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器到底指的是什麼?

越小問


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要想弄清“大器”到底指的是什麼,首先就要弄清“大器晚成”的含義是什麼,而要理解“大器晚成”的真正含義,就需要對老子的哲學思想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和掌握,而不能把“大器晚成”同老子整體的哲學系統割裂開來、斷章取義、主觀臆測,以至於得出錯誤的結論。



01 大器晚成

那麼“大器晚成”的含義是什麼呢?學界通常的解釋是:鑄造越大的器皿(鼎、鍾等),就越晚成型,比喻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比較晚。

但這一解釋是否符合老子的本義呢?

我們說,在“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一語境當中,“方”為有隅,“大方”則“無隅”;“音”為有聲,“大音”則“希聲”;“象”為有形,“大象”則“無形”。

意思是說,真正大的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邊角,真正大的聲音反而聽不到聲音,真正大的形象反而無形無象,但是到了“大器”,卻說“晚成”,而不是“器”的反義,這是為什麼呢?

02 大器“免”成



根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經文乙本,此處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為什麼是“大器免成”呢?對此,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王弼是這樣註解的:“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也就是說,器皿(鼎、鍾等)既然是鑄造合成的,必然是有形的,而老子之所以說“大器免成”,其實也就是“大器‘無’成”的意思。

但是這裡的“無”,不是說什麼也沒有,也不是說一事無成,而是說,真正大的器皿是無所合成、無邊無界、無窮無盡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無形無象的,但“大器”其實卻是“至大無外”的宇宙之本體所在,不只是“大器”,還有“大方、大音、大象”其實最終都共同指向了作為宇宙之本體存在的“道”,這樣的“道”是無邊無界、無所合成、無聲無息、無形無象的。

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



03 “大器”正解

根據我們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經》問世以來,有的後人在詮釋經典著作的過程中,把“大器免成”中的“免”字理解為“晚”的通假字,於是就硬生生的杜撰出了一個“大器晚成”的成語,但是這一闡釋,卻背離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本義所指,於是,後人就以訛傳訛,最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至此,我們可以作一個小結了:這裡的“大器晚成”,其實應該是“大器免成”,而“大器”,字面的意思是“器皿”,但更深層的含義指的就是“道”。


紫天雲


三十年前,我曾用老子的“四大”之說促成了一筆買賣。

外貿部的客戶看中了我朋友店裡的貨,只是一直猶豫,我明白他是希望還能有更好的貨。

通過聊天知道他信佛後,利用他的好奇心我聊起了“道”,直入主題就說起老子的“四大”,並說要替老子改一個字,就是將“大器晚成”改為“大器無成”。

在座的所有人都很好奇,我接著說,老子的原意是說“最好的器物是最後造出來的那件”,我改為“最好的器物是沒造出來的那件”,為什麼呢?因為“最好”永遠是想象中的那件,我剛說完,外貿部的那位客戶就一拍桌子,說“這筆生意定了,我一直糾結的事讓這位老兄給解開了”,隨後交錢拿貨。

我心中暗笑,“大道非常道”。


碧伶居士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經》第41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德經是老子對易經的領悟,欲達老子真意,先找到本章對應的易經卦象。


          開篇言聞道——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說的是世人之根器悟性有別。悟者,也,卦象為澤山

          本章是老子對鹹卦的領悟。

          再言建言——所謂建言就是立論併為大眾知曉;有之指建言的過程,好比華為推出鴻蒙系統。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說的是悟道得道,建言不易——十字中軸為先天之體;

          明道(離)若昧言悟道不易——假易柄燈悟,若有所悟。

          進道(乾)若退言證道之難——幾更新輪迴,質證修訂。

          夷道(兌)若纇言證道之得——合乎客觀否?自圓其說!(纇,不平,與夷反義)


          次言建德——所謂建德就是產生影響併為大眾公認,如同形成鴻蒙生態。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說的是廣德建德之難——四角為後天之用;因為洛書對角線是相合遞進的關係,故老子兩兩一組。

          (兌)若谷是地澤象:正解濟世,如同陰陽五行、中醫經絡日用而不知;

          大白(艮)若辱(震)是雷山小過之象:大白於天下,下士大笑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山為公理,雷為檢驗)

          廣德

          (坎)若不足(兌)是水澤象:佈道推廣,心有餘而力不足。(澤為精力,水為輻射)

          建德(雷)若偷(兌)是雷歸妹之象:佛度有緣人,深入人心待機緣。(雷為信仰,澤為緣分)


          再次言大德之貌:“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它們與建德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一一對應的。

          質真(鹹)若渝

          (損)是上下求索,剝偽存真。渝者,變也。

          大方(兌)無隅(坤)是地澤象:如同言易道廣大,通化物理;

          大器(艮)晚成(震)是雷山小過之象:指神功聖化,後世公認。(山為大器,比真理,如同洛書解易解老之法,真金不怕火煉;雷為澤之自然沉澱,為民心所向,沉默是金。)

          大音(兌)希聲(坎)是水澤

          象:下澤如同深巷美酒,上坎為口碑相傳。鳴鶴在陰,知音寥寥;人微言輕,廣德不足。

          大象(兌)無形(震)是雷澤歸妹之象:雷澤歸妹在物理是開普勒和諧定律,雷為軌道半徑,澤為行星公轉;道雖明夷,運化不爽。


          最後之善貸(兌)且成(艮)是方法論:山為真相伏藏,道隱無名;澤為儀器工具,善加旁貸。鹹卦卦辭“取女吉”其實言用澤助力——澤為少女,比喻的發明工具。


          洛書卦圖就是聖人的思維導圖!

          不願見愛好者誤入迷宮!但憑使命感驅使,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想成為大器晚成者!常恐時日不多,大家可以隨手點個贊支持我嗎?


          洛書圖解周易


          這個內容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節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意思是:

          所以有這樣的話:顯明的道好像挺闇昧,前進的道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好像有坎坷;高尚的品德好像空蕩蕩,最白的顏色好像黑黝黝,寬容的品德好像不充足,有建樹的品德好像在偷懶,純真的品質好像在變化;大的方形沒邊角,大的器物後完成,大的音沒有聲,大的物象沒有形——道隱隱約約說不出名。

          這些內容以“建言”的形式,介紹道的外在特點、德的本質特點和道的本質特點。這些特點都是圍繞“道隱無名”來說的。

          “大的方形沒邊角,大的器物後完成,大的音沒有聲,大的物象沒有形”說的是道的本質特點。

          大器晚成,大的器物完成得遲。大器,大的可用之器。晚,遲,後。成,完成,成熟。大器,大器物,常用來比喻有建樹的人。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是道的本質屬性。“大方無隅”是道的體現,猶喻大的方正品格沒有稜角,大的方形找不到邊角。“大器晚成”猶喻有道行的人建樹遲緩。因其大,需要累積、成長的過程,故“晚成”。“大音希聲”猶喻合於道的言語微弱很難聽得到,然而“不言而善應(第七十三章)”。“大象無形”,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猶言大的道行、大的成就非常自然,讓人看不到,感覺不到。“道隱無名”,道隱隱約約說不出名。因為“道”無形、無聲、無味、無體,隱含於萬事萬物之中,它不顯露,不易察覺,又來得太自然,所以不為人所知。


          陳廣逵


          所謂大器者,中國古書的說法,指的是有大才、能擔當大事的人。比如:《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

          唐朝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卻愁清逸不幹時,高蹤大器無人知。” 《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 吳衙內 青年美貌,學問廣博,許多好處,將來必是個大器”。

          大器晚成,《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鍊,成名往往較晚。

          擔當大事的人必須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

          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百鍊成鋼,等等都是一個道理。


          閒看秋風999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大方方的就不會給角分了吧。微信裡發一元紅包的都嫌棄,更何況一角的紅包讓人覺得吝嗇,要發就發一百元,喜笑顏開就是大方無角。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處,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可成其大,能大能小,不自見故名,不自是故明,不自誇耀故有功,這樣的生命活著就是大器。

          其脆易絆,治之與未亂,為之與未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千里之臺起於累土,民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千里之行,合抱之木,千里之臺,不忘初心,稱為晚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器晚成就是大人思想不生病,是大人能夠感覺生病,所以不會生病。小孩不知道自己生病,容易生病,大人知道自己生病,不會容易生病,所以大器晚成。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

          歷盡滄桑才能成為天下的主人就是大器晚成。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四十一章。

          全文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其實老子這句話真的挺繞,拋開那些光怪陸離的“道”學深邃,這裡面單是圍繞著“道”所闡述的那些引申和塑造,就充滿了相互背反的意味,使人看得莫名其妙,還以為老子這是在故弄玄虛,故作高深。

          老子生於周朝春秋末期陳國苦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元始天尊”,相信熟讀《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那裡面德行高深的天字第一號人物,圍繞他的傳說有很多,也很深入民心。

          他的著作或者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堪比老夫子的《論語》,兩者都是遺饋世人的著名論斷一併統稱為國學精粹。所不同的是,《論語》更為經世致用,為歷代統治者所倚重和青睞,也成為了治世之重器,曾經有句最著名的言語流傳至今: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老子的《道德經》則更像是一部心靈雞湯類文字,對於那些痴迷於道家理論的人們來說,那就是聖經,那就是圭臬,既有迷惑也有蠱惑,使人五迷三道的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總是企盼著有朝一日自家可以得道昇天,向著瀰漫的東來紫氣昇仙而去。

          故而老子也給我們留下了特別吉瑞的幾個成語,比如:紫氣東來,上善若水,還有這個大音希聲,大器晚成等等。我們初始記憶中老子披拂一身蒸騰的紫氣騎青牛入函谷的畫面尤為真切祥瑞。故而杜工部有詩云: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但這老子卻是一個特別唯心的人,也是一個喜好形而上的人,偏偏愛鑽道德的牛角尖,這部《道德經》就是他的道家擰巴思想的產物。


          回到這個話題。這句話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磅礴的器物,最後方能完成。

          要是愛較真的朋友,一定會對這句話產生極為頂針的對抗,什麼叫最方正反而沒稜角,那還有方正這個概念嗎?但這就是老子留給我們極為背反的道德理論。歸結到“道”的層面,貌似可以稍稍好好理解一點:越是規範化了的東西,越感覺偏重於無形和唯上;越高聳的道德行為,越顯得深邃無形,平易得像是谷底或者深壑,就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成語:謙卑若躬,虛懷若谷。


          龍吟148119260


          圖/南途北尋


          到底指的是什麼,這個一言半語不好描繪。老規矩,先呈上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其實,老子實在不想說這個“道”,因為無法可說嘛。怎麼說?無形無相的的這個東西?可是沒辦法,要讓下士聞“道”,只能勉為其難,姑且解釋之。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此句要放到整個文中才能一窺其意。那這一篇章是為說明什麼呢,且看下面。


          此節分三層:

          “上士聞道......,不笑,不足以為道”。

          是說什麼呢?是說這個道啊,上士聞之立“行”、中士得之猶豫、下士狡黠(xie)哈哈。你不笑還好,越笑,道越“隱無名”、道越遠之。


          “故建言......,道隱無名”。

          建言:上古之言。這裡大意指上古有智慧的格言。這一系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排比句”都是為了勉強描繪“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所以帶出了“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句話。暗含了“道”的體,明示了“道”的用。,其餘排比例句,以此類推,都為示“道”。

          大方:東南西北上中下,釋為虛空。

          隅:方位,界限。

          大器:成大用之物,艱鉅、擔當。

          晚成:厚積薄發之過程。

          所以

          “大器晚成”解釋為,要想承當“大任於斯人”,必將有個厚積薄發的積累過程,才能堪用此擔當,使之成大用之物。


          “夫唯道,善貸且成”

          所以這個道的這個“體”啊,看不見,摸不著。只有要假借其用,才能示其“體”啊。


          以上是為拙見。若有異,希求同存異,互通有無。


          南途北尋


          這裡的“大器”指的是天下。而不是我們後來講的這個人成“大器”的這個意思。

          通行本《老子》是“大器晚成”,而帛書甲本《老子》是“大器免成”。

          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老子》這些書是寫給帝王看的。縱觀整本《老子》,通篇是以聖人之口講以無為柔弱方式治國謀天下。

          在帛書甲本《老子》二九有言“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這就是“大器免成”的意思。

          另外補充一點。儒家也有“君子不器”的“器”。《論語》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這裡的瑚璉指的是天子祭祀用來裝東西的器皿。“君子不器”講的是不要成器——不要被什麼東西束縛。

          而老子“大器免成”指的是以無為方式取得天下。

          這裡的“大器”是指天下。

          如果您去覺得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的話,幫我點個贊讓更多人知道吧!謝謝您的幫助!






          不祁人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原話如下:“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但是從大量考古發現的帛書和竹簡中,學者發現《老子》“大器X成”共有“大器曼成”、“大器免成”、“大器晚成”三個不同版本,學術界至今未能有統一觀點。


          與此同時,“大器”的意思也因版本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釋義。通常來講,這裡的“大器”是指幾種貴重的器物,包括圭璋之類的玉器和鐘鼎之類的銅器。


          在我國古代,對祭祀非常重視,祭祀所用的禮器也很珍貴。 圭璋則是兩種重要的玉製禮器。

          “圭璋,玉中之貴也。諸侯朝王以圭,朝後執璋,表德特達不加物也。”

          而鐘鼎是中國古銅器的總稱,上面多銘刻記事表功的文字。 鼎在中國古代還被視為權力的象徵。


          在古代,古人崇尚工匠精神,所謂“慢工出細活”,由於圭璋需要工匠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雕琢而成,而鑄造鐘鼎更是需要精湛的鑄造技術,足夠的熔鑄和冷卻時間,這樣鑄件才能“成器”,這就形成了“大器晚成”的說法。


          另外還有研究者發現,這個“成”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種兵器或者是工具的意思,在古代並不一定代表“成功”,因此在“成”在“大器晚成”中很有可能代表與“大器”相關的物品,要麼是“大器”的附屬品要麼是“大器”的成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