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橫掃蒙古進攻北京,準噶爾兵力強大,為何在康熙面前會一敗塗地?

mhj780916


其實,噶爾丹所領導的蒙古準噶爾部能夠迅速的崛起與發展壯大,並且成為大清王朝的心腹大患,是有著非常大的偶然性因素的。

康熙九年(1670年),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也就是噶爾丹的哥哥僧格被人暗殺,準噶爾部迅速陷入分裂之中。就在準噶爾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噶爾丹站了出來迅速重新統一了準噶爾部,並掌握了統治權。此時的康熙在前一年,也就是康熙八年(1669年)剛剛智擒鰲拜,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皇帝舉全國之力進行了平叛,最終經過八年的努力,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徹底平定了“三藩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康熙在平定完“三藩之亂”後,決定著手解決臺灣問題,經過兩年的反覆談談打打,最終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軍攻佔臺灣,迫使盤踞在臺灣多年的鄭氏集團投降。而在康熙與吳三貴、臺灣鄭氏集團等人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噶爾丹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打敗了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確立了準噶爾在漠西蒙古四部的領導地位,就此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揮師南疆,橫掃由維吾爾人建立的葉爾羌汗國,至此,噶爾丹統一了整個新疆地區。

解決了南方的問題之後,康熙又開始著手解決東北的問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成功打退了俄國侵略者,並且經過漫長的談判,終於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與沙皇俄國簽署了《尼布楚條約》。然而此時的噶爾丹已經吞併這整個漠北蒙古,勢力發展到了頂峰,並且打到了康熙皇帝的家門口來了;而在中國東北失敗的俄國人,也將噶爾丹作為了其利益的代言人加以扶持。

就是趁著康熙皇帝和整個大清王朝無暇顧及的時候,噶爾丹和他的準噶爾汗國已經從偏安一隅的蒙古部落,發展成為了一個坐擁半個中國領土的龐然大物,並且直接威脅到了整個大清王朝,這樣的結果是康熙所沒有想到的,也是具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的。


在與康熙的決戰前,準噶爾內部分裂,噶爾丹後院起火,極大的削弱了噶爾丹的實力。

就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征服了漠北蒙古的時候,噶爾丹軍中謠言四起,都說他的侄子們,也就是噶爾丹的哥哥、前任準噶爾大汗僧格的兒子策妄阿拉布坦等人,企圖分裂準噶爾部以謀求自立。

聽聞這一消息的噶爾丹,馬上率領兩千兵馬,疾馳回了準噶爾部,殺掉了索諾木阿拉布坦,並且對策妄阿拉布坦進行了嚴酷的迫害,更是迫使策妄阿拉布坦的妻子改嫁自己。

這一舉動徹底逼反了策妄阿拉布坦,同時也招致了眾多僧格舊部的極大不滿,於是策妄阿拉布坦短時間迅速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一舉打敗了噶爾丹所率領的兩千人的部隊,就此與噶爾丹分庭抗爭。

不僅如此,策妄阿拉布坦還趁機主動聯絡大清王朝,成為噶爾丹背後的掣肘,不斷進攻騷擾著噶爾丹的後方。而就在噶爾丹重新回到漠北蒙古同康熙進行決戰的時候,策妄阿拉布坦率兵一舉橫掃噶爾丹的後院老巢, “盡收噶爾丹之妻子人民而去”。

策妄阿拉布坦背叛了噶爾丹並且分裂了準噶爾,也使得噶爾丹被困死在了漠北蒙古,與康熙的決戰也就變為了背水一戰,同時極大的削弱和牽制了噶爾丹的勢力。


康熙歷經三次御駕親征,最終戰勝了噶爾丹。

在與準噶爾的決戰中,康熙的御駕親征可以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也是因為噶爾丹的特殊身份使得康熙不得不每次征討噶爾丹都要御駕親征。

噶爾丹不僅僅是準噶爾蒙古的首領,更是一位藏傳佛教的活佛,即四世溫薩活佛,在接任部落首領前,噶爾丹曾在西藏跟隨四世班禪額爾德尼和五世達賴喇嘛學習佛法,在藏傳佛教徒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這也成為了噶爾丹能夠迅速發展擴張,並且建立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清朝是以藏傳佛教為國教的,面對這由活佛噶爾丹率領的軍隊,如果康熙不親自帶兵出征,用“天子”的身份來對抗噶爾丹的“活佛”身份,清軍全然沒有勝算。

也正是因為此,康熙皇帝一連三次御駕親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戰敗,就此北遁不敢南下對抗大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大戰,噶爾丹再次慘敗,僅率數十人逃走,至此再也無法東山再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得再一次帶兵親征,渡過黃河,直撲噶爾丹而來。這個時候的噶爾丹已經是眾叛親離,在絕望中,噶爾丹服毒自盡,噶爾丹的叛亂就此平定。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部在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帶領下重新臣服於大清王朝,之後大清王朝與準噶爾蒙古之間也爆發了多次戰爭,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趁著準噶爾的內亂,最終派兵滅掉了準噶爾汗國,徹底征服了準噶爾蒙古。。


雍親王府


康熙擊敗的是噶爾丹帶領的一隻脫離準噶爾汗國的孤軍,不是準噶爾汗國。相反準噶爾汗國是康熙與噶爾丹對抗時的堅定盟友。噶爾丹這隻孤軍實力非常有限,只有兩三萬人,還同時有滿清、準噶爾汗國、喀爾喀蒙古幾大敵人,最終失敗不可避免。

另外實際作戰中,噶爾丹帶領的這隻部隊表現算得上挺不錯了。

很多人印象中會覺得,準噶爾是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康熙擊敗噶爾丹是擊敗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這是一個非常大誤解。噶爾丹與清朝發生衝突的時候,已經脫離了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生於1644年,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一位王子,少年時代在西藏做喇嘛。噶爾丹26歲的時候(1670年),看到了奪權的機會還俗迴歸準噶爾部,成為準噶爾部新的首領。噶爾丹帶領準噶爾部不斷擴張,到1688年左右,噶爾丹帶領準噶爾部建立了雄踞西域的準噶爾汗國,統治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亞地區很大部分區域,成為一個新的遊牧帝國。

1688年,噶爾丹率軍三萬遠征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大致包含今天的蒙古國)。噶爾丹的遠征取得巨大成功,但後方起火,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乘機篡奪了噶爾丹的汗位,封閉了噶爾丹的歸路。噶爾丹回軍西域沒有成功,穩定佔據的只有蒙古高原西部科布多地區這一小塊地盤,成為一隻流浪的孤軍。

準噶爾汗國新首領策妄阿拉布坦派人與滿清聯繫,共同對付噶爾丹。準噶爾汗國其實是康熙與噶爾丹作戰時的堅定盟友。

1689年,成為孤軍的噶爾丹率領兩萬軍隊再次遠征喀爾喀蒙古。噶爾丹的兵力雖然不多,但戰鬥力較強,一路橫掃喀爾喀蒙古。1690年6月,噶爾丹追擊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深入到漠南蒙古地區,與清軍發生衝突,在烏爾會河之戰中大敗2萬多清軍,乘勝抵達距離北京只有700裡的烏蘭布通。

(噶爾丹)

1690年7月,清軍十餘萬大軍前往抵禦噶爾丹,康熙皇帝玄燁本人也御駕親征(但康熙皇帝患病留在後方沒有最終參加烏蘭布通之戰)。清軍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大戰,清軍參戰約六七萬人,噶爾丹2萬人。雙方激戰一天,未能徹底分出勝負。噶爾丹軍戰鬥力更強,在與有極大兵力優勢的清軍作戰中佔據優勢,噶爾丹軍的火槍兵取得了擊斃康熙舅舅佟國綱的重大戰果。戰場上清軍遭遇了更大的損失,但也沒有被擊潰,清軍的援兵還在不斷趕來。兵力有極大劣勢的噶爾丹無力徹底擊敗清軍,只能選擇退軍。

噶爾丹軍在烏蘭布通之戰中沒有多大損失,甚至戰術上小勝。但噶爾丹退回漠北途中,遭遇了嚴重的瘟疫,損失慘重,2萬人只剩數千人。噶爾丹本來就很小的本錢損失過半。

1696年,康熙皇帝率領11萬多大軍分三路遠征噶爾丹,康熙本人親自在兵力3.7萬人的中路軍中。中路軍捕捉噶爾丹軍主力的行動沒有成功,幸運的是,兵力3.5萬人的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捕捉到噶爾丹軍主力(兵力五千餘人),雙方進行了一場大戰,兵力優勢極大的清軍毫無懸念的擊敗了噶爾丹軍,清軍斬首兩千,俘獲數百,噶爾丹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1697年,康熙再次率領大軍遠征噶爾丹,噶爾丹本人在康熙遠征途中病死,殘餘勢力降於清朝。

在噶爾丹被徹底消滅後,滿清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仁勇校尉


蒙古和清不是一個數量級別的!

準格爾大汗葛爾丹在位時與康熙,沙俄並稱世界三大帝,國家領土達七百萬平方公里,也算是一方霸主。同時葛爾丹極有軍事天賦,對蒙古各部盟實行遠交近攻,就是2000多年前始皇帝用過的那招,基本確立準噶爾在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的有效統治,如果他不與中華為敵,或許可以向西幹掉俄羅斯,成為下一個上帝之鞭!

然而即使沒有如果,葛爾丹最終選擇了一通蒙古,與中華大清作對。

其實蒙古和清根本沒得比!史料記載,蒙古各部最強大的喀爾喀,也不過只有5萬騎兵,而大清有40萬鐵騎枕戈待旦。所以葛爾丹雖然能通過計謀一統蒙古,地盤大得和清差不多,但是他的人口不過千萬,兵力也不過20萬左右,所謂一力破十會,計謀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還是很無力的。康熙帝也是難得千古一帝,一生擒鰲拜,平三番,收臺灣,戰鬥經驗豐富。再者準格爾以草原戰馬稱雄,然而康熙帝的火器傳承自明朝,又有西洋大將軍炮,簡直是準格爾騎兵的噩夢,於是準格爾戰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說準噶爾兵力強大,那是在胡扯,一個人口只有75萬人的國家,對抗一個人口達一億多(1690年人口數)的清朝,兵力根本就不強大,實際上準噶爾丹手上的兵力最多的時候也就3萬多人,對戰康熙率領的十多萬清軍主力部隊,兵力上是從來都不佔優的。

準噶爾的強大緣於康熙前期需要應付眾多問題。

說起準噶爾,或許你會想起準噶爾盆地,實際上準噶爾盆地的名稱正是來自於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丹是在康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670年,在他哥哥僧格被人暗殺的情況下,迅速站出來重新統一了準噶爾部落,成為了準噶爾部的首領,而在此之前一年,康熙剛剛平定了鰲拜之亂。

剛剛統一準噶爾部落的準噶爾丹實力還並不強,當時康熙最大的敵人還不是準噶爾,而是“三藩”。“三藩”的戰爭從公元1673年開始一直到1681年結束,歷時八年。之後又是臺灣問題,和臺灣的鄭氏家族打打停停了兩年多,最終在1683年平定了臺灣。從1685年開始,康熙組織對抗從東北入侵的沙俄,並多次組織了對沙俄的反擊,在1689年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穩定了東北的局勢。

準噶爾的壯大

而這段時間裡,準噶爾丹也沒閒著,在1676年擊敗了碩特部落,確立了準噶爾在漠西的霸主地位,由此建立了準噶爾汗國。隨後在1678年,準噶爾丹進攻南疆,擊敗了葉兒羌汗國,由此噶爾丹統一了整個新疆。

1684年漠北蒙古的喀爾喀蒙古發生了內亂,兩大部族相互大打出手,這就給噶爾丹提供了大好的機會,噶爾丹在1688年出兵3萬多人進攻漠北蒙古,先後擊敗了前來迎擊的喀爾喀三部軍馬,佔領了喀爾喀絕大多數的地盤。戰敗的喀爾喀十多萬軍民往東逃到了內蒙古,被清廷接納。噶爾丹要求清廷交出喀爾喀部眾,被康熙拒絕,當年九月喀爾喀三部首領歸附清朝,自此外蒙古在名義上屬於清朝的版圖,而準噶爾汗國的領土則達到了頂峰。

準噶爾內亂

就在噶爾丹在外蒙古鬧的歡騰的時候,沒想到後院起火,1689年噶爾丹的侄兒策妄阿拉布坦在準噶爾的老巢發動了兵變,佔領了準噶爾本土。聞訊的噶爾丹忙帶兵回來平叛,卻被高山阻攔,沒能平叛成功。如此,噶爾丹成為了草原上的一支孤軍,不得不繼續經營草原,想在外蒙古地區建立自己的地盤再作打算。

康熙激戰噶爾丹

1690年,噶爾丹繼續掃蕩蒙古地區的喀爾喀部落,一直打到了克什克騰旗(現內蒙古赤峰市)。

從地圖上來看,赤峰到北京只有630公里,這就觸及了康熙的底線,你怎麼能威脅到我的首都呢?

當年七月,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激戰,大敗噶爾丹。

五年後,1695年五月,噶爾丹帶兵三萬出兵漠北,而在次年三月,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雙方於五月在昭莫多(今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交戰,噶爾丹大敗,僅以數騎逃走。


1697年三月,康熙第三次親征噶爾丹,金兵狼居胥山,擒獲了噶爾丹的兒子,經過這次打擊,噶爾丹再無東山再起的機會,不久之後自殺身亡。

就兵力來說,噶爾丹帶領的部隊始終沒有超過3萬多人,而康熙每次親征軍隊都在10萬人以上,所以兵力的懸殊再加上康熙所帶的基本都是精銳,戰力都較強,所以能夠三次擊敗噶爾丹。尤其是第三次,實際上噶爾丹手上也就只有數千人馬,根本無力對抗康熙。所以噶爾丹兵力並不強大,康熙在有絕對優勢情況下對戰噶爾丹,能夠獲勝也並不奇怪了。


老威觀史


北京城本來就是超級軍事堡壘,北京的地型北京的城防工事,都是世界級的城防要塞,這是當時朱棣選址建都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從來就沒有哪支軍隊可以從北方正面攻破的,清朝在巔峰時期也沒能攻破北京城,要不是吳山桂開關放人,清軍也攻不破的。葛爾丹本身更是一支草原軍隊,這支部隊缺乏攻堅的重武器,沒有火器沒有大型攻城器械,在固若金湯的北京城防下這完全就是來送人頭的。

當時的葛爾丹目的不是吞併大清國,而是蒙古喀爾喀部,所以派來進攻北京的部隊並不是主力部隊,而只是一支偏師,這支部隊也就是20000~30000人而已,目的是圍魏救趙,想通過進攻北京城來讓康熙撤兵支持喀爾喀部,只是估計錯誤形式,反而送入大清國當熟鴨子而已。

其次,從戰略上看這支部隊屬於孤軍深入,長途奔襲一千多公里,側翼完全暴露出來,本身就是一步險棋,勝則是奇蹟,敗則理所當然。這是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至於說清朝,當時剛剛收編了三藩軍隊,士氣正盛,又收復了臺灣,收繳了大量的英制火器。又在自己家門口打仗,打勝仗合情合理。


優己


噶爾丹以為自己哥哥僧格報仇為名,極力擴張兼併,背後是不加節制的擴張野心,且沒有一個穩定的統治模式,全靠武力打下的江山註定是一盤散沙。一切具備偶然性的歷史事件,都必然有合乎邏輯的說辭。

噶爾丹所在的準噶爾部,是我國西北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厄魯特蒙古在明代就是瓦剌部。明末清初,瓦剌分成了四個大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以及土爾扈特部。準噶爾部主要活動地在哪呢,就是我們現在的新疆伊犁地區。

這幾個部落雖然是“分牧久居”,互不統屬,但是也形成了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以伊犁作為會宗地,設立了一個盟主。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期,擔任盟主的是和碩特部的首領。這個盟主沒啥實際權力,主要就是調節調節日常內部矛盾,可以看出,在大的戰爭紛爭上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並且遊牧經濟的主要生活資料和財富就是牲畜,飼養牛羊馬群就得有牧場,有草地,換句話說就是靠天吃法,對自然災害的抗打擊能力非常弱,部落之間爭搶資源,發生點摩擦是很頻繁的。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準噶爾的強大來自地理位置的優越,所遊牧的伊犁地區,河湖交錯、水草豐美、氣候宜人。


噶爾丹起家史,歷史因素決定。

噶爾丹(1644-1697),是歷史上重要且有爭議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噶爾丹和俄國之間關係曖昧,一度和其密謀攻打大清,國內學術界對他的評價一向是譭譽參半。一方面認為他勾結沙俄,是叛亂清朝的頭目。另一方面又被蒙古人稱為英雄。

噶爾丹的崛起與元亡以來的局勢有一定關係。明朝建立後,大將軍藍玉多次對北元軍用兵,數次遠征蒙古後,把蒙古大汗的實力給削弱了,卻助長了一些沒有參與戰爭的封建主的勢力,他們開始坐大坐強。其中蒙古本部的大封建主阿魯臺和瓦剌部開始鬧的不愉快,瓦剌部就是在土木堡擒獲了坑爹的明英宗的那個部落。

明朝一直採取“以夷制夷”策略,啥意思呢?就是阿魯臺強了就搞阿魯臺,扶植瓦剌,反之亦然。目的是不讓兩個同時坐大,你們自己窩裡鬥去吧。一個好的領導者對一個國家、民族太重要了,之後明朝對阿魯臺集中用兵,使瓦剌的領導人脫歡乘機兼併了蒙古本部,人家不僅是這一代繁盛,到了他的兒子繼續擴大征服領地,兵力直達東海,甚至向西打到了中亞。

也是命中註定,元朝一直沒有被重建,很長一段時間內,蒙古部的常態就是四分五裂。時間證明子子孫孫太多了也不好,1543年達延汗漢死後,他的後代割據了蒙古全境,出現了40多個獨立領地。各種政權林立,領地被瓜分得碎成了渣渣,這就是不好好學中原行政統治模式的弊端。

作為成吉思汗的後人,統一蒙古是每個封建主的夙願。

這種混亂、破碎的政權格局,各封建主之間相互攻伐了快三百年,讓人心累啊。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噶爾丹繼承了他爹的位置,進一步統一了衛特拉蒙古部,不久又摧毀了天山以南的回部地區,佔據了青藏高原,和達賴喇嘛也有勾結,完成西北地區的統一後,一年內就掃平了喀爾喀蒙古。

蒙古各部的統一,確實對結束混亂局面,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讓人民安心生產有很大貢獻。但是千不該萬不該,噶爾丹人心不足蛇吞象,想獨立於大清國之外,吞併大清國領土,這就是給繁榮安定搞破壞啊。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初登西藏佛殿,勾結沙俄,兼併北部的戰爭。

噶爾丹的一生,從他初登西藏佛殿起,就確立了政治路線,在侵入喀爾喀後,便與大清國展開了割據與統一的戰爭。

噶爾丹起兵叛亂與西藏教唆有一定關係,此時西藏掌權的主要統治者是達賴和第巴。達賴如同一個宗教王,是法王兼藏王,宗教方面的事都是達賴管。還有很多世俗事情怎麼處理呢?這些世俗之事就由達賴委任的第巴管理。隨著歷史發展,很難說誰更有實際統治權,慢慢的第巴和達賴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

(五世達賴)

第五任第巴叫桑結加措,不是個什麼好東西,有地方分裂主義思想,想專制西藏和擴張教權。看到準噶爾部實力雄厚,就開始攛掇準部從新疆起兵,侵入到青海地區,抄襲達賴汗的大後方,以削弱達賴的勢力。後來又指使噶爾丹向南疆擴張,得到南疆後,兩次出兵青海,稱雄西北。

除了與西藏統治者相互利用,割據北方以外,噶爾丹還和沙俄勾結在一起,從1671到1696年經歷了妥協、勾結、結盟、被欺騙歷程,但噶爾丹都被玩得死死的

噶爾丹叛亂與中央王朝實力碾壓。

從1688到1697年,是噶爾丹統治的準噶爾部與清政府發生軍事衝突的主要時期。1672年正月噶爾丹繼任僧格成為準部的首領時,還向清政府上疏,請求得到承認,之後幾乎每年都遣使上貢。

然而噶爾丹的目的是統一蒙古,建立一個不依附清王朝的大蒙古帝國,從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首次進兵蒙古喀爾喀部,開始率兵進入漠南和清軍發生衝突。

在長達八年征戰中,在康熙底多次規勸噶爾丹沒啥卵用的情況下,打到他服為止,成為唯一可以選擇的方式,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已在所難免。最終康熙帝將噶爾丹打得走投無路,噶爾丹多次詐降無果,最終病死(又說自殺,關於噶爾丹之死有多種說法)。

總結噶爾丹從一個雄心滿懷的部落首領到最終落敗慘淡收場,其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準噶爾內部發生嚴重的分裂,噶爾丹雖然繼承了哥哥僧格的汗位,但是隨著僧格兒子策妄阿拉布坦逐漸成年,噶爾丹開始視他們是潛在的爭奪者,試圖謀殺他們,卻被策妄阿拉布坦削弱了部分實力。

二是,噶爾丹在後援斷絕、兵力銳減情況下,居然還敢孤軍深入,與康熙對決,簡直是沒腦子的亡命之徒,犯了兵家大忌。

三是,噶爾丹的對手很強,此時康熙帝具有雄才偉略,大清朝也國勢興旺。和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後,俄國人也不是傻子,為了一個彈丸之地的準噶爾而與整個大清國為敵是得不償失的,於是俄國開始敷衍噶爾丹。

四是,康熙親征大大提升了軍隊士氣,並且嚴密部署,絕不給噶爾丹任何逃生機會。昭莫多之戰後,噶爾丹處境十分款男,困窮之極,無力與清兵正面交鋒。

五是,噶爾丹連年征戰,已四處樹敵,唯一能夠讓他退守的地方,就是投靠西藏僧俗上層,但此時西藏局勢也發生了變化,第巴為了專權將達賴秘不發喪的事情傳到康熙耳朵裡,開始對第巴進行制裁。

六是,康熙一直堅持對噶爾丹分而化之的方式,對其親信進行勸降瓦解,對其敵人進行拉攏,政策手段非常明確。

(昭莫多之戰)

慘淡收場,悲劇英雄?

1697年,康熙對噶爾丹準備第三次親征,分兩路西進,計劃軍事圍剿。三月十三日,得知噶爾丹“早辰得病,日晚即死,不知何病。”

並且當天就“夜焚其屍”,也就是當晚就把噶爾丹屍體焚化了,噶爾丹給自己的政治生命畫下最後一個句號。

當然,關於噶爾丹怎麼死的有多種版本,山主比較支持被迫自殺一說。

觀察噶爾丹一生,蒙人稱之為悲劇英雄,但是打著統一名義勞民傷財、逆歷史潮流而行,最終眾叛親離的行為,就見仁見智吧。

(烏蘭布統之戰是轉折點)


莫山主說青史


因為噶爾丹遇上了千古一帝康熙,康熙不是蒙古草原那些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梟雄,而是善於把握時機、綜合運用政治、軍事手段的英明君主!

噶爾丹是遊牧於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的準噶爾部人,原先在西藏當喇嘛,受到達賴喇嘛的賞識和信任。康熙十年,即1671年,準噶爾部發生動亂,時任準噶爾可汗的噶爾丹同父異母兄長僧格被殺害,28歲的噶爾丹便在達賴喇嘛支持下回到準噶爾,取得汗位。

當上準噶爾大汗的噶爾丹雖然年輕,卻野心勃勃,一心想要重蹈昔日蒙古帝國的雄風。他趁著清王朝忙於平定三藩之亂、無暇顧及蒙古之際,向清廷稱臣,然後勾結沙皇俄國又在達賴喇嘛支持下四處擴張勢力。至1680年,噶爾丹基本上控制了以天山為中心,東到青海、西接哈薩克斯坦、南臨西藏、北接俄羅斯、東北至喀爾喀蒙古的廣大地域。大量的蒙古難民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往清王朝方向湧動,極大地威脅著後者邊境乃至腹地的安全與穩定。

在擴張過程中,噶爾丹的手段極為野蠻殘暴,其為人也十分卑劣可恥!噶爾丹通過他叔叔的軍事力量取得其兄僧格死後留下的汗位。上臺後因為看上了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的未婚妻,也是噶爾丹的小姨子,於是強行霸佔。策妄阿拉布坦一怒之下率本部五千兵向噶爾丹開戰,結果被噶爾丹打敗,落荒而逃。後來被康熙策反,逼殺了噶爾丹。噶爾丹戰敗策妄阿拉布坦鞏固汗位後,又在他岳父的支持下向曾經幫他的叔叔開戰。殺了叔叔後,噶爾丹馬上又將馬刀揮向了岳父,最終岳父也被戰敗逃亡喀爾喀蒙古。於是,噶爾丹又以喀爾喀蒙古收留仇人為由在沙皇俄國的策動下向喀爾喀蒙古開戰。

噶爾丹部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向喀爾喀蒙古發動進攻,猝不及防的喀爾喀蒙古被殺得一敗塗地。準噶爾大軍一路向東窮追不捨,一直追到烏蘭木通,直接影響到清王朝與沙皇俄國的尼布楚談判。原本清廷與沙俄的談判地點在喀爾喀蒙古境內,因為噶爾丹的侵擾導致道路被阻斷,只好改在尼布楚。並且清廷意識到了噶爾丹這個心腹大患,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先前的態度,以領土為條件儘快結束與沙俄的談判,騰出手來解決蒙古問題。

撫慰不成,康熙決定訴諸武力。1690年5月,康熙親自率大軍北征,迎戰已經竄犯至距首都北京僅有700裡的噶爾丹,並在烏蘭木通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大敗噶爾丹。因為大將軍福全誤中噶爾丹的緩兵之計,沒有達到全殲準噶爾大軍的目的,狡猾的噶爾丹逃脫了。

戰敗噶爾丹後,康熙帝隨即以會盟的方式安撫遭受噶爾丹打擊而四分五裂的喀爾喀蒙古各部,以中央政府的名義推行清朝的行政制度和法律,不僅使喀爾喀蒙古重新趨於穩定,同時也將中國文化與政治傳播到了這裡,使之不再只是清王朝的藩屬國,而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而言,康熙帝徹底解決了自匈奴崛起兩千年來遊牧民族依託蒙古高原不斷侵擾中原的問題,功不可沒!

喀爾喀蒙古臣服清王朝,這對靠著陰謀手段和血腥殺伐而建立起統治的噶爾丹無疑是一擊重創,康熙在喀爾喀蒙古的一系列恩威政策更加劇了噶爾丹部的離心力。但是還不足以粉碎噶爾丹的野心,於是康熙帝再次發動軍事行動。1686年,康熙帝又率大軍北征噶爾丹,清軍兵分三路,從東南西三面佈下天羅地網,中路軍和西路軍在喀爾喀蒙古腹地的昭莫多(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南)與噶爾丹部主力遭遇,同樣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再次大敗噶爾丹。噶爾丹死戰得脫,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偏偏禍不單行,早年被他驅逐了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噶爾丹率部征討喀爾喀蒙古、與清軍大戰之際,進佔準噶爾部,並與清廷取得聯繫,堵住噶爾丹進入準噶爾的道路。眾叛親離之下的噶爾丹只好逃到阿爾泰山東麓,企圖聯絡西藏和沙俄,待機再舉。但是康熙卻不給他以喘息之機,於第二年繼續率軍親征,同時傳檄給策妄阿拉布坦,要他率部配合清軍作戰。絕望之下的噶爾丹在向天山南麓的回族人借糧遭拒、部下大部分離散之際,服毒自殺。第三次親征,康熙幾乎是兵不血刃取得勝利。


大將軍威武K


蒙古(包括現在的外蒙古)在歷史上一直就是與中原王朝之間戰爭不斷。尤其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蒙古各部族的統一和融合,之後蒙古大軍消滅宋朝,並第一次統治到中原地區,建立了歷史上的元朝。之後朱元璋滅元之後,蒙古國又是四分五裂,之後雖多次變強,但始終都是屬於中原王朝是藩屬國或獨立的小部落。但是成吉思汗卻成為了蒙古各部族的思想領袖,有雄圖大業的部落首領一直在謀劃統一蒙古,再次進軍中原。

到明末,明朝對各藩屬國的控制逐漸變得弱小,滿族在東北逐步強大之後,滅了明朝,入主中原。這個時候儘管蒙古各部族願意臣服,但是也想入主中原,到了準噶爾丹時期,蒙古各個部族基本被其全部征服統一。

而清朝自順治之後,康熙未親政前,沒有皇帝這個主心骨,對外始終是採取懷柔,這也給了準噶爾丹可乘之機。之後康熙平定三藩、臺灣等地,連年征戰,讓準噶爾丹看到了希望。

準噶爾丹本以為經過多年戰爭,清朝早已經國庫空虛,計劃進攻北京。但是經過平定三藩、平定臺灣的多年戰爭,清朝軍隊早已經是個個身經百戰,尤其是將領的統兵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南方當時的清朝的稅收重地,康熙平定了臺灣,沿海各地得到了安寧,國家財源就得到了保障;平定了三藩,內部存在的隱患問題就基本得到了解決,外部只有沙皇和準噶爾丹等威脅,這個時候,康熙是可以抽出所有兵力與財力專注對付準噶爾丹的。

當初成吉思汗軍隊橫掃中歐地區,南下進攻孱弱已久的南宋也用了很多年,何況這個時候正是清朝最強盛的時候,康熙也是一位極具抱負的君主,準噶爾丹一定會敗。


江湖影院


葛爾丹的兵力就沒超過3萬,何來強大之說?難道就靠著《糠稀王朝》裡葛爾丹征服蒙古一部之後明珠的一句臺詞“葛爾丹所部騎兵由17萬增至28萬”來證明葛爾丹是鐵木真級別的?他也就靠著沙俄的援助才能和糠稀周旋,準格爾部直到乾隆中期才被徹底打下去,左宗棠平定回亂設省,抗日、解放戰爭期間中國打的一塌糊塗,又被某些極端分子勾結蘇聯利用機會造反,直到王震將軍入疆才徹底牢牢掌控。

葛爾丹的強大無非是奴才通過吹噓對手給主子康熙臉上貼金而已,康熙一生的對手沒一個真正強大的,吳三桂直屬兵力不超過5萬,明鄭2萬多,葛爾丹不到3萬,沙俄就幾百人,康熙一輩子基本就是用全國打兩三個省,而且打的還都是當時出名的窮省份。



懦夫救星X


巔峰時期的準噶爾部,的確幾乎橫掃整個蒙古。準噶爾部在一代雄主葛爾丹的率領下,先是平定準噶爾部內部的內亂,很快又征服哈薩克、葉爾羌汗國,攻擊喀爾喀蒙古和同屬衛拉特四部的和碩特汗國,並與清朝發生戰爭,準噶爾部的兵力兵鋒遍佈幾乎所有蒙古傳統疆域。

在葛爾丹的率領下,在進軍喀爾喀蒙古的過程中,準噶爾汗國的兵鋒一度達到了距北京只有300多公里的烏蘭布通,直接威脅到了清朝的首都北京。

烏蘭布通之戰

但是,在葛爾丹率2萬兵力征討喀爾喀蒙古的時候,其實已經不能將葛爾丹等同於準噶爾汗國。事實上,雖然在葛爾丹的率領下2萬準噶爾大軍橫喀爾喀蒙古,並直接威脅到了清朝的首都北京,但是此時的葛爾丹,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好。

此時葛爾丹幾乎內外皆敵,同時又後院起火。當時的葛爾丹面對的,一共有五方勢力。首要的勢力,也是他最直接的敵人,自然是清王朝。當然,一直視葛爾丹為最危險敵人的清王朝,也是最想將葛爾丹置於死地的對手。

康熙皇帝

第二大勢力,則是北方的沙俄,雖然葛爾丹一直對於沙俄採取親善的政策,但是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佔了大便宜的沙俄,既沒有足夠的實力,也不太看得上失去了準噶爾汗國,成為孤魂野鬼的葛爾丹,因此,沙俄的態度也是兩不相幫,甚至偏向於清朝。

而被葛爾丹進攻的喀爾喀蒙古就更別提了,多次被葛爾丹欺負、欲滅之而後快的喀爾喀蒙古,自然不可能站在葛爾丹一邊。而對葛爾丹最為親善的西藏,卻因為康熙發兵懲戒的威脅,再加上自身實力有限,也無法為葛爾丹提供什麼幫助。

葛爾丹劇照

而本該是大後方和後盾的準噶爾汗國,卻因為葛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背後一刀,使得葛爾丹失去了準噶爾汗國的控制,強大的準噶爾汗國不但沒成為葛爾丹的助力,反而直接切斷了他的後路。

因此,在征討喀爾喀蒙古的時候,葛爾丹率領準噶爾部的2萬大軍其實是一支孤軍,既沒有後勤補給也沒有兵員補充,幾乎四面皆敵。而他面臨的對手,又是已經徹底平定三藩之亂、能夠集全國物力、財力、兵力的清朝。

所以,率領孤軍的葛爾丹面臨的是全面佔優的對手,而他自身在兵力方面又居於絕對劣勢,即便如此,雖然烏蘭布通之戰葛爾丹的率先撤退,但並不能將其稱之為慘敗。事實上,清軍的損失遠大於葛爾丹。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的戰爭

且不說烏爾會河之戰清軍慘敗,再之後康熙皇帝動員10萬大軍的第一次親征時,雖然只有2萬多兵力,但利用來自沙俄的火槍,葛爾丹面對優勢兵力的清軍,依然打得有聲有色,並不落下風。清軍的損失也遠大於葛爾丹,連康熙皇帝的舅舅佟國綱都當場陣亡。不過,完全沒有後勤補給的葛爾丹部彈藥耗盡,被迫率部撤離。

由於葛爾丹率先跑路,清朝一直宣稱清軍獲得了烏蘭布通之戰的勝利。不過,準確的說,戰術上康熙並未獲得大勝,當然,在戰略上,康熙依然取得勝利。同時,康熙也發現了葛爾丹孤軍的最大軟肋:已經變成孤軍的葛爾丹部,最怕的就是拼消耗。因此,在康熙接連的兩次親征之後,無法獲得補充的葛爾丹,內憂外困,最終病死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