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控制疫情的?

曾豆兒豆兒


辦法很簡單。古代人口流動性小,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出村,官府把關隘城門一關,疫情就控制住了,肯定不會發展成全國性的瘟疫。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吃中藥,藥能治癒則治癒,如不然,就只能等瘟疫自己消散了。至於染病者能活下多少人,全看病毒有多強。這個時候一定要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差異,因為很多人光靠自身免疫力就能頑強的活下來。

簡而言之,古人對瘟疫的控制手段,就是簡單的“防”和“堵”。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裡推薦一部電影《大明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到了近代,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官府能做的工作比古代多了一點。但如果沒有針對瘟疫的特效藥發明,官府對瘟疫的控制,仍然只能是防堵為主,沒有更好的辦法。

舉例子說——“1910年東北鼠疫事件”。



1910年10月底,黑龍江省滿洲里的一家客棧連續出現客人突然暴死事件。死者無一例外都是先發燒,然後咳嗽不止加吐血,最後因為呼吸困難而死。死掉的人,皮膚渾身都會呈現黑紫色,異常恐怖。

PS:這場鼠疫源自沙俄,但沙俄方面沒做合理控制措施,導致不少中國礦工染病,所以最先出現鼠疫的地方就是位於兩國邊境線上的滿洲里。

客棧老闆被嚇壞了,再加上客棧頻繁的出現客人突然暴死的現象令客棧兇名大盛,無人再敢住。於是老闆決定關店,先回家過年。

但是,最吊軌的一件事情發生了!

客棧老闆回家不久,也突然暴斃身亡。親戚們為老闆停屍五天,舉辦喪禮。結果喪禮還沒辦完,客棧老闆老家村子裡便不斷有人病倒,乃至暴斃而亡。

最後,整個村子在不到一週時間內就變成了鬼村,到處都是呈現黑紫色的屍體。

看到這裡,現在正在家“閉關”的朋友應該都能猜到下面會發生什麼事情了——

由於這是傳染病,每一個接觸到感染者的人都有幾率成為病毒的攜帶者。所以這場瘟疫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很快就從滿洲里,蔓延到了黑龍江全省。

1910年11月6日,哈爾濱的一位鐵路工人突然高燒不退。兩天後,工人死亡,事後被確診為鼠疫。

由於該名工人生前與很多人都接觸過,所以不久後,幾乎是一夜之間,好多哈爾濱家庭都是全家突然暴斃。就連負責維護現場和處理案件的警察、醫護人員也紛紛染病倒下。

轉瞬之間,鼠疫就像是開閘了的洪水,迅速在哈爾濱蔓延開來。

截止到1910年12月初,哈爾濱每日死亡人數達到一百多人。

注意,這只是一天的死亡人數。

哈爾濱“淪陷”不久後,1911年1月初,長春和瀋陽先後“淪陷”。僅僅20多天,鼠疫就傳遍了整個東三省。平均每月死亡一萬人,很多家庭都是舉家暴斃,直接被病菌滅門。

更可怕的是,由於當時的東北是全中國的工業中心,建立了全國最發達的鐵路網絡,瘟疫可以沿著鐵道網迅速蔓延到關內。所以東三省總督錫良向朝廷呈遞的奏摺裡,稱東北疫情:“如水洩地,似火燎原”。

希望朝廷趕緊想辦法,否則過不了多久,京城就淪陷了。



疫情如此兇險,勢不可擋,清政府高層當然不敢怠慢。所以沒過多久,由外務部右丞相施肇基極力推薦的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博士便成為了治理這場鼠疫的總負責人。以全權總醫官身份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伍連德先生帶著一個助手抵達哈爾濱,當天夜裡,他就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區域進行深入調查。

其實早在1910年11月8日第一例鼠疫患者死亡後,死者那極其明顯的死狀立刻就讓在哈爾濱工作的沙俄和日本醫學專家聯想到了鼠疫。並且次日通過化驗也確認了這一結果。

所以此時此刻,擺在伍連德面前的,不是確定這場瘟疫是否是鼠疫,而是鼠疫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應該如何防堵

不找到鼠疫根源,防疫就無從談起。

在伍連德調查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東北當地政府聽從了日、俄醫學專家的意見,全東北範圍內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老鼠行動。因為當時的世界醫學界普遍都認為鼠疫是跳蚤從老鼠身上再傳播給人類的,比如當年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就是這麼傳播的。所以日、俄專家便認為只要打死老鼠,就能掐斷瘟疫源頭。



然而事實證明,日、俄專家搞錯了方向。東三省官民幾乎把耗子抓絕種了,可瘟疫蔓延的現象並沒有得到遏制。

瘟疫源頭不是老鼠,那又是什麼呢?

後來伍連德通過實地瞭解,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消息——很多人與患者沒有發生過身體接觸,可依然會被感染

前面說了,傳統鼠疫是通過跳蚤這個中介間接傳染到人體身上的,所以傳統鼠疫要想擴散開來,被感染者與源頭感染者之間,一定會有身體接觸。可是,伍連德現在發現的信息卻推翻了這一結論。於是這讓伍連德開始有了一種猜測——這不是一般的鼠疫,而是一種變異過的,更兇險的鼠疫,它脫離了接觸傳播的限制,可以通過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具備人傳人的能力

而且伍連德通過對傅家甸區域的土撥鼠皮毛採樣化驗,也證明了自己的猜測。這就是新型鼠疫,而不是傳統鼠疫。

PS:沙俄人和東北人都喜愛穿貂皮,但野生貂太少,於是就有很多人用土撥鼠的毛皮來代替貂皮。伍連德經過化驗,得出了這場鼠疫的源頭就是來自土撥鼠的皮毛。



有了調查結果,伍連德很快就向上級彙報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比如做隔離,給每個醫護人員配發口罩等。

然而,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卻受到了日、俄專家的反駁。他們認為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完全是無稽之談。人與人之間沒有身體接觸也能傳染上鼠疫?開什麼玩笑?

為了反駁伍連德,法國醫學專家梅斯尼決定進行實地調查。他於1911年1月5日前往中東鐵路醫院探視鼠疫患者。在進入傳染病房之前,梅尼只穿戴了白色工作服、帽子和一雙橡皮手套,並未戴口罩,就直接對四名患者進行了診察。他絕不相信鼠疫會通過呼吸或唾沫傳染。按傳統鼠疫的傳播方式,他是絕對安全的。

然而事實證明,伍連德的結論就是對的,這就是一種經過變異後的新型鼠疫。梅斯尼在接觸患者後不到三天,就突然出現低熱、頭痛、寒戰的情況,並在次日清晨出現咳嗽和痰湧。儘管梅斯尼第一時間入院治療,注射了抗鼠疫免疫血清,但仍然醫治無效,最後暴斃而亡。


梅斯尼死後,整個世界醫學界譁然,大家都不敢再質疑伍連德,於是關於控制鼠疫,也就按照伍連德的方案正式全面展開了。

首先,清政府下令,封鎖山海關,並在山海關外設立三道軍事防線。從1911年1月13日開始,任何人出入山海關,都必須要先在軍人的看守下滯留5日,待確認無恙才可以放行(當時鼠疫的觀察期是五天)。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其次,東三省總督下令,從1911年1月14日開始,南滿鐵路與東清鐵路停止運行,最大程度減少人員跨區域流動。

其三,所有人都配發口罩(伍連德發明了一種因地制宜的棉紗口罩,佩戴方法和如今流行的主流口罩基本相同),而且強制要求佩戴,不戴口罩者直接抓捕。


其四,嚴格控制人員竄門現象,尤其是哈爾濱鼠疫最嚴重的傅家甸區域,被劃分為了四個小片區,這四個片區的老百姓分別配發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口罩。警察通過口罩顏色不同,控制不同區域內的老百姓相互竄門。

應該說,這是非常科學的防疫制度。


不過,儘管當時在伍連德佈置並實施了各種科學的防疫措施,但疫情沒有得到遏制,繼續愈演愈烈。

防治措施沒有效?老百姓紛紛質疑,以至於人心惶惶。一種恐懼和絕望的心情在民眾中間蔓延開來。

伍連德認真審視整個防控措施,終於發現還存在的一個漏洞,那就是死者的屍體。因為鼠疫桿菌可以在屍身上存活很久,如果不把屍體處理好,鼠疫不會結束。

起先,伍連德想把屍體做深埋處理。但當時是深冬季節,天寒地凍,積雪達七寸高,不可能挖開土地埋葬。而如果等著春天雪化了再讓死者們入土為安,到時候鼠疫又會傳播開來,導致東三省再度“淪陷”。

於是深思熟慮後,伍連德奏請朝廷,請求以焚燒屍體的方式徹底斷絕鼠疫。

按中國傳統文化,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不能安葬就沒辦法見祖宗,把遺體燒了,這是大不敬的事情。並且一次性要焚燒幾千具屍體,這是絕對不能讓人接受的事。

所以伍連德的這個提議一經傳開,立即就遭到了當地百姓甚至是地方官的一致反對。

不過好在當時遠在京城的攝政王載灃沒有猶豫,他準了伍連德的奏陳。於是在有了朝廷支持的情況下,東三省所有感染鼠疫的死難者遺體全部被焚燒。這是當地,甚至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集中焚屍行動,烈火足足燒了幾天才熄滅。

遺體全部焚燒後,奇蹟出現了。

從1911年2月20日開始,東北所有采取了隔離措施的地區,死亡人數全部出現下降。

這是疫情開始以來的首次。

到了1911年3月1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首次出現了零死亡!

此時距離而距離伍連德下令焚屍的那天,剛好過去一個月,距離清政府封鎖山海關,過去了47天。

從3月1日到3月底,整個東北,再也沒有出現新的死亡報告。

沒有出現新的死亡報告即說明,席捲了全東北,導致數萬人死亡的鼠疫,得到了控制。



總體而言,傳染病有三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這兩個要素,會因病毒的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是什麼病毒,其對人類的傷害是一樣的。

換而言之,如果出現傳染病,你我他,大家都是易感人群。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所以一旦出現傳染病,大家要做的就是儘量配合組織,一定要戴口罩,儘量不出門,切斷傳播途徑。只要大家別瞎恐慌,聽從安排,過了這個時期就行了。

千萬別傳謠,別傳謠。也不要崇古貶今,覺得古人就能有什麼好辦法。


Mer86


古代的醫療水平非常差,一旦爆發瘟疫,再加上交通落後,政府反應速度慢,在古代十室九空的現象就很容易發生。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大型瘟疫,也造就了很多名醫,甚至一些醫生在古代的藥方在現代還在使用。

例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中就描述了許多傳染性疾病的不同治療方法,直到現在,日本還在用張仲景的藥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疾病。

而導致疫情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數都在天災發生之後還有戰爭等。

古代是怎麼防止疫情的呢?

不治己病治未病

早在2000多年前誕生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未發病之前先治病,這種治療方法被現代醫學家認定是最有效的預防疫情的發展。

早在公元前10世紀我國就已經發明瞭疫苗,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裡的痘漿和痘瘡結痂,或者是天花病人穿過的衣服去感染未患天花病的人,由於這種感染的天花比較弱,被接種人體內會對天花產生防禦性反應,獲得天花的免疫力。這種方法後來傳進西歐,促進了現代免疫醫學的誕生。

衛生

古人非常注重衛生,秦朝就曾有刑法規定:不允許隨地扔垃圾,衣冠不整面容不潔的人同樣會受到刑罰,並且在城市地下設立下水道。而西方因為沒有相關衛生條令,導致糞便滿天飛,造成了瘟疫頻發。

隔離

公元2年,青州發生瘟疫,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考古學家還發現,早在漢代就有了專門用來隔離患者的區域。

中醫

在古代瘟疫爆發之際,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對治療疫情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分內治與外治,內治指的是各種草藥,外治指的是針灸、艾灸等,許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消毒與焚燒

消毒和焚燒可謂是古代減少瘟疫的兩大法寶,利用生石灰把細菌殺死,然後把因病而死的人焚燒成灰埋在土裡。

據統計,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我國一共發生了321次瘟疫,由於中醫的有效治療及預防,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西班牙大流感 、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調侃歷史


提到瘟疫,就想起了十四世紀中葉席捲整個歐洲的黑死病,2500萬人喪生於此。大多數史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就是當時稱霸全球的蒙古大軍。黑死病就是鼠疫,常通過鼠蚤叮咬(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將動物身上的病菌傳播給人類。

既然蒙古大軍能將病菌帶入歐洲,那麼華夏大地能倖免嗎?史載,元明時期,中原災害瘟疫頻發,除了受到寒冷氣候(小冰河期)的影響,蒙古沙鼠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據統計,大明國祚276年,有疫情的年份竟有118年,佔比高達43%。其中,爆發在萬曆年間的疫情更是令人髮指,據專家估計,1580年,山西、北直隸和河南三省的總人口大概2560萬人,然而到1588年時,大概還剩下1300萬人,死亡率高達40%多。

據專家分析,這次大瘟疫實則就是鼠疫,1571年大明重啟明朝和蒙古的邊市,同時,部分中原農民遷居蒙古草原,無意中入侵了蒙古沙鼠的棲息地。慢慢地,攜帶病毒的鼠蚤從老鼠身上跳到人類身上。大約1580年,山西率先爆發瘟疫。儘管大明立刻關閉了馬市,然而疫情已經向中原蔓延。1587年,京師瘟疫盛行,到了1588年,山西、陝西、河南及南畿、浙江等地同時發生饑荒和瘟疫。

死傷人口如此之多,是因為就當時的醫療水平,根本就不知道那是鼠疫,因此大明朝廷也沒有太好的措施來阻止疫情的擴散。但是面對這樣的災情,朝廷也並非無動於衷,那麼,他們是如何來應對疫情的呢?

1)古時候,人們常將自然災害瘟疫等看作是老天對執政者的警示或懲戒。因此,皇帝往往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同時要求朝廷官員修身反省,力懲貪官,清理冤案,減免賦稅,賑濟撫卹百姓。除此之外,還暫停宮廷舞樂,總之是期望老天看到執政者的悔悟,從而能早日撤回懲罰。

2)自洪武年間,朝廷為了應對多發的疫情,便在多地設有免費施藥、施診的惠民藥局。而在京師,朝廷則會精心挑選太醫,分別駐紮在京城內外,診治病人,發放藥材。據史載,明世宗親自制訂治療瘟疫的“小飲子方”,命令禮部刊行。

3)隔離。年來水旱作災屯,疾疫家家盡掩門。鑑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人們還沒認識到鼠疫為何物?但已經清楚的意識到,只要接觸患者就容易被傳染,因此,便自發地通過禁足來隔離外部的傳染源,從而保護自己及家人。

等到1911年的滿洲鼠疫爆發時,伍連德雖然引進了西方的防疫方法,但顯然對鼠疫還是束手無策,除了簡單粗暴地將疑似病例隔離在官辦的疫情醫院。據說,先喝碗小米粥,接著泡20分鐘的冷水浴,再換上薄棉襖。一頓操作猛如虎,是個人也該發燒感冒了,於是病情確認,從此,與外界隔絕,沒有任何取暖設施,臉上撒上石灰,地上鋪上石灰,病人就躺在冰冷的地上等死。病人死後,被統一深埋。

此舉後來遭到很多家庭的抗議,人們不想被如此殘忍地隔離,便刻意隱瞞家中的病人不上報,等到死後,才將屍體扔到外面。當然,這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也許能保住一條命,但是也有可能因此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因此,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古代,甚至是遇上新病菌的現代,隔離仍是上上策,至少可以阻止疫情的迅速擴散。


讀春秋思無忌


瘟疫,從來都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瘟疫就像一個幽靈,時不時悄無聲息地光臨,收割一眾易感生命後,在人們的驚恐中驟然離開。

關於瘟疫的記載,最早可以贅述到周朝,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啥意思?周禮上說,瘟疫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呂氏春秋說,氣候反常的時候,則瘟疫容易橫行。

這話太正確,華夏大地,今年是一個絕對的暖冬,於是鋪天蓋地的疫情就來了。

那麼,古人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第一招:隔離

古人不傻,很早就知道,隔離是個好辦法。


《漢書·平帝紀》中就記載道:“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意思很明顯,專門設定空房子,將其隔離。從兩千多年前的操作來看,對於疫情的控制,隔離已經是廣泛使用了。

關於隔離,其後歷代也都有廣泛記載,《晉書王彪之傳》記載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

有3人患病的家庭,官員不能上朝。看來朝廷非常重視傳染病,擔心大量官員被傳染,或者皇室成員被感染。不得不說,古人的方法是有效的。

到了後期,隔離還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明代蕭大享《夷俗記》中詳細寫道,一旦患傳染病,不管是父母,還是兄弟妻子,統統不能相見。

清代有個牛人叫熊立品,他寫了一本很牛的書《治疫全書》,裡面寫得很詳盡,不僅要隔離病人,而且不能接觸患者衣物,甚至在抬死者棺材時都要 注意,不要接觸,哪怕是至親之人。

總之,隔離是古代控制疫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早期隱瞞疾病,沒有隔離的人家,一死就是一家。沒有進行隔離的村子,一死就是一片,端的是恐怖至極。

藥物治療是古代最常用的控制疫情的方法,藥物有吃的丸劑,有中草藥湯,有藥粉噴到身上的,也有隨身攜帶的(像荷包一樣掛身上的)。

東漢晚期,因為當時疫病橫行, 死傷無數,有一個郎中的家族死去了三分之二。看到慘狀,再看到有庸醫昧良心掙錢,於是,

此郎中潛心研究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對當時的疫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沒錯,這個郎中就是張仲景,中華五千年非常出色的一代中醫。

隋朝巢元方寫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預防的概念,服用一些藥物,使用一些手段,可以提前防治瘟疫。這是現代防疫學的概念,古人智慧確實在線。

之後,到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也有不少抵抗各種疫情的方子,特別是對肺結核的傳播和控制,書中有一些明確可操作的方法。

到了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寫道“飲屠蘇酒以闢瘟疫邪氣”,這是一種用酒防治和控制瘟疫的,這酒的發明者是華佗。

總之,古代的藥物,是控制瘟疫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

第三招:燒燻、蒸燻方法

燒燻方法,現在還在用,比如燒醋來防治疫情擴大,特別是防治流感,常常用到。還有燒艾葉,或者點燃其它薰香,來達到一定作用。

燒燻方法,古代用的更加普遍,到處都是。

《周禮·秋官》記載道“凡驅蠱,則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燻之,凡庶蠱之事。”啥意思?可以點燃莽草、嘉草等,起到燒燻驅蠱防病。

這樣的記載,《本草綱目》當中也是寫的很清楚:“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這話很好理解,在瘟疫流行時,將病人 衣物進行蒸燻,一家人可能都不會被傳染。“甑”就是一個蒸饃饃的用具。這個原理其實就是高溫消毒。

第四招:飲食和衛生

對於疫情的控制,飲食和衛生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點。就像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鼠疫能擴展如此大,和飲食衛生有很大關係。

在黑死病的中後期,百姓再也不喝生水,只喝燒開的水。對於肉類,沒完全熟,也是不吃的。對於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洗澡,將居住和生活環境儘量保持清潔。

清朝王孟英寫了一本《霍亂論》中,裡面詳細寫道:“人煙稠密之區,疫癘時行,……故為民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積汙,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濁,直可登民壽域。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要保證環境的衛生狀況,河水要及時疏通,井要多打幾口,喝的水一定不能受汙染。

各種歷史故事告訴我們,飲食和衛生的控制,是古代控制疫情的關鍵之一要點 。

第五招:適當處理疫病患者屍體

當一個人患了疫病之後,他的身體就成了病毒或細菌的故鄉,成了病毒或細菌撒歡的地方。人活著,病毒或細菌在。人死後,病毒或細菌還在。

該如何處理屍體呢?

古代,大多數人死後是要土葬的。

但是,對於患了疫病而死的人,一定要焚燒屍體,然後將骨灰深埋,埋了後再撒上石灰,總之,屍體一定不能再次成為傳染源。

對於死者住過的房間,一律做消毒處理,主要的方式還是遍灑石灰,等疫情沒有了,房子收拾乾淨,才可繼續使用。有些人家甚至其後一直不用。

整體盤點,古代對於疫情的控制,主要是採用這麼幾方面:一是採用隔離法,二是採用藥物法,三是採用蒸燻法,四是關注飲食和衛生,五是合理適當處理屍體。


藍風破曉


最近武漢肺炎疫情舉國關注,那古時候的人又是怎麼樣控制的呢?

宋朝的時候:人們已經知道喝開水減少生病。而且宋朝是最富足的朝代,中醫發展很快很受重視。有大型的醫院,疫情時可以隔離病人。蘇東坡遇到一次傳染病,修建投資了一家大醫院,叫做安樂坊,後來接受社會捐助,又做了擴建。後來朝廷覺得不錯,收為官辦。成為公立醫院。然後全國推廣。種痘這種疫苗防治從宋朝到清朝,發展出四種種痘法,即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康熙皇帝還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不過,後來的同治皇帝卻依然死於天花。從古至今,期間大量醫學家和醫書都在宣傳預防傳染病,比如《論衡》告誡人們不能吃老鼠碰過的東西;《金匱要略》則指出,決不能吃被蟲子、螞蟻咬過的掉在地上的果實;《淮南子》總結民間經驗,認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則會汙染水源。

明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傳染病專著——《溫疫論》,該書對傳染病(瘟疫)的病因、感染途徑、發病規律等,作了深刻的探討。清代已經有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規,發生疫情時檢疫,隔離,消毒,上報朝廷,政府,社會和NGO都會積極救助。儘管如此,因為科技條件,清代還是因為鼠疫死了很多人。

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要加強疫情防範意識,多喝水、勤洗手!





寧哥說事


瘟疫自古有之,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已暴發過不止一次的公共疫情,那麼古人們怎樣控制、降低、減少瘟疫流行的呢?

 1、隔離

  所謂隔離,就是劃定區域,設置臨時性專門場所,收容患者。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政府在給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專門騰出空房子來安置患者。

  實際上,早在先秦時已出現了將傳染病人隔離的現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

  後來,南朝齊“六疾館”、北魏的“別坊”唐代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和“安樂坊”、明清時期的“養濟院”,都是在出現公共疫情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隔離手段在古代軍中尤其常用,史書記載最早的一起軍中隔離,出現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後漢書·皇甫規傳》記載,由皇甫規擔任中郎將的漢軍決定西征,進一步討伐羌人時,“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所有感染官兵,統一安置到“菴廬”中。

  菴廬,是為患者所設的隔離所。另一形式的隔離,是為健康人群設立。明末滿清人入關前,正是烈性傳染病天花大暴發時期。清皇室便曾設“避痘所”,供諸皇子外出避痘。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及二年,又往都爾鼻城一帶避痘,並規定若有疾病,在9日以內不準互相看望。

2、救治

  在實行醫學隔離的同時,提供免費醫療、醫藥服務,則是政府控制公共疫情的直接手段。這種手段,也是封建朝廷的樹立“仁政”形象的需要,故稱之為“賜藥”。而且,在“賜藥”的同時,還有“頒方”,這是中國古人控制和預防公共疫情的最實在、可靠的救治手段之一。

  在中國古代,從南北朝時代,朝廷便有給民間免費提供醫書、藥方的做法。做得最好的朝代是宋代。著名的中醫典籍《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要濟眾方》、《集驗方》、《四時攝生論》等所載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薦的,其中有不少方子現代中醫仍在使用。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都城臨安(今杭州)發生瘟疫,時皇帝趙構(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製藥”,這是一種類似現代中成藥“柴胡飲沖劑”的成藥,相當有療效,“活者甚眾”。

  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五月,京城暴發“疾癘”,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親自檢驗、創制“濟疫小飲子”方,散發給民眾。

  在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收錄不少防治疫病的藥方。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呼吸道感染及大葉性肺炎;“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治乙型腦炎和流腦;“葛根黃芩黃連湯”,治急性腸炎及細菌性痢疾;“菌陳蒿湯”,治黃疸及傳染性肝炎;“白頭翁湯”,治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等。

3、止散

  傳染病又叫瘟疫,是極易導致人口的成批、大量死亡。及時處理、掩埋遺體,從而控制公共疫情的擴散、復發。

  通行的做法是,由官府出錢出人埋瘞屍體。如唐代,在這方面便採取了不少措施和對策。

  據《全唐文·文宗四》中“拯恤疾疫詔”條,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春,自劍南(今四川境內)至浙西發生大疫情,李昂第一時間下詔,在安排官員去疫區查看,免費送醫藥的同時,要求“有一門盡歿者,官給兇具,隨事瘞藏。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與本戶稅錢三分中減一分。”

  在宋代,疫病發生後,各個皇帝也都要積極救治、拯恤,《宋史·食貨志上六·振恤》(卷一百三十一)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一年京城大疫,北宋仁宗趙禎立即下詔,掩無主屍,賜給棺材:“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寧宗趙擴,在流行病發生時也曾向貧民及疫死的軍人家屬賜藥、發棺殮費。

  元末明初,傳染病加上戰爭,“中原草莽遺骸遍野”。朱元璋(明太祖)剛當上皇帝,便指示中書省負責人,組織人力“悉收瘞之”。據《明太宗實錄》,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曾安排人在當時北京城東的鄭村壩一帶,收集了10萬具屍體,集體掩埋。雖然這些人為戰爭死亡,但對預防傳染病的暴發,有直接的預防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出於控制疫情的需要,也採取過激的非常手段,如活埋、活燒感染疫病患者。《新五代史·氏叔琮雜傳》記載,後唐開國將領氏叔琮,當年帶兵攻打晉人時,軍中發生傳染病,氏叔琮下令“病不能行者焚之”。不少患者懼怕被燒死,“皆言無恙”。

4、預防

  東漢張仲景著《金匱要略》

  “疫死”畜肉“有毒”“不可食之”

 現存最早、成書於先秦戰國時期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便稱,“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意思是說,高明醫生不是等到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此即強調預防為主。

  古代醫家均強調預防的重要,晉人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第十五》稱,“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並認為,“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飲食。”

 

  古人在保護環境、搞好個人衛生,除了臨時應急手段外,不少都是以節日風俗形式,如臘月祭灶日家家會“除塵”,即家裡家外大掃除;疫病多發季節的五月端午節,家家飲灑雄黃酒、艾葉酒、掛菖蒲、焚蒼朮,雄黃、艾葉、菖蒲、蒼朮這些礦物、植物均有殺菌抑菌、預防疾病的功效。

  古人對傳染病人穿過的衣服也進行“消毒”,李時珍就曾提到了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賈山亭《仙方合集·闢瘟諸方》說得更具體:“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將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在先秦時,人們已意識到家禽、牲畜與傳染病的關係,人與畜已分開,不能混住在一起,而是單獨設“圈”。也不能食用病死、被汙染豬肉、牛肉等問題畜禽肉。到東漢時,不食死、病畜肉、魚肉成為民間常識。中國古代“醫聖”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記,不少都是飲食禁忌:“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對飲用水源的保護古人也很重視。比如給井加欄、上蓋,以防止蟲、鼠、人掉入。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所謂“冪(蓋)防耗損,亦防不潔”。

  由於受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國家財力等因素制約,古代抗疫救災的成效是有限的,面對瘟疫,現代的人類仍然在為控制、降低、減少瘟疫流行做著不懈的努力。


時光隧道2019


不要低估古代人的智慧,古代雖然醫療條件落後,但是也是儘可能的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對疫情進行控制的。

我國周代就對瘟疫有了記載,是世界上明確有文字記載瘟疫最早的國家之一

關於瘟疫在我國史料中很早就有了記載。

比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呂氏春秋·季春紀》中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我國史料及醫書中記載的瘟疫實際上就是現在官方術語傳染病。

疫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又稱做瘟疫。瘟和疫同義,均指傳染病。顧名思義“瘟”字與氣候升溫有關。

《黃帝內經》之《素問·本能病》篇說:“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疫”。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瘟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

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係,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可以說我國古代在很早就知道傳染病的危害了,而且對其成因及危害有了非常詳盡的描述,對比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氾濫的時候大部分歐洲人認為是上帝的懲罰,高下立判。

古代醫書對瘟疫的治療及預防有詳盡的描述

古代中醫藥學在與溫疫長期的鬥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支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就是瘟疫雖然可怕,但只要提升人體免疫力,瘟疫病毒就難以攻破人體防線。同時還指出“避其毒氣”,就是讓我們要避免接觸傳染源。這些現在傳染病的預防大同小異。

明朝醫家吳又可對溫疫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探討。他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上面說的吳又可就是電影《大明劫》裡的那個醫生。

其實仔細翻看古代醫書,對瘟疫有不少詳盡的介紹以及方子,中醫和現代醫學是相輔相成,雖然有缺陷但也是不斷進步和改進的。

古代官方及民間對瘟疫的防治手段

古代王朝在穩定階段對於疫情是非常重視的,因為農耕社會,勞動力就是第一生產力,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一、隔離法很早就被我國用於治療瘟疫。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氾濫,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歐洲人才想到隔離患者,而我國在很早就用到了隔離法。

我國早在先秦時已出現了將傳染病人隔離的現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政府在給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專門騰出空房子來安置患者。

可見早在先秦、兩漢時期,我國就對瘟疫採取了隔離法,可以說領先於當時各國。

二、用藥劑診療。光隔離肯定是不行的,治療瘟疫的藥劑是少不了的,我國古代朝廷在瘟疫之年基本都有給民間免費提供醫書、藥方的做法。比如著名的中醫典籍《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要濟眾方》、《集驗方》、《四時攝生論》等所載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薦的,其中有不少方子現代中醫仍在使用。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臨安出現瘟疫,朝廷推出了“柴胡製藥”,這是一種類似現代中成藥“柴胡飲沖劑”的成藥,相當有療效,史載“活者甚眾”。

再比如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五月,京城暴發“疾癘”,嘉靖皇帝親自檢驗、創制“濟疫小飲子”方,散發給民眾,效果也相當好。

三、將死者填埋,防治瘟疫擴散。在我國古代也很早就認識到死去的瘟疫患者也是傳染源,這些人必須填滿。一般就由當地官府出資,出錢讓人填埋屍體。比如北宋仁宗年間,京城大疫,仁宗趙禎就下詔,掩無主屍,賜給棺材:“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寧宗趙擴,在流行病發生時也曾向貧民及疫死的軍人家屬賜藥、發棺殮費。

四、注意個人衛生,保護水源。說到這裡我又要說道黑死病了,不是我黑當時的歐洲人,當時歐洲人根本沒有意識到瘟疫和水源汙染,骯髒的動物有聯繫,而我國古代很早就開始對飲用水源的保護,水井就是中國古人保護飲用水源而發明的,古人還會給井加欄、上蓋,以防止蟲、鼠、人掉入。

五、禁止食用病死、被汙染等問題畜禽肉。早在我國東漢時,不食死、病畜肉、魚肉成為民間常識。當時的醫學專家、中國古代“醫聖”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記,不少都是飲食禁忌:“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可見古代中國人是很智慧的,除了沒有現代醫學知識外,對疫情的瞭解和控制實際上已經達到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了。

古代由於醫療技術、科技水平限制,大疫的破壞依然很嚴重,尤其是亂世中瘟疫殺傷力驚人,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科技、醫療水平高度發達,疫情的危害已經大大減少了,而且對疫情的控制也得心應手了。


我家的貓叫皮蛋


在中國歷史上,瘟疫一直是禍害百姓生命的惡魔之一,由於缺少有效的治療手段,在面對瘟疫的時候,古人往往都束手無策,但又不能不作為,那麼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據《中國救荒史》的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各朝歷代的重大疫情分別是:周代1次,秦漢時期13次,三國兩晉時期17次,兩宋金元時期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從古至今,傳染病的發生頻率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隔離。

將患有瘟疫的人群與尚未感染的人分離,這是古代採取最多也最為有效的方式。拿到今天來說,這也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通過隔離可以很很有效地阻斷疫情在人群之間的蔓延,減緩患病者的增長速度。

另外由於古代的生產力並不發達,沒有像現在這樣先進的高鐵,飛機,火車封出行方式,所以一旦實行隔離,就可以將瘟疫控制在局部,很難在大範圍的爆發起來。

另外就是掩埋屍體。

一旦出現因瘟疫而逝的患者,屍體作為主要的傳染源,如果不妥善處理只會禍害更多的人。每逢大的疫情發生,官府一般都會將死者的屍體掩埋,

宋代的時候,官府每次在瘟疫過後都會找僧人掩埋屍體,並頒發度牒為獎勵,每掩埋兩百屍體頒發一個度牒。宋代以後,歷朝都有效仿這一制度。

隔離和掩埋屍體是中國歷史上防範疫情最為常用的兩個方法,畢竟在那個醫療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古人所採用的藥方很難真正的起到作用。


圍知歷史


古人是怎麼控制疫情的?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根據《中國疫病史鑑》的記載,我國曆史上從西漢王朝到清朝滅亡大大小小共爆發過320多次大瘟疫,而每次瘟疫都是對人們的一種考驗,可以說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和瘟疫鬥爭的歷史。

古人如何預防瘟疫!

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民間每到春節就有飲“屠蘇酒”的習慣,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在詩中寫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逢春節飲屠蘇酒,說明古人已經發現了春節前後是瘟疫爆發的時節,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除夕”的“夕”原本指的就是瘟疫。而屠蘇酒就是古人發明的一種用來預防瘟疫的方法,據說它是華佗配置的一種藥酒,包括了大黃、花椒等中藥,這種酒可以起到驅瘟避邪的作用。


到了唐朝藥王孫思邈也很推崇屠蘇酒,他把自己居住的房子命名為“屠蘇屋”,並且還對屠蘇酒的配方做了一些改良,然後在民間推廣。在古代除了飲屠蘇酒外,還有吃五辛盤驅瘟的習慣,而所謂五辛盤就是由五種辛辣的植物構成,包括蔥、蒜、韭菜、雲苔和胡荽,

《荊楚歲時記》就曾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

古人如何控制疫情!


三國時期的華佗和東晉的葛洪,在治療瘟疫的時候都使用過青蒿,

葛洪的《肘後急備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華佗還創造了一種強身健體的導引功叫“五禽戲”,人們通過練習“五禽戲”,來增強自身的體質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對抗瘟疫!

當然遇到疫情隔離也是古人控制瘟疫的方法之一,比如說一個村莊發生了疫情,官府會派人將該村莊進行隔離並以醒目的標誌對村莊以外的人進行警示!

西漢史料記載:“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

這也是說當時的官府如果碰到有瘟疫流行,為控制疫情還會建造公立的臨時醫院,對患者進行醫治!

綜合上述,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在對待疫情方面從預防到治療到控制做的也是都很到位的!


唐古看今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在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瘟疫,其中有困擾了歐洲幾百年的黑死病,有震驚全世界的西班牙流感,還有幾乎令印第安人滅絕的天花

當古人遇到嚴重疫情的時候,會怎麼做呢?

我們先不說外國的那些嚴重疫情,就以我們古代來說,古人在控制疫情方面還是非常積極的。

  • 首先是救治

當古人遇到疫情的時候,由於當時信息並不發達,因此不好判斷該病的傳染性到底有多高,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醫治

醫聖張仲景就是目睹過疫情的發作,當時他在南陽做官回來的時候,看到同族幾百人死去了三分又二,有些人高燒臉紅身有汗,掀開被子還特別怕風;而有些人身上無汗,但特別怕冷。針對不同的病人,張仲景開出不同的藥方進行醫治,後來也將這些藥方寫入著名的《傷寒雜病論》裡。

明朝也是一個瘟疫多發的朝代,為此朝廷針對疫情也做了不少工作。嘉靖年間,如果發生瘟疫,皇帝會下令太醫院打開大門,讓太醫們去民間為百姓看病,這一舉動也深得民心。

嘉靖皇帝不但要求太醫去民間看病,他自己也沒閒著,據《世宗實錄》記載,嘉靖皇帝曾親自寫過藥方,製成《濟疫小飲子方》,要求禮部把這藥方散發給民間。嘉靖24年的時候,皇帝乾脆直接在“朝天門外施藥”。

清朝時期,天花就像幽靈一般困擾著大家。康熙因為得過天花後康復,因此登上皇帝的寶座,他也深知天花的危害性。那時候在民間有一句俗語:“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由此可見當時的天花有多麼嚴重。

康熙十七年的時候,吳三桂等三藩叛亂,就在這緊急關頭,皇太子胤禛又出痘了,這下可急壞了康熙。後來在康熙的悉心護理下,皇太子康復了,康熙重賞了治痘的知縣傅為格,也將此人的治痘方法用在了其他皇子身上,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

  • 其次是隔離

當古人意識到疾病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時候,也會將病人隔離。

西漢時期發生過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蟲暴發,瘟疫橫行。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

《漢書·平帝紀》:“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東漢時期,漢軍在一次西征的時候,軍營裡發生了瘟疫,據《後漢書》記載,所有被感染的兵將們都被統一安置到了“菴廬”之中。這個菴廬也是相當於現在的隔離所,就是為了將患病的人與健康的人隔離。

清朝時期由於天花肆虐,朝廷專門建設有“避痘所”,不過這個場所並不是安置病人的,而是健康的人在這裡居住,防止被感染,承德避暑山莊就是當時皇家用於避痘而建的場所。

結束語

由於缺少發達的網絡科技,古人對重大疫情的判斷和控制可能會有些慢,但針對疫情所做的措施還是和現在差不多的。那個時候沒有抗生素,也沒有病毒病理的分析,在疫情面前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場大瘟疫,建安七子有五子死於那一年,曹植在《說疫氣》裡描述了當時的慘狀:“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關於建安大瘟疫,有人說可能是出血熱,也有人說可能是流感,不過古人對這些名詞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因此史料上也沒有寫當時是哪一種疾病。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對病毒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不管從技術手段還是反應速度都比古代要先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