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債最後怎麼樣了?是還清了嗎?

小林創可貼


辛亥革命發起後不久,清朝正式宣佈倒臺。但是我們知道,清廷曾欠下了鉅額外債,其中包括戰爭賠款、戰爭借款等等。據悉,僅僅只是《辛丑條約》的簽訂,清廷就背上了高達9.8億兩白銀的欠款。中國在清末所有的外債前前後後加起來大概已達13億兩白銀,直到清朝覆滅,這些欠款都沒有還多少。那麼,在清朝覆滅以後,這些債款最後怎麼樣了?還清了嗎?

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在清朝覆滅後需要繼續還款的緣由。

這些欠款其實是清廷所欠下的,隨著清朝的覆滅,這些錢似乎就沒有必要再還了。但事實上,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特殊時期,對內國民黨想要鎮壓其他黨派,需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和資助,對外還要對抗其他侵略國。而中華民國既然想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那欠他們的錢當然不能不還。但是當時的民國也沒多少錢啊,就只能慢慢還。

其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中國的還款情況。

不說別的賠款項目,只是《辛丑條約》一項就足夠民國一頓賠了。從最開始簽訂條約的1901年開始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一共就《辛丑條約》還款大概達到6.5億兩白銀。其實在一戰爆發期間就有一些國家減緩或是免除了中國對他們的賠款,另外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直接停止了對德奧的賠款。

到了抗日戰爭爆發階段,中國又停止了對日本的還款。另外,又由於在抗戰中中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英美等國便順勢停止了中國的賠款,加上二戰中中國的特殊地位,後來英美等國甚至直接幫助中國廢除了《辛丑條約》。不過直到條約廢除,中國其實都並沒有還完條約中的欠款。

其三就不得不說到各國歸還的賠款數額了。

同樣就拿最有代表性的《辛丑條約》來說,其實其他受賠款國家也很清楚中國當時的國情一時是還不起那鉅額欠款的。首先看美國,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期其實就已經是資本主義新貴了,人家有錢得很,並不是很在意中國的賠款。

所以剛籤賠款條約沒多久,美國就通過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贊助變相歸還賠款給中國,後來更是直接把已經收到的賠款還給了中國,所以實際上,美國並沒有收多少中國的賠款。而英、法等國就沒有美國大方了,但是多數也都多多少少歸還了部分賠款並停止了賠款條約。因此,中國支出的6.5億白銀賠款還是收回了不少的,最終賠款支出大概在5.7億左右。

綜上所述,在清朝覆滅後,受當時的國家形勢所迫,中國其實還在幫清廷歸還所欠賠款。但是後來在一戰、二戰的加持下,中國作用和地位有所提升,各國也就紛紛主動解除了戰爭賠款。再加上部分受賠款國的錢款歸還和建設上的扶植,中國真正還的款還不到清廷原欠款的一半。不過,這些債款對中國來說本就是無妄之災,即使後來沒有賠完,之前所支出的鉅額賠款也已足夠令人感慨了。


舊時樓臺月


清政府欠的錢那可是天文數字,所有條約加起來的賠款數不勝數,而且還有利息,但是還好,最終這筆款在1939年的時候還清了,只不過清朝滅亡後,這筆欠款被國民政府承擔了。

清朝時候,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高達幾十個,而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則是《南京條約》。主要有《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天津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條約。

其中《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馬關條約》2億兩白銀,《辛丑條約》則是賠款最多的條約,4.5億白銀,39年還清,加上利息一共9.8億兩白銀。

由此可見,所有不平等條約加起來的賠款起碼在幾十億白銀之上。

清政府還款時,資金不夠,只能向其他列強國借錢,但是借錢都是有利息的,而且還不允許提前還款,於是欠的錢越來越多。

清朝滅亡後,因為民國是繼承者,所以要承擔這些債務。而賠款基本也就只剩下《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了。

1909年,由於輿論壓力,美國退還了部分賠款。一戰爆發後,賠款延續了5年。

一戰結束後,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所以他們的賠款中國不用還了。

1924年5月,蘇聯放棄剩餘賠款。1925年,英、意、比等其他國家宣佈退還部分的賠款。但是這其中日本一直要求還款,雖然中間同意了退回部分賠款,可條件太苛刻,中方不答應。一直拖,直到1939年賠款才結束。

作為中國人,我是永遠不會忘記國恥的。欠我們的早晚是要還回來的。


理科男讀歷史


清政府的外債之中不僅僅包括不平等條約的賠款,還包括向列強借的錢。清朝滅亡之後,民國繼承了這筆賬,而且向更糟糕的方向發展,下面來分時期介紹。

北洋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成立之後,那些不平等條約及其賠款繼續被北洋政府承認,故其最先接下來了清政府遺留下來的那些賠款和借款。包括袁世凱在內以及之後的各軍閥頭頭,他們為了各自利益,亦是不顧後果的繼續再借錢。故北洋政府時期每年的財政收入,大量支出就在償還外債上面。

舊債加新債,再加上列強的“好算盤”,使得債務更加沉重,財政。就舉一個例子,1913年4月袁因想鎮壓孫的“二次革命”和五國銀行團簽訂的《善後借款合同》,裡面借款是2500萬英鎊,實際到手的卻只有2022萬英鎊,然而連本帶息我們要還6899萬英鎊,外國而且還由此控制著我國的財政經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又是因為前期的內戰消耗巨量的軍閥又得借債。這時候要想獲得列強的支持和借款,那麼就得承擔清朝和北洋政府的外債,故蔣由原來的不承認變成了承認,故清朝的外債還在償還,雖然如庚子賠款之後有部分轉成了教育經費等等,卻由此變成了列強在文化上侵蝕我們的利器。

到抗戰勝利之後,戰敗國德、意、日三國外債被作為了戰爭賠款一律廢除了,這裡面應該是包括了清朝時期的還沒有還完的部分債款。

從清末到民國,外債就是一筆爛賬,舊的沒有去,新的又來,所以根本還不清。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徹底的廢除之前一切外債,其中包括了清朝還沒有還完的那一部分,不過其主體是民國時期積累的大量外債。


淡看天上月


前言:清朝雖然亡了,但是卻留下了一屁股的債務。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清末滅亡,清政府一共欠下了13億兩白銀。而我國在清朝滅亡之後也是一直在支付。 一直到了抗日戰爭才停止賠償,前前後後,我國一共賠償了6億5237萬兩白銀給各國。


日本 甲午戰爭,清政府賠償2.3億兩白銀。當時清政府年收入就八千萬兩,所以簽約分期付款。每年賠償一點,一直到抗日戰爭之後,才停止賠償。

德國 一戰之前,德國,我國是年年給賠償的,後來一戰爆發,德國戰敗,清政府作為戰勝國,也就不用繼續賠款了。

沙俄 一戰之前,我國是年年給沙俄賠償,後來一戰爆發,沙俄自顧不暇,也就停止了支付。到了1924年,沙俄宣佈放棄了賠償。當然,只是放棄剩餘賠款,卻沒有退款給中國。

美國 美國在賠款這一點上,倒是不在乎。我國一共賠了1400萬美元給美國,還欠1078萬。從1909年開始,美國就把錢退給了中國。

如:辦理清華大學,吸引留美學生等等。一直到1924年,美國把所有賠款都還給了中國,可以說是一分沒拿。


英國 英國和美國一樣,也給中國退了款。 1910年,英國拿錢創辦山西大學。1926年,創辦南開大學。1927年,英國議會宣佈免去剩下的賠款,並且把中國所得的賠償全部用於教育,醫療上。從1910年開始,英國一共退了111萬86547英鎊給中國。


還有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它們在後期都簽訂了退款條約。其中比利時和荷蘭分別於1925年,1926年把戰爭賠償全部退回。意大利也於後期退了一部分賠償。


在各國中,日本是退款最少的,在抗日戰爭中,這筆賠款用於日本侵華。可以說是最可惡的。


唯戀無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滿清給中國挖了無數坑,外債就是其中最嚴重的一個。

滿清滅亡時,留下了鉅額外債。這些外債主要是戰敗的賠款,也有為了打仗向洋人的借款。

僅僅1900年庚子賠款,連本帶息就高達9.8億兩白銀。

因為還有甲午戰爭的賠款,也有高達2.3億多兩白銀。

僅僅這兩項累加起來,對中國人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按照當時中國捉襟見肘的財政收入,需要至少二三十年才能還清。

滿清前後的外債高達13億兩白銀,而當年滿清一年總財政收入不過幾千萬兩,而且盈餘不多,很多年都是嚴重的赤字。

因為外債太多,我們就以庚子賠款為例。

這比高達9.8億兩白銀的賠款,我國一直支付到1938年抗戰爆發。

前後共支付了6億5237萬兩白銀,差不多是賠款總數的百分之五十,相當於10億元大洋。

我們挨個國家來看。

德國和奧匈帝國

一戰中兩國戰敗,而中國是戰勝國,所以當時就停止了賠款。


沙俄

一戰期間,俄國爆發革命,沙俄自顧不暇,宣佈將“賠款”緩付5年。中國政府,實際上停止了支付賠款,到了1924年蘇聯做了個順水人情,宣佈放棄賠款。

美國

在庚子事變期間,美國並不積極出兵,也不稀罕中國的賠款。


早在1904年開始,美國就逐步將庚子賠款退還給中國,主要用於支持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支援中國的高等教育,支援醫療等等。


1908年,中國已經支付了美國1400萬元美元,還差1078萬。從1909年開始,美國開始將剩餘的這1078萬美元,通過上面說的方式退還給中國,比如建立了清華大學,吸收了大量留美學生。

之後還有幾次退款。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退還其餘的庚子賠款1254.5萬美元,等於美國人沒有接受一分錢庚子賠款。


英國

英國人比美國人小氣的多,在1910年前,英國政府只拿出50萬兩白銀建立了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

直到1926年,英國才決定退款庚子賠款,方式也是吸引留學英國學生,捐助中國教育比如南開大學之內。

英國人退款總數為111萬86547英鎊。



法國

法國人和英國人差不多,從1919年開始大筆退回部分賠款,鼓勵中國學生去法國留學。1922年,法國退還對餘款為39158萬餘法郎,摺合為美元7555萬餘元。


其他國家就差得遠,到了1925年,包括日本在內,比、意、荷等國都聲明退回賠款餘額,並訂立協議。

中比、中意分別於1925年、1933年訂立協定退還庚款。荷蘭於1926年將庚款全部還給中國。


但需要的說明的,這些國家退還中國賠款,不是說就不收錢了。他們一樣要收錢,只是成立自己的委員會,將錢用在中國身上而已。


所以,庚子賠款直到抗戰爆發1938年還在支付。

甚至,也許大家不知道,庚子賠款今天仍然在退還。

時至今日,美國仍然持續提供給臺灣新竹大學庚子賠款的退款。


需要說明的是,庚子賠款退款最少的就是俄國和日本。

俄國之前照單全拿,沒有退還過一分錢。蘇聯上臺以後是因為拿不到,才被迫放棄了餘款,他們沒有主動退過一個字。

日本人也是一樣。雖然日本政府有些提議,但日本國民和政客都不需要看到中國強大,最終不了了之。

直到日本侵華以後,才將一部分賠款用於

1936年以後這筆錢則用於侵華戰爭,包括支持汪精衛傀儡政權派遣留日學生等。


薩沙


清朝末年,列強入侵,清廷割地賠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30多個,前前後後總賠款約13億兩。

當中賠款最多的是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又稱庚子賠款,西方稱為“亂拳賠款”。

根根條約,清廷要賠償各國4.5億兩,年息4分,本息合計約9億多兩,分39年還清,即意味著要還到1940年。

但是滿目瘡痍的清朝,年收稅僅六七千萬兩,而且大部分的收入落到統治階級的口袋中用於花天酒地,像慈禧太后過個生辰,就奢侈至極的花費上百萬兩。

清廷面對這無法償還的鉅額賠償,費盡心思去搜刮那4億平民百姓,將債務攤到平民百姓身上,使得田賦﹑丁漕﹑糧捐﹑鹽稅等等各種徭役賦稅猛地增加,搞得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熱。

1903年,在美國周旋的李誠,抓住美國人的漏口風說庚子賠款賠多了,四處遊說退回部分賠款,這一舉措還真帶來了“積極”效應。

1908年,慈禧太后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但不是給回清廷,而是主要用於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

受此影響,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退還,而退還的賠款用途與美國相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

但是這期間俄國、德國、日本繼續要中國賠款。

不得不提的是慈禧太后1908年11月逝世到1909年10月下葬,整個葬禮的花費達1200萬兩,陪葬品價值上億兩,而當時清朝海軍的定遠號的價值是300萬兩,慈禧掌權下的滿清,不滅亡才怪。

1912年,民國成立,清帝下詔退位,無論是革命黨還是袁世凱的北洋政權,為了得到列強的支持,他們對滿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承認,沒有志氣的繼續給帝國主義“送錢”。

即使到了蔣介石掌權,為了所謂的“國際榮譽”,依舊是承認了清政府遺留下來的爛賬,並且一直在賠付,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蔣政府懦弱地依舊向日本賠款。

直到1939年,國民政府財政部才正式發出通告,停止支付庚子賠款為止。

1902年到1938年這37年間,庚子賠款總共付了6.64億兩,扣除美英等國的退款,中國實際支付給列強的賠款數額共5.7億兩,約佔總數的58%。

庚子賠款的退款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政策。

在清末民初的外交努力中,獲得部分庚子賠款的退款,但是有條件,必須用於教育、醫療方面,其實主要是強迫中國接受西方的“理念”。

比如山西的義和團殺害了非常多的天主教的教徒,英國的傳教士李提摩太提出:為了“克服人們的無知和迷信,這種無知和迷信正是導致對外國人的屠殺的主要原因。”

於是他向李鴻章提議,用庚子賠款的英國退款創立山西大學,用來改變人們的“無知”與“迷信”,至今山西大學仍然有李提摩太的雕像。

一、美國

庚子賠款的美國退款,經中美協商,用退款成立了“中華基金會”,並且派人到美國留學,叫做“庚款留學生”,當中就包括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

清華大學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的。

因為內戰,1949年,梅貽琦到了臺灣。1956年,梅貽琦利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等,在臺灣新竹建立清華大學。直到目前,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每年還會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二、英國

1926年,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但退款必須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目的是向中國傳播他們的“先進”理念。

三、蘇俄

1917年,俄國政權更迭,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革命成功之後,蘇俄政府宣佈放棄俄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

同時,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必須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實際上,在滿清末期,帝俄已經吞併了非常多的土地。

四、德、奧

1917年8月,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即停付德國、奧匈帝國的賠款。

五、日本

日本最囂張了,一直堅持要賠款,而且用賠款發展自己的經濟,再反過來侵略中國。

而所謂庚子賠款的退款,中國沒有任何團體能夠申請得到。直到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奇葩的民國政府才宣佈終止賠款。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於所有的不平等條約,奉行的政策是“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對於以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廢除的則廢除,該爭議的留置爭議,這對於當時的香港、澳門,實則是當時的外交智慧。

總的而言,清朝政府欠下的一屁股債,嚴重危害了炎黃子孫,百年恥辱當中,我們民族自強自立,如今,揚眉吐氣,只是必須以史為鑑,警鐘長鳴。


我就是竹韻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清王朝賠款數額不斷增多。直至清朝滅亡,賠款額高達13億兩白銀,相當於清王朝數十年的賦稅總和。

清朝覆滅後,我國進入民國時期。民國政府雖然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仍然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列強在我國的特權仍然沒有取消。與此同時,民國政府為了獲得外國的支持,承認了列強在中國的利益以及清王朝的負債。

也就是說,民國政府並沒有廢除清王朝的負債,反而繼續償還,直到1937年7月7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國政府才拒絕償還日本債務。

不過,民國政府也不是沒有做出過鬥爭反抗的,它也為減少戰爭賠款做出過努力。

在一戰期間,因為中國屬於戰勝國,所以免去了支付給德國、奧匈帝國的戰爭賠款。1924年,蘇聯免去了中國的戰爭賠款,這都是中國外交上的勝利。也是民國政府不斷努力的結果。

但所有債務的清除,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毛主席領導下的新中國,拒絕承認以前所有的屈辱外交,也拒絕支付剩餘的戰爭賠款。



新中國的成立,宣告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同時也宣告著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終結。


沫白讀史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若以歷史為書,那麼我想每位讀者對清政府的看法都褒貶不一,因為它既有過康乾盛世的輝煌,又經歷過喪權辱國的民族大難。


但是,對於晚清政府,一群昏庸腐敗、腐朽沒落的統治者,一個苟延殘喘,日薄西山的朝廷。它讓中華大地陷入近百年戰火歲月,讓我等先輩歷經滄桑飽受磨難的屈辱歷史。

所以歷史上給予晚清正面的評價實在是屈指可數,更多的指出它的詬病,望後人引以為戒,而不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是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今天就來談談晚清政府的債務問題。 近代史上,清政府遭遇的第一個侵略者就是剛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富強起來的英國,一個是閉關鎖國數百年的農業大國,面對的一個是開放進取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最終的結果那就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伴隨而來的則是一紙《南京條約》:“宣佈結束戰爭;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清朝政府開放“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


英國殖民者在對外擴張中嚐到了甜頭,自然也勾起了其他國家殖民者的慾望。

1856-1860年間,英法聯軍侵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再次戰敗,這次的賠款金額:清政府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白銀200萬兩。

另一方面,剛從明治維新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製定了“大陸政策”。這個本國資源極度缺乏的島國將第下一步放在了地大物博的中國。日本一貫使用的軍國主義侵略風格這次直接對準了清政府,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依舊是割地,通商,賠款……不過這次的賠款金額早已超出清政府的承受能力範圍外了——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後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要知道當時清政府就算一年不吃不喝,財政收入也不過是8000萬兩白銀。

可想而知,戰爭賠款給中國的人民帶來了多大的苦難,總之是印證了張養浩的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獨樂不如眾樂”,眼看著清政府這麼昏庸無能,其他的殖民者也耐不住性子了,來瓜分中國的侵略者愈來愈多。1900年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為首的八個國家進軍京城,而這次清政府終於選擇了放手一搏,慈禧太后宣戰了。雖然經過義和團的裹亂和清軍的奮力抵抗,但聯軍還是以少勝多,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而之後中國與八國簽訂的《辛丑條約》則直接標誌著晚清政府淪為洋人的走狗,成為洋人以華制華的工具。

所以這次的賠款內容則是: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據粗略計算,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近60年的時間,清政府“光榮”的為廣大的人民增加了1300000000兩白銀的負擔,最大的那一筆還要分39年還清。

可是清政府卻在1912年“撒手人寰”,那麼的揹負的這麼多“遺產”(負債)有沒有償還呢?又是怎麼償還的呢?

答案是當然得還!由它的“子女”中華民國的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來還。

先說英國,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前的那些戰爭賠款,清政府其實已經償還了一大部分,而剩下的那筆鉅款則是由北洋軍閥慢慢償還。後來一戰爆發,中國以參戰國的身份加入到對抗三國同盟的戰爭中,因此,英國也停止對剩下未償還鉅款的索要。

更幸運的是,在1927年,英國通過議案,宣佈免去剩下的戰爭賠款,並且將之前索要的戰爭賠款也全部奉還給北洋政府,但是要求全部用於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上。自此,與英國的賠款問題得到解決。

再說法國,法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差不多,作為協約國和北洋政府站在統一戰線上,免去了剩下的賠款,從1919年開始大筆退回部分賠款,當然這些賠款也用於公共事業。

接著說美國,美國和清政府的最大一筆債務也是屬於《辛丑條約》賠款條例。但是美國政府條約簽訂後的第三年,就率先將賠款逐漸退還給當時還沒滅亡的清政府。無一例外的是,這些費用也必須用於教育事業。

下面是俄國,和另一個處於太平洋沿岸的超級大國美國一樣,俄國也無暇顧及一戰,而是忙於鎮壓國內的革命運動,所以北洋政府並沒有得到像英法政府那樣的對待。但是沙皇卻宣佈將“賠款”緩付5年,五年緩賠期已到,出人意料的是在1924年,還在襁褓的蘇聯政府宣佈放棄賠款,但是卻一直沒有退還。

因此與俄國的賠款問題也告一段落。

下面是幾個一戰的戰敗國:意大利,德國,奧匈帝國。作為戰勝國的北洋政府當然有資格提出放棄賠款的條件。風水輪流轉,這次也輪到了這些戰敗國嚐嚐賠款的痛苦了。

接著是比利時,荷蘭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分別於1925年和1926年設立還款協定,將戰爭賠款全部退還。

最後講講日本,在全面抗日戰爭以前,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對日本的賠款是照常進行的,以至於會出現日本人拿著中國賠給他們的錢迎接和國民黨的四大會戰。


隨著戰爭的繼續深入,英美等國向日本宣戰,中國正式加入二戰體系,向日本宣戰,國民政府不再承認之前的條約,於是放棄了對日的戰爭賠款。直至二戰結束,中國勝利,那些之前和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才一一廢止。

清政府倒臺後,中國政府還是向列強總共支付六億五千多萬賠款,想融入國際社會,新生的民國政府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可見戰爭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荼毒,落後就要捱打向來不是一句空話。


歷來現實


本金全部還清了,利息有優惠打折並減免!按著約定辛丑條約賠款是4.5億兩,貸款39年,本息共計9.8億兩。實際還款額則為6.5億兩白銀,本金4.5億兩全部還清,利息則還了2億兩。

請注意,當時清朝欠的錢不是欠各國政府,而是欠各國的銀行金融機構。這個道理有點類似現在的房貸,我們貸款買房,錢是由銀行付給開發商,然後我們每月還銀行本金加利息。所以呢,想要免除賠償那是不可能的,各國政府也沒有那個權限。

免除賠償的前提是各國政府不收錢,既然收了錢那麼就無權要求銀行代位求嘗討錢追債。比如以德國為例,德國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賠償金在1921年議定,總共需要賠償1320億金馬克,大約是辛丑條約賠款的23倍左右。(雙方曾於1919年就展開會談,英法雙方要求賠償2260億金馬克,德國不同意)而德國簽了字,這筆錢就得還,德國政府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賠償一直還到2010年才還清;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免除了德國的損失賠償,所以德國也就不需要賠償了。這就是所謂的國際契約!簽了你就得還,除非你有能耐賴賬。

至於網上流傳的美國退還賠償款,想多了,他們只是退還了部分,並不是全部!總共估算也就大約是賠償總價的10分之1左右而已,根本沒有那麼的高大上,而且退回的部分錢款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有相應的要求的,比如美國提的要求是允許美國到華辦廠,擴大對美進口量。


優己


道光皇帝這個膽小鬼,他一開始不知道英國船堅炮利的時候還說“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後來見英國人軍艦倏忽之間即至,嚇得趕緊說“朕因億萬生靈所繫”,讓耆英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這份條約一簽,清政府是又賠錢,又割地。

自從道光簽了《南京條約》之後,清政府歷代掌權者再無顧忌,也幾乎再不敢和洋人一爭鋒芒,只管賠錢割地。

咸豐如是,慈禧更如是。

慈禧自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之後,掌權長達47年,所籤不平等條約不知凡幾,但即便只說1895年的《馬關條約》和1901年的《辛丑條約》,她便讓中國付出了約12億兩白銀的慘重代價。

雖說清末之時,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極高,可是卻也禁不起慈禧的揮霍,禁不起滿朝公卿的貪婪,小德張曾回憶說慈禧每日的生活費多達4萬兩白銀,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數字!或許小德張的話有所誇張,卻也可見慈禧的生活有多奢靡了。

海軍衙門的掌舵者、慈禧的忠實狗腿、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也是一個貪婪之人。

慶親王奕劻和那桐更是出了名的貪官,因為一個“貪”字,他們二人被時人譏諷為“慶那公司”。

晚清在慈禧的手上,從上到下幾乎無一人不貪,所以賠給洋人的那12億兩白銀,清政府顯然拿不出來。

再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鉅額賠款說到底還是得平攤在百姓頭上,四萬萬國人,一人拿一兩便是4億兩,一人拿三兩便是12億兩,當然帳並不是這麼算,只是打個比方而已。

清政府所籤的《辛丑條約》所約定的期限也是39年,這便是說清政府實際上可以慢慢還錢,不用著急。

如果真讓清政府一次性拿出12億兩白銀,恐怕清政府立刻便會玩完,無異於竭澤而漁,反不如細水長流,列強正是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沒逼迫清政府一次性賠完這多達12億兩的債務。

只不過以當時的局勢來看,清政府卻已經撐不了39年,僅僅過了11年,也就是1912年的時候,清政府便“轟”地一聲倒臺了。

清朝垮臺了,清政府所欠下的那一屁股債怎麼辦呢?

雖然清朝滅亡了,可是在列強看來,這是中國自己內部的事,不論清朝是不是滅亡了,中國和他們所簽訂的條約也不能作廢。

中華民國為了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也不得不選擇向列強妥協低頭,繼續承認清政府和列強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所以,清政府欠下的一屁股債也就得由中華民國繼續還了,真是弱國無外交,落後便只能任人宰割呀。

1917年段祺瑞掌控下的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同時宣佈廢除中國和德國所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所以在1918年德國戰敗之後,中國便沒有再償還此前清政府欠德國的賠款。德國為了再一次到中國謀取利益,也在1921年同中國簽訂《中德協議》,正式宣佈放棄所有迫使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奧匈帝國在1918年戰敗後解體,所以中國也就不用再給錢了,奧地利和匈牙利也分別於1919年和1920年宣佈放棄賠款。

俄國是通過《辛丑條約》獲利最多的國家,獨佔庚款的28.97%,但是十月革命之後,北京政府即不止一次地向蘇俄提出停付庚款一事,不過到了1920年8月蘇俄代表團訪華時才向中國宣佈願意放棄庚款,1924年簽訂《中俄協定》之時則又說明了退款的用途。

對於美國,清政府還沒滅亡之時,雙方便已經就庚款展開交涉,後於1908年達成協議,美國願意退還庚款的一半,但同時約定所退庚款須用於教育方面,讓清政府利用這部分退款充作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費用。

實際上,也正是有了美國的帶頭,後來才陸陸續續地讓別的國家有樣學樣地“退款”部分庚款。

英國在1922年時即通知中國將退還庚款,實際上早在1922年之前英國國內便已屢有呼籲退款之聲,不過英國政府並非自願放棄庚款,實則是受國際形勢所迫。1926年之時,方才確定退款用途。

法國亦於1924年開始退款庚款,還至1947年為止。

意大利也在1925年和中國達成協定,從1926年開始退款庚款,也一樣用於教育和公益事業。

比利時在1925年開始退還,荷蘭則在1926年開始。

日本可就狠了,嘴上說著退還庚款,可是不但沒退,反而還繼續收錢。

日本當時也規定了退款用途,一是用於支持中國的文化團體,但無一個團體申請獲得補助;二是用於補助留日學生,但無一個留日學生接受;三是用於日本在中國設立的學術研究機構及中日文化交流,說白了是在文化入侵。

所以,中國實際上並沒有收到日本一分錢的退款。

日本不僅沒有退過一分錢,在1936年之後更是將這筆錢投入到了侵華戰爭之中,用咱們的錢來打咱們。

可恨之餘,卻也無可奈何,誰叫那時候的咱們那麼落後呢?落後者註定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