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不是稱長江為母親河?

用戶熱愛祖國的中國人


“母親”的含義除了是親屬關係的稱謂以外,也多用來比喻養育人、孕育人的事物形象,而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千千萬萬華夏兒女,作為華夏兒女之所以稱之為“母親河”是一種歌頌。華夏民族最早其實是漢民族的別稱,漢族祖先逐水而居,而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四季更替明朗,地勢平坦,孕育的中原部落最多,先後誕生過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著名的三皇五帝皆是誕生於中原,隨著中原文明逐步完善強大,合併了四方諸多文化,形成了全新的中原文明,但整體還是以中原文明為核心,而中原文明最核心區域就位於黃河兩岸。
當前我們所說的黃河文明主要是指以河南為中心的大中原區域,也就是黃河兩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除了黃河文明,周邊也有很多不同的文明誕生,但是除了黃河文明以外,其他文明要麼發展中斷,要麼逐步衰落,只有黃河文明一如既往地提升至高層次,從部落到城池,從農業到手工業,從野蠻到文明,再到當前的工業,皆出自黃河文明,所以歌頌為“母親”當之無愧。
俗話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一半在河南,或許在封建文化鼎盛時期,很多朝代的國都也設立在了長安、燕京、建康、臨安等城邦,但是早期朝代設立國都次數最多的城市基本都處在河南黃河兩岸,洛陽、安陽、開封都是著名的古都。而同時期的長江流域,因為山川連綿,交通相對閉塞,不利於部落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後期也都逐步融入了黃河文明。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在中國人的心中,黃河和長江被稱為母親河那是因為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全長約5464公里,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自西向東流經9個省(自治區),而長江全長約6300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世界大河中位於第三位,為中國所獨有。

其實每個人所居住的城市也有河流,有的是長江的支流,如漢江,河長1577公里,在歷史上佔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漢江流經陝西、湖北省,也常被武漢人稱為母親河。

松花江,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是吉林人的母親河;

雅魯藏布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是西藏人的母親河;

珠江,又名粵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繫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全長2320千米,是廣東人的母親河。

總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從小喝著什麼河的水長大,它就是你的母親河!




科科和科哥


的確是這樣,最簡單的例子:

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決定了西安從商周起只有三千年歷史。 上下五千年,四川有三星堆,浙江河姆渡遺址7000年,陝西7000年以上的遺址一個也找不到。

如果從猿人角度,陝西藍田猿人的歷史,又比不上雲南元謀縣。

一、傳說角度。

1、有巢氏(湖南九嶷山,貢獻造房)

2、燧人氏(河南商丘,貢獻人工取火)弇茲氏(甘肅祁連山,稱“玄女”或者“素女”,貢獻結繩之法,一說弇茲即月氏)

3、華胥氏(陝西藍田,稱“人祖”,貢獻不詳);

4、伏羲女媧(甘肅隴西成紀,定都睢陽,貢獻統一各部族,制“龍”圖騰、八卦,人首蛇身謂之“道”);

5、有熊氏(黃帝,河南新鄭,貢獻弓箭等)、神農氏(炎帝,湖北神農架,貢獻醫藥)。

二、遺址排名角度(不完全統計):

南越國遺址:廣東廣州市(越秀區),2000年曆史。

三星堆遺址:四川廣漢市,3000-5000年曆史。

半坡遺址:陝西西安市,6000-6700年曆史。

三座店石城遺址:內蒙赤峰市,3600-4000年曆史。

紅山遺址:內蒙赤峰市,5000-6700年曆史。

良渚遺址:浙江杭州市,4000-5300年曆史。

田螺山遺址:浙江餘姚市,6000-6500年曆史;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市,5000-7000年曆史。

太陽人遺址:重慶三峽,7000年曆史。

仰韶遺址:河南三門峽澠池縣城,6000-7000年曆史。

裴李崗遺址:河南鄭州新鄭縣城,6900-7500年曆史。

馬家窯遺址:甘肅定西臨洮縣城,4000-5000年曆史。

大地灣遺址:甘肅天水秦安縣城,5000年-8000年曆史。

不難看出,排名靠前的省份分別是:河南、甘肅、浙江、四川(重慶),該數據與我國黃河長江的走向也是一致的。

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西安連前五都進不了。


用戶67724358697


中華大地的主體文明是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產生在黃河流域。

華夏的華是【華陰】(今陝西華陰),夏是指【夏陽】(今陝西韓城),華陰和夏陽都位於黃河的一級支流渭流流域,因些稱黃河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




開眼看中外


四瀆之宗:黃河!毛主席尊黃河: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中華民族!!!


華山蟒1


同樣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同樣都哺育了華夏兒女,為什麼黃河一直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長江母親河的說法就相對弱呢?比如,《黃河大合唱》,它將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歷史和中華兒女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激發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作為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它一直被傳頌至今,每當重大紀念日、重要節點,《黃河大合唱》總會被唱響。而“長江”為什麼相對就弱了一些呢?這是因為,黃河流域的考古工作開展的比較早,其考古出土的大量歷史遺物奠定了“黃河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源頭、搖籃”的事實與地位,因此,“黃河母親河”的概念經過長期的傳播已深入人心。當“三星堆”等長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時候,黃河母親河的概念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儘管,長江母親河的資歷一點都不遜於黃河,但因為人們習慣的原因,長江母親河的稱謂相對黃河母親河還是弱了一些。曾有人提議:既然黃河、長江都哺育了中華民族,而黃河被稱為母親河,那長江就叫作“父親河”吧。嘿嘿,說歸說,提歸提,“長江父親河”的說法最終還是沒能流傳起來。


讀書是福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兩個方面。

1.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並在這裡發揚壯大成世界大文明。

2.地理上,黃河一手締造了整個華北大平原,是黃河用幾百萬年的時間填平了百萬平方公里的古渤海,填出了整個華北大平原。

截止目前填海還在繼續,華北平原地殼一直在沉降,渤海沉降更快,如果沒有黃河撐著,整個華北早晚還得變成一片汪洋大海。




用戶77031285765


眾所周知,長江,黃河是我國重要的兩條河流,有一首著名歌曲《我的中國心》就淋漓盡致的表達了,這兩條河流在中華兒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這兩條河流孕育了中華文化,但是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我們一般都稱黃河為母親河,而不是長江呢?這中間是有什麼樣的淵源呢?

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流,亞洲第一長河,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它流經了我國11個省,流域面積十分廣,最終注入東海。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了9個省,最後注入了渤海,河流從地圖上很好分辨,黃河呈現一個幾字型,黃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大河。兩條河流各有千秋,但是為什麼大都稱黃河為母親河呢?我們從歷史,文化等方面一起來了解下。

為何把黃河譽為是母親河,是有原因的。一,早在遠古時期,黃河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早期的黃河流域,氣候好,植被茂盛,景色宜人,人們生活,繁衍都在黃河流域。並且,在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都在黃河流域,所以該流域也被譽為是我國中華民族的搖籃。

從夏商周-春秋戰國,乃至到隋唐北宋等強大的統一王朝,他們的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而且在同期歷史資料典籍裡對黃河的記載數不勝數,但是對長江流域的記載卻很少,所以相對而言,人們對黃河認知會更多。像四大發明都是產生於黃河流域,北宋之後,全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

大概公元前4000年,黃河流域開始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黃帝取得了勝利形成了“華夏族”,後人都以黃帝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們都把黃河流域認作時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黃河流域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其實,無論時長江還是黃河,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同樣都是很重要的,都是我們應當去保護的。





子乾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基於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歷史不能假設。換句話說,從中華文明的角度,無論承認與否,黃河的確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一個事實: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儘管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了滿天星斗說法,指出了我國文明的多個地方分化的說法,簡單地說如下:

我國數以千計的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一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黃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區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山東、蘇北、豫東地區的文化,其突出特點是不同於仰韶文化紅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鄰地區,其代表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四是長江下游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區,從江西的鄱陽湖到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六是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和甘肅的大河灣文化。
但是,無論如何的滿天星斗,都無法掩蓋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中華文明是以黃河文明為主線的。
這條主線非常的明確,從史前文明到後來的王朝時代,首都核心區基本上是圍繞著黃河流域進行的。
比如堯都平陽 舜都蒲坂 禹都安邑,這是指河東,也就是山西。夏朝到商朝在河南,周朝源於陝西,盛於河南。之後的秦漢是陝西河南為中心,這一切持續,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出現了永嘉南渡為代表的南遷行為。

為什麼會出現黃河核心區域?

說到這個事情,其實因素有很多,大體上有兩大類

1,黃河區域在農業時代更適合文明

2,長江流域在早期不適合文明

第一個因素很明確,一方面,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也就是1萬年左右,黃河流域總體的環境更加適合人類生存,尤其是農業的發展。一方面中國人馴化出了不遜於小麥的粟黍,成為中國人的主糧,另一方面,通過東西方交流,小麥也從北方進入中國北方,所以北方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誕生文明。

第二個因素很多人可能不太相信,但是這的確事實上,就是南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不適合人類生存,這可能和南方的氣候環境有關,高降水量和炎熱帶來了嚴重的微生物問題(古代人也稱之為瘴氣)導致人類生存困難,而南方地形太過分割也導致了當地大量的人口難以形成連成區域的活動。

比如三國時期,北方已經極度繁華,而南方區域,位於江東的孫吳王朝還要和百越作戰,而云貴等地還存在著大量的佔山為王的民族,比如傳說中的孟獲部落等。


此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江流域的水患,比如曾經高度發達的河姆渡文明,本來可以成長為媲美與黃河流域文明的地方,結果最後被水患徹底毀掉了。


當然了,以上這種理論是基於結果的解釋,畢竟歷史上太多的偶然存在。


李雷博士


關於華夏文明的產生,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即從“滿天星斗”到“月朗星稀”。

所謂“滿天星斗”就是說,我國新石器時代和文明之源遍佈全國各地,從東北的遼河流域到華南的珠江流域都有發現。比如東北的紅山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龍山文化等等。


但最終,首先走進“文明”時代的是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這便是“月朗星稀”。

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是“月”,此前的各個新石器文化均為“星”,月出而星稀,從此華夏文明成為中國古文明的主流和代表,我覺得也可以稱之為“萬劍歸宗”。

因此,從文明的角度來說,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從黃河中下游一隅之地走來,歷四千年文明變遷最終演變為今天的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這便是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原因所在。

長江,不可否認在華夏文明歷史上的作用也極大,尤其是承載了數次的華夏衣冠南渡。人類的許多古文明都在遊牧民族的衝擊下消亡了,但華夏文明的載體始終不曾中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同時具有兩大河流――黃河與長江,當災難到來之時可以有路可退。

當北方黃河流域受遊牧民族衝擊之時,若非長江流域的存在,若非秦始皇南征百越統一了整個長城以內的中國,華夏文明很可能和其它文明一樣沒有緩衝和立足之地,遑論同化遊牧民族!


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這三次華夏的衣冠南渡,最終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取代了黃河流域成為華夏文明的重心所在。

從宋朝開始,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至今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