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俄国老兵劝新兵在战场上尽量别戴钢盔,这是为什么?

猫眼观史


钢盔的发明本就是为了保护使用者,作为老兵本不以身作则就算了,反而还“诱导”新兵尽量别带帽子。难不成坑了自己不够,还要多拉一个替死鬼?

1,环境因素

俄国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北方,常年的冰雪天气早已练就他们一身钢筋铁骨的本事。在这种大环境下长大的俄国人,可谓是货真价实的战斗民族。本事大,自然脾气也大。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老毛子”,上战场戴头盔那可是懦夫的行为。

“头可断,血可流,唯有钢盔不能有。”主要还是害怕这钢盔压乱他们帅气的发型。要是有新兵带上了头盔,那可真是引起一群老毛子的嘲笑,新兵本着先来后到,先者为大的顺序,对这群老兵自然也是言听计从。

再者,刚到军营这群新兵脸皮自然也没法和老油条相比。在他们的刻意嘲笑下,新兵自然也是羞于戴头盔。但是,你别真以为不戴头盔死得快!事实恰好相反。


2,影响作战灵活

二战苏联的头盔比美式头盔还重一斤。 士兵佩戴在头上严重影响了作战的灵活程度,对观察战场敌情和躲避敌人攻击都是一种负担。

而且头盔的发明从来都不是为了正面硬抗子弹的,只是为了阻挡炸弹碎屑和流弹对头部的伤害。就算敌人瞄准头部设计,可是谁又有那个闲心去慢慢瞄准,就算你瞄准了又有多高的命中率。

从二战的伤亡来看,大部分士兵还是死于躯体伤害。像头部中枪而死的倒霉鬼还是太少了。那我再换个说法,就算你的头盔很好没有被子弹射穿,可是子弹带来的冲击力也是你脖子所不能承受的,它会直接把你的脖子扭断。

所以,不戴头盔不仅拓展了你的视野,更是降低了你的负重,提高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移动速度。


3,设计太过粗糙,不够人性化

二战苏联的头盔,虽然防御性不错,可是外观和舒适度实在不敢恭维。夏天的时候这款头盔透气差,吸汗能力差,到了冬天这款头盔由于内衬太薄,在寒冷的北方容易冻上士兵的头皮,每次卸头盔都感觉是在受刑。

这款头盔还有个缺点就是,反光太过明显。戴上这款头盔无疑在告诉狙击手我在这里。日军的头盔虽然性能不错,可是却败在了图案设计上。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八路军佷多都装备了莫辛甘纳步枪,由于弹道稳和精准度高,日军头盔正中间的黄色小星星成了八路军的天然靶点。佷多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百名之外的八路军精准射杀了。后来,当日军发现这点后便把头盔上的星星抹去。


当然,头盔的使用还是要试情况而定,并不能把它否认的一无是处,不然它问世的价值在哪里?

比如头盔抵挡炸弹碎片时就挺好使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头盔的性能和外观也是在与时俱进,现在俄国的头盔多为复合材料制成,防护强,重量低。士兵们为了自己的小命出任务的时候都还是老老实实的戴起头盔。


历来现实


如果你看一看二战期间苏联的照片,你会发现苏联老兵似乎不喜欢戴头盔,更多的人更喜欢戴布帽。

一位二战老兵回忆道:“我们嘲笑这群新兵,他们每个人都戴着头盔。我还说,戴头盔的人是懦夫。被打表明你很不幸!“苏联老兵不仅不喜欢戴头盔,还会嘲笑新兵戴头盔。

因为退伍军人在长期的实际战斗中摸索出一条规律:戴头盔的士兵在战斗中头部中弹身亡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不戴头盔的士兵则没有这么高的死亡率。这是许多刚进入战场的新兵所不知道的。

这很奇怪,头盔的发明不是用来保护士兵吗?如果你戴上头盔,怎么能死得更快?

因为:

1、戴头盔会大大地限制你的运动和灵活性。扭脖子时候会很不灵活,会严重阻碍战场观察和战术实施,士兵的体力消耗也极其严重。

2、苏联生产的头盔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们太重了。他们生产的头盔重量超过4公斤,比美国使用的头盔重约1公斤。不要低估这1公斤的重量,当你把它戴在头上时,它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一开始我没有注意到,但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脖子已经扭了。

新兵蛋子通常非常注意规章制度,并基本上遵守它们。然而,经历过多次生死战争的老兵会劝说新兵们摘下头盔。经过几次战争,绝大多数新兵将失去头盔,戴上布帽。

脱下你的头盔,戴上布帽子看似会使你处于危险之中。然而,即使是头盔也不能完全抵挡敌人的子弹。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戴头盔是没有用的。然而,摘下头盔会使士兵随时受到流弹、飞溅的石块、炸弹碎片等物品的攻击。士兵们可以牺牲其中任何一种物品。

3、就算戴了钢盔,如果被子弹击中后,脖子也承受不住子弹的冲击力!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头盔的设计是一个圆弧形状。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弹片和碎片伤害头部。如果子弹没有直接击中头盔,大部分子弹就会滑落。这是头盔保护的原则。它是用来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说子弹不能穿透。即使子弹射出,一个人的脖子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冲击力。困惑的新兵常常会被老兵提醒:就算带上钢盔,被子弹击中后,你的脖子也受不了子弹的冲击力。

事实上,战场上没有人会专门盯着敌人的头部瞄准,很多人都是随意开枪。如果你的头中弹了,你只能说你太幸运了。

如果一个士兵是为了保护头部去带上钢盔,从而失去灵活性,很可能他的身体将会受到敌人子弹的袭击。保护你的头部,让你的身体更脆弱,弊大于利!(日军头盔有黄色五角星)

抗战期间,日军头盔中间的黄色五角星,成了八路军的活靶子(这段是意淫的,仅供娱乐)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坚持在敌后作战,多次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伏击鬼子。俘获了许多日本士兵的头盔。但在一些历史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新兵喜欢戴着头盔,但是八路军老兵很少戴头盔。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军队直到研究后才明白。原来,当时日本军队佩戴的头盔中间有一颗大大的黄星,这是日本军队的象征。红色是最引人注目的。(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头盔)

因此,八路军的老兵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找到日本士兵,向头盔中间的黄五角星开火。当时,八路军老兵装备了许多莫辛纳甘步枪。炮声清脆,弹道稳定,精度高。老兵们枪法都很好,准确又准确,往往一枪就能打中红星,大多数日本人还没有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机已经被八路军老兵狙击手打死了。

以上,这就是老兵们不爱戴钢盔的原因。


搞史人


这个指的是二战苏德战场吗?现代战场简直不可能,虽然不知道这个流言的真假,但是战场上戴头盔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根据美军统计,仅仅因为戴头盔,美军在二战中的伤亡就减少了近一半,那么俄国老兵为什么劝新兵不戴头盔呢?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只能做出以下猜想。

往好了想

第一、俄国战场太冷,钢盔直接和头皮接触很可能因为温度过低而粘在一起,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还不如直接戴个棉帽来的实在。

第二、俄国钢盔太重,士兵脖子受不了,会影响士兵的舒适和灵活性,战斗力会减退,还不如光着膀子,喊着“乌拉”冲锋好使。

第三、二战中的头盔表面光滑,容易反光,这在苏德战场很容易被狙击手发现并爆头。


往坏了想

第一、苏德战场最恶劣的时候,苏联大片工业区被占领,军工生产损失大半,有时候人手一把枪都做不到,更别提钢盔了,老兵可能是为了保证自己戴头盔,不愿意让新兵和自己抢夺有限的资源,所以才使坏假意告诉新兵不戴头盔的一万种好处。

第二、苏德战争打的太苦了,老兵无处发泄,心理状态已经接近变态,只能拿新兵来发泄,让他们去当炮灰,看着他们死去。


军武吐槽君



题目中的问题有些奇怪,要是老兵苦劝新兵不管钢盔戴着有多难受也一定要戴这才是正确的,反之相劝一定是有仇希望这些年轻人挂的快点。

钢盔自一战出现至今经过不断地改进变化其作用在多个战场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验证,佩戴钢盔的死亡率远远低于不戴钢盔的伤亡。钢盔其实在近距离并不能抵挡步枪子弹的贯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盔在近距离的确无法有效的保护头部,但是对于流弹、弹片、被炸起的碎石等的防护还是非常有效的。



在战场上因为头部中弹而伤亡的只是一个小的数字,但佩戴钢盔的士兵能大大降低头部受伤死亡率,今天的头盔已不再是笨重、厚重的铁皮,士兵戴在头上非常的难受,而是复合材料制成的重量轻、舒适感强而且美观的新型头盔。


上战场一定要带上头盔!!!!!!???


冰雹蓝天


如果是禁止为啥要浪费资源去生产?飞机坦克都需要钢材合并浪费资源去生产钢盔呢?苏联士兵不愿意带主要还是重。苏联钢盔,用料实在防护强,缺点就是重量大。带个把小时脖子都快断了谁愿意代,没有舒适性使用性也就下降了。头盔是挡流弹的,好像流弹造成的伤亡很高的说,毕竟好几百米的距离,大家都是大概瞄准有敌人的方向开枪,都躲在掩体后边,很少直接中弹的,更多的是被流弹,炮弹弹片,砂石击中的,好久以前看见的一篇介绍头盔发展史的文章上看见这么讲的。

别说二战老兵不戴钢盔,现代战争复合头盔的防御性也并不强,军用头盔从始至今都不是专门用来防子弹的,之所以叫防弹头盔是因为它可以防护炸弹碎片的杀伤,包括防弹衣最初的设计也是防炸弹碎片的。所以现在大部分的军用头盔都不能做到你所想想的那种“防弹”,顶多也就能挡住手枪和冲锋枪远距离子弹,对于步枪来说他就是个纸,对于机枪来说它是不存在的。

苏联人自己战后写的总结里面提到,为什么我们的战士伤亡率高,战场上的观察发现,德军不管什么样的情况,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带着钢盔,包括阵亡的德军也都是穿戴整齐,头戴钢盔,而红军战士很多都是大大咧咧,毫不在乎,光着脑袋跑来跑去拼杀。另外每次战斗后,发现占领的阵地上德军尸体并不多,但是按照激烈程度看,应该有很多尸体才对,应该是德国人撤退时带走,或者就地掩埋了,但是这对苏军士气打击比较大。所以说不带钢盔或者戴钢盔什么脖子会断的,完全就是纸上谈兵之辈的一派胡言。钢盔主要作用是防各种弹片,真要是子弹集中正面,钢盔必然被击穿,断不断脖子都无所谓了。

说实话,带着钢盔手枪可以抗一下,步枪想也别想了,更别说狙击枪了,当然,距离也是关键。钢盔能在轰炸的时候防止流弹,爆片,还有飞行的石头。总得来说,带着要看情况,不能一味地说带着好或者不带着好。钢盔里面有内衬,但是钢盔的边缘部分,由于歪了、斜了,都会接触皮肤。如果温度过低或太阳晒烫,都会造成冻伤和烫伤。假如战事紧急或医院人手不够,一扯钢盔就会撕下皮肤。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戴头盔是没有用的。然而,摘下头盔会使士兵随时受到流弹、飞溅的石块、炸弹碎片等物品的攻击。士兵们可以牺牲其中任何一种物品。 这段撒意思 能解读下么 不是讲戴头盔没用么 这段很显然是有用的啊。带头盔是为了防子弹是错误的,带头盔最重要的目的是防止从上方掉落下来的碎石和弹片砸到头上,就像建筑工人,直接击中头部的可能性比较小就算击中面部击中的概率明显比头顶高多了,战场上造成死亡最高的还是炮弹。

脱下你的头盔,戴上布帽子看似会使你处于危险之中。然而,即使是头盔也不能完全抵挡敌人的子弹。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戴头盔是没有用的。然而,摘下头盔会使士兵随时受到流弹、飞溅的石块、炸弹碎片等物品的攻击。士兵们可以牺牲其中任何一种物品。不是不戴钢盔,就怕太守纪律把钢盔戴得很牢固那才要命,看外军戴钢盔为什么连冲锋的时候情愿一只手按住钢盔不让它掉下来,也不愿意把系带系好?因为中弹后冲击力大,系带能活活扯断颈椎,如果只是带着,中弹最多就是钢盔被打飞。


历史深度揭秘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苏联陷入到了德国的侵略之中。

由于斯大林早期清洗了太多军队中的军事人才、对纳粹德国没有提前做出太多防备的原因,所以二战爆发没多久,苏联就接连遭受到了大败。


不过那个时候苏联的军事水平虽然比德国落后了不少,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差距却并不是特别大,他们本身是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矿产资源的,因此在他们度过了最初的困难之后,他们庞大的战争机器就开始炸裂般地开启了。

在他们的战争机器开启后,无数的枪支、大炮、坦克纷纷被制造出来。

在这些被大量制造出来的物品中,也包括了当时不是特别起眼的钢盔。

苏联钢盔不是很受士兵们的欢迎

苏联那时候生产出来的钢盔相比于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亮点,但是却有一个地方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那就是用料足、重量大。

因为苏联本身实在不缺少钢铁资源,所以他们在制造这些钢盔的时候就非常阔绰地用上了很多材料。

最后,一顶顶重达4斤多的钢盔被他们生产了出来。

这个重量,首先就不是当时其他国家军队的头盔重量可以相比的,重量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钢盔一大截。

不过,很多习惯了在战场中厮杀的老兵却非常排斥、反感这种钢盔,一有机会或者在没人监督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些钢盔摘下来。


在见到一些新兵规规矩矩带着这些钢盔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出口讽刺、嘲笑这些新兵,“好心”地劝他们不要在战场中戴着些钢盔。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

重量和天气在里面产生到的作用

首先,就是这些钢盔的分量实在太重了,平常我们出门戴个帽子都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要是真的天天顶个4斤重的钢盔在头上,那大家就会知道其中的滋味有多么难受了。


前段时间不是有过一个安全帽质量的新闻吗,那时候我还关注了一下,在那些评论中,我看到了一些自称是过来人的说法。

那些过来人在评论中声称,自己平常在工地里干活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那种质量好的安全帽,因为那意味着安全帽的重量会变重。

在大热天的、干着辛苦的苦力活,再戴上分量沉重无比的安全帽,他们会感觉非常的难受,所以一般他们会在没人监管的时候直接摘下安全帽干活。

这些事情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因此无法判断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说来,想必是有那么一些道理的。

如果把这些道理放在当时苏联军队的身上,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些更加直观的了解了。

还有,苏联天气的波动反差是非常巨大的。

在冬天的时候,苏联国内会极其的寒冷,德军后来之所以会失败,跟苏联寒冷的天气就有着不小关系,在这种天气里,如果没有用专门的手段处理,那么这些钢盔是很容易直接结冰、粘在头上的,在夏天的时候,苏联国内则又会变得非常炎热,在这种情况下,湿哒哒的汗水也很容易黏住头盔。

这里面的天气影响,也是苏联老兵建议新兵不要戴头盔的原因之一。

这些钢盔的防护能力不是特别理想

除此之外,就是这些头盔防护能力的问题。

虽然苏联的头盔在当时算得上是最重的,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头盔就能抵挡得住德军子弹洪流的攻击。

其实无论是现如今各种材质的军事头盔还是二战时期的钢盔,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防护能力。

就如同工地里的安全帽平常只能防护一些普通掉落物而无法防护一些重量级坠物一样,这些军事头盔平常在使用的时候,只能对一些流弹或者炮弹碎片稍加防护一二。

如果这些头盔直面到子弹的轰击,那么这个时候人们就只能祈祷子弹射击的位置不要太过于靠近头颅核心位置了,因为这些头盔,根本无法对动能强大的子弹进行太多防护。


在二战爆发中早期,苏联的那些老兵们就因为觉得戴这些钢盔有点鸡肋,所以在实战中很少使用这些钢盔。

至于对一些流弹的防护能力,在那沉重的重量以及不不适感觉下,则直接就被苏联老兵们给忽略掉了。

后来,一直到了苏联军队针对这些头盔进行了优化,苏联老兵们对于戴头盔才没有了那么大的抵抗心理。


所以说这就是苏联(提问中俄国的说法并不正确)老兵之所以会在战场中劝新兵不要戴钢盔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钢盔分量重,戴起来不舒服,其次的原因则是苏联天气变化过大,均不适宜戴头盔,最后的原因则是这些钢盔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还影响作战的敏捷性。


孤客生


苏联老兵不让新兵戴钢盔,其实拯救了很多新兵的性命

我们都知道,钢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士兵头部被流弹击中,也可以防止碎石;并且只要子弹不是从正面击中了士兵头部,子弹会沿着钢盔的弧形面滑走。美国在二战时期,让士兵佩戴钢盔,减少了7万士兵的死亡。

苏联老兵的做法和美军做法南辕北辙,为什么还会减少苏联新兵的伤亡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钢盔笨重,行动不便

笨重

苏军刚开始使用的是S36钢盔,后期因为战争需要,改进成S40钢盔。S40钢盔虽然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它的毛病就是特别重,一个钢盔4斤重,相当于头上绑了两块砖。

在战场上顶着钢盔行动非常不方便,战场讲究灵活性,身体负重小可以在阵地上灵活走位。如果是和敌人肉搏,头上顶着4斤重的东西我想谁都敏捷不起来,而士兵很可能就会因为这点重量损失性命。

体力不支

另外,二战时新兵是没多少时间训练的,很多都是常规训练一两个礼拜就上阵了,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和老兵一样的体能。

一场战役少说也得打一天,头上顶着4斤头盔作战,新兵在体能方面就受不了,没有力气作战,战斗力降低,这对于苏军是极为不利的。

大小不合适

不仅如此,苏联冬天太冷,戴着钢盔只会让士兵冻僵,反应速度下降。所以S40钢盔要更大一号,是为了让士兵能戴上布帽子再套钢盔。

但是这样就有个弊端,钢盔不合适,在战场上奔跑时反而会阻挡视线,这时就要伸手其去推钢盔。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有可能致命!

二、钢盔反光,致命弱点

大家知道二战时德国钢盔有个什么弱点吗?就是反光,这个反光有利于狙击手进行爆头击杀。苏联少将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大家认识吗?一己之力击毙309名德军,成为德军闻风丧胆的狙击手。

优秀的狙击手不仅仅只有苏军有,德军有“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号称世界狙击之王,四个月时间击杀542名苏军,成为苏军的噩梦。

他能击杀如此多的士兵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是他本身技术过硬;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的S40钢盔比德国头盔更反光,戴着头盔不就是在告诉西蒙·海耶:“我在这里你快来打我”,而且还是固定靶。还是布帽子更加隐蔽。

综上:苏联老兵让新兵不戴钢盔是有道理的,一个是过于笨重作战困难,其次是钢盔远不如布帽子隐蔽,降低了敌军狙击手的狙杀。而这个建议也确实减少了很多苏军新兵的伤亡。


冻梨历史君


钢盔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士兵头部,防止弹片或者其他的碎片的伤害,如果运气好的话,也可以挡一下动能衰减的子弹。对于动能充足的子弹,哪怕是手枪的子弹,也很难抗住一发。

有些俄国老兵劝新兵在战场上尽量别戴钢盔,其实也不无道理。

既然是俄国人的建议,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俄国钢盔吧

二战时,俄国的钢盔重量超过了4公斤,相当于两个红砖的重量。试想一下,头上顶着两个四斤重的砖头跑来跑去,就算你的体力可以,估计脖子也不行,尤其是快速突破敌人防线的时候,对于颈椎来说无疑是个灾难。而且会很快地消耗士兵的体力。

另外,过大的重量限制了士兵的灵活性,步兵的对手一般都是步兵,灵活性对于战斗有很大的影响。假如你是我的敌人,我让你戴一个可以抵挡狙击枪的钢盔,但是你要给我多一分钟开枪的时间,结果毫无疑问,我会活下来。战斗中谁会专门瞄准头部来打的,打躯干也会死人,而且目标大,命中率更高,何乐而不为?

还有就到受到天气的制约,早炎热的夏天,金属制的钢盔很容易吸收热量,时间长了,士兵头皮很容易与钢盔粘在一起。冬天戴同样很麻烦,因为冬天要先戴上棉帽或者布帽,之后再将钢盔戴上去,就像俄国老兵说的,穿戴成这样完全就是去送性命。

还有就是金属制的钢盔表面光滑,容易反射太阳光线,极易暴露自己的目标。

既然实用性这么差,为什么还要去戴呢?

其实,钢盔被发明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确保百分百的保住士兵的姓名,只是防止战场上四处横飞的弹片而已,还有一些不可预知的意外,比如和敌人狗斗的时候,不至于被枪托打晕。

吧啦几句,抛砖引玉,欢迎来喷~


历史时间线


有一种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仅仅高于45°就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人体在受到伤害的过程中并不能体会到疼痛,反应的滞后会进一步加大受到伤害的程度,比如某些品质低劣的热贴和蒸汽眼罩。

有一种扭伤也具备这种特性,因为头盔重量稍稍超过颈部承受能力,当感觉到不适的时候,颈部已经扭伤,尤其是前苏联给士兵们配备的头盔,怎一“重”字了得,简直就是傻大笨粗的典范。

戴着这种钢盔,无论做任何事都会觉得有所阻碍,就像清兵将官向清廷建议剪辫子一样,关键时候那是要白白死人的,太不方便,咱们先撇去颈部受伤不提,只说在战场上,甚至行军途中就给士兵们带来极大困扰,头上撂两三块砖头的重量以后,人们会发现,这不是颈部受力的事儿,而是干一切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而这在战场上是大忌,灵活走位尚且快不过枪子儿,动作再迟缓笨拙一些的话,那危险系数就会直线上升。

比如有人从背后拍了你一下,那么你将面临三种选择:

一、把钢盔摘了回过头去看对方。

二、慢慢的扭过头······和身子一起转那种。

三、受到惊吓猛地一回头,后果都不用猜,效果嘎嘎的。

好吧,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重就重些吧,毕竟谁也不会一年到头的天天戴着头盔,但是这样“装扮”所付出的代价值得么?

很多朋友认为钢盔的最大作用是防弹,没错,现在各国制造的钢盔都以防弹为第一要务,但是二战时期可不是这样,那个时代的头盔只能防住本已打偏的“擦边球”,正中头盔那还是要死人的,很冤是吧?四五斤的头盔戴了好几年,扭伤N多次,最后还是被一枪毙命了,恐怕那即将散去的意识中还在喃喃自语:

“我×,我戴钢盔了,怎么会······”

“我×,很多人都说钢盔呈圆形,子弹打中后就可以滑过去······”

敌军全军都是神枪手?战场上的强迫症人士并不多,干嘛非要瞄准头部打呢,对于枪法水平一般的人来说瞄准头部开枪是最不靠谱的行为,因为这种自我限制会大概率的造成“脱靶”,而对敌人的“仁慈”行为,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总之,在CS流行之前,爆头并不是主流射击方式,所以某些老兵才会对新兵们说,如果头部中枪,那你也太“走运”了,这是概率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头盔外面还要套层网呢?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反光,如果能塞些树叶进去就更好了,否则别管多少人往那儿一趴,敌军很轻松的都能数出数来,就更别提什么隐蔽甚至侦查了,老苏的头盔很明显没有考虑这点,日上三竿,苏军一个个跟灯泡似的,不被敌人发现才怪,尤其是类似于侦查这样的任务,带钢盔不方便,还容易暴露。

敌人再傻也知道,林子里的动物不会没事敲盆玩的,头盔不一定碰到什么东西,或者掉在地上都会发出金属特有的响动,这很容易暴露自己,将自己置于危难之地。

如上只是那个年代钢盔的弊端,现代的钢盔设计非常合理,以前的缺点几乎全都被克服,自然就很有必要戴上它给予自己必要的保护了。


古今通史


钢盔,关键时候能保命,不过,对二战的苏军来说,相当时候却是比较大的累赘。

在战场上,钢盔几乎就是如影随形的士兵护身符之一,毕竟,流弹、溅起的石子、炸弹碎片等等都可能让士兵瞬间挂了。

好在有钢盔,护住了脑袋,减少了伤亡,简直就是圣母玛利亚随时护身。

苏联军队在二战前后先后普遍列装了1936式和1940式钢盔,包括战后苏联几代钢盔都有它们的痕迹。

不过苏联式的“皮实”在钢盔上也展现的淋漓尽致,1940式的钢盔竟然超过了4斤重,而同时期美军使用的M1钢盔只有2斤多

不管是蹲战壕还是打实战,顶着这么一个钢盔实在不舒服,时间一久,脑袋也累,身体的机动性受损

那时的苏军的饮食也很一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很多士兵都吃不饱,这么重的钢盔,消耗了许多不必要的体力

还有一个因素,由于材料的问题,苏联的冬天又太冷,士兵们冬天戴这种钢盔,得先在里面垫一层东西,不然头皮很容易粘在钢盔上,而到了夏天,戴这种钢盔又太闷热了,很难受。

由于灵活性受损,许多士兵因为钢盔而死,渐渐地,很多老兵就索性不戴这种钢盔,而是选择船形帽或者大盖帽,甚至啥也不戴。

一些老兵,看到遇上战斗就把钢盔扣在脑袋上惊慌失措的新兵,就忍不住要嘲笑他们。

一名叫科瓦洛夫在的苏联老兵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是一名中士,他说:我们对于那些新补充的新兵,狠狠地嘲笑了,因为他们个个都戴着钢盔,我对他们大喊,谁戴钢盔谁就是胆小鬼,中了子弹是你的运气不好,现在,小伙子们,把钢盔放下来。

虽然老兵们的话有些大大咧咧,但确实有着战场的现实考虑:戴着这个钢盔,脑袋扭动很不灵活,很妨碍战场观察和战术动作,

对于苏军士兵的冲锋和单兵作战很不利,也加大了体力消耗,反而容易送命。

对于老兵们来说,还不如不要戴钢盔,这样能更好地观察和跑动,生存概率大大提升,毕竟,机动和灵活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老兵们经常劝新兵们,尽量别戴钢盔。

战后,许多老兵回忆说:自己的钢盔重的简直要把脑袋给压断了,感觉头上就像压了一个大铁陀,很难受,根本无心打仗。

新兵们,即使不听老兵的劝,一般在打了几仗后,也渐渐地不怎么戴钢盔了。

又过了很长时间,直到俄军装备了新材料的新式头盔,士兵们对钢盔的抵制才大大降低。

当然,在1980年代复合材料、特殊材料出现之前,钢盔就是钢材料,一般步枪弹都能打穿,但在传统战场上,好歹能防住炮弹碎片、飞溅的石块等致命伤,这对于纯粹填人头的战争非常重要,多个人就是多个战斗力。所以,不管德军、美军之类,在战争中都是规规矩矩地戴好头盔,不过他们的钢材材料相对苏联的更好一些,更轻一些,俄国人则更多的是拼“战斗民族”的锐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