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去世后,为何没人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


刘禅仅仅是平庸,而非低智商,他在位多年具有处理政事的能力,相反他对权力的认识还相当不错,甚至强于益州牧刘璋。

以刘禅、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一直以来是团结的集团,他们明确知道外部敌人是曹魏,内部需要警惕的是蜀人。把持蜀汉中枢实权的尚书台官员无一例外都是外来士族,其中又以荆州人最多。

从耕作于南阳的诸葛亮到零陵人蒋琬、江夏人费祎、南郡人董允、南阳人吕乂、汝南人陈祗、天水人姜维,这些人的特点都不是蜀人,而刘备所建立的政权集结了幽州、冀州、徐州、兖州、凉州、荆州、豫州、徐州等班底,是一个集四方英杰立足于蜀地的政权。

团结一致,复兴王业是蜀汉政权明确的政治口号,在这样的形势下刘禅、蒋琬、费祎只要智商都还在线,就明白维持下去的根本是稳定的政局,自蒋琬、费祎、陈祗、姜维等对刘禅进行夺权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相反捍卫刘禅政权才是他们立足的根本。

刘禅对听从诸葛亮遗言任用蒋琬、费祎,亦确实维持了蜀汉稳定。

诸葛亮在位时权力高度集中,蒋琬、费祎、董允、姜维时期往往是把诸葛亮的军、政分化,分由大司马、大将军与尚书令、益州刺史执掌。中枢实权又分为尚书台和侍中寺两个系统,尚书台掌握行政权,侍中掌握议政权。


以下图为例,丞相中心制是蜀汉早期模式,诸葛亮死后权力逐渐回归到刘禅,于是担任尚书令的陈祗、董厥、樊建、中常侍黄皓、尚书仆射兼侍中诸葛瞻等权力日益增大,尤其与配图不同的是执行权在尚书令,侍中、常侍是决策层,但刘禅经常让人同时担任侍中和尚书令、尚书仆射,大将军姜维的实权已不如大将军费祎。

黄皓就是凭着中常侍职位与侍中陈祗互相表里,垄断了蜀汉高层议政权,这也是刘禅刻意默许。

事实上蜀汉没人夺位一个原因是刘禅权术得当,刘备临死前让刘禅去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治国书籍,刘禅虽然没有经国雄才,但是具有一定治国的基础知识。

在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因刘禅对蜀汉权力分配做了调整,他扶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担任侍中、尚书仆射,又提拔诸葛亮故吏董厥、樊建执掌尚书台,大将军姜维虽然掌握兵权,但中枢力量薄弱,在刘禅分权措施下,已经没有一个臣子权势能够跟昔日的蒋琬、费祎相提并论,自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同时刘禅把女儿分别嫁给诸葛亮、费祎的儿子,以联姻牢固高层贵族,反贼想要推翻刘禅,那不就是跟诸葛亮、费祎的故旧官员做对吗?这方面刘禅聪明得很。

弊端就是刘禅过分倚重外戚和宦官,走回东汉没落的道路,这使得蜀汉政权末期非常糟糕,在蜀汉灭亡之前,黄皓、诸葛瞻、姜维、阎宇、樊建、董厥等官员陷入内斗,一事还处于僵局的情况下就被魏国所灭。

即便没遭到魏国进攻,姜维、诸葛瞻、黄皓之间也定然要进行一场斗争才能够罢休。

故说刘禅昏庸主要还是任用宦官与皇亲国戚方面,走回到东汉帝国老路,但是在权力分配方面刘禅反倒有些本事,能够逐步分化重臣实权来巩固他的皇权,最不用担心的就是有人篡刘禅位。晋惠帝司马衷要是有刘禅这点本事,都不至于太惨。


苏沉船


1.不要再被三国演义所误导了。刘禅昏庸无能?!假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五虎大将只剩下一个赵云了,关

羽,张飞,黄忠,马超都死了。刘禅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

摇,强敌在外,强臣在内,主少国疑,人心不稳的情况

下,当上了这蜀国这个皇帝。

2.刘禅的两个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话没有美女了吗?关羽还有一个女

儿呢。原因是,张飞的老婆是魏国夏侯霸的侄女。这么一

说就大家就想明白了吧。刘禅和夏侯霸是有亲戚关系的。

而夏侯霸当时在曹魏政权里很大实权的。后来司马懿篡

魏,夏侯霸就带着他的兵跑到蜀国去投奔刘禅了。


3.刘禅在位40年,前12年是诸葛亮独揽朝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在这个时候做了三件事。第一,与孙权修好。第二,停止征战,并多次大赦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第三,好好活着。别小看这三件事。这三件事包含了外交独立,内政修德。

诸葛亮死后,刘禅独立做了28年的皇帝。他在诸葛亮死后

的第1件事儿。就是任命吴壹为车骑将军,蒋琬为尚书

令,改变了诸葛亮是政治军事权力集于一身的情况。

对于刘禅昏聩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刘禅的不战而

降,刘禅是不怕死的,他在投降的时候是带着棺材去的,

要求邓艾杀了自己,以保全人民的。刘禅能够在诸葛亮死

后,刘备上一代势力全部灭亡的情况下,独立支撑28年,

已经很不错了。


少校柳下惠


不管刘禅是否昏庸无能,刘禅的皇位却是三国中最稳固的。诸葛亮的去世,不仅没有使刘禅的皇位受到动摇,相反刘禅的皇位却更加稳固了!

为什么刘禅的皇位会那么稳固呢?

因为刘备病重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蜀国,所以有些人就按耐不住了。

就在刘备安排托孤的时候,黄元趁机起兵叛乱了。身在成都的太子刘禅迅速的平息了,比黄元给斩首了!

之后朱褒、高定等人相继起兵叛乱,这些叛乱也是迅速地被平定。

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蜀境内还是比较拥护刘氏的。随着这些叛乱着被平定,蜀境内的反蜀将领基本上被抹除掉了!

刘备临终安排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政,又把其余两个儿子安排成藩王。各派势力之间互相制约,很难有一方势力能够独自坐大。

在这种情况下,对刘禅最有影响就剩下宗族了!

刘禅有两个弟弟。

最小的弟弟是刘理,在刘禅继位时年龄尚小,早早地就病逝了!

另一个弟弟刘永,一个刘禅的宠臣黄皓就把他搞定了。刘永也对刘禅的皇位没有任何影响。

最能影响刘禅皇位的是长子刘封。

虽然刘封不是刘备亲生的,但是刘封却不是刘备的干儿子,而是过继给刘备的。

在宗法上和刘禅具有同样的权力,更何况刘封还是长子,在攻打益州的时候还立有战功。所以刘封对刘禅威胁最大!

诸葛亮考虑到刘备死后,恐怕难以制御住刘封,就劝说刘备把刘封赐死了!

刘封这个最大的威胁,其实早在刘禅继位前就被消除了!

剩下的就只有权臣了!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相继被除掉;蒋琬扮演了诸葛亮的角色。

蒋琬去世后,刘禅把权力分给了费祎和姜维,并且取消了开府。从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大权独揽的权臣了。即使是姜维,也还有黄皓、诸葛瞻等人在制约着他。

自此权力彻底地集中到了刘禅手中!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刘禅的皇位就更加稳固了!这种情况下,还有谁能够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

看来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精心的安排也是十分成功!

即便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到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也做了那么多年皇帝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取代的。

司马氏也是经过好几代才取得皇位!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一、刘阿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智,他的智商至少是中等甚至以上的,他也有政治智慧。

你看他在孔明去世后,在对待魏延、杨仪的争执上,他分明知道杨仪固无反心,魏延也只不过是和杨仪有隙,任性胡为而已。

但不除魏延,朝臣上下、前线后方均会大闹天宫,于是他听从蒋琬等人的力荐,让杨仪平叛,最终北伐大军安全归来,魏延被诛灭三族,整个朝廷算是消停了。

第二件事情废丞相。

孔明在日,蜀汉(应叫季汉更精确些)政权“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刘禅语),刘禅是空壳的皇帝,刘禅当家,孔明作主。刘禅知道:孔明开府执政,上有先主遗诏,下有孔明崇高威望、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对先帝的绝对忠诚,所以刘禅心甘情愿,假父假子相处和睦,孔明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

孔明去后,蜀汉大权必须重新掌控在皇帝之手,对大臣们又充分利用、人尽其才。

于是刘禅废丞相制,孔明选拔的政治接班人蒋琬、费祎先后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仪同三司。但蒋、费、姜三位大亨谁也没能再上丞相位,三人间也适当地分了权制衡。

具体如下:孔明逝去,刘禅以蒋琬为尚书令,转瞬加官都护将军,假以符节兼益州刺史,又升大将军、总领尚书台事,封安阳亭侯。蒋琬才智出类拔萃,成为中流砥柱后,让他成立府署,次年在府中加官大司马。

费祎在孔明逝后,先任后军师,不久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返涪县,费祎升大将军、总领尚书台事务。延熙十五年,费祎成立府署。两人互相制约,避免了权利过分集中。

蜀汉另一大亨就是姜维,建兴十二年,姜维回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帅诸军,又进封他为平襄侯。蒋琬升大司马,姜维担任司马。延熙六年,姜维升镇西将军兼凉州刺史,十年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掌尚书台事务。

第三件是乐不思蜀的事。

孔明儿子、忠诚但才不堪重用的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芝干死,刘阿斗见大势已去,听从谯周之言投降魏国。后来,姜维游说钟会反叛,试图复国失败。姜维被杀,也绝了刘禅的望。刘禅身负刘氏家族及蜀汉降臣家族的命运,他步履维艰,有时甚至装疯卖傻,他不可能太任性。景元五年三月,魏帝曹奂时封他为安乐县公。获得万户封邑,子孙担任三都尉及被封侯者五十多人,善终。面对司马氏的试探,什么“此间乐,不思蜀"只不过为了自保及保全家族,权宜之计耳,如刘禅像后世南唐后主写上“春花秋月何时了"等词句,这是找死的节奏啊!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军总司令李将军在战败后去办大学,绝不再寻求东山再起是一样的明智,识时务者乃为俊杰。

第四件事儿,他极有政治手腕,让功臣死后极尽哀荣,他对功臣之后极为礼遇。

刘备在世时,只有法正一人获得谥号。刘禅时,孔明、蒋琬、费祎三位重臣,也都获得谥号;夏侯霸远道归汉,也得谥号,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后均追加谥号。只有陈祗因是宠臣,死后获谥号。

孔明逝后,刘禅让孔明子诸葛瞻成了他的驸马;蒋琬逝后,其子蒋斌袭爵,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费祎逝后,让费祎的儿子继承爵位,任黄门侍郎,费承弟弟费恭娶公主为妻,让费祎长女成了太子刘璿的妃……

第五件宠幸陈祗、黄皓。

这是刘禅的污点,如上文没有多少功劳的宠臣陈祗死后竟也有谥号。

后期,姜维忠诚有余,屡次北伐,蜀民面有菜色;宦官黄皓在朝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跟黄皓勾结,阴谋让阎宇取代姜维。姜维也怀疑黄皓,感到忧惧,避祸沓中,不再返回成都,君臣相安无事。

刘禅厚待重臣,知道姜维精忠报国,至亡国之时仍让姜维执掌兵权,比赵构对岳飞胜过何止百倍?

只是景耀六年,姜维上书刘禅说钟会在关中练兵意欲伐蜀,应派张翼、廖化督诸军分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未然,刘禅听信黄皓及巫师之言未作防范,直到钟会杀奔骆谷、邓艾将近沓中,才派廖化援助姜维,派张翼、董厥前往阳安关口,为时已晚,最终亡国。

二、刘禅时代,群臣绝大多数是忠臣,没有反心。

孔明作出表率,孔明以下诸位大臣们,绝大多数对刘禅极为忠诚。

孔明、蒋琬、费祎、姜维等无须赘言,都是大大的忠臣。

魏延也无反骨,只是狂傲、与同僚不睦、一心北伐建功、行事任性一点!杨仪功利心重了一点,不过他的崇高理想也就是丞相或大将军;李严,只不过想成为真正的皇封的统管内外军事!陈祗只不过想讨得刘禅欢心,做个宠臣;黄皓这种头顶生疮,脚底冒脓的主儿也就是买官卖官,告告刁状,你要叫他个死太监造反,他定会尿湿了三条裤子!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大飞熊认为,蜀汉后主刘禅不是无能,而昏庸,为何如此说?因为,刘禅跟著名的“傻皇帝”晋惠帝可不一样,司马衷是智商有问题,而刘禅不但不傻,诸葛亮还夸过他聪明。更关键的是刘备称帝时,派两个大臣教导太子刘禅,一个是费祎,一个是董允,都是后来蜀汉“四贤相”里的人物,所以刘禅的能力智商能差到哪里去?因此,刘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心态有问题,到了后期更加昏聩因贪图享乐而重用黄皓,还投降邓艾虽然也算顺应了形势,但是这种“顺应”,显得毫无气节,这是后话。既然刘禅当皇帝,还是有问题,那为何诸葛亮去世后,没人觊觎蜀汉的帝位呢?



话说蜀汉立国之初,诸葛亮,赖恭,黄柱等蜀汉重臣劝刘备登基时,说了几个条件。第一,曹丕篡汉,窃据神器,人心思刘。第二,刘备登基符合易卦。第三,关羽前围襄阳,有平民张嘉,王休献玉玺。这即是祥瑞,也是天命所归,当然也可能有造假成分。第四,刘备皇胄之后。第二条和第三条属于造势,这些都好办,关键是第一条和第四条息息相关,也是蜀汉的立国之本,不是顺便就能取代的。换句话说,蜀汉真正的叫法是继西汉,东汉后的“季汉”,没有皇室身份而夺帝位,名不正言不顺,不是你想夺就能夺的。

其次,蜀汉上下官员大部分由荆州,东州,益州三个集团组成,除了皇帝,也就诸葛亮有这资历,能力和实力让他们一并臣服。所以,要夺帝位,能力强,地位高还不行,还得有其他的过人之处以及客观形势支撑。所以,纵观诸葛亮留下来的蒋琬,费祎,董允,当然以“四贤相”的品质他们是不可能有“非分之想”的。即便有,他们的能力是强,地位是高,却还是缺乏对三大集团绝对的掌控力。因此这三位大臣在掌权时期,都是紧密合作,蒋琬因身体原因,老早就主动放权给费祎,费祎和董允更是相得益彰。“四贤相”之后的宗预,诸葛瞻,董阙,樊建等等更是没有这种条件和能力。因为,除了朝廷外,还有军事。



蜀汉有四个军区,分别是中央(朝廷),汉中,南中和江州,要夺帝位,军事力量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四个军区,南中军区的庲降都督大部分由本土士族出任,如李恢,马忠,张表(张松之子)等等。汉中军区承担着北伐和防守任务,属于重地,都是由军中的佼佼者如魏延(荆州),王平(降将)等人担任。江州军区先后是李严(东州),陈到(荆州),阎宇(荆州)等等。中央直属部队里,更是有姜维(降将),胡济(荆州),陈祗(东州),廖化(荆州)等人。由此可见,三大集团加上降将集团穿梭于四个军区之间,蜀汉很难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更谈不上夺取帝位。



陈寿评价刘禅为“循理之君”,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加以任用,即便诸葛亮因为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自动降职,不久后刘禅还是给他官复原职了。而且刘禅对蜀汉四相,并不加以掣肘,这就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但是这四位大臣相继去世后,就一度出现了宫中黄皓和朝中的陈祗互为表里的情况,这固然是刘禅的昏聩,只是由于姜维领兵在外,再加上上文所说蜀汉内部复杂的客观条件,也很难出现夺取刘禅帝位之事。


大飞熊骑士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誓“继之以死”来效忠“汉天子”。

我们无须去论证刘禅昏不昏庸,只须去查看辅佐他的几位蜀汉重臣,就可以明白,弱如刘阿斗这般的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却无人想要夺位篡权。

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全力辅佐后主。集蜀汉军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升级为“相父”!

诸葛亮以“偏安一隅,不可久持”的理由,先后六出祁山,举兵伐魏。然人算不如天算,蜀汉丞相最终未能完成“中兴汉室”的宏愿,积劳成疾,五丈原回天乏术,一命归西!

刘禅自17岁继位以来,一直以来都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汉朝中,丞相长史杨仪素来与征西大将军魏延不和,相互之间争夺权利。诸葛亮逝后,魏延被杨仪所杀。军队里的不安定因素解除了。刘禅升任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蒋琬为尚书令。军、政大权分工管理。

刘禅亲政之后,贬杨仪为庶民。听从诸葛亮生前所荐: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遂升蒋琬为大将军。

蒋琬,忠厚老诚,属于谦谦君子之流。其他无须多说,单凭一个谥号——恭!就可以证明,蒋琬别说反刘禅夺位,可能就连夺位的心思都没有过!

蒋琬过世后,费祎、董允先后主政,此二人从刘禅做太子时就开始辅佐,也属于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人。

费祎,性格谦和,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财!对于这样的权臣,夺位的事,根本就无从谈起!

董允,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淡泊名利。宦官黄浩惧其严厉正直,不敢造次。作为一国之重臣,不贪不惧者,绝对不会有什么“夺位”、篡权的想法。

姜维,这位无须多提。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一心想要光复蜀汉,如此军中庭柱,对蜀汉的忠心就可见一斑了。

这几位,在蜀国都是有一定的实力“夺位”的权臣,但也是对蜀汉、对刘禅忠心耿耿的人。

至于说黄浩、陈祗之流,有谄谀弄权之心,却无夺位篡权之力。属于典型的小人!蜀汉最终过早灭亡,也是栽在了如此祸国殃民的宦官之手。






上善若水36526


刘禅在位42年,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也没几个,刘禅是其中之一。而且,刘禅在位期间,权力还在不断加强,越往后权力越向他手里集中,这和曹魏、孙吴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曹魏从曹叡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就先后以辅政的名义,实际上掌控了曹魏政权,司马氏更是历经三代四个人,最后完成了皇权转移。但即便是最后完成了三国归一的司马氏,权力也没有完全集中起来,门阀士族在两晋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东晋如田余庆先生所说,是门阀以皇权为点缀,但即便是在皇权相对稳固的西晋,门阀士族的影响也非常大,司马炎也一直在搞政治平衡。

孙吴就更不用说了,从孙权死后,就权臣迭出,先是诸葛恪,后是孙綝、孙峻兄弟,都是权侔人主的权臣,并和曹魏在司马懿时期一样,经历了皇帝废立,皇帝几乎没有什么实权。一直到孙皓继位,权力才相对比较集中一些,没有再出现影响比较大的权臣了。除了权臣,包括朱张顾陆四大家族在内的孙吴其他门阀士族的政治影响也始终非常大。

只有蜀汉始终是个例外。虽然诸葛亮也以托孤大臣的名义实际掌控蜀汉政权十多年,但诸葛亮并没有在辅政期间过多的培植个人势力,而是尽心竭力的忠于王室的。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安排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虽然也先后辅政,但权力并不集中,他们也和诸葛亮一样忠于王室,并没有培植个人势力。所以,费祎去世之后,刘禅自己亲政,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刘禅能够迅速掌权,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在于,此前蜀汉具备权臣潜力的两个人都被诸葛亮先后设计除掉了,这就是魏延和刘封。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但曾经被刘备视为继嗣,在蜀汉的地位类似曹真在曹魏的地位。如果刘封不死,而刘禅也早死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像曹真受遗诏辅政的局面,蜀汉的皇权也可能会受到威胁。魏延也一样,如果诸葛亮临终时真的安排他接掌兵权,那么魏延就有可能成为蜀汉的董卓。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偶然性的因素,这就是刘禅本人身体健康,在三国时期算是比较长寿的。他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最后蜀汉灭亡的时候五十八岁,当时他的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假如刘禅也像曹丕、曹叡一样短命,不断出现必须依赖辅政大臣才能维持政权运转的情况,那么蜀汉的皇权也不一定能够持续的稳固。而司马懿能够篡夺曹魏皇权,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他长寿,熬死了曹氏三代人。

此外,益州在东汉时期开发程度还比较低,所以并没有形成太多的当地门阀世家家族,仅有的一些当地豪强实力,也在和刘焉、刘璋父子的对抗中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到刘备入蜀的时候,益州当地豪强的势力并不强大,也就没有类似曹魏那种门阀世家和孙吴的朱张顾陆那种当地门阀势力,并不能威胁蜀汉皇权的安全。有意思的是,反而是在蜀汉后期,益州境内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当地反而开始逐步出现了一些门阀势力,比如谯周家族就是一个例子,后来还建立过谯蜀政权。


萧武


很多人都说刘禅昏庸无能,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但是在这里我要为刘禅正一下名,阿斗虽无能,但是并不昏庸,甚至还深有自保之道!

乐不思蜀

在谈及蜀国在诸葛亮死后为何没有人篡位刘禅的问题前,我们先来谈一下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在诸葛亮死后,魏国一改守势,派兵返攻蜀国,最后魏国大军压境,蜀国君主被迫打开城门投降于魏,就这样刘禅来到了魏国做起了“安乐公”。一次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宴请阿斗,并且派人表演蜀国的杂技,想要羞辱蜀国的来人,蜀国旧臣们无不掩面而哭,只有阿斗开怀大笑,于是司马昭便问阿斗,你不思念蜀国吗?阿斗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大概意思就是说这里有吃有喝也有好玩的,才不思念蜀国呢!司马昭一听果然是扶不起的阿斗,之后便再也不担心这个阿斗了,从此便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正是这个乐不思蜀给了刘禅留下了千古负面影响,从此之后刘禅就是昏庸无能的形象,但是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身处刘禅的处境,时刻都有身首异处的可能,面对敌人明显的警惕与盘问,我们会说我很想蜀国,更想复国吗!这不是嫌自己死的慢吗,所以这也是刘禅的自保之道。

诸葛亮病逝后为何无人争夺帝位?

无论刘禅昏不昏庸,无能是肯定的了,就是这样一个无能之君为何还能坐稳皇位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忠义之士

自诸葛亮挑选之后,蜀国剩下的大臣们不管有没有才,却都是忠义之士,均是对刘氏忠心耿耿之人,有的是受先帝之恩,有的是对诸葛亮的佩服,总之都是报效国家之人,自然不会起谋反之心。

二、刘氏仍深得人心

蜀国的创立者刘备是以仁德谋取的天下,也是靠此治理的天下,刘备的很多的追随者也都是看中了这一点方才追随刘备的,所以即便是刘备死后,辅佐蜀国的这些大臣们仍不忘仁德之心,所以根很正,苗很红,自然不会轻易谋反。

三、蜀国帝位尴尬

三国后期的蜀国帝位十分的尴尬,内忧外患都是轻的,属于随时都有可能亡国的境地,相当于一个烫手的山芋,谁即便是篡夺了这个皇位,也很有可能第二天就被人又赶下台,还搭上了性命,岂不是得不偿失。



以上三点就是无人抢夺刘禅的皇位的主要原因,而除了这三点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刘禅很擅长自保,即便是在诸葛亮掌握大权时期,刘婵就显得很聪明,一天只知道玩乐,而不问政事,其实并不是刘禅不想问与参与,而是刘禅不敢,诸葛亮大权在握,万一哪天心情一不好,把自己弄下台可怎么办,毕竟自己的老爹都说过,“如若不行,彼可取而代之”,刘婵自己能不害怕吗,这从诸葛亮死后刘禅查看他的家产就可以看出,所以刘禅是无能,但是不昏庸,还有自保之道。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刘禅并非无能,反而十分聪明。刘禅无能的形象完全就是《三国演义》描绘出来的形象,并不真实,甚至“乐不思蜀”更加不能说他昏庸,反而更能显示他的智慧——大智若愚。



一,刘禅并不傻,反而极有政治智慧

很多人都说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那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刻意描写给后世人造成的错误影响。看看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出自《与杜微书》:“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连诸葛亮都赞不绝口的人真的平庸吗?显然不是。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又有载:“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就是说刘禅前期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是个贤明的君王,诸葛死后就逐渐的变得昏庸了。但是一个聪明的人为什么会突然变傻了?这显然不正常。

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并迁住汉嘉郡。夏四月,升蒋琬为大将军。


此后蒋琬当权,蒋琬这个人呢是蜀汉这边的主和派,而自此蒋琬当权之后刘禅就变了,开始任用宦官黄皓。其实不难理解,这就和他族兄汉献帝当年如出一辙,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利,所以为了遏制蒋琬,平衡蜀汉的权利,这才有了黄皓的机会。

在此期间刘禅还做了其他的努力,比如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在比如蒋琬当了大司马之后升姜维为大将军,这都是为了平衡朝中势力。能有这种思想的人是傻子吗?聪明的很。

二,刘禅并不懦弱,其实是主战一方

刘禅并不像演义里写的毫无作为,相反他并不懦弱反而算是个主战派,要不然他也不会封姜维为大将军,因为他明知姜维一直想北伐,如果他不封姜维这个职位,姜维会一直被蒋琬限制不发北伐。

其实姜维很多次北伐都有刘禅的支持,比如连羌胡人抗曹之事

还有一件事刘禅可谓是做到极为漂亮: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因为山路难行,夏侯霸下马步行走破了脚也还是找不着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三,刘禅能看得懂局势,知道怎么保全自己

刘禅为什么投降?敢为刘禅是什么时候投降的,在别人没打到他门口之前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投降吧,刘禅投降的时候蜀国本就已经再无一战之力。

当时邓艾已经打到了成都面前,姜维还在外回不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已经战死绵竹,成都无兵无将,完全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情况,不投降怎么办?等死?自己都活不下来还要连累一群官员难道防抗到死才是聪明之举?

再者关于“乐不思蜀”,我觉得这才是刘禅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乐不思蜀”其实不是刘禅自己想要的,而是司马昭想要刘禅“乐不思蜀”。如果刘禅不表现的“乐不思蜀”怎么让司马昭安心?说不定满门都要死。是不得已才这样表现的。



总结:刘禅并不是傻子,也不是《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昏庸,诸葛亮去世后无能的表现恰恰就是他聪明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朝局,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小姐姐讲史


时至今日,还有人觉得刘禅昏庸无能,也是一件挺奇怪的事。刘禅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但至少在权谋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有限的史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也就根本不会轻易被人抢走皇位。


先说说“有可能”抢刘禅皇位的人,也就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这两个人在历史上记录寥寥无几,年龄也要比刘禅小七八岁,又都是庶出。所以他们要夺位,唯一的可能是获得大臣支持,并且刘禅不得人心。事实上,不可能。

第一,刘禅少年聪慧仁德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当然,诸葛亮说的话可能有一定水分,不见得刘禅真的非常出色。但诸葛亮也不至于颠倒黑白,所以,刘禅肯定不是那种蠢笨的弱智,这点毫无疑问。至少,刘禅心智正常,并且不是那种荒淫无度的昏君。况且,自古夺嫡之争常见。刘备入蜀后,又有了二子刘永、刘理,如果刘禅真的很荒唐,自然会有别有用心的大臣(尤其是益州本土势力)拥护另两个儿子,但这都没有发生,可见刘禅至少没有犯过明显错误。

第二,刘备死后对诸葛亮绝对信任


刘备死后,刘禅对诸葛亮采取百分百的信任态度,这是不容易的。因为诸葛亮长期不在朝中,他先后南征及五次北伐,不可能一直在朝中做到面面俱到的掌控。有人可能会说曹操也经常南征北战,汉献帝也翻不了天,但二者有本质区别。汉献帝的朝廷,是曹操一手建立,而刘禅的朝廷却是刘备打下的基业,不少大臣资历比诸葛亮更老,更有益州势力(如李严、吴懿等)有地利优势。如果刘禅想借机扳倒诸葛亮并不难。但是,刘禅识大体、懂大局,在诸葛亮掌政期间对其充满信任,即使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刘禅依然让他仍行丞相职权,并在几个月后就恢复丞相职位。可见刘禅不是一个昏庸添乱的君主。

第三,诸葛亮死后平稳过度,火速收权


诸葛亮病逝于第五次北伐途中,杨仪、魏延争权,杨仪命马岱杀魏延,回朝后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刘禅能够分辨真伪,立刻将朝政委于蒋琬,并对不安定因素杨仪及时废杀,展现出公正。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丞相职位,对大臣们的职权进行了明显的限制。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其继任者蒋琬只是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掌兼益州牧相权,直到四年后238年才加大司马开府,权势与诸葛亮时期远远不能相比。而由于蒋琬身体不好,243年费祎就接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不久又接替了益州牧职务,呈现蒋琬费祎共同掌权局面。246年蒋琬去世,247年姜维就以卫将军录尚书事,共分相权,直到252年费祎才获得开府资格,却于次年遇刺身亡。所以,从诸葛亮死后,再没有一人像诸葛亮当年那般能够大权独揽。

第四,蜀汉后期的政治三角平衡


费祎死后,姜维开始主持大规模长期北伐,故而不在朝中,诸葛瞻、董厥以平尚书事身份主持政务。另外,宦官黄皓崛起,三股势力形成鼎足之势。姜维在外对敌,诸葛瞻、董厥在内主政,黄皓则是刘禅的代表,监督平衡两派。诚然,黄皓不算什么好人,但他也没有很明显的迫害大臣行为。姜维是鹰派,诸葛瞻、董厥则是鸽派,一直反对姜维的穷兵黩武。所以有黄皓的存在恰恰是给了双方一个缓冲地带。诸葛瞻曾说自己“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朝中有多股势力不利于对外,但却能确保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保证皇位稳固。这充分说明刘禅的政治水平。

第五,著名的乐不思蜀自保之策


刘禅骨头不硬,这点很清楚,但是他很聪明。对着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现在都明白他是很高明的自保之策。所以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之后对刘禅再无担忧。要知道,被残杀的亡国之君多如牛毛,刘禅却能获得安乐公爵位善终,着实不易。尤其是姜维还怂恿钟会发动了成都之乱为蜀汉复国,这样都没有让司马家怀疑刘禅而除掉他,又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综上,刘禅具有超高的政治智慧,绝非只靠诸葛亮而已。诸葛亮死后,根本无需别人,就可保证皇位稳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