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之前我们介绍了周公谨的“篆之三害、刀之六害”,实际上这是对其关于印章的品格说的一种补充,也是为印章的批评论提供了具体的标准。明代印论中的关于印章品格说,特别是审美标准,大多是以这种方式出现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

沈野的《印谈》中便有“五要、四病”:

有五要:苍、拙、圆、劲、脱。有四病:嫩、巧、滞、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态飞动。

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很多时候,我们看古代的印论,又或者是艺术类的论著,很多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当抽象的。这里我们看到的“五要、四病”亦是如此,看似有标准,但是又无具体之标准,且其时的苍、拙、圆、劲等与今日所言又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欣赏印谱之时,应配合当时的印论来理解其时的印章的审美标准,读印论之时,亦可以从同时代的印谱中来理解这些审美标准。

例如“拙”,明代的含义与清代浙派兴起之后,其标准就是有差距的,明代很多以拙取胜的印章,当大家见过浙派的古拙之后,其含义就有所偏差。我们来看几方沈野传世的印作: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观沈野的印作,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的篆刻作品是以摹汉印类的作品为主,那么其中的“苍、拙、圆、劲、脱”与如今说的篆刻中的是有所不同的。

沈野的标准,究其核心乃是崇尚自然天趣,而反对雕琢、矫饰。尤其是其“五要”的“脱”,此一字是点睛之笔,其中既有洒脱之意,现在理解又有承古出新之意,所以最后才会言道:“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态飞动”。这里的“骨格”并没有打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风骨与格调之合称,但是细细品读,“骨”、“格”两字又有很多引申的含义,文字越简单,含义有时却更加深远。我们之前介绍过沈野的印论是以“自然天趣说”为题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品评标准与本身审美原则的一种柔和,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印论,便有什么样的批评论,或者说品评观。而这种抽象至极的言辞,我们后世印人具体把握之时,也只能以“悟”来解了,因为每人的学养不同,见识不同,那么即使有具体的标准词语,但是个人理解亦是不同。仍以“拙”为例,如果你初学印章,看到明代一些名家之作,再看到沈野所言的“拙”,那么你会有一种理解。但是如果你初学印章,以浙派入门,再看到明代一些名家之作,结合沈野的“拙”,就会有所疑惑。还是建议应该系统一些,结合同时代的横向比较与先后的纵向比较。否则,看古代印论,特别是品评标准之时,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错过了其共通的一些审美内涵。

沈野所言的“拙”是一种反对雕琢、矫饰,而浙派的“拙”,其中更有丁敬的写意,蒋仁的大巧若拙……同样是“拙”之一字,却有不同的解释与含义,更有递进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再来看看晚明的朱简的《印经》中的品评标准,作为一位敢于推陈出新的篆刻家,又是对印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理论家,朱简著有《印章要论》、《印品》、《印书》、《集汉摹印字》、《印经》等著作,并有《修能印谱》传世。其批评标准较之沈野要具体一些,不仅仅是以抽象的概念来判断印作的优劣,而是深入到技法之中,这一点与周公谨“印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运笔,依样描补,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刀病也;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章病也;心手相乖,因便苟完,意病也。

看过我们之前介绍朱简的文章的朋友,或许还记得朱简于印章择字的观点,也知道其所阐发的“笔意表现论”,并有完全以笔意表现论为批评原理的神、妙、能、逸印品说,因此结合起来我们很容易理解其批评标准的内涵。印论、印品、批评标准结合成其完整的印章美学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其印论和批评论的框架由篆法、笔法、刀法、章法构成,可谓十分全面,再加上笔意这一概念,作为其批评框架的核心。这与如今的主流的篆刻学习书籍的美学观是很接近的,从这点亦可以看出朱简的印论对印章艺术核心的准确把握。我们来看几方朱简传世的印作: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印谈》、《印经》、《印章正源》中的印章品评标准

朱简的印作,其中的“笔意”体现,其中的承古创新,都是值得学习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沈野和朱简的印作,那么其中的风格和各自对印章艺术理解的迥异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在品评之中,亦要结合各自的审美内涵,从承古的角度,既明代很长时间以汉印为宗,以摹汉印风格为主流,从沈野的作品中可见一斑,而从朱简的印作中,我们既看到了对汉印的传承,对古意的传承,亦看到其作品的多样性,这里首先要理解其对汉印的传承的体现,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创新的价值。

这里我们再提一下《印学正源》中的批评标准,此书作者失考,约成书于明代末年。书中有“八要”、“五妙”、“七病”、“八俗”等品格之说,其批评标准是许多印论家观点的综合,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将批评的标准与批评的原理糅合在一起,这也是古代印章批评的典型特色。

八要:

篆固有体,而丰神意趣,变幻流动,俱在落墨之时。一要性情逸,二要法师古,三要笔势健,四要疏密匀,五要轻重得宜,六要转折有法,七要文雅,八要自然。

五妙:

一曰停妥,二曰流动,三曰典雅,四曰丰神,五曰古朴。

停妥者,然其使人不可移动,字字着实,笔笔妥帖,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流动者,然其圆活变动,莫有拘泥定执浑融之态。势若行云流水、奔马放鵰之状。

典雅者,然其不可丑俗,体度畅快,如山林野叟、阆苑神仙,气爽神清,便有一段可爱。

丰神者,然其辉映闪烁,骨格疏朗,若美人之手姿,古器之青绿,不能及其妙处。

古朴者,燃气文有丰满充足之意,体法庄严,若商彝周鼎,自是高古气象。

我们看到这里的品评标准,几乎是审美趣味的叠加,又以出色的笔墨,各种比兴、对比、借喻的手法,以文学的色彩来使人清晰的感受印章之美,也揭示了明朝的审美品评的特色。我们之所以说这部作者已不可考的《印学正源》是诸多印学家印论观点的综合,是我们这里没有看到明确的具个人特色的印论核心,更多的是以一种文学化的语言来将这时代较为重要的印论做了整合。上述的“八要”、“五妙”更多的是抽象的、文学化的论述,我们再看看《印学正源》中更具体法度标准的论述。

三难:

配合难,字画虽有限,变化无穷,最难在于妥贴得当。体度难,篆虽同,款识各异,最难于气象。刀法难,刀式虽同,运量不一,最难于古雅丰神。

结合其上的“八要”、“五妙”我们可以看出,“五妙”中的“停妥”乃是章法的审美标准,“流动”是篆法的审美标准,而“典雅”、“丰神”、“古朴”则要依靠刀法的“运量不一”去完成,因此亦是检验“刀法”美的标准。“八要”、“五妙”、“三难”既是其印论的核心审美观点,亦是其印章批评的框架,那么具体批评的是印章中的那些弊病呢,则要看看《印学正源》的“七病八俗”:

文多曲叠,牵强穿凿,肥失庞肿,瘦犯偏枯,首尾不一,转折无情,轻重无法。(此为七病)

腰子样,葫芦样,棋子样,天圆地方样,银锭样,三角双边样,内方外圆样。杂忌:邪气、秽浊、散乱、生硬、细碎、耸肩。(此为八俗)

“七病八俗”和“八要五妙”在正反、雅俗中形成对比,既包括了内容美的方面,又强调了形式美感上的雅俗之别。正反两面的鲜明对比,虽然未在“七病八俗”的反面参照上深入解析,但是仅从设立反面参考系来说,比之周公谨和朱简的批评框架更加全面一些,比之沈野的“五要、四病”过分抽象的表述,则更加的具体丰富。以此可见《印学正源》虽然作者已经不可考,但是其学养与文字功底,及对印章的论述都是值得称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