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誰?能不能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司馬長史


初唐詩人王勃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相信許多朋友一定還能倒背如流。那麼,問題來了,《滕王閣序》中的這個滕王究竟是誰?

這個滕王說起來赫赫有名,他的父親就是唐高祖李淵,哥哥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名字叫李元嬰。李元嬰是李淵最小的兒子,玄武門兵變後,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嚎啕大哭,李淵明白兒子的心思,主動退位當了太上皇,李元嬰就是李淵退位以後的產物。

滕王李元嬰

李元嬰很小李淵便已去世,李世民對這個小弟弟很寵愛,這也養成了李元嬰的公子哥脾氣。後來李世民封李元嬰為滕王,滕王的封地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是鐵道游擊隊故鄉棗莊市屬下的一個縣級市,這個滕州有兩個特點,一是人口多,在山東省數得著;二是經濟發展好,棗莊主要依靠它。

李元嬰在滕州建了一座滕王閣,後來李世民兒子李治即位後,很討厭這個小叔叔,於是削去了他的王爵,調離了滕州;後來李元嬰到今南昌任職,又建了一座滕王閣,就是王勃文章中的那座;李元嬰後來被調到四川閬中任職,在閬中建了一座滕王閣,所以說,在中國有三座滕王閣。

李元嬰雖然對政治不感興趣,卻很有藝術教養,這與北宋徽宗趙佶有些類似。據史料記載,李元嬰"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在藝術上造詣頗深。

李元嬰吃喝玩樂過了一輩子,至54歲去世,是個幸福的人。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位滕王就是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後,百無聊賴在後宮縱慾時與柳寶林生下來的最小兒子李元嬰,時李淵已經六十五歲了,也算老當益壯,李淵死時,李元嬰才五歲,就交給李世民撫養,對於一個年幼沒有威脅的皇弟,李世民樂得當好人,為父育兒垂範天下,在李元嬰十虛歲時,就把他封為滕王,食祿在山東滕州。


可能是李世民平日寵愛,這位比侄子李治還小兩歲的李元嬰,在滕州卻橫行不法,驕奢淫逸,橫徵暴斂,當地百姓被收拾得叫苦連天,民怨極大,親王在地方為非作歹,這時已是李治在位,也不好過於放縱這位小叔叔,就把他改封到蘇州,算是有個交代。又改為江西洪州都督,這時,李元嬰做了一件大事,在贛江之濱選定地址,廣聘能工巧匠,擇日動工,不惜民力的日夜兼程,不久就修起了一座高聳雲天的樓閣,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一代皇子貪於享樂的荒唐舉動,多年後竟成為風流韻事,滕王閣就此與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在江西待了二十年,李元嬰早已忘了曾有此閣,又離任到四川為隆州刺史,應該在此期間,新任洪州都督閻伯嶼到來,見滕王閣破敗有些可惜,進行重修,修好後在重陽節宴請文人雅士歌頌此事。王勃適逢其會,因年幼而被輕視,奮筆疾書,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才華橫溢,滿座皆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王勃在洪都大展身手,已在蜀中的李元嬰一無所知,繼續發揚他的愛好,又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這就是杜甫詩中的閬中滕王閣。李淵這位第二十二兒子,驕奢風氣連李治也難以忍受,多次貶往邊遠地區,竟毫不收斂,之後的日子,又在閬中建玉臺觀和滕王亭。在閬中為官五年,連長安也不去朝拜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除了大興土木,李元嬰好色又擾民,喜歡縱馬在田間狂奔,見人便用隨身攜帶的彈弓射擊,對看中的女子,不管已婚未婚,全都拉進府中,這也應該是李治不看好的重要原因,好色畢竟是失德的表現,而據其他史料稱,李元嬰擅長畫畫,工於畫蛺蝶,是滕派蝶畫的創始人。最後應該終於四川。壽五十五,其時武則天雖掌權,還未稱帝,很大概率是善終了。


南方鵬


《滕王閣序》中的這位滕王,叫做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也是李淵最小的兒子。

當時是在李淵60歲的時候,寵幸了一個叫做柳寶林的宮女,由於李淵寶刀未老,這位柳寶林很快就懷孕,後來她便生下這位滕王李元嬰。

在李淵去世時,李元嬰才僅僅剛滿五歲,當時大唐已進入貞觀九年,李世民早已經坐穩皇位,自然沒必要提防這位比自己兒子還小的弟弟,所以後來李世民就開始接手照顧李元嬰,對他也是百般呵護,也由此造成他無法無天的性格。

在李元嬰九歲的時候,李世民便下詔冊封他為滕王,食祿滕縣(今山東棗莊滕州)。來到自己的封地後,李元嬰整日就喜歡吃飽沒事幹,拿類似於現在彈弓的東西,去街上打百姓玩,完全就是一副熊孩子的模樣。

等到李元嬰成年後,就變得更加紈絝,他為大興土木,居然讓官兵將百姓們所種的莊稼全都弄死,而且在他所管轄的地方,他一直都是橫徵暴斂,搞的當地老百姓民怨沸騰。

對此,李世民卻始終包庇這個小弟弟,總而言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沒有任何處罰。



後來,等到李治登基後,就不想再這麼慣著這位叔叔了,於是他為平息民怨,就將這位小叔叔貶到蘇州擔任刺史,結果李元嬰不但沒有重新做人,反而變本加厲,李治又只好將他從富庶的蘇州城,貶到經濟不發達的洪州(今江西南昌)擔任都督。

來到南昌的李元嬰,依舊像以前那樣無法無天,他帶著一群歌女舞者們整日擺宴設席飲酒作樂,後來他嫌自己的歌女不好看,就開始打自己下屬官員妻子們的主意,他常常以王妃的名義召來各位官員的妻子到王府聚會,只要是長得好看的,無一倖免。

後來有一次,李元嬰和朋友聊天時得到一個消息,那就自己手下崔簡的妻子鄭氏長得十分美貌。一聽到有美人,李元嬰不禁眼前一亮,立馬又以王妃的名義邀請鄭氏來王府。等到鄭氏進入王府後,躲在角落裡面的李元嬰一看到其長相貌美,便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喜悅,衝上去就抱住鄭氏。

哪知鄭氏對此早有防備,一看到有人撲了過來,一般大喊一邊拖鞋毆打,還用手指摳李元嬰的臉,結果把李元嬰的臉都給摳破流血,旁邊的隨從一看王爺被打,十分焦急地喊道:“別打了,這是滕王。”

但鄭氏卻反問道:“胡說,滕王怎麼可能是這樣的好色之徒?”鄭氏的喊聲引來了王妃和一眾下人,在這樣的時候,李元嬰也不好做出過分舉動,只得作罷。此事一經傳出,李元嬰便被人嘲笑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還被別人的妻子打破相。



再後來,李元嬰又開始大興土木,他連續幾年對當地百姓橫徵暴斂,然後在當地的贛江之濱,花重金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以供自己享樂,這座樓閣也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然而,令李元嬰沒想到的是,等到閣樓修好之後,他還沒來得及享受,便因為乾的壞事太多,被李治貶到隆州(今四川閬中)去當刺史。

但是,這位李元嬰似乎對於大興土木痴心不改,他來到四面皆山的滁州後,見嘉陵江畔的玉臺山景色優美,便又強搜民財,在玉臺山腰建起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這也就是杜甫詩篇中的閬中滕王閣。

見此,李治算是徹底對他這位小叔叔無語了,所以他也乾脆學他的老爸李世民一樣,對李元嬰採取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此後,李元嬰便一直再閬中待著,日子過得是逍遙自在,日日登山臨水,提酒攜樽,以至於樂而忘歸長安。

再後來,李治死後,武則天繼位,她連續誅殺了很多大唐親王宗室,比如魏徵的女婿霍王李元軌,李世民的兒子紀王和越王等,但對於李元嬰這個整日醉生夢死的王爺,武則天卻懶得殺他,反而對他多有賞賜。於是,這位作惡多端的李元嬰最後竟然稀裡糊塗的善始善終,享年54歲。


我是趙帥鍋


來南昌工作至今也有四五年了,每每親戚朋友來南昌旅遊,我都會盡盡地主之誼,首選肯定是南昌地標“滕王閣”啦,來來回回也去過了許多次,第一次去的時候目標特別明確,就是想看看王勃所描述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究竟是什麼樣的美景?

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贛江西岸高樓聳立,紅谷灘新區蓬勃而起,我的落霞卻再也不見。都說南方的水土適合飛鳥棲息,這幾年工業發展迅速,空氣質量明顯大不如前,霧霾更是常客,我的飛鳥恐怕已經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了,1300多年前王勃看到的美景怕是與我無緣了。後來一個朋友問我說“《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誰啊?”我一時語塞還真答不上來,回到家之後立馬上網查查資料,才終於知道了滕王閣的始末,那麼你們知道滕王閣的由來嗎?

提到滕王閣,大家都知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是江西省南昌市的地標建築,位於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那麼滕王李元嬰又是何許人也?

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是李淵與柳寶林所生,在唐高祖的眾多子嗣中還是比較出名的。李元嬰當然無法與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這幾個隋唐風雲人物相比,他這一生做了太多的風流韻事,但就因為修建了“滕王閣”而流芳百世。

李元嬰在貞觀十三年被封為滕王,食祿滕州(今山東滕州)。李元嬰在歷史風評並不好,他初到山東時,就大肆斂財,驕奢淫逸,搞得當地百姓怨聲載道。後來,唐高宗李治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貶到了蘇州先做了刺史,又轉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在職期間,他仍舊不改惡習,橫徵暴斂,在永徽四年,他又選址贛江之濱,大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氣勢磅礴的空中樓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了。

李元嬰作為皇子龍孫,卻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從小受到宮廷禮教的耳濡目染,對作畫非常精通,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則言李元嬰“亦善畫”,張懷瓘《畫斷》則稱他“工於蛺蝶”。根據唐代詩人王建《宮詞百首》中曾寫到“避暑昭陽不擲盧,井邊含水噴鴉雛;內中數日無呼喚,搨得滕王蛺蝶圖”由此說明《滕王蛺蝶圖》應為李元嬰所畫。

後來李元嬰的繪畫自成一體,他畫過許多幅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百蝶圖》了,並從此在畫壇留下了“滕派蝶畫”的美名。李元嬰在生活作風上遭人詬病無可厚非,但是他對藝術的純粹追求也值得稱讚,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史海浣紗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我想很少有人能夠將它完整的背誦下來,對其文章的內容也是知之甚少,但是這篇文章有一段話我想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段話可謂是傳世名句,為後人爭相傳誦,併為之盛讚有加。



而隨著《滕王閣序》的世代傳誦,“滕王”李元嬰也隨之為眾人知曉,跟隨著《滕王閣序》被後人永世銘記。

李元嬰,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第二十二子,他是李淵退位後的第4年與柳寶林所生,為李淵最小的兒子。貞觀十三年,李元嬰被李世民冊封為滕王,食祿滕州。貞觀十五年,實封800戶,並授金州刺史職。貞觀二十三年,實封千戶。



永徽初年,已成年的李元嬰前往滕州封邑。初到滕州時,李元嬰為了繼續享受京師那般的富貴生活,他就在滕州大興土木,驕奢淫逸,橫徵暴斂,遂引起了當地百姓極大的怨恨,高宗更是親自寫書信告誡他要適可而止,要體恤百姓,《舊唐書.李元嬰列傳》載:

“元嬰頗驕縱逸遊,動作失度,高宗與書誡之曰”

可此時李元嬰並不聽從,他不以為然,反而是越發的驕橫跋扈,最終永徽三年,因民憤越來越大,高宗李治只能是將其調離滕州,讓他前往蘇州任刺史,不久又改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而在洪州都督任上,李元嬰並不知悔改,他依然如同在滕州一樣,驕橫跋扈,大興土木。永徽四年,他又在贛江之濱,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這座樓閣就是後世最為知名的,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而這也就是王勃筆下所寫的那個能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了。



調露元年,高宗李治對其在南昌的所作所為極其不滿,但礙於他是自己的親叔叔,只能是將其調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以示懲戒。但是在這裡,李元嬰依然惡習依舊,據《輿地紀勝》所載,李元嬰一到隆州就以以“衙役卑陋”為名,大修宮殿高樓,稱“閬苑”。他仗著山高皇帝遠,依然按照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腰建起了一處富麗堂皇的行宮,而這就是杜甫詩篇中的閬中滕王閣。



而後李元嬰在隆州“又數犯憲章”,忍無可忍的高宗李治終是給予了他“削邑戶及親事帳內之半”的懲罰,然後將其安置在滁州。但是,李元嬰畢竟是高祖血脈,李氏皇嗣,所以沒過多久,李治就再次啟用他,授壽州刺史,不久又轉隆州刺史。弘道元年,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兼梁州都督。

文明元年,仗著李姓皇嗣的身份,為非作歹,享盡榮華富貴的李元嬰走完了自己執垮的一生,享年54歲。死後,李顯給了自己這位叔父極高的待遇,贈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獻陵(李淵陵寢)。



可以說在為人處事,為政之道上,李元嬰實乃是國之禍根,他於國於民都不是個有用之人,只能說是一無是處。但是他也有著自己的一個優點,那就是繪畫能力超強,很有天賦。李元嬰獨創的“滕派蝶畫”,在中國的工筆繪畫領域裡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澳古說歷史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滕王閣序》中的王勃筆下的滕王是誰呢?



滕王就是李元嬰。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生母柳寶林,唐太宗李世民之弟。 李元嬰從小就受到了宮廷藝術薰陶,在音樂、舞蹈、繪畫上造就非凡。李元嬰的藝術修養也為日後修建滕王閣打下了一定基礎。

據《舊唐書》記載,唐貞觀十三年,李元嬰被封為滕王,食祿山東滕州,年僅九歲。

滕王李元嬰在滕州時,因驕奢淫逸,大興土木 。李世民在無奈之下,只好將他貶到蘇州。

李元嬰只好離開生活十六年的故地滕州,被貶到蘇州刺史,在蘇州短暫停留後,又轉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思念故地滕州在贛江之濱,他廣招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命名為“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

高宗調露元年,高宗李治對他的言行舉止又做了一次警告,將他貶到隆州(今四川閬中)任刺史。到了山高皇帝遠的閬中,

他依然驕奢放縱,並沒把警告放在眼裡。繼續按照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閣樓。

一次,高宗大賞親王,賞給各位親王綵綢五百匹,卻只賞給滕王兩車麻繩。高宗說:滕王錢帛已很多,不需要賞賜,兩車麻繩讓他做穿錢的繩子。這是高宗對他的委婉勸告。

有史家認為,滕王這些行為都是他在皇位爭奪漩渦中採取的“韜晦之計”,使人們認為他對皇權不感興趣,從而躲過了李世民、李治對他的注意,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據《輿地紀勝》記載:他一到閬中,就以“衙役卑陋”為名,大修宮殿高樓,稱“閬苑”,又在閬中玉臺山建玉臺觀和滕王亭。在閬中五年,竟樂而忘歸長安。

閬中的滕王閣與南昌滕王閣一樣,都是由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李元嬰建造的“宴飲歌舞田獵遊玩”的場所。南昌滕王閣由王勃作序而名,閬中滕王閣因杜甫題詩而名。

李元嬰從小生長在帝王之家,受到良好的宗室教育。宮廷王室的藝術薰陶,作為初唐時期的風流王爺,瀟灑倜儻,喜愛音樂、舞蹈、能畫一手好畫。

“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並傳其所畫蛺蝶,或飛或立,姿態翩翩,栩栩如生,世人莫不爭之如寶。”——

《重修滕王閣記》

李元嬰之“滕派蝶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獨創一門,它始創於宮廷,後由宮廷流入民間,並自守一格不失本色。以畫蝶為主,其筆法細緻入微,設色清淡素雅,蝴蝶粉翅翻飛,所繪蝴蝶莫不栩栩如生。畫中不襯托大型花卉,在蝴蝶之外,僅補以點點野草、青苔、散花。其畫面要求達到“雅、素、灑、脫”四大風格。


心恬澹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前的學子們臨近畢業與同窗好友道別時,很多人會在畢業留念冊上寫上這麼兩句,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人們知道了滕王閣,也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然而王勃寫下這首《滕王閣序》時,這位滕王卻不在現場,那麼這位滕王是誰了?

歷史上滕王有好幾個,這是因為被封到山東滕州的王都被稱為滕王,北周的宇文逌是中國歷史上首任滕王,大家可能很奇怪,滕王閣是在江西南昌,怎麼會跟山東的滕王聯繫到一起,這個就要說一下建造滕王閣的滕王了,這位滕王是唐朝的王爺,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弟弟,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李元嬰。

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禪位後所生,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又將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嗣全部殺光,滿身是血的尉遲敬德殺進皇宮到李淵面前時,李淵才知道出了大事,無奈之下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退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淵退位後先是住在太極宮,後來又搬到大安宮,退位後的李淵不再摻合政事,閒的很,生性本就風流的李淵在太極宮和大安宮依然是忙著造人,李元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所生,李元嬰出生的時候李淵65歲,可謂老當益壯,李淵對這個幼子也是特別寵愛,雖然李淵退位沒了實權,給李元嬰良好的教育卻沒啥困難,所以李元嬰在音樂、舞蹈、繪畫上都有一定的造詣,可以說藝術修養還是槓槓滴。

李淵在貞觀九年(635年)過世,這時候李元嬰才5歲,李淵只能把李元嬰託付給李世民了,李世民對這個年幼的弟弟倒是挺照顧,在李元嬰九歲那年,李世民封他為滕王,封地在滕州,這個李元嬰到封地後如脫韁的野馬,年紀小的時候還好,長大成人後就開始禍害老百姓了,為了滿足自己奢華的生活,對老百姓是橫徵暴斂,完全一派紈絝子弟的作風,搞的老百姓是怨聲載道,李元嬰在滕州的時候也是大興土木,滕州在當時也修建了一座滕王閣。

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李治為了警告這位小叔叔,就把他調到了蘇州,當了一名刺史,沒多久轉任為洪州都督,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李元嬰看到贛江風景不錯,加上想念以前自己在滕州時風光的日子,於是在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大興土木修建了滕王閣做為他的別居,李元嬰這個人雖然驕奢淫逸,不過藝術眼光還是挺好的,他所修建的滕王閣選址極好,登閣遠望,視野極為開闊,李元嬰修建這座滕王閣是為了歌舞享樂之用,也沒想到這座他用來享樂用的滕王閣後來會成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這自然要歸功於王勃了,因為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讓江西南昌這座滕王閣名揚天下。


李元嬰被貶到洪州,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吃喝玩樂貪圖享樂,還多次強搶下屬的妻子和民女,品行極為不端,毫無政績可言,李治很生氣,於是再次下旨,把李元嬰貶到了四川閬中當了刺史,李元嬰到了這種偏遠的地方,卻是毫不為意,也不知道是真傻還是假傻,對李治再次警告依然無動於衷,到了閬中後,李元嬰依然惡習不改,仍然過著鋪張浪費的王爺生活,在嘉陵江畔選址,以“衙役卑陋”為名,在玉臺山腰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行宮,這就是四川閬中的滕王閣,李元嬰在閬中過的很愜意,連到長安朝拜都不去了。

李元嬰在山東、江西、四川三個地方都修建了滕王閣,貪圖享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讓老百姓對他是怨聲載道,不過李元嬰卻是得到了善終,李治晚年基本上是武則天在掌政,為了奪取李唐江山,武則天對李唐子弟進行各種迫害,李淵和李世民的子嗣得到善終沒幾個,而李元嬰卻是極少數的一個,或許就是他紈絝子弟作風和毫無政績可言讓他躲過武則天的注意,因而能安然渡過一生,公元684年,55歲的李元嬰病死,死後陪葬獻陵。


歷史紅塵


王勃的《滕王閣詩》中有兩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所謂的閣中帝子,指的就是唐高祖李淵的最小的一個兒子,李元嬰。李元嬰早期的封地在山東滕州,因此被稱為滕王。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將他的封地從山東滕州封到了江西的洪州。李元嬰本人是一位建築家和繪畫家,他自己設計建設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李元嬰作為總設計師,在整個滕王閣的建造和設計上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到了唐太宗時代,滕王由於是高祖的小兒子而不受待見,因此,除了在其封地之外,滕王長期沒有自己的等地。即是他的爵位是滕王,但他的派駐地方卻縷縷搬遷。



李元嬰先是被遷為洪州都督,後又被封為隆州都督,被從江西的南昌遷到了四川的閬中,從一個開闊之地被封到了川北閉塞之地。滕王閣也從江西南昌的贛江邊遷至了閬中的嘉陵江邊。

其實,王勃所寫的滕王閣早在武則天的時代就早已坍塌。後來的滕王閣是在是1989年才重新被修復的。而閬中的滕王閣則從嘉陵江邊被移至了鳳凰山上。



所以,閣中弟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樣的疑問本就是王勃所發出來的,因而,滕王所給洪州就下滕王閣,也成為了南昌城的標誌。


傅斯鴻


位於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寫的一首“滕王閣序”而躋身“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早已名聲在外,可修建滕王閣的滕王何許人也卻知之者甚少,今天我就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滕王閣的修建者滕王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是他的第22子。生於貞觀四年(630年),這一年李淵已經做了四年的太上皇。李元嬰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他於貞觀十三年(639年)被封為滕王,分封在滕州。李元嬰年紀漸長後,在封邑驕奢淫逸、橫徵暴斂、大興土木橫行無忌,成為滕州一霸,幹盡了不少壞事,搞的當地百姓對他是怨聲載道,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都說人具有兩面性,滕王李元嬰一邊幹了許多荒唐不法之事成為眾矢之的,另一邊他卻也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李元嬰恃才傲物,無心政治,終日以詩酒為伴。他精通音律,談的一手好琴,善畫蝴蝶,筆下的蝴蝶栩栩如生,傳世畫作《滕王蛺蝶圖》乃蝴蝶畫中上品。李元嬰對政治毫無興趣,一生醉心於悠遊山水,飲酒做畫,所以,李世民對這個最小的弟弟也是放之任之,只要不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他想幹嘛就幹嘛去。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繼位的高宗對這個皇叔顯然就沒那麼客氣了。李元嬰先是被放到蘇州任刺史,後又轉任洪州(即今江西南昌)都督,不過,他在洪州依然惡習不改,醉心於大興土木大建樓宇。永徽四年(653年),他在贛江左岸的丘崗之上,廣聘天下能工巧匠,修起一座高插雲天,壯麗恢宏的閣樓,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此閣樓是當時洪州的最高建築,登樓視野開闊,可賞盡贛江兩岸的千里風光。李元嬰把這裡辦成自己的私人會所,經常在閣中與四方的文人墨客們高談闊論,飲酒作賦。




調露元年(679年),李元嬰再一次被貶到偏遠的隆州(今四川閬中)任刺史,他在隆州依然不改初衷,廣羅蜀中能工巧匠,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模仿長安宮殿樣式修建起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這就是杜甫筆下的閬中滕王閣。加上洪州滕王閣和滕州滕王閣,李元嬰在被下放地方的十幾年裡竟建起了三座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閣樓,而名氣流傳到今天的,就只剩下了南昌滕王閣。


唐高宗調露四年(684年),一生瀟遊自在,荒唐之至,大部分人生都在地方度過的滕王李元嬰病逝於隆州。


大國布衣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滕州故為滕王。

李元嬰生年不祥。從其受封為王的時間等因素來判斷,他的出生,應比他的晚輩唐高宗李治還要晚些許年。唐高宗李治早在貞觀五年即被封為晉王,而李元嬰則是“貞觀十三年始王”。雖不能以封王時間作為判斷年齡的絕對依據,但最起碼貞觀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21歲初踐皇祚時,作為皇上的叔叔,小王爺李元嬰應該還只是個未成年的半大孩子,這一點,從高宗即位之初寫給這位王叔的勸喻書誡指責他用彈弓射人等細節中,也不難得到印證。

皇子被稱為“龍子”,一生下來就註定與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有別天壤。李元嬰很小就受封為滕王,享受著封邑(今山東滕州一帶)八百戶農家的供養,並被授官為金州(今陝西安康一帶)刺史。關於他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正史中以《舊唐書?滕王李元嬰列傳》所載的高宗訓喻記述較詳。在這篇書誡中,提到李元嬰也曾“幼聞《詩》、《禮》,夙承義訓”,受過系統和良好的儒家經典教育,並且從唐高祖起,三代皇帝都期冀他能“孜孜無怠”地讀聖賢之書,逐漸養成良好的品德。但李元嬰卻屢屢“不遵軌轍,逾越典章”,糾合自己王府中的眾多府僚,一起欣賞舞樂雜技,無視城禁制度,經常夜開大門。當時,正值唐太宗駕崩之後的居喪期間,滕王李元嬰頻頻以歌舞為樂,不僅影響很壞,也嚴重違反了禮規。

為了加強管束,在當年官吏考核中,高宗給他的這位小叔叔定了個“下上”的考評成績,期待他以此為恥,有所長進。其後,李元嬰年紀稍長,遷任蘇州刺史,隨即又轉任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嬰一到洪州府(今江西南昌一帶),便建了那座在當時不算什麼,後世卻成為重要歷史文化古蹟的滕王閣。據滕王閣有關考證資料,李元嬰當初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裡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娛樂之地。如此看來,李元嬰喜愛聲色犬馬的習氣仍是未改,只是這時山高皇帝遠,沒人管他了而已。李元嬰擔任洪州都督期間,又新添了一個更加惡劣的“愛好”,那就是欺男霸女。

這些傳說可見於唐史。回過束我們還是說說王勃寫序的故事。

品讀唐代詩人王勃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筆者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唐代文學家韓愈先生曾情不自禁地稱讚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筆者既為王勃英年早逝而嘆惋,更為王勃才華超人而歎服。

一篇古文,一首古詩,一座美輪美奐的建築,給筆者一種優美的文學薰陶,美妙的文學享受,美好的心靈陶冶。

王勃因滕王閣序而名動天下,滕王閣因王勃而聲名遠揚,真可謂相得益彰,雙璧同輝。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這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一提起"滕王閣",人們很自然地想起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其實“滕王閣”不止江西南昌有,四川閬中也有一座“滕王閣”,而這兩處的“滕王閣”都淵源於山東滕州。那為何在中華大地上會出現一字不差的兩座飛簷翹翹、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呢?贛蜀“滕王閣”之名源於古滕,為何兩座“滕王閣”歷經千餘載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而李元嬰的原始詔封地古滕國(今山東滕州)多少年來卻鮮為人知呢?主要是因為,南昌、閬中的“滕王閣”皆成名於詩文。

滕始於黃帝,因境內泉水“騰湧”而得名。公元1182年金置滕陽州,1184年改為滕州,這是“滕州”名字最早的起源,距今已經走過835年的歷史滄桑。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 (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而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且成為永世的經典。這正如孫希敏《滕王閣》詩所言:滕王原封在滕州,調往南昌幾度秋。名閣建成四海慕,王勃題詩千古流。勝景靈氣何處來?物華天寶置上頭。高閣若臨荊河建,人傑地靈鳳凰遊。

其實,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唐眾徽四年(公元653年),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刺史時營建,距今已有1364年曆史。閣以其封號命名。這裡的“滕王閣”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其建築瑰麗絕特,臨江高崎,突兀凌霄。原閣規模宏大,閣高九丈,東西長有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共三層。南北各築一亭,南曰:“壓江”、北曰“挹翠”。後又增建“迎恩亭”,為接恩詔拜御賜之所。唐上元二年(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都督在此大宴賓客。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當眾揮毫書寫《滕王閣序》,詩文並茂,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嗣後,歷代文人學士均為它吟詩揮毫,描繪瀉染,使滕王閣1300多年來,名揚中外,載譽古今。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而王勃為四傑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王勃6歲時就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9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10卷以糾正其錯。16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3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3年(676年)8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時年26歲,可謂英年早逝。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文學成就主要是駢文,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據《唐摭言》記載: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王勃也參加宴會。閻都督之所以此次宴客,其實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之才學。都督讓其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意欲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在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其實大家也知道都督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20多歲的青年晚輩,竟然不推辭,隨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了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都督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雖然,《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許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據傳說,這裡還有一字值千金的故事:傳說,唐朝文學家王勃到南昌,趕上都督閻伯輿的宴會,一氣呵成《滕王閣序》。最後寫了首序詩《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最後一句空了一個字不寫,將序文呈上就上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這裡,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獨”字,督閻伯嶼覺得不對,派人去追回王勃,請他補上。派去的人趕到驛館,王勃的隨從對來人說:“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隨便寫了。”督閻伯嶼知道後,說道:“人才難得”,便包好千兩銀子,親自率領文人們到驛館來見王勃。

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地問:“我不是把字都寫全了嗎?”大家都說:“那裡是個空kòng字呀!”王勃說:“對呀!是‘空’kōng字,“檻外長江空自流”嘛!”大家聽了都連稱:“絕妙!奇才!”

這首《滕王閣詩》產生於唐詩的早期,看似是一首律詩,其實仔細看就會發現,合轍押韻以及平仄並不是完全符合的,但這並不妨礙這首詩地位和水平。跨越時空,從多個維度對滕王閣這首詩進行吟詠,筆之所至,情之所至,筆意縱橫,氣度高遠。

這篇古文,就是留下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序》。

這首五律,就是有他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然而天妒英才,這個少年就負有才名的詩人,26歲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但慶幸的是,他的才華都留在了世上。尤其是他的《滕王閣序》,四六句駢文用得非常純熟,而且其中的成語、典故數不勝數,可謂才氣逼人。同時,通篇古文用詞繁複,極盡華麗秀美,由此可見王勃的超人才氣。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流傳後世兩千年不見衰落,而其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早已幻化成多個成語,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