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矛盾真相是什么?

无情乱刀


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天,李、杨的强强联手轰动世界,然而其后来的“分手”不和又再一次轰动了学术界。



说起杨振宁,人们不难想到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娶了比自己小了54岁的翁帆这些新闻。

但是你知道吗?李政道的学术成就与之不相上下。且二人同为1957年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者,说起来,二人的矛盾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李政道1927年出生于上海,1946年抗战胜利,正在西南联大攻读物理的李政道,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

本来这李政道被送到美国的目的是让他向美国人学习如何制造出原子弹。但是美国人也不傻,随即他们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封锁。

这样一来,原计划就泡汤了。不过,他们在美学习的自由还是有的。于是,李政道开始在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理论物理。也是这个时候李政道认识了他的学长,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的杨振宁。二人同在异乡自然交往甚多,经常没事儿就一起出去游玩,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学术研究。

后来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员。普林斯顿是一所世界著名理论研究机构,爱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曾前往工作,在这里,只有科学。

没过多久,李政道也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业。于是杨振宁去拜访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希望他能出面帮助李政道留在普林斯顿研究所。

奥本海默是一个惜才的人,他见二人同样热爱物理且在物理上未来可期。就答应了杨的请求。

自此,李杨两家来往愈加密切。后来李政道加入了杨振宁的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工作。

后来二人合作发表了两篇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并在统计力学领悟提出了新发现。不久后,爱因斯坦还主动邀请两位新人进行了交谈。


强强联手且又异国他乡,学术上又互为知己,怎么看都让人羡慕。不过可能有些人只能同苦,不能共甘。在面对名利的时候,人心算计开始浮现。

曾经有人说中国科学做不起来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有些科学家没办法真的做到淡泊名利这四个字。这句话仔细一想,也确实有道理。

而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两个的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不过是从细节上开始慢慢体现。最开始矛盾就产生于署名问题。

前面我们说了两个人是一起合作发表论文的,这就意味着署名要有先后。那么名字在前的一方可能侧面反映出地位更高,学术贡献更大。

最初的李政道对这些倒是没有那么在意。在二人第一篇合作论文署名的时候,杨振宁以年纪大为由,要求在前面。李政道无奈之下同意了。

当然,李正道也不傻,这种借口用一次也就罢了。按照国际惯例,名字应该是按首字母排序的,所以第二次,李在前。


正所谓高手过招,招招致命。李政道觉得杨振宁这个人心思太多,便不想再与他合作。殊不知署名一事,还有杨振宁妻子杜致礼的枕边风。

常言道人言可畏,这你一句我一句,就使得佳话变笑话,二人开始互相提防。到了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候,这种算计更是愈演愈烈。

颁奖典礼之前,杨振宁再一次以年龄稍长为由,企图先接受颁奖。其夫人杜致礼更是要求国王作陪,出席晚宴。

故技重施以示功劳,李政道当然不会同意,于是杨振宁采取了夫人政策,去游说李的夫人。出门在外,不能丢脸,李政道只好同意了。

当然,事情到这里远没有停止。不久后,美国一家杂志社对二人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的过程进行报道。

文章报道,难免又提到二人的名字,这杨振宁又就先后顺序来找李政道商讨。这一闹就闹到了奥本海默的面前。


奥本海默对他们两个很是失望,两个人的友谊小船也算是彻底翻了。1962年,二人定下君子协议,谁也不提功劳大小问题。

不过后来二人的口水大战依然继续进行。具体如何,各抒己见,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话说回来,既然是为了科学,淡泊名利就极为重要。一个先后问题争执半个世纪,着实是有些丢人了。


史之策




答:杨振宁与李政道决裂其实并没有什么隐情。

早在1986年,李政道就对这个事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两个在沙滩上玩耍小孩去追光,两人跑啊跑,有时候是这个跑在前面,有时候是另一个跑在前面,他们找到了一个宝库,获得了很多东西,得到了人们的羡慕,名扬四海。但是,当他们老了,其中的一个要用金子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写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宝藏的人。另一个不同意,说宝库的门可是我先打开的。

如果嫌这个比喻太过隐晦,不好懂。

那不妨来看看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所著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之李政道传》,里面有对杨、李二人交恶过程有详细的介绍。

补一句,季承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和杨、李都是老熟人,而且,他不但与李政道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还当了李政道十二年的助手。

导致两人决裂的事情主要有两件:

一、195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物理学奖颁给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通知和所有的媒体报道中,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李政道的名字排列在前,杨振宁在后。但杨振宁不能接受这样的排名顺序,要求打破惯例,提出按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年纪大的排在前,年纪小的排在后——他年纪比李政道大4岁。此外,杨振宁还要求出席颁奖晚宴时,自己的夫人杜致礼由国王作陪,排在第一个入场;自己由王后作陪,排在第二个入场。这引起了李政道的不快。但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劝解他,说不能因为这样的事让外国人笑话。李政道因此没有计较。

二、1962年,《纽约客》杂志准备刊发《宇称问题侧记》一文,杨振宁同样要求在作者署名上,必须把自己的名字要放在李政道之前。另外,因为文中凡涉及两人提出理论的地方,都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顺序写成“李和杨写了……”,这一点,不好改动,那么,杨振宁就要求全部用括号注明这是处于字母先后习惯。李政道对此觉得无聊。随后,杨振宁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建议,打电话对李政道,说,干脆,文章里就不要写“李和杨”了,全部改成“杨和李”,这样,就用不着带括号加注了。李政道因此对杨振宁的大感失望,经过慎重考虑,建议两人不再合作。

对于两人的决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爱莫能助,当李政道向他递交辞职书时,他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不应该再从事高级物理研究工作了,杨则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季承在写这些的时候,也强调:“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实际上,在2003年7月,李政道还公开发表过一封信,信中写:“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李政道还非常诚恳地说:“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李政道最后这一句话,貌似已对当年的恩怨风轻云淡,一笑而泯。

杨振宁也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自己毕生的遗憾,他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苏辙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但是,2006年,两个人在美国的一个物理学会所举办的关于宇称不守恒发现的50周年学术会议上相遇,还在为50年前的事情而争执。

杨振宁没有否认季承所著《诺贝尔奖中华风云之李政道传》书里所记的两件事,而执着于谁对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贡献大小。

也就是说,谁贡献大,谁的名字就应该排在前。

名字前后之争的实质,就在于体现贡献的大小。

那么,就像李政道前面比喻说的,宝库是两个人一起努力发现和发掘出来的,谁贡献大、谁贡献小,谁还能说得清?


覃仕勇说史


我曾记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之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就曾与时主抓军队建设与改革的彭德怀总理说了这么一件趣事。

毛泽东同志对彭德怀元帅说:“眼下我们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给将军们授衔,我既有点担心,又为自己的担心觉得好笑啊!我们有的将军与战士,走过长征,趟过草地,吃过雪花,啃过树皮,曾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都不怕,很有可能就过不了肩膀上扛的星星豆豆这一关呐!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啊!”

后来,不幸被毛泽东同志言中,很多将军因为觉得自己授衔太低而跑去军委哭闹。

其实,杨振宁与李政道之间的矛盾,和过不了肩膀上扛的星星豆豆那一关如出一辙。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物理界超级巨星,最终居然为了区区的署名先后而分道扬镳,乃至发展成后来因此事延伸出来的各执一词的相互攻击。实在是有趣的很。

两人矛盾点主要在于两人共同联名发表的关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诺奖获奖论文署名前后问题。杨振宁以年长为由要求排在李政道前面。李开始不允,因为这不是杨振宁第一次这么干。但终因其夫人的劝说而妥协。

此事后,李政道决定不再与其合作。时过境迁,本来李政道以为此事告一段落。1982年朋友递送来的一个消息把自己惊呆了。杨振宁居然在其文章中提出这样一个令国际科学界为之哗然的论调,他和李政道的决裂,乃是因为获奖论文署名排序之争,实际上关于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观点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所以他要求署名排前,但李不允,因此决裂。也因此,在沉默多年后,李政道也出来为自己正名,并且有理有据陈述了与杨相反的论调。时至今日,真相为何,不得而知,也只能烂在他们彼此的肚子里。

但据我所知,杨振宁时任妻子为国民党高级军官杜垏明长女,是一个颇于算计之人,据杨振宁首次披露,关于署名排前问题是她向自己建议的,理由是女人的第六感,李政道不值得信任。

此外,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是二人矛盾的亲证者,二人决裂时,其十分痛惜,并且以严师的口吻对李政道说“你不应该再从事高级物理研究工作了而杨则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显然,他对二人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各打五十大板。从侧面也能看出,奥本海默认为杨在精神存在紊乱与莫名其妙。

此外,二人决裂后。两人曾受邀回国带领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但凡是李提出的观点与论调,杨一律反对,相反李却从未对杨持过反对意见,一直保持缄默。但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李有很多落到实处的物理建设,杨大多数落在了宏观理论带领上,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这一点有目共睹。


李在国内物理学建设居功甚伟,杨的大多数成就却落在了理论上。真相到底如何,由大家去分说吧!


不书


杨李之间的决裂被称为上个世纪世界物理学界最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1957年两个人因为准确预言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得诺奖的二人非常的年轻,杨振宁35岁,李政道才31岁。更多的人认为,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成果发表,但是几年后他们却彻底决裂,让很多人惋惜。他们的决裂也引发很多的人重视,甚至周总理都尝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但还均已失败告终。关于他们为什么决裂也有很多的传闻,二人也各执一词,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前些日子,看了杨建邺教授的《杨振宁传》、台湾作家江才健于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李政道助手季承的《李政道传》。这几本书都对这个“重要”事件进行了表述,但是可能是所在的立场不同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但是总结一下,他们决裂主要是两个方面:是谁最先提出的宇称不守恒,还有一个是排名先后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起来,是一个方面,就是谁的贡献更大。

两个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决裂的,期间两个人都表示曾经有个数次交流,但是最终都没有达成共识,最终导致两个人十几年的合作和情谊决裂,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根据杨振宁的回忆说,两个人分手后,李政道经常会在各种场合说,是李最先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杨只是做了一些计算工作,而且80年代开始李在其回忆录中和一些文章中,多次表达过相关的想法,这样他非常的不舒服。所以他也陆续的发表一些文章,一一进行反驳,并且列举了诸多事例(这些就不赘述了,主要是说李文章中说的内容自相矛盾)。

随后两个人对于此事都沉寂一段时间,但是2002年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出版后,里面披露了更多的细节,说诺奖文章是杨振宁口述,有夫人杜致礼打印的等细节,让李政道大为恼火,随后在接受中国科技报记者杨虚杰的采访中,表示杨振宁对在宇称不守恒发现中只负责了部分计算,没有其他的贡献。这两个人的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随后李政道的助手季承所著的《李政道传》出版,也传递了相同的观点。这样的表述也让杨振宁非常的不瞒,随后两人又多次发表文章进行论战,不过也没有给结论,这也有可能成为不解之谜。

作为合作伙伴,也只有他们两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不说出实话,这就是未解之谜。不过他们在决裂之后,所取得成就也没有超过他们在56年发现的宇称不守恒,所以还是非常可惜的。


公子想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通过携手努力拿下了诺贝尔奖,一时间他们既是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也是令同行羡慕的“黄金搭档”。而且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奖,可谓是一个重大创举。

人们本以为他们二人在接下来的岁月,会携手前行,一同创作更多奇迹,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昔日的知己好友竟然发生决裂,甚至在获奖20多年后,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他们二人之间的决裂斗争被无限放大,演变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杨李二人老年照

曾经一同拿下国际最顶级大奖的两个人,究竟他们之间发生过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竟然让这对曾经配合默契的搭档反目成仇呢?

李杨二人初识于40年代,杨振宁的年纪大于李政道,当李政道1946年前往美国学习的时候,与在芝加哥当助教的杨振宁碰面,他们二人都是西南联大的校友,在平常的交往之中逐渐发展成为了亲密朋友。

杨李二人合照

1950年,李政道完成学业以后打算在加州任职,但是当时加州反华气焰嚣张,所以杨振宁邀请好友和他夫人前往他所在的研究院任职。此后李杨二人成为了邻居,关系比往日更加密切,他们的合作正式开始。

但是在合作的这些日子,虽然有着杰出成就,但是他们之间的纠纷却在逐步发生。李杨二人合力完成两篇论文以后,按照当时的惯例,论文的作者署名是按当时姓氏的英文字母顺序所排列的,因此李政道的名字自然排在杨振宁的前面。

杨李二人家庭合照

当第一篇论文发表时,杨振宇却向好友提出意见,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排在李正道前面,理由是他的年纪要比李正道大。只是对于这种令人吃惊的要求,李政道并没有拒绝。

第2次杨振宁一样要这样做的时候,李正道却说服了好友按照国际惯例来署名。就是因为这两次论文的署名事件,让他们二人之间渐生间隙,甚至在剩下一年半的时间再无合作。

杨李二人获奖

直到1953年,李政道对于杨振宁当时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怀疑,二人又开始重新合作。接下来的这场合作,也让他们的学术生涯到达了巅峰,因为在1957年的10月份,他们二人共同获得了这一年诺贝尔物理奖。

11月份的时候他们为即将到来的颁奖典礼做准备,当时的媒体记者,按照惯例将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谁知当他们二人到达了颁奖典礼之时,杨振宁又一次提出希望他能够加好友之前受奖,杨振宁当时的夫人杜致礼,也要在当天的颁奖晚宴走在最前面。

杨振宁老年

面对好友的这种无理要求,李政道颇为惊讶又不满,谁知杨振宁没有继续央求好友,反而转身去求好友的夫人秦惠箬。李政道的夫人害怕在宴会上闹出笑话,丢了国人的脸,说服丈夫同意了这件事。

因为当时所获得的荣耀巨大带,沉浸在喜悦中的李政道,也没有将这件事记在心上。直到1962年的5月,他们在发表又一篇论文时,杨振宁又提出了前两次的要求,他无法继续忍受好友的无理要求,所以在这一年的11月,他向老师递交了辞职书。

李政道和夫人

此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李杨之争,不仅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一场恩怨,因为叫他们回国访问之时,对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建设各执一词,只要是李政道赞同的,杨振宁毫无疑问的会提出反对意见。他们的每一次分歧,都是意气用事,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件事里面的内幕,总认为是杨振宁的名气大过李政道,才让这位科学家心生不满。


鸢飞九天2018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二人在1956年合作,在1957年共同发表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并获得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丝毫不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抬起头,重新昂首挺胸走在世界的前列。杨李二人的获奖则是从精神上崛起,他们让所有的华裔和中国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这是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首次彻底的从精神上站立起来。

那么本来两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本可以继续再创辉煌,但为何却就此分道扬镳,天各一方呢?他们矛盾的真相是什么呢?从二者之后的研究轨迹我们不妨可以大胆推测一下。

二人不同的家国理念

著名的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的祖国。自从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杨振宁继续从事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与自己的学生合作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作为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大大开拓了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其成就足以和牛顿力学三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相提并论。而李政道自从获奖后,就把精力开始投入到中国大陆的物理学发展上来,为大陆的学生赴美留学开辟了道路,并先后多次回国指导国内的物理学研究。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杨振宁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把专业研究作为自己的突破,不参与政治;而李政道则是一个家国情节很重的人,更注重回馈祖国。这种理念的差异是两个人分道扬镳的最主要差异。



割舍不断的名利纠纷

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荣誉对于每一个从事科研的人来说,这份荣耀可谓是皇冠上的明珠。凡人皆会有私心,就连大物理学家牛顿也曾为了追求微积分首创者的荣誉,跟莱布尼茨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不惜动用卑劣手段。

历史上为了获奖而造假的事例也是层出不穷。

所以当巨大荣誉到来时,名利双收的二人之间却因为名字的先后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按照国际惯例,谁的名字放在论文的前面,谁就是第一作者,但当时杨振宁以他年长李政道几岁为由,就私下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前面,并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否认了李政道的作用。但二人之间的科学贡献问题不足为我们外人评判。但两个人之所以决裂,名利之心也是重要因素。

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虽然后期矛盾重重,但丝毫都不能改变二人在科学事业上的卓越贡献,他们的是是非非,本不该由后人评判。谨以此文纪念二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篱上青说历史


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是人的通病,谁也无法避免。李杨二人主要就是在获得诺奖以后,名气大了,就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很多事情就会计较起来。就跟水木年华分手,旭日阳刚分手一样,我相信没出名没有钱之前,合作是很愉快的,但是出了名有了钱,会更加在乎自己的地位,尤其在媒体、外界、以及更多人的关注下,就会难免产生嫌隙!这说明,闹得不愉快无非就是为了名和利!

言归正传,李杨二人其实主要还是围绕谁的贡献大谁牛逼展开的,再加上女人的添油加醋,本来可能是男人不计较的小事,也会马上心里就会不爽了!两人选择不公开,其实是没什么好公开的,说不定公开了都是些让人诧异感觉丢人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之,出名后出生矛盾太正常不过,李杨虽为科学巨人,也难逃人的通性!

在我看来,他俩闹矛盾太正常了,一直合作下去反倒让人觉得他们境界不可思议太超乎寻常!


椰子牛


大科学家私德有亏,这很正常嘛。牛顿与莱布尼兹微积分之父的争议;爱因斯坦不愧爱神;郭沫若"铮铮铁骨“……

没必要纠结太多。

另外,头条上有关于杨振宁与钱学森的历史地位之争论。

个人观点,从世界物理学史的角度看,杨远强于钱,当然钱在钱学森弹道、控制学等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也是世界级别的;而对于中国科技和军工的贡献,钱乃无敌,杨差之太远。

总结一句:在中国的现代科技史上,钱学森如同军届林彪粟裕,杨振宁如同最后关头不得不起义的吴化文。孰轻孰重、孰亲孰疏,还需要说的那么清楚吗?


独尊宋明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7年一起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备受列强欺压的中国人终于有了吐气扬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是不聪明,自己的民族并不是低人一等,也是能够取得辉煌科学成就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合作发表过很多论文,美国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奥本海默曾说过,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草坪上讨论问题是普林斯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非常遗憾的是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六十年代以决裂告终。他们的决裂是物理学界的一大损失,很多科学大腕、政治大佬试图去调解,均以失败告终。

从已知的一些细节显示,他们决裂时都流下了泪水,杨振宁说他和李政道决裂带来的伤痛不亚于一次离婚。他们当初决裂时选择了不说出真相,这是为广大学子所考虑。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很多学子心中的偶像,他们不希望广大学子因此受到影响。

他俩的决裂源于使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到底是谁的功劳大。发表论文时,李政道的名字排在杨振宁的前面,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排到了李政道的前面。至于中间的细节如何,很多人考证过,但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在他们决裂后,李政道和杨振宁陆续给出过一些说法,但二人的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又存在较大争议。或许这会成为科学史上永远的悬案。

杨振宁在2004年和翁帆牵手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有很多人把所有的罪状都赖到了杨振宁的头上,说什么是杨振宁剽窃了李政道的研究成果。众多科学史工作者都难以厘清的悬案,网络喷子们是如何知道结果的?而且,若是真的根据细细考证出的事实,对李政道是不利的。

在科学史上,不同的人独立发现重大科学规律的事情数不胜数。如果李政道和杨振宁没有合作,或许他们也会各地独立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那样就不会存在他们的争论,当然也难以有他们共同合作出的其他科学成果。他俩的恩怨到底孰是孰非已经不是重要,对他们两人都应该保持有尊敬。


刁博


我支持李政道教授的說法,當時諾貝爾獎評委是十分權威人士嚴格審查,排名在前的是主創者。我見過李先生,乃是為人低調,謙虛,其後他被哥倫比亞大學聘任終生教授,而楊則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終身教授。請問兩間大學哪一家學術地位高?所以,美國學術界對李的學術地位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