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小猴紫在此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皇帝貴為九五之尊,自然是每天吃著“滿漢全席”,菜品琳琅滿目,一般人估計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其實,皇帝每天的生活也和我們平常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雖然有宮廷特一級廚師輪番伺候著,估計天天吃也就沒什麼滋味了。

以清朝皇帝為例,整個清朝,要說最會吃的皇帝,那還要屬乾隆,乾隆是古代最幸福的帝王,壯年登基,國家繁榮,享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據說乾隆爺每天的菜譜就有108道菜,那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多的菜,他自己肯定吃不完,那剩下的菜都會怎麼處理呢?


1.當泔水倒掉

皇帝的飲食屬於宮廷絕密,一般再合口的菜,皇帝也不會超過3口,因為這是禮儀,皇帝不能給別人留下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印象,還有一點,就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皇帝的喜好,避免別人趁機下毒。皇帝吃完三口之後,伺候的太監就會喊一聲“撤”,然後將這些菜直接倒掉,而且任何人不允許私自藏匿,避免討論,違者會嚴懲不貸。

2.賞賜給嬪妃、大臣

皇帝在用膳時,沒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用膳,包括皇后(太后除外),這是皇家的規矩,一切要按禮儀行事。而皇帝吃到高興時,也許會突然想起自己的愛妃或心腹之人,就會命人將菜品賞賜給他們,賞賜的食物還必須是皇帝沒有吃過的,因為我們之前說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


3.拿到宮外售賣

其實這種做法在宮廷之中是不允許的,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少宮女和太監會把品相還不錯的剩菜偷偷藏起來,賣給宮外的酒樓。當時在宮廷之外,不少打著“宮廷御廚”的旗號,其實他們的廚師並不一定都是宮中出來的大廚,好多是購買了這種剩菜,自己稍微再一加工,加上打著皇帝的旗號,導致許多人趨之若鶩,畢竟是皇帝吃過的東西,誰不想嚐嚐皇帝的御膳呢?

4.宮人偷吃

這種處理方法其實和第三種如出一轍,雖然不被允許,但私底下躲在角落裡偷吃幾口,這種事還是杜絕不了的。畢竟在宮中服役的下人,大部分處在最底層,平時吃的東西很多都難以下嚥,面對美食的誘惑,誰都會垂涎三尺。但是千萬不能被管事的太監抓住,要不然,輕則杖責,重則丟了小命,所以偷吃還是要冒著一定的風險的。


其實古代,皇帝生活的比較規律,他們受嚴格的家法管制,活的也是相當不自由。

寅時就要起床讀書、問安。

卯時才能用早膳。

辰時就要上朝理政、接見大臣。

一直到午時才能用膳,稍微午休一會。

下午要繼續處理國事,抽點功夫再讀讀史書。

到了晚上稍微吃點點心,然後就準備就寢。


一切都被安排的滿滿的,有祖宗的家法在,大部分的皇帝逃不出這套枷鎖,稍有違反,就會被認為是“叛逆”,被史書大書特書,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據野史記載,皇帝的一頓飯必須幾十個或上百個菜種,肯本就吃不了。桌上的那些“山珍海味”基本上都是隨皇帝、皇妃全身而退。但剩了以後並不是扔掉,而是經過多方面搞了一個“專利營銷”,並且每次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趕上皇帝心情好時,會授意御膳房的總管把一些“家常菜”端到他自己的房間留著,等交班的一批太監宮女聚在一起吃掉,但他們必須AA制拿出一點兒“錢”放在桌上,以此類推。不過,這些有口福的人都是貼身伺候皇帝和娘娘的,其他人等不在之列。



而有些“天宮大菜”單獨提出來拿到京城的監牢賣給“貪官”及有錢的囚犯,價格高的離譜,並特意告之這是皇帝剩下的,每次都能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些“來者”不拒的犯人因此免了秋後問斬之刑,因為殺了就斷了總管的財路。民間曾有句諺語形容這來錢道:一年御膳房,三千雪花銀。



還有些一口沒動的更是人間難得的“人參果”。

因為每到飯口,皇宮外都有眾多的“美食家”翹首以盼。當宮門一開,拍賣馬上開始,誰叫的高誰拿走。傳聞清朝乾隆皇帝最愛吃的“烏龍盤玉柱”最高價賣到了現今的一萬人民幣,而那道菜其實就是一根兒大水黃瓜盤了幾根鹿肉條,頂頭放一個櫻桃,盤底是用食材加工的鹿肉丁兒。當然了,真假不得而知,也沒人吃過。

但我“信”!



1993年未,我去承德大佛寺266醫院對面開飯店,盤完店二個月後,到避暑山莊門前的“皇宮飯莊”(二樓,飯店名想不起來了,應該也叫什麼什麼莊)想吃頓皇帝大餐,就先點了這道“烏龍盤玉柱”,78元一盤。結果端上來後我鼻子都氣歪了。一根立著的水黃瓜盤了一圈細火腿腸(1.5一根兒,一個連一個,三根兒為一條烏龍,轉著圈盤上去),黃瓜尖兒上放一個小紅櫻桃,盤底全是杏仁兒。另外一個“鳳凰展趐”,端上來時我差點吐血,半顆白菜鋪壓盤底,中間一小堆肉醬,哭笑不得時慶幸見了點兒肉星,價格嗎!人家說我選的,86元。



那頓飯,兩道菜,一小瓶半斤裝“玉液瓊漿”,皇上吃的米飯,一共花了370元,吃吐了不說,那叫個憋氣又窩火喲。

那時候我在家鄉單位一月工資才112.27元。

最可恨的那米飯,都他姥姥餿了。



估摸著這家飯莊可能就是延襲皇宮剩菜的處理方法:

把人“摸透了”,只要名,不差錢,才能賣大錢。



就像羅卜開會,一盤皇帝吃的順氣菜,在民間,就叫群英薈萃,花高價都搶不著。


驍勇34


關於古代皇帝的飲食,由於大多數史料記載比較缺乏,所以我們在這裡只能瞭解一下記載比較詳細的清朝皇帝飲食。

大多數時候,清朝皇帝們每天只吃兩頓正餐,這兩頓正餐分別在上午和下午的時候享用。

這些正餐的分量極其豐盛,每頓最多有108道菜,每天需要準備很多食材,這些食材包括了10斤豬肉、5只雞,3只鴨,2只羊、10斤豬肘子、10

斤湯肉、60個胡蘿蔔、19斤時蔬、6斤蔥、青醬3斤、醋2斤、清泉酒4兩還有其他諸多食材。

而清朝皇帝每天除了兩頓正餐之外,如果他們在其他時間肚子餓的話,還可以叫御膳房在不同的時間裡給自己呈上一些自己想吃的點心和水果,即使不吃第三餐,也可以保自己一天不餓。


慈禧每天需要用到的食材

按照清朝的規矩,清朝皇帝一般不會和其他人一起享用食物,太后、皇后、妃子們基本都是自己一個人吃東西的,御膳房每天都會把她們的菜品呈到她們的房間裡讓她們自己享用。

根據等級的不同,皇宮中的貴人們菜品數量又有會有所不同,在皇宮中,享用菜品等級最高的有三人,這三人分別就是皇帝、太后、皇后。

按照溥儀自傳中的說法,太后的膳食雖然沒有皇帝那麼多,但也非常豐盛。

在他的說法中,慈禧太后每天所需要用到的食材有很多,包括了五十斤豬肘子、一隻羊,一頭豬、兩隻雞,兩隻鴨、兩升細米、一升五紫米、三升江米、三斤粳米麵、一斤麥粉、十五斤白麵、一斤蕎麥麵、兩斤一兩白糖、八兩蜂蜜、二十八個雞蛋、兩斤豆腐、二十個茄子、十五斤蔬菜等。


這還不算完,因為清朝的皇宮中有著試毒的傳統,所以深受慈禧寵愛的李蓮英每天都會藉著試毒的名義在自己房間中提前慈禧一段時間吃到和慈禧太后一模一樣份額的食物(一般試毒的人,只能站著一道菜嘗一點)。

由此,可見慈禧時期的奢華。

剩飯剩菜的去向

因為菜品實在太多了,所以皇帝每天用過膳後都會剩下很多剩飯剩菜。

關於這些剩飯剩菜的處理,很多人就感覺到了好奇,想知道皇宮裡的人是怎麼處理這些剩飯剩菜的。

根據一些清朝太監的回憶表明,如果是皇帝沒有動過筷子的菜,要是沒有變味道的話,一般御膳房的人會將這些菜重新加熱,放到下次繼續擺到皇帝的桌前。


這麼做不是他們為了偷懶,而是他們想從中撈一些油水。

由於每頓飯的份額都有所固定,所以如果他們少做一道菜的話,他們就可以剋扣一道菜的食材費。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點食材費,清朝御膳房裡的食材報價往往非常高昂,道光時期一個雞蛋御膳房都能報上幾兩銀子的價格,就更不用說是其他的山珍海味了,憑藉著這些食材的差價,御膳房裡的人絕對能把自己錢袋賺得鼓脹。

而如果是被皇帝動過或者放久了的菜,那麼御膳房裡的人就不敢冒著殺頭危險繼續給皇帝食用了。


這些剩菜,御膳房中的人一般會和太監、宮女們私自分來吃。

有的則會被高價倒賣到皇宮外面的一些酒樓或者小飯館中,賣給這些地方、讓他們打著皇宮御膳房菜品的名號招攬顧客。

以清朝時期大多數人對皇帝的崇敬,這些剩飯剩菜會有著很大的市場。


孤客生


當我們想起“剩飯”這個詞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倒掉或者餵狗,餵豬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飯可就不是這樣了,皇帝吃剩下的飯能叫剩飯嗎?誰敢扔?扔皇帝吃過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則會被問罪處死的!再說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則三五十道多則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擺樣湊數的,但每天依然會剩下大量的飯菜,這些飯菜都是名滿天下的御廚做的,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花錢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其最終結局一般是以下四種情況。



1,賞賜給身邊的人。通常情況下皇帝會將自己沒有動過的菜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嬪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時候興致高了還會賞賜給宮女,太監,而得到賞賜的人不管餓不餓必須當著皇帝的面站著吃完,不管好不好吃,願不願吃,哪怕他不喜歡吃香菜而皇帝賞賜了他一盤香菜炒肉!都必須稱讚飯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有時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賣給有錢人。是的,你沒看錯,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觀念來理解,那時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爺灑下的聖水!不僅能治病還能延年益壽,發家致富,這一點不誇張!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間是很有商機的,於是宮裡的御膳房會和宮外一些比較高檔的餐館保持長期合作的友好關係,宮裡人會把菜樣還保持較完整的剩菜打折賣給餐館,餐館則稍微加工一下後打出“御膳”的名義對外銷售,於是那些“急於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錢的老百姓就爭相來體驗,這條產業鏈經過明朝的發展到了清朝已經非常的完整,據統計參與這條產業鏈的人員最多的時候有上萬人,可見“倒賣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沒碰過的菜下次再上。像類似燉湯一類的菜,這種菜被御膳房的廚子做好後長期用小火煨在鍋裡,什麼時候傳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沒有碰過的則拿回來重新煨到鍋裡,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時間想要吃點什麼東西填填肚子,這時候也可以快速的傳上來,而不會耽誤皇帝餓肚子。否則皇帝餓的發怒了,真的會像餓極的老虎,得誰咬誰!

4,賣給普通百姓。可能有人問了,這跟第二條有什麼不一樣的嗎?是的,不一樣,一樣的話我還會說兩遍嗎?第二條是針對有錢人的,而這一條是針對包括你我在內沒錢的(開玩笑,各位朋友們肯定都比我有錢,哈哈)。


老北京有一個詞叫“折籮”,不知道北京的朋友們有沒有聽過,根據《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麼當皇帝吃剩下的飯菜經過前面三道篩選後,最後剩下的宮裡人會把這些菜倒在一塊兒,倒成“皇家折籮”,賣給宮外的普通人,當然價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賣半送,如此一來有錢人能品嚐到皇帝的口水,沒錢的人也能嚐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這樣。

所以經過以上四種方式的處理,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鹹魚閒聊


皇帝吃不完是肯定的,因為皇上吃飯跟一般人可不一樣,雖然皇上是想吃啥就能吃到啥,但是每一種菜,皇上最多隻能吃三口。

為什麼皇上只能吃三口呢?

因為在歷史上,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常常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恐懼,因為誰都寄予皇帝的寶座,誰都想當皇帝。

皇上就害怕有人往飯菜裡下毒,而最可能被一下子就是皇上喜歡吃的飯菜,除此之外也害怕有的太監故意去迎合皇上,專門上皇上喜歡的菜邀寵。

為了規避這些教訓,歷史上的皇帝就會被要求,不能讓別人知道他吃什麼。

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皇上喜歡吃什麼,皇家就有個規定。

每一道菜皇上最多隻能吃三口,如果菜超過三口,旁邊的太監必須立刻把這道菜撤下去,半個月之內不能再上這道菜

所以當皇上也很痛苦啊,什麼好吃的也不能多吃。

雖然不能多吃,但是種類齊全,樣式多變,而且皇上吃飯,每頓飯至少要花上百兩銀子,一座就是一大桌,要顯示出皇家的氣派。

這個時候皇上肯定是吃不完的,吃不完的飯要怎麼辦呢?

由於這是皇上吃過的飯,那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一般來說皇上會首先賞賜給嬪妃或者是兒女,都是皇子和公主們,這些都是皇恩浩蕩,一般來說肯定是緊著自己家人給…

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皇上還可能會為了顯示恩寵,把飯菜賞賜給一些自己信賴並且對國家有功的人,也就是那些就是比較高的大臣和皇上喜歡的大臣。

這些人受到皇上賞飯之後,需要感激涕零的叩拜之後,祖宗八代的感激之情來吃下皇上賞的飯,不論它好吃不好吃,你要是敢不吃完,那就是不給皇帝面子。

皇上不在乎你喜不喜歡吃,但是隻要賞給你吃了,你如果不吃,那就是在削弱皇權啊,那你就會成為皇上的眼中釘,所以一般臣子這個時候都是淚流滿面的吃完。

因為它難吃,而是要表現出來感激涕零的樣子

而且你不能坐那吃,坐著吃是皇上的特權,你想和皇上平起平坐不成?

比如說有一天西漢就有個大臣受到皇上恩寵,賞膳,他怎麼辦呢?

他要跪趴在地上把飯吃完以示恭敬。

除了嬪妃公主皇子和大臣之外,當然就是賞給家中的下人太監宮女們了。

能夠在宮廷中浸淫多年的男人,自然也都是玩權術,玩心理比較通透的人。

懂得如何駕馭手下,如何讓手下感恩,恩威並施是一個重要的措施,皇上平常高高在上,這已經是非常大的天威了,偶爾賞賜給底下人一頓飯,這就是讓他們感激涕零的恩。

恩威並施才能夠讓底下人對他忠心耿耿,而不會有異心,省得被人加害,雖然皇帝的警衛能力不錯,誰知道什麼時候就突然蹦出來一個人想殺你,所以身邊人一定要好好對待。

所以偶爾賞賜飯食也是皇帝權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但是到了清朝,對於太監宮女,沒有像明朝那麼大的權勢了,像明朝時期太監是可以操縱國政,賺取很多外快的。

這時候的太監宮女薪水比較低,又沒有什麼能夠撈油水的東西。

很多人竟然會選擇把皇帝賞賜下來的飯食送到民間給富豪倒賣,因為是皇上吃過的飯食,以此來謀取暴利。


這件事情肯定屬於太監宮女範圍之內的潛規則,那肯定不會知道的,就算皇上知道了,輕易也不會為難這些人,本來人家薪水就低,能夠自己開源也不錯,他們也是要吃飯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


歷史好奇怪


曾看過清宮飲食檔案,宮廷飲食程序繁雜,要求較多,但絕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宮廷飲食就一定是山珍海味,清早期宮廷不太講究飲食,食品以滿族飲食為主,對比漢族飲食相對粗糙,隨著國力的變化,以及受漢族飲食的影響,清代宮廷飲食慢慢地增加了很多漢族飲食的元素。菜餚的製作技藝以及菜品的豐富程度也越來越多。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樣,他也大多喜歡家常飲食。


比如史料中記載,慈禧太后喜歡的四大抓、四小吃,都是我們平常老百姓最喜歡的美食。抓炒腰花、抓炒蝦仁、抓炒裡脊、抓炒魚片;四小吃:芸豆卷、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溥儀在其回憶錄中也描述了,每天御膳房做了很多很多菜品,但都不是他喜歡吃的,他更喜歡妃子們帶過來的廚師做的一些家常菜餚。那麼御膳房做了那麼多菜餚,吃不完如何處理呢?

一、反覆加熱,下頓繼續端上來

溥儀回憶錄中寫過,御膳房的廚師欺騙皇帝,並且騙銀兩的手法就是,每天報了很多食材,也做了不少的菜,端給溥儀,把他最喜歡吃的放在他的面前,而皇帝也都大多吃麵前的幾道菜餚。以至於放的遠處一點的菜餚壓根沒動,又原封不動地撤回去。下一頓熱一下又端上來。

二、當做禮物,賞賜給妃子們以及有功的大臣

很多沒有動過的菜餚、筵席,直接賞賜給妃子們,還有的是賞給有功的大臣,這也是宮廷中常用的做法,而接受賞賜的大臣往往感受的是皇恩浩蕩,發誓死心塌地地為朝廷效力。很多接受了賞賜的大臣,還不忍心吃掉菜餚,帶回家供起,至其壞掉,倒掉。

三、被太監、宮女們吃掉

被皇上吃剩下的那些,有些就被御膳房的太監以及宮女們給吃了。

四、被賣到宮外

別以為剩飯剩菜就不值錢,這可是皇上吃的御膳,就算是壞掉了也有很多人想吃上一口。於是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御膳房的太監會把剩菜賣給宮外的飯店,這也是太監們撈外快的手段之一。

吃對於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儀式感,也有很多禮儀、要求在其中,我中華的飲食文化屬於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傳統。


靈聞檔案


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的帝王們,都被民間百姓奉之為是天子,因此都對他們尊敬無比。這一份尊敬,從皇帝的吃穿住行上就能看出。皇帝所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更別說皇帝一日三餐的飯食,那每頓飯都是奢侈無比。大家應該都知道,皇帝吃飯的時候,排場非常大,他每一頓的菜品很多,每一道菜餚都要精緻,菜的口感又要好。但皇帝畢竟是一個人,即使可能有一些受寵的妃嬪陪他一起用飯,也就才幾個人,這麼一點人根本就吃不了多少東西。如此一來,皇帝每吃一頓飯,都會有非常多的剩菜剩飯。那這麼多的剩菜剩飯,他們會怎麼處理呢?難道全部倒了嗎?



在溥儀曾寫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當中,他就這樣寫到過: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宮中已經不復當年繁華,一切吃穿用度已經被縮減了數倍。但既是如此,我每月還是要消耗掉810斤的豬肉,要用掉240只雞鴨,還有各種各樣數不清的山珍海味,以及品類繁多的點心。想想看,那時候的溥儀還是小孩子,宮中的用度還被縮減了很多倍,但即使如此,他也要用到這麼多的食物。更別說在以前了,宮中繁榮的時候,那皇帝們的每一餐不知道就要吃掉多少。但也說了,人的胃口畢竟是有限的,皇帝每一餐都吃不完,那當然就會剩下很多。那這些多出來的飯菜,又該怎麼處理?當然不可能全部倒掉,畢竟皇帝吃的東西,怎麼能讓牲畜來食用呢?這不就是貶低了皇帝嗎?因此,皇上的剩菜剩飯通常有兩個途徑處理掉。



途徑1,賞賜給別人。皇帝給別人賞賜飯菜,也是表現一種恩德的方式。畢竟,連皇帝用的東西都能賞給別人,可見是看得起他的。被皇帝賞賜了飯菜的人,通常都要表現出感激的樣子,要當著皇帝的面吃下去,同時還要滿心歡喜,表示出味道好極了的樣子。這樣一來,皇帝才會覺得高興,認為這些人識抬舉。但是皇帝的賞賜也不是天天都有,再者來說,他賞賜給別人,別人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還是會有剩的。那這後面剩下的飯菜就會由第2種方法處理掉。



途徑2,運到民間售賣。皇帝吃過後的剩菜剩飯,撤下去,宮女小太監們也會偷吃一部分。而後剩下的飯菜,再拿到民間去售賣。而這些剩菜,百姓們還非常喜歡吃,上到富貴人家,下到平民百姓,都願意去爭相購買。百姓們覺得,皇帝是天子,受到了上天庇佑。若吃了他的剩菜剩飯,那還有可能沾一點福氣,能夠祛病消災。因此,皇帝的御膳一被運到民間,立刻就能被哄搶完了。



所以綜上來看,帝王每一頓的飯菜雖然豐盛,但實際上每一頓也不算浪費。畢竟他們吃不完,後面會有人幫他們吃。只是他們每一頓吃掉的銀子會非常多罷了。


紫禁公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

以溥儀為例,作為滿清的皇帝,還傳承祖宗的規矩,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一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各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上。

他吃飯的時候,菜分為兩種。

一種純屬壯聲勢的,大概有幾十道。

這些才都是平時就準備好的,有的一直都在燉著,吃的時候就端上來。

溥儀回憶:一般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鍋、粥、湯等,加在一起大約有二十幾品。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令下,迅速被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誰願意吃呢?我吃飯的時候,御膳房做的這些菜遠遠地擺在一邊, 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溥儀實際吃的,主要是自己的廚師以及太妃的廚師們,現做的菜,一般也有20多個,每天不同花樣:我每餐實際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

溥儀的廚師按照今天來看,就是特一級廚師之霸,是全國最頂尖的廚師。至於食材也是因有盡有,每個月開銷巨大。御膳房所用雞、鴨、豬等肉類物品,主要由內務府支出四萬兩銀購買

所以,溥儀每次吃的其實就是二十多個菜。

需要說明的是,皇帝吃飯的時候,如果不是陪著太后,只有他一個人可以坐著,其餘哪怕是妃子或者大臣一起吃,也必須站著,這是規矩。

皇帝平時久居深宮,鍛鍊不足,加上常年錦衣玉食,通常食量很小。

一般來說,二十幾道菜只是選幾樣略碰一下。

根據皇族的規,皇上對同一盤菜最多吃三筷子,多了就是失禮。

對於皇上吃剩的東西,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就是賞賜,賞賜給妃子、孩子、大臣等等。

但是,賞賜的菜絕對不是皇帝自己吃過的,而是沒吃過的。

這不是處於衛生考慮,因為為皇帝的撿菜是太監,用的都是公筷,本來就很衛生。

這是處於皇家的嚴格保密規定。

大部分被害死的皇上,都是中毒。

所以皇帝吃的菜也是保密的,絕對不能讓外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

史料這麼寫:站立在皇帝身後的四名太監便是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規矩。皇帝用眼睛看哪個菜,侍膳太監便將那個菜朝皇帝身邊挪近一點,然後用羹匙舀進布碟裡。假如皇帝吃後說了句“這個菜不錯”或是讚許點頭,傳膳太監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時將這個菜朝後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連舀三次連吃三口,那四個太監中為首的一個就會叫一聲:“撤”其餘太監便將這個菜撤下去,而且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見到這個菜了。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

《膳底檔》是專門記錄皇帝進膳情況的內廷資料,事無鉅細,一點不漏均記錄在案,但是皇帝愛吃什麼菜則是萬萬不能記錄上檔的,皇帝也絕不會說自己喜歡吃什麼,或者今天想吃什麼。侍膳的太監及宮內人員更不許隨便談論,這可是宮內的一大忌諱,隨意談論或洩露皇帝用膳情況的人,輕者杖責,重者砍頭。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內,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飯。


所以一是御廚每天都要換花樣,很少將一個菜燒多次。二是皇帝吃過的菜一般不賞賜給別人。

第二就是作為廢料處理。

根據規矩,太監宮女是絕對不能吃皇帝剩飯剩菜的。

皇上吃剩的東西,只能作為泔水處理,丟掉或者餵豬。

到了溥儀時期,滿清垮臺,宮內一切都亂了。

一些太監在處理泔水時,竟然將溥儀的菜偷出去,賣給獵奇的食客,美其名曰御食。

自然,這是違規的,一旦被發現太監也就完了。

說白了,賣這種菜也轉不了幾個錢,可見太監視財如命的態度。


薩沙


皇上的金鑾殿在電視上咱都見過,也真眼瞧過,畢竟它就擺在那裡,誰想看誰看,誰想瞧誰瞧。見著了金鑾殿咱也不感覺多眼熱,大間套著小間,面積也不大,有啥好的?



但是皇上的膳食咱還真沒親眼見過,當今估計見過的也不多。所以,這舌尖上的美味很能勾起我的味蕾和興趣?到底啥樣啊?據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皇上那是想吃啥就吃啥啊!

一、清朝的御膳房

1、御膳房位置

清朝掌管宮內備辦飲食以及典禮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務的地方,也就是皇室廚房,叫御膳房。紫禁城內的膳房不少,比如圓明園、頤和園等等御園內均有膳房。而專門為皇上做飯的地方叫養心殿御膳房,又稱"大內御膳房",為一獨立院落。



在"圓明園"、"頤和園"等御園內的御膳房,稱"園庭膳房";在熱河、灤河、張三營等行宮的御膳房,稱"行在御膳房"。皇帝每次出行時,都帶有一個御膳班子,以供其需求。

2、服務人員

僅僅"養心殿"一個御膳房,為皇帝食用服務的人就有幾百人之多。據史料記載,"養心殿御膳房"設有: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伕役30人,這部分人為"承應膳差人"。

天哪,我都暈了。



3、嘗膳

皇上所用的御廚、太監,雖經再三挑選,為了防備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經常採取"賞膳"、"嘗膳"等辦法,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賞給后妃一部分,或者讓貼身太監先嚐嘗。自己吃飯時也要用銀盤子,象牙筷子檢驗一下是否有毒。

4、食材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絕非常人可比,從元代帝王起,就專門飲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幾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從玉泉山到紫禁城,馱水的馬車沿路不絕。



帝后們所食用的大米分黃、白、紅數種,有的是遠力的貢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還有的取自皇帝的"試驗田"。也有專門為皇帝養殖牛羊,供應牛乳、牛羊肉等食品。

山珍海味常從四面八方向皇帝進貢。像東北的"飛龍"、江蘇的"糟油"、鎮江的"鰣魚"、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棗都曾經是飛馬傳送的貢品。



5、菜品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上了"冰糖燉燕窩"、"掛爐鴨子"、"肥鴨"、"掛爐肉"等菜19品種,晚膳上了"燕窩清蒸鴨"、"鹽煎肉"、"東坡肉"、"肉絲山菜"及賞給后妃的菜點共37品。

慈禧太后吃飯更講究,廚師每天為之蒐羅山珍海味,飛潛動植,精心烹製。每頓正膳所用菜餚至少要擺滿三張拼起來的膳桌,菜點常常在百種以上,冷盤、熱饈、爐食、小菜應有盡有。



清宮最盛大的宴席是"滿漢全席",始於乾隆年間,慈禧時更為奢侈。每逢皇帝的大婚、冬至、春節等重大的節日,常常是御宴大開,隆重異常,王公重臣盛裝赴宴。據說,有時要上134道熱菜,48道冷盤,還有各式點心。

到清末,菜餚最多達200餘款。開宴時,儀仗排列,鼓樂齊鳴,十分隆重。



6、就餐時間:

據清宮檔案研究記載,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一般的情況是:1.上午7:00——9:30早膳;2,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3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



清代乾隆皇帝的年夜飯,飯菜最豐盛,菜點120多品,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裡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鹹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63品。

二、皇上吃剩的飯怎麼處理

皇上的命金貴,再好吃的飯菜也不能超過三口。如果讓人知道了皇上的喜好,那還了得?所以很多菜皇上只是蜻蜓點水般吃一口,那麼好了,剩餘的飯菜怎麼辦?



1、賞給皇帝身邊的人

妃子、皇子、大臣、宮女、太監,都有可能吃到皇帝賞賜的飯菜。到底賞賜給誰,就看皇上的心情了。受到賞賜的人大多感激涕零,是莫大的榮幸。這也是皇上拉攏人心的一種方式方法,讓身邊的人對他更加感恩戴德,更加忠誠。

2、被倒賣出去

太監們膽子還是很大的,偷偷把部分剩菜剩飯倒賣到宮外,把飯菜分三六九等賣給級別不同的飯館,謀求暴利。而外面的飯館也是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大肆炫耀,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3、重新利用

皇上沒有動筷子的菜,那麼就在下一餐時再端上,充當一下數量,反正皇上也不愛吃。

4、喂小動物

實在沒有利用價值的飯菜就拿去喂小動物,畢竟小動物也要吃東西。

當皇上,天天山珍海味,估計也會吃膩。如果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去老百姓家裡吃一頓窩頭,外加玉米麵粥,估計也會吃出滋味來。


歷史漫談君


咱們先看個段子:在一個炎熱的中午,有個農民在地裡幹活,幹著幹著肚子餓了,可是他的午餐只有一個硬饃饃。

拿著又冷又硬的饃饃,老農不由得感嘆起來:“我要是當了皇上那該多好啊!現在可以躺在床上睡午覺,醒了想吃東西就喊一聲“

來人,給我拿盤餃子來!”餃子馬上就有人送來,多享福啊!

乾隆劇照:

老農從來沒去過京城,在他的想象中,皇帝能天天吃餃子。餃子在他心中就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了。

可是皇帝真的是如老農想像的那樣,天天吃餃子嗎? 皇帝吃飯在歷朝歷代都是件大事,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儘量吃好喝好。

那皇上到底吃什麼呢? 皇帝一般每天兩頓正餐。這兩頓正餐叫 “膳”,分早膳和晚膳。

早膳:

當然了,皇帝餓了也可以隨時叫吃的喝的,但這些只能叫 “點”。

我們看看乾隆皇一天的生活安排吧:凌晨4點起床,去坤寧宮請安;5點喝一碗冰糖燉燕窩;6點用早膳,讀聖訓;7點茶宴;8點到13點批閱奏摺;13點到15點接見大臣,15點用晚膳;16點繼續批奏摺;17點至20點自由活動; 21點休息。你看,乾隆一天就吃兩頓飯。

由於皇帝的早膳吃得很早,御膳房會很早就準備好飯菜。吃什麼呢?

據清《膳食檔》記載:

光緒早膳菜譜包括口蘑肥雞、三鮮鴨子、肥雞絲燉肉、汆丸子鍋子,豆秧汆銀魚、小蔥炒肉、掛爐鴨子烹肉、豆腐湯,八寶鴨子、什錦雞絲、口蘑爛鴨子和三鮮肥雞、燕窩鴨條、熘鴨腰、荸薺火腿、什錦魚翅,燕窩炒鴨絲、肉片燜玉蘭、肉丁果子醬、榆蘑炒雞片、蓋韭炒肉、炸八件。

吃完這些,最後以一碗燕窩三鮮湯結束。是不是特別豐盛?

這是早膳,晚膳和早膳的內容也差不多,大同小異。 當然,正膳之外,皇帝可以隨時叫點心來吃。

因為每個皇帝口味不一樣,比如道光愛吃巧克力,乾隆愛喝豆汁,慈禧鍾愛甜食,御膳房會根據他們不同的喜好製作一些點心,讓他們在兩膳之外的時間食用。

點:


每次用膳有這麼多菜,能吃完啊?您別急,皇上吃飯是有規矩的,每道菜不許超過三口。無論什麼菜都一樣。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別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也是怕別人下毒。

絕大部份的菜都是嘗一口就夠了。所以,每天都要剩不少的飯菜。 皇帝吃剩下來的菜怎麼辦呢?

一是賞賜給妃子及大臣們。

根據宮裡的規矩,皇帝用膳後,會將沒吃完的菜餚和點心賞賜給嬪妃、阿哥們。

也有遇到皇帝高興了,賞賜給太監和宮女的時候。另外也會偶爾賞賜給大臣們。得到賞賜的大臣,往往受寵若驚,謝主隆恩。

賞賜:


因為能得到皇上賜膳,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這也是帝王拉攏臣子的一種權術。

第二種辦法,那就是買到宮外去賺錢。

要知道,普通人一輩子也沒機會吃到御廚做的御膳。所以這些皇上沒吃完的剩菜,會分成幾個等級處理給各類飯店。

山珍海味賣給高檔飯店,普通菜餚賣給普通飯店,剩下的那些大雜燴就賣給路邊攤。

這些菜餚雖然是剩下來的,但口味比一般廚師燒的要好得多,不怕沒人吃。特別是那些路邊攤點,把這些大雜燴一鍋燉,兩枚銅錢一大碗,還是很受窮人的歡迎的。

賞賜:


解放後有人採訪過溥儀:問他當年做皇帝的時候吃的是什麼,溥儀回答說:

“宮裡的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皇帝吃的飯,著重排場、規矩,儀式感特強,但究竟味道如何,也不一定能比得上咱老百姓的家常小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