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變後,為何于謙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而不是兒子朱見深?

史學達人


土木堡之變正統皇帝朱祁鎮瓦剌俘獲。瓦剌認為朱祁鎮作為大明皇帝“奇貨可居”,想用朱祁鎮要挾明廷,于謙等大臣為江山社稷著想,決心另立皇帝,以此擺脫瓦剌的要挾,按常理應該立太子朱見深,因為朱見深當時已經是太子了。皇帝變成太上皇了,太子繼位名正言順,有的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因為朱見深年紀太小,當時局勢嚴峻,國賴長君呀!這話表面聽起來很在理,其實是站不住腳的,朱見深當時確實還很小,他確實不可能主持朝政。但是可以立朱見深為皇帝,並由于謙來攝政啊,這完全可以的。但是這樣做一是朝廷上下不會認為,于謙這樣做,是為了更有利於打仗。而是會想,于謙這樣做,是為了奪權。畢竟權力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誰都想要啊。就會有人不服,會出現不團結不和諧不利於集中對付瓦剌。二是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之前,是把朱見深立為太子,接著又讓朱祁鈺攝政的。如果於謙把朱見深立為皇帝,那麼,又怎麼安置朱祁鈺呢?讓他當攝政王嗎?如果讓他當攝政王,必然要聽他的。如果聽他的,很多麻煩就出現。第一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甘心當攝政王呢?他會不會想著直接當皇帝呢?他要是想當皇帝,必然要籠絡一幫人,而於謙肯定不會受他籠絡。這樣一來,朝廷就陷入了勾心鬥角之中,不會集中力量打瓦剌了。第二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和于謙爭奪權力呢?北京保衛戰肯定要于謙來指揮才能打贏,別人沒有那個能力。如果由於謙來指揮,朱祁鈺肯定不滿。因為他會想,我才是攝政王啊,怎麼你于謙指揮起來了?因此他必然要干涉于謙。一旦他干涉于謙,這仗肯定就難打了。第三個麻煩,朱見深會不會對朱祁鈺有意見?當時朱見深還小,但是他在慢慢長大。和瓦剌的決戰會打多久,誰也說不清。在朱見深長大的過程中,他會意識到自己才是皇帝,大家都應該聽自己的。而實際上當時大家肯定只可能聽攝政王和于謙的。因此,朱見深肯定很不滿。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動亂就有可能發生。也就打不贏瓦剌了。總之,當時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確實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于謙從保衛國家的角度出發,大公無私地立朱祁鈺為皇帝,不但解決了諸多矛盾,他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彰顯,得到了當時朝廷及後世的讚揚。同時也因此擊敗了強大的瓦剌。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豫章舍人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朱見深)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獲之後,也先帶著他到處敲大明邊境的門,索要錢糧,這期間有些開了門,有些不開,可見在邊關守將的心中,大位還在朱祁鎮手裡,朝廷沒了主心骨,人心浮動,不知道朝廷到底有什麼打算。


此時的紫禁城乾清宮裡,兵部侍郎于謙靠著在流血事件中舉措得當,成功安穩了郕王和百官,避免了流血事件的擴張,暫時頂替起了朱祁鎮的位置,成為了朝廷的主心骨,使得政令有出,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在這個時候,儘快找到能完全替代朱祁鎮的朱家人,讓他們來主持朝局就是當務之急了。

在當時的朝廷中,有資格繼承朱祁鎮皇位的只有兩個:年僅兩歲的朱祁鎮兒子朱見深,和已經二十二歲的朱祁鎮弟弟、郕王朱祁鈺。在權衡利弊之後,于謙決定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全面替代朱祁鎮,做好武備和瓦剌開戰。


于謙為什麼選擇朱祁鈺:

  1. 在朱祁鎮離開之前,已經任命了弟弟朱祁鈺為監國,這種自春秋時期就已有的制度,是在皇帝御駕親征時,朝中必須安排重要人物監守,以免在皇帝離開整個朝廷就停止運轉了。雖然能擔任監國者多為儲位已定的皇太子,可當時太子年幼,所以朱祁鎮以弟弟朱祁鈺監國,已經是實際上的國家副主席了,由他頂替朱祁鎮的位置,阻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 朱見深年幼,後宮大權掌握在其祖母孫太后手裡,而百官則以于謙、王直等為首,孫太后自然是想要自己的孫子繼承兒子的帝位,可百官不同意。皇帝年幼,大事做不了主,那這主得誰來做呢?皇太后做主,還是大臣做主?最怕的是再來一個王振做主。立朱見深很容易出現內閣和後宮意見不一的情況,最直接的就是:雙方關於朱祁鎮如何處置就有著很大的衝突。
  3. 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子為父綱,古代以孝治天下,如果朱見深繼位,他背後的孫太后為了保護朱祁鎮,保護朱見深的孝道,自然會力主求和了事,這對內耗過大的大明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也先貪婪成性,議和的條件肯定是開了又開,得一想二,朝廷就只能收刮民脂來滿足其要求,這樣的話就會激起民變,內部人心盡失,外部強敵壓境的大明還能撐多久,這才是于謙最先要考慮的,南宋之事不可不鑑。
  4. 此外邊將之所以在朱祁鎮來時敢不開門,不給也先乘機奪城,無外乎就是因為繼位的是朱祁鈺,而不是朱見深。朱見深作為朱祁鎮的親生兒子,邊將們肯定要考慮到這一層利害,如果朱見深繼位,而邊將們又把其父拒之門外的話,即使能夠保護城池,但難免被後宮和皇帝秋後算賬,要是朱祁鎮還能活著回來的話,那他們的小命還能保得住嗎?可要是邊將開門,則大明自朱元璋時期起就建立的邊境長城就形同虛設,給點錢還不要緊,最怕的是也先錢也要、城也要,而有朱祁鎮在手的也先,也讓邊將們投鼠忌器,那兩宋燕雲十六州之事則又再次重現了。

考慮到以上幾點,于謙才執意立朱祁鈺為主,而對於朱見深,于謙也和孫太后做了妥協,將其立為皇太子,以保證大明帝脈在之後可以回到朱祁鎮身上。


有了朱祁鈺做主的大明朝廷,重新展現了生機,邊將們以“國已有新主”為由拒絕了為朱祁鎮開門,保護了各處邊疆重鎮,于謙所主持的北京保衛戰,也敢於對朱祁鎮所在的德勝門採取炮火猛攻(于謙在這之前,已經通過細作得知朱祁鎮不在德勝門,才敢採取炮轟)。

這一切都讓也先感覺到,朱祁鎮這個皇帝已經沒用了,靠他來搶錢、搶糧、搶地盤的策略不管用了,在議和使臣楊善強大的氣場下,也先只能好好招待朱祁鎮,並將其放回。如果於謙立了朱見深為帝,那朱祁鎮依舊還是也先手裡的王牌,不把國家掏空來滿足也先,朱祁鎮是絕不可能被放回來的。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土木堡事變指的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太監王振忽悠,御駕親征,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蒙古也先,在無水五糧的土木堡被也先打敗,英宗被也先俘虜北去的事情。事件發生後,舉國上下一篇驚慌,蒙古也先以英宗皇帝為要挾,軍隊一字排開,獅子大開口。皇太后以江山社稷為重,把皇宮內的金銀財寶搜刮一空,用馬車送到也先軍營。然而,也先言而無信,收了財寶卻不放英宗回來,也是,奇貨可居嘛。而更重要的是,國家一時無主,人心思亂。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兵部尚書于謙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建議皇太后,讓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應對即將到來的北京保衛戰。一開始朱祁鈺膽小怕事,只肯做監國,不肯做皇帝。可這樣一來,很多政令就失去了正統性,軍令人心都不可靠了。為此,新皇帝繼位當是重中之重。可是,當時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只有三毛歲,太小了,國難之際,別說三歲,就是十三歲又能有什麼主見。在這種特殊的情勢下,于謙等眾大臣集體商議,上書皇太后,擁立時年二十二歲,風華正茂的英宗弟弟朱祁鈺做了新皇帝。但是朱祁鈺仍然有顧慮。他怕一旦有一天哥哥回來不好交代。還是于謙挺身而出,安慰朱祁鈺“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就這樣,幾次推遲的朱祁鈺就成了景泰皇帝,遙尊他的哥哥為太上皇,英宗長子朱見深仍然是太子。這就是土木堡之後發生的事情,不期八年之後的奪門之變真的讓朱祁鈺當時的憂慮變成了現實,當然這是後話了!





無法迴避的歷史


提示:此方案是立朱祁鈺為皇帝,朱見深為皇太子,保證了皇位依舊是朱祁鎮一脈。

至於為什麼立朱祁鈺為皇帝,說下我的見解。

1.朱祁鈺當時監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代皇上。朱祁鈺出身正,又是監國,邏輯上沒有毛病;朱見深年僅兩歲,能否長大都是問題,有著隨時夭折的風險(可以從朱祁鈺的兒子年少夭折看到憂慮),中央朝廷經不起再次動盪;朝廷此時因外敵惹的上下人人自危,急需要一個穩定年長的國君安定人心,此方案且符合當時的三綱五常。

2.此方案得到了以張太后為中心的皇權派的默許準可(極為重要)。 符合朱祁鎮的支持者的核心利益,同時也給朱見深最好的保護。

3.此方案使得於謙等大臣也獲得了兩張船票,確保自身的利益不變,又於國於民於己都有利。深合官場的陽謀之道。

于謙在此方案上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非他提出來了。 應是朱祁鈺追隨者起草的,于謙等大臣聯合上奏的,兩張門票的由來就是出自此處。即使發生帝位爭奪,朱見深依舊毫無勝算。


大智平平


于謙的這個決定,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和于謙的冤死埋下隱患。但能因此而去怪罪于謙嗎?肯定不能。

雖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我們發現,朱祁鈺並不是大明得以穩定的主要原因,可在那樣的情形下,像于謙這種忠於國家的人,不敢抱半分僥倖心理,大明經不起半點動盪。

哪怕沒有土木堡之變,幼主登基都是大忌,這叫“主少國疑”;國賴長君,一位成年的君主,顯然更能處理這樣複雜的局勢。

還有一層未能說出口的顧慮。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按照孝道,他應該聽從朱祁鎮的命令。那要是朱祁鎮在瓦剌的威逼下命令朱見深開城門呢?他開還是不開?

開了,頓時成為大明的罪人;不開,大明皇帝就是個不孝之子,瓦剌大可用這一點來做文章。

朱祁鎮也許能夠熬過瓦剌的折磨,不下這樣的亂命。可於謙不敢賭,所有忠於大明的官員都不敢賭。萬一皇帝熬不過呢?

朱祁鈺上位,至少不會把明朝政府陷於這麼被動的境地,他和朱祁鎮是一個輩分的。

當然了,其實還有一種更好的辦法。那就是朱見深登基,朱祁鈺繼續監國,孫太后站出來主理朝政。她是朱祁鎮的母親,可以從孝道上壓朱祁鎮一頭,哪怕他有亂命,明朝也大可在太后的主持下抗命。

可惜啊,真實的孫太后並不是《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她只是個普通的後宮女子,接受的是賢良淑德的教育,沒有半點政治才能,此前也沒有接觸過政務。誰敢讓她主政?那是添亂。

假設一下,如果此時朱祁鎮的母親張皇后還活著,于謙等人想起來的定然是讓她出來掌控大局,而不是找個成年藩王頂上。因為大臣們知道她有這種能力。

不過,話又說回來,張皇后要是活著,土木堡之變壓根不會發生。

那麼孫太后是否一無是處呢?倒也不是。雖然《明史》中記載,朱祁鎮不是她的親兒子,“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但朱祁鎮始終是她撫養長大的,朱瞻基大約也默認此事。

所以朱祁鎮一脈在位,才是對她最有利的。但在於謙的勸說下,她還是以國事為重,做出了支持朱祁鈺登基的決定。當時朱祁鈺的母親吳賢妃還活著,於是宮中有了兩位皇太后。這無疑分薄了孫太后的權柄。

總之,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的是大明江山。七年後他有那樣的結局,天下冤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明英宗在土木堡事變發生之後,他就被瓦剌給俘虜了。堂堂大明的皇帝成為了瓦剌的俘虜,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于謙等臣子不得不考慮重新立一個皇帝了。這樣之前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他就成為了太上皇了。

太上皇帝位置就不重要了,這樣瓦剌就不能以他們抓了皇帝的名義,來要挾明朝了。

可是,把明英宗朱祁鎮給俘虜了,必須要重新在大明立一個皇帝呀,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呀。

那麼,這個時候要立誰為皇帝呢?

按照明朝的祖制,朱元璋規定的明朝的皇位是父子相傳,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皇位的傳承,有兒子的傳給自己的兒子,沒有兒子的就傳給自己的兄弟。

這種祖制,一般來說是不可能更改的,也米有人改到了。

很顯然明英宗朱祁鎮是有兒子的,他的兒子就是朱見深。按道理說,朱見深來繼承老爹的皇位,才是正統才符合明朝的祖制。

可是,于謙偏偏沒有立朱見深,而是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這是為何呢?

可以說這和當時的複雜的國際形勢是有關係的,最為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瓦剌不斷的進攻大明,現在的大明還尚未獲得安穩,必須要時時的警惕瓦刺給大明帶來的威脅。

這是當時大明的外部威脅。

第二、朱見深只有三歲,當了皇帝也沒有什麼用。關鍵的時候,很多事情是需要讓皇帝拿意見的,很顯然三歲的朱見深是做不了這樣的事情的。

這是當時大明內部的現狀。

第三、朱祁鈺正好成年,他能夠擔此大任。朱祁鈺正好和朱祁鎮是兄弟兩人,即使他暫時當了皇帝,也是他們老朱家的人。

第四、孫太后同意這件事。孫太后是朱祁鎮的母親,他都同意這種事情了,可以說當時是非常時期,所以,必須要打破常規,用非常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大明江山的安穩,于謙就選擇了立朱祁鈺為皇帝。不得不說于謙的這個選擇,在當時是十分英明的一個選擇。

因為正是朱祁鈺的上位,他和于謙兩個人君臣相互配合,打退了瓦剌對明軍的幾次進攻,最後挽救了風雨飄搖的大明。

也是在朱祁鈺當皇帝的時候,把大明給穩定了下來的。

這就是為何于謙當時不選朱見深,非要選朱祁鈺的主要原因。


史學達人


這的確是于謙一生最大的失策,也應該是導致他最終被殺的直接原因。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其實朱祁鈺和朱見深為帝都是一樣的。因為當時的主要守成抗敵工作都是由文臣武將來負責,具體的決策有孫太后,皇帝實際上就發揮象徵作用,以安定軍心民心。當然,立朱祁鈺可以讓這種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皇帝親臨戰場上陣殺敵可以激發出士兵最大的鬥志。這一點自然是當時年僅兩歲的朱見深所不具備的。不過,這種作用是精神論,並非實際論,事實上能起到的作用是半看人為,半看天意。因而,筆者認為立朱見深和朱祁鈺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于謙的一生實際上浪漫主義色彩十分濃厚,這就致使他不會從很圓滿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國賴長君是他當時所能想到的最優秀的意見。他固然是著眼於江山社稷,沒有半點私利。可是,朱祁鈺的母親吳氏的出身,綁縛在兩軍陣前的太上皇朱祁鎮,以及朱見深與錢皇后的境遇畢竟都是實際存在的問題。

而且,如果立朱見深的話,皇后錢氏就會成為太后,孫後會成為太皇太后。一旦錢氏成為皇太后,掌握了話語決定權,那麼按照她和朱祁鎮的感情而言,恐怕會不顧一切地營救朱祁鎮。那麼,國家就會陷入很危險的分裂狀態,大明王朝就會同時面臨內憂外患,亡國的危機就會上升很多。所以,于謙等人兩害相權取其輕,擁立了朱祁鈺為皇帝。


經典守望者


明正統十四年 (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帶著蒙古各部,分幾路大舉入侵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受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親自率軍御駕親征,由於王振的盲目指揮,導致明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土木堡兵敗的消息傳回京城,明朝舉國震動,在明英宗朱祁鎮生母孫太后(電視劇《大明風華》裡孫若微歷史原型)的同意下,于謙等朝臣們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泰帝,次年改年號為景泰,遙尊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為什麼不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帝呢?原因有四。

一、打消也先用朱祁鎮的名義佔領城池或索要鉅額錢財的想法。于謙等朝臣們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與瓦剌私自接觸,就算瓦剌用上朱祁鎮的名義,也不用搭理。就是想通過另立新君,打消瓦剌首領也先用朱祁鎮的名義佔領城池或索要鉅額錢財的想法。如果於謙等朝臣們擁立朱見深為帝,皇帝年幼,主持朝政的必然是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孫太后肯定為了自己的兒子答應也先的各種無理要求,最終的結果就是:瓦剌也先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打進北京城或者

掏空大明朝的國庫。

二、主少國疑,擁立成年國君可以安定人心。

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皇帝年幼,根本處理不了一些國家大事。有大事決斷肯定要上報皇太后或者群臣合議,肯定會費時,還有可能誤事。而國家目前正值內憂外患,要想盡快恢復大明朝國力,這種情況肯定是不能允許的。而此時朱祁鈺正值壯年,朱祁鎮臨走之前又命他監國,他處理國務還算可以,所以為了大明朝廷的長遠發展,于謙等朝臣們必須擁立朱祁鈺為帝,才能安定人心、儘快恢復大明國力。

三、擁立朱祁鈺,朝廷才能誅殺王振黨羽,整肅朝綱。朱祁鎮在位的時候,非常寵信宦官王振, 而王振也利用朱祁鎮的寵幸,勾結內外官僚,排除異己,成為京師一股最大的力量,朝廷的公卿大臣們爭相攀附王振,稱之為翁父,弄得朝廷烏煙瘴氣,大明朝廷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儘管在土木堡兵敗時,王振已被將軍樊忠誅殺,但王振在京城的龐大勢力還在,所以要想使朝廷煥然一新,必須要誅殺王振黨羽。在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朱祁鈺已經默許朝臣們在朝堂上攻擊王振黨羽,所以要想完全剿滅王振黨羽,必須擁立朱祁鈺為帝。而朱祁鈺獲得本不屬於他的帝位後,肯定也會為了做出一番業績大規模的清算王振黨羽,整肅朝綱。

四、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朱祁鎮在位期間,寵幸太監王振,弄得朝廷烏煙瘴氣,朝臣敢怒不敢言。而朱祁鈺在監國期間,處理政務得當,于謙等朝臣希望通過擁立朱祁鈺,重塑超綱,儘快恢復大明國力。若擁立朱見深為帝,因為朱見深年幼,若朱祁鎮被瓦剌放回後,仍會繼續當皇帝,若立朱祁鈺為帝,就算朱祁鎮回來想復位也不是那麼容易。





讀史如品茶


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大半部分,皇親國戚和朝臣被瓦刺殺者很多,朝野震動,兩歲的太子不足以應對此等複雜局面,也難以讓人心惶惶的朝廷穩定下來。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群臣禦敵,組織北京保衛戰。對於明朝大臣而言,擁立朱祁鈺為帝其實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朱祁鈺此時已經22歲,心智已經成熟,足以統國。並且他是英宗皇帝唯一的親弟弟,法理上也挑不出毛病來。而朱祁鈺為人一直非常謙遜,在京城內名聲不錯,大家都認為他是賢王,所以立朱祁鈺為帝。




山西青年了沒


很簡單,朱見深只有兩歲,而朱祁鈺已經二十二歲了,正值壯年。如果立朱見深,首先,朱祁鈺是他的父親太上皇,瓦剌叩關帶著朱祁鈺邊軍依舊忌憚。再者朱見深太小,離親政還有十幾年,外戚勢力、權臣、閹宦勢力必然覬覦皇權,這時的大明危急關頭,正需要團結一致對外,到時候搞得各個勢力自相殘殺,豈不是亡國之舉?所以成年的朱祁鎮比朱見深更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