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之前我們介紹了周公謹的“篆之三害、刀之六害”,實際上這是對其關於印章的品格說的一種補充,也是為印章的批評論提供了具體的標準。明代印論中的關於印章品格說,特別是審美標準,大多是以這種方式出現的。今天我們來看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

沈野的《印談》中便有“五要、四病”:

有五要:蒼、拙、圓、勁、脫。有四病:嫩、巧、滯、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態飛動。

這裡我們要多說一句,很多時候,我們看古代的印論,又或者是藝術類的論著,很多的評價標準都是相當抽象的。這裡我們看到的“五要、四病”亦是如此,看似有標準,但是又無具體之標準,且其時的蒼、拙、圓、勁等與今日所言又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在欣賞印譜之時,應配合當時的印論來理解其時的印章的審美標準,讀印論之時,亦可以從同時代的印譜中來理解這些審美標準。

例如“拙”,明代的含義與清代浙派興起之後,其標準就是有差距的,明代很多以拙取勝的印章,當大家見過浙派的古拙之後,其含義就有所偏差。我們來看幾方沈野傳世的印作: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觀沈野的印作,我們可以看到其主要的篆刻作品是以摹漢印類的作品為主,那麼其中的“蒼、拙、圓、勁、脫”與如今說的篆刻中的是有所不同的。

沈野的標準,究其核心乃是崇尚自然天趣,而反對雕琢、矯飾。尤其是其“五要”的“脫”,此一字是點睛之筆,其中既有灑脫之意,現在理解又有承古出新之意,所以最後才會言道:“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態飛動”。這裡的“骨格”並沒有打錯,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風骨與格調之合稱,但是細細品讀,“骨”、“格”兩字又有很多引申的含義,文字越簡單,含義有時卻更加深遠。我們之前介紹過沈野的印論是以“自然天趣說”為題的,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品評標準與本身審美原則的一種柔和,也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印論,便有什麼樣的批評論,或者說品評觀。而這種抽象至極的言辭,我們後世印人具體把握之時,也只能以“悟”來解了,因為每人的學養不同,見識不同,那麼即使有具體的標準詞語,但是個人理解亦是不同。仍以“拙”為例,如果你初學印章,看到明代一些名家之作,再看到沈野所言的“拙”,那麼你會有一種理解。但是如果你初學印章,以浙派入門,再看到明代一些名家之作,結合沈野的“拙”,就會有所疑惑。還是建議應該系統一些,結合同時代的橫向比較與先後的縱向比較。否則,看古代印論,特別是品評標準之時,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而錯過了其共通的一些審美內涵。

沈野所言的“拙”是一種反對雕琢、矯飾,而浙派的“拙”,其中更有丁敬的寫意,蔣仁的大巧若拙……同樣是“拙”之一字,卻有不同的解釋與含義,更有遞進的傳承與發展。

我們再來看看晚明的朱簡的《印經》中的品評標準,作為一位敢於推陳出新的篆刻家,又是對印學作出巨大貢獻的理論家,朱簡著有《印章要論》、《印品》、《印書》、《集漢摹印字》、《印經》等著作,並有《修能印譜》傳世。其批評標準較之沈野要具體一些,不僅僅是以抽象的概念來判斷印作的優劣,而是深入到技法之中,這一點與周公謹“印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學無淵源,偏旁湊合,篆病也;不知運筆,依樣描補,筆病也;轉折峭露,輕重失宜,刀病也;專工乏趣,放浪脫形,章病也;心手相乖,因便苟完,意病也。

看過我們之前介紹朱簡的文章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朱簡於印章擇字的觀點,也知道其所闡發的“筆意表現論”,並有完全以筆意表現論為批評原理的神、妙、能、逸印品說,因此結合起來我們很容易理解其批評標準的內涵。印論、印品、批評標準結合成其完整的印章美學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其印論和批評論的框架由篆法、筆法、刀法、章法構成,可謂十分全面,再加上筆意這一概念,作為其批評框架的核心。這與如今的主流的篆刻學習書籍的美學觀是很接近的,從這點亦可以看出朱簡的印論對印章藝術核心的準確把握。我們來看幾方朱簡傳世的印作: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印談》、《印經》、《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評標準

朱簡的印作,其中的“筆意”體現,其中的承古創新,都是值得學習的,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沈野和朱簡的印作,那麼其中的風格和各自對印章藝術理解的迥異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我們在品評之中,亦要結合各自的審美內涵,從承古的角度,既明代很長時間以漢印為宗,以摹漢印風格為主流,從沈野的作品中可見一斑,而從朱簡的印作中,我們既看到了對漢印的傳承,對古意的傳承,亦看到其作品的多樣性,這裡首先要理解其對漢印的傳承的體現,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創新的價值。

這裡我們再提一下《印學正源》中的批評標準,此書作者失考,約成書於明代末年。書中有“八要”、“五妙”、“七病”、“八俗”等品格之說,其批評標準是許多印論家觀點的綜合,這裡最大的特點,是將批評的標準與批評的原理糅合在一起,這也是古代印章批評的典型特色。

八要:

篆固有體,而丰神意趣,變幻流動,俱在落墨之時。一要性情逸,二要法師古,三要筆勢健,四要疏密勻,五要輕重得宜,六要轉折有法,七要文雅,八要自然。

五妙:

一曰停妥,二曰流動,三曰典雅,四曰丰神,五曰古樸。

停妥者,然其使人不可移動,字字著實,筆筆妥帖,安如磐石,穩如泰山。

流動者,然其圓活變動,莫有拘泥定執渾融之態。勢若行雲流水、奔馬放鵰之狀。

典雅者,然其不可醜俗,體度暢快,如山林野叟、閬苑神仙,氣爽神清,便有一段可愛。

丰神者,然其輝映閃爍,骨格疏朗,若美人之手姿,古器之青綠,不能及其妙處。

古樸者,燃氣文有豐滿充足之意,體法莊嚴,若商彝周鼎,自是高古氣象。

我們看到這裡的品評標準,幾乎是審美趣味的疊加,又以出色的筆墨,各種比興、對比、借喻的手法,以文學的色彩來使人清晰的感受印章之美,也揭示了明朝的審美品評的特色。我們之所以說這部作者已不可考的《印學正源》是諸多印學家印論觀點的綜合,是我們這裡沒有看到明確的具個人特色的印論核心,更多的是以一種文學化的語言來將這時代較為重要的印論做了整合。上述的“八要”、“五妙”更多的是抽象的、文學化的論述,我們再看看《印學正源》中更具體法度標準的論述。

三難:

配合難,字畫雖有限,變化無窮,最難在於妥貼得當。體度難,篆雖同,款識各異,最難於氣象。刀法難,刀式雖同,運量不一,最難於古雅丰神。

結合其上的“八要”、“五妙”我們可以看出,“五妙”中的“停妥”乃是章法的審美標準,“流動”是篆法的審美標準,而“典雅”、“丰神”、“古樸”則要依靠刀法的“運量不一”去完成,因此亦是檢驗“刀法”美的標準。“八要”、“五妙”、“三難”既是其印論的核心審美觀點,亦是其印章批評的框架,那麼具體批評的是印章中的那些弊病呢,則要看看《印學正源》的“七病八俗”:

文多曲疊,牽強穿鑿,肥失龐腫,瘦犯偏枯,首尾不一,轉折無情,輕重無法。(此為七病)

腰子樣,葫蘆樣,棋子樣,天圓地方樣,銀錠樣,三角雙邊樣,內方外圓樣。雜忌:邪氣、穢濁、散亂、生硬、細碎、聳肩。(此為八俗)

“七病八俗”和“八要五妙”在正反、雅俗中形成對比,既包括了內容美的方面,又強調了形式美感上的雅俗之別。正反兩面的鮮明對比,雖然未在“七病八俗”的反面參照上深入解析,但是僅從設立反面參考系來說,比之周公謹和朱簡的批評框架更加全面一些,比之沈野的“五要、四病”過分抽象的表述,則更加的具體豐富。以此可見《印學正源》雖然作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其學養與文字功底,及對印章的論述都是值得稱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