻“道”,只能勉为其难,姑且解释之。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句要放到整个文中才能一窥其意。那这一篇章是为说明什么呢,且看下面。


          此节分三层:

          “上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说什么呢?是说这个道啊,上士闻之立“行”、中士得之犹豫、下士狡黠(xie)哈哈。你不笑还好,越笑,道越“隐无名”、道越远之。


          “故建言......,道隐无名”。

          建言:上古之言。这里大意指上古有智慧的格言。这一系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排比句”都是为了勉强描绘“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所以带出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句话。暗含了“道”的体,明示了“道”的用。,其余排比例句,以此类推,都为示“道”。

          大方:东南西北上中下,释为虚空。

          隅:方位,界限。

          大器:成大用之物,艰巨、担当。

          晚成:厚积薄发之过程。

          所以

          “大器晚成”解释为,要想承当“大任于斯人”,必将有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才能堪用此担当,使之成大用之物。


          “夫唯道,善贷且成”

          所以这个道的这个“体”啊,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要假借其用,才能示其“体”啊。


          以上是为拙见。若有异,希求同存异,互通有无。


          南途北寻


          这里的“大器”指的是天下。而不是我们后来讲的这个人成“大器”的这个意思。

          通行本《老子》是“大器晚成”,而帛书甲本《老子》是“大器免成”。

          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这些书是写给帝王看的。纵观整本《老子》,通篇是以圣人之口讲以无为柔弱方式治国谋天下。

          在帛书甲本《老子》二九有言“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就是“大器免成”的意思。

          另外补充一点。儒家也有“君子不器”的“器”。《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里的瑚琏指的是天子祭祀用来装东西的器皿。“君子不器”讲的是不要成器——不要被什么东西束缚。

          而老子“大器免成”指的是以无为方式取得天下。

          这里的“大器”是指天下。

          如果您去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帮我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吧!谢谢您的帮助!






          不祁人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原话如下:“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但是从大量考古发现的帛书和竹简中,学者发现《老子》“大器X成”共有“大器曼成”、“大器免成”、“大器晚成”三个不同版本,学术界至今未能有统一观点。


          与此同时,“大器”的意思也因版本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释义。通常来讲,这里的“大器”是指几种贵重的器物,包括圭璋之类的玉器和钟鼎之类的铜器。


          在我国古代,对祭祀非常重视,祭祀所用的礼器也很珍贵。 圭璋则是两种重要的玉制礼器。

          “圭璋,玉中之贵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

          而钟鼎是中国古铜器的总称,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 鼎在中国古代还被视为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古人崇尚工匠精神,所谓“慢工出细活”,由于圭璋需要工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雕琢而成,而铸造钟鼎更是需要精湛的铸造技术,足够的熔铸和冷却时间,这样铸件才能“成器”,这就形成了“大器晚成”的说法。


          另外还有研究者发现,这个“成”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兵器或者是工具的意思,在古代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因此在“成”在“大器晚成”中很有可能代表与“大器”相关的物品,要么是“大器”的附属品要么是“大器”的成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