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偏偏是徐崢打破中國電影行業的利益晨昏線?

李守智



最近,電影《囧媽》經歷了提檔撤檔的一波三折之後,終於在網上與觀眾見面了,不過作為春節檔唯一成功面世的電影,徐崢及《囧媽》掀起了電影行業的軒然大波,網絡媒體和電影院線方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嚴重兩極分化。捧徐崢的說他是“中國電影行業的創新先驅”,罵徐崢的把他推上了“唯利是圖,喪失電影原則情懷”的位置。

要深入客觀地解析此事,有必要先行了解一下中國電影行業長久以來形成的利益分配規則。一部電影的總獲利等於其總票房,上映需要上交國家的稅務費、發行費等合起來在百分之十左右,院線宣傳和放映等分走利益的百分之五十,最後剩下的百分之四十減去成本,才是片方的最終獲利。網站買斷徐崢《囧媽》的價位是6.36億,也就大致相當於院線票房16億的獲利。即使春節檔沒撤檔的情況下,面對《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等清一色的大製作電影的夾攻,無論從成本投入還是排片量來看,徐崢的《囧媽》都很難達到這一票房成果,更別說撤檔後延期,上映遙遙無期帶來的成本壓力和影響,因此從徐崢的角度看,至少在經濟利益層面,他是基本沒有損失甚至還賺到一筆。

但是在更深入一層的情懷方面,對他這個行為是否正確明智就很難下定論了。陳思誠等人為什麼沒有效仿徐崢的做法迅速變現大撈一筆呢,難道是不想賺錢嗎?對於一個導演來說,只對了一部分。首先由萬達投資的《唐人街探案3》,成本遠遠高於《囧媽》,預期40—50億的院線票房,很難有互聯網公司有這麼大的財力和魄力買下它的播放權,最重要的一點是陳思誠是那群懷有電影情懷和電影夢想的導演裡比較突出的一個,導演作為藝術家的一種,對於院線電影的繁榮和電影工業的發展方向往往有著金錢之外的特殊追求,因此陳思誠也在近日的微博上表達了自己對於電影行業規則被破壞的憤懣情緒。

這麼多導演都沒有在電影寒冬邁出從院線轉型網播那一步,為什麼偏偏是徐崢呢?原因有二。第一是他拍喜劇片出身,本身思維比較靈活,思想比較隨性,不受困於規則的限制,在《我不是藥神》裡還首創了由主演拍短視頻進行電影宣傳的套路,可以說有著一定的營銷天分。此外徐崢對於工業電影的情懷可能沒有大部分電影導演這麼熾烈,早在今年一月他曾和許多網紅一起出席了某網站舉辦的活動,當時還遭到了一眾圈內人的冷嘲熱諷,估計在那個時候徐崢就已經在考慮自己電影在流媒體佈局了。即使2020年的春節檔沒有變故,徐崢電影的網絡首映嘗試也是遲早的事。

在徐崢將電影改為網播之後,包括萬達、橫店、吉影、幸福藍海在內的多家影業巨頭就《囧媽》網絡首映一事向國家有關部門發表聯合抗議信,並稱如果徐崢一意孤行,今後將對其電影進行一定的抵制。本來春節檔一百多億票房和先期宣傳的損失就已經讓大部分中小電影院大出血了一波,如果無視徐崢開了網絡首播的頭,那麼工業電影的未來能不能維持在院線的現行模式下就真的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