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朱逻辑世界


1864年7月,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湘军攻陷。

7月23日,李秀成在今南京市江宁区涧溪村方山被俘。8月7日被杀,前后仅16天时间。


(李秀成剧照)

在这十六天里,李秀成五万余字的供词。

可是这份供词被曾国藩看过后,进行了删改和销毁, 5万字的供词只剩下3万字。

曾大人向皇帝报呈的《李秀成亲供》,就是删改后的版本。原本一说被焚毁,一说曾国藩交给了儿子曾纪泽收藏。

这份供词曾在1963年由台湾的曾国藩曾孙曾约农公开过,总字数33300字,共74页。

那么,被曾国藩删去的那一部分内容到底是什么?与李秀成之死有没有关系呢?

据著名历史学家陈思麓先生和荣孟源先生在著作《李秀成原稿释疑》中考证,李秀成的口供有好几处被篡改了。


(李秀成供词)

第一处是洪秀全的死因。

李秀成供出,洪秀全是四月初一得病,四月二十一日病死,期间洪秀全拒绝服药。

而曾国藩为了报功,在奏折上写的洪秀全死因是“官军攻城甚急,服毒身死。”

死亡时间也改成了清军攻南京时的五月二十七日。

第二处是李秀成被俘经过。

李秀成是城破后只身一人逃到南京城外一座山上,被附近村民认出。

因为李秀成随身带的宝物甚多,村民们为这些宝物发生争执,最后本着谁也别想要的想法,村民们将李秀成捉住送官。而曾国藩上报“遂被曾帅官兵拿获”,与事实出处甚大。


(曾国藩剧照)

第三处是李秀成和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出天京的时间。

李秀成供词中交待是“初更之后,舍死领头冲锋,舍命冲出关来。”

而曾国藩的奏折将初更改成“四更”,是因为初更时被敌人冲阵逃走,比四更时责任更大一些,为了降低疏忽大意的责任,所以改动了这一处。

第四处是“天朝十误”中提到的第十误。

李秀成原本是将“立政无章”当做第十误的,而曾国藩出于个人目的,将其改成“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


这样一改,便造成了天国所有各处兵马全被调来守卫天京的假象,攻天京的难度被提升了,自己和曾国荃的功劳也加大了。

其实这四个方面还未必是曾大帅急于处死李秀成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夸大战功,推卸责任的考虑,但这只不过是旁根细节,并不能动摇曾氏兄弟的大功。

真正让李秀成闭嘴,不让他见到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李秀成试图说服曾国藩自立为王,恢复汉人江山。

关于这一点,陈思麓先生和荣孟源先生也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只是根据史料推测,但有很高的可信度。


(曾国藩破城后)

安徽巡抚彭玉麟是曾国藩的亲信,他曾派人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就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曾国藩看后跟心腹赵烈文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这件事被赵烈文记了下来,有很高的可信度。

李秀成是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他绝不甘心偌大的天国就此毁灭,他更不愿意输给“清妖”,所以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想鼓动曾国藩造反,是十分有可能和合理的。



(攻克天京)

李秀成一定是在他的供状中写出了有关劝告曾大帅造反的事情,也必然为曾国藩分析了成功的可能性,这才让曾国藩感到害怕,所以迫不及待的将李秀成杀死灭口。

1936年,著名清史专家孟森为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供》作序,他曾到湖南曾府看到了《李秀成自述原稿》。

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曾看到供词原稿,最终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删改,就是要隐瞒李秀成劝他称帝这件事。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李秀成在供词中供出了大量天国宝藏的埋藏之处,曾国藩兄弟为了独吞这批财宝,篡改供词,杀人灭口。


太平天国实行“配给制”,规定所有公私财产都必须统一集中到“圣库”,再由圣库统一配给,百姓若有藏金一两或银五两以上的都要问斩。

这种制度使得太平天国的财富高度集中,圣库中留有宝藏是很有可能的事。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李秀成供词》中说:“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

供词里面否认了天京圣库有财物的说法,但一般人都不相信。

《淞沪随笔》记载清军进城后,“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

说明在当时,清军是知道天京有宝藏的,只是没有找到。


这些宝藏一定被转移了,而做为天国实际领导人的李秀成必然知道下落。

曾国藩在给同治帝的奏折中,只说找到了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再无其他。

这种说法明显违背常识。

洪秀全没死时,掠夺了各地宝物,收藏在天王府中,曾国藩破城之后,把天王府和各处王府翻了个底朝天,把洪秀全尸体也挖了出来,断不会一毛钱也搜不出来。

清军是从 1862年5月起围困天京的,这时的天京,连一个鸟儿也飞不进去,天京也是一座孤城,一座死城,财宝想花也没地方花。

即使城破之时,乱军掠劫了不少财物,但也不可能全部抢走,这件事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之前太平天国有意将财宝埋在了一个秘密地方。

李秀成有信心鼓动曾大帅造反,一定是有恃无恐,有着他的理由和资本。

造反最需要的资金李秀成必然有办法筹措,否则这种劝说就是空穴来风,根本打动不了曾国藩。



(被俘的李秀成)

所以结合起来分析,李秀成在供词中提到了天国财宝,是非常有可能的。

曾国藩将供词撕去的那一万多字里面,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肯定有。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和考证,我们就不难得出为什么在李氏刚被俘时,曾大帅能够以礼相待,以至李秀成产生了活命的幻想,主动书写供词;而写完后那么快被处死,这中间的反差实在太大。

所以,李秀成的供词一是讲出了天国覆灭的真相,使得曾国藩的功劳被大打折扣,二是供词有“大逆不道”之句,三是供词里面提到了巨额财富,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是李秀成被火速处死的原因。

(曾国潘)

洪秀全在统治天国的十几年中,搜刮了天下不少财宝,这一点已得到确认。天国财富到底有没有,或者埋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

参考资料:陈思麓、荣孟源《李秀成原稿释疑》 方以晃 《淞沪随笔》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1864年7月23日李秀成被俘,并送到曾国荃面前。曾国荃一面亲自折磨李秀成;一面派人报告哥哥曾国藩。

李秀成写自述,曾国藩急忙诛杀李秀成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亲自审讯李秀成,并让李秀成把招供的内容写成文字。

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

可是,到了8月7日,李秀成好像还有继续写下去的意思,曾国藩却把李秀成处死,时年42岁。

曾国藩没有将李秀成送到北京,而是在南京就地杀死了,好像为诛杀长毛,又似乎另有用意。

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供词改了多少?

按照李秀成写自述的速度,每天7000字,共写了10天,应该不少于6万字。可是曾国藩呈报给朝廷的《李秀成亲供》却只有3万多字,被删减了一半。

可以想象,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述进行了大幅度删减。

曾国藩为什么要删减供词?被删减的内容与李秀成之死有没有关系呢?

删减内容之一:劝谏曾国藩当皇帝,事关曾家生死存亡

曾国藩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严谨缜密的人。

在大清已经腐朽得摇摇欲坠的时候,曾国藩的实力却急剧增长,以致曾国藩的湘军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大清的中流砥柱,一个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却要为岌岌可危的满清老太婆支撑江山,反差实在太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曾国藩有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曾国藩是一个老成稳重的人,他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分析时机,在没有绝对把握、没有确定行动的时候,根本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甚至会特意隐藏自己的心机。

曾国藩的亲信曾经暗示要支持曾国藩当皇帝,曾国藩表面上狠狠批评了他。

李秀成亲身经历了、亲眼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兴起、鼎盛,很清楚清军的实力,也知道曾国藩湘军的厉害,还明白满清统治下的汉人心态。

李秀成不愿意自己苦苦奋斗的天国大业就这样毁于一旦,但是,现实无情地将自己囚禁于曾国藩的牢笼之中。

唯一可以让李秀成活下来的人就是曾国藩,而且只有当曾国藩反对满清王朝的时候。

李秀成天天写自述,表明他还不想死。

所以,李秀成在自述中,劝谏曾国藩谋反称帝,一定是最主要的内容。

李秀成会从清朝的腐败、人心的归向、大帅的实力等方面,分析曾国藩称帝的必然性。

曾国藩把李秀成的这些劝谏分析一番之后,认为自己的最好机会已经错过了。

清朝的腐败是肯定的,人心的归向也是真实的,唯有“大帅的实力”已经不能承受帝王之重了。

这时候,湘军已经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曾国藩更不是鹤立鸡群,因为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已经崛起,而且都可以与曾家军旗鼓相当。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湘军崛起时,慈禧太后已经担心曾国藩、曾国荃,也许已经安排好如何对付曾家兄弟了。

再说,这几年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家的湘军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力量。

一旦谋反不成,曾家将会被诛灭三族,曾国藩付出几十年的心血、取得的令人眼红的政绩,将会全部灰飞烟灭。

曾国藩不能冒这样的险。

既然决定不反清,那么,曾国藩就不能让清王朝看见劝谏造反的文字,以免节外生枝。

因此,李秀成自述中有关劝谏造反的文字必须全部删减,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文字删减只是第一步,李秀成本人也不能活着送到京城,因为他既然写出来,就会讲出来,所以,必须杀人灭口。

删减内容之二:太平天国有多少宝藏、埋藏宝藏的地点

太平天国规定所有公私财产都集中到“圣库”,然后按照规定分配。普通民众身上、家中都不能藏有金银。

所以,太平天国的圣库中一定藏有无数奇珍异宝、金银财富。

从1862年5月起,湘军围困天京,一只小鸟也别想飞出天京,天京城内的财宝不可能转移到城外。

太平军掠夺了各地珠宝,都收藏在天王府的圣库中。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一定知道太平天国的财富有多少,也一定知道财富收藏在哪儿。

为了保命,为了鼓动曾国藩造反,李秀成肯定在自述中交代财富多少、以及收藏的地点。

如果把李秀成的供述一字不改交个朝廷,太平天国的这些财富统统都要收归清廷。

即使曾国藩不想贪财,可是曾国荃贪图财富、湘军的大小将领们贪图财富、湘军的士兵们贪图财富,所以,李秀成供出的财富可能早就被湘军将士们瓜分了,现在想收上来谈何容易!

因此,曾国藩必须隐瞒事实、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让李秀成死在南京,而不是押送到北京。

关于太平天国财富,改动之后的李秀成供词是:“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

这段供词反映太平天国很穷。

与此相一致,曾国藩报告给朝廷的内容是:

天京城破之后,清军把天王府和各处王府翻了底朝天,连洪秀全尸体都挖了出来,结果一分钱没有搜到。

《淞沪随笔》记载:“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

曾国藩向皇上禀报说:只找到两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再无其他。

湘军跟随曾家兄弟卖命,曾国藩岂能一点感情不讲?

曾国藩为了让湘军弟兄得到一些财富,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尽快杀死李秀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劝谏曾国藩自己当皇帝、取代腐朽的清朝;另一方面交代了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数量、以及金银财宝收藏的地点。

第一点内容上传朝廷,曾国藩会被诛灭三族;第二点内容上传朝廷,湘军中大批将士将会人头落地。所以,曾国藩火速处死李秀成。

曾国藩的决策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族、保护湘军大小将士。


岳飞的飞


李秀成被清军俘虏以后,在狱中写了一个三万三千字的自述。写完后,本来应该押解进京,等待朝廷审判。而且朝廷也下达了相关命令,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迫不及待就把李秀成杀害了。杀害李秀成的方式,还不是清军对待“贼首”惯常用的凌迟处死。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李秀成剧照)

曾国藩自己的解释是李秀成罪大恶极,不尽快杀之不能平民愤。但是这个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罪大恶极的人,就应该送到京城审判,让更多的人知道。而且,只有通过公开审判,给予这个“罪大恶极”者惩罚,才能起到宣扬和震慑的目的。再说了,那时候天京城已经攻破了,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接近尾声。这时候公开审判,秋后算账,其实是最适合的。曾国藩何以要匆匆忙忙把李秀成杀掉呢?他究竟害怕什么?

很显然,曾国藩火速杀李秀成,肯定是李秀成三万多字的自供状里,写了些让曾国藩受不了的东西。曾国藩不把李秀成凌迟,或者在公开场合处死,就是害怕李秀成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什么不恰当的话。

根据罗尔刚先生在《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的分析,以及很多学者的研究,曾国藩当年是对李秀成的自供状进行过删改的。他删去了李秀成对他不利的表述,增加了对他有利的地方。

(曾国藩剧照)

那么,为什么说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供状进行过删改呢?

有三点理由。

其一,李秀成的自供状中,没有对湘军作战失误的剖析。事实上,曾国藩的湘军在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是存在不少失误的,因而打了不少败仗。李秀成的自供状,是对整个太平天国起义过程的一种回顾。要回顾,就必然要涉及与湘军打仗的问题。但是,李秀成自供状里,这方面却很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目的存疑。李秀成在自供状的结尾,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总共得出了“天朝十误”。李秀成总结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是为后人造反的时候,提供经验总结吗?这显然是十分荒唐的。如果要让这件事不荒唐,又有逻辑性,他前面的叙述中,必然就有相关内容。而实际上这样的内容没有,很显然,就是被曾国藩给删改了。

其三,李秀成是否投降成为一个谜。在自供状的很多地方,李秀成写太平天国是“匪”,比如“天朝之根已去,能收复此等之人众齐来,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中堂及中承(丞)大人名成利就,早日完功收复,众匪发何防”等。李秀成既然要投降,他总结太平天国的得失干什么?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如此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唯一的解释,就是李秀成的自供状,被曾国藩删改过。因为有了删改,才使得李秀成的自供状里,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那么,要怎样才合逻辑呢?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李秀成曾在自供状里面,有撺掇曾国藩造反的意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李秀成不涉及湘军的问题,总结天朝的错误,都是替曾国藩总结的。告诉曾国藩,只要怎样做,就不会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

那么,李秀成为什么会想到要撺掇曾国藩造反呢?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就明白,李秀成这种想法,并非自出心裁,当王朝出现这种大型的农民起义的时候,往往就是诸侯并起之时,也是改朝换代之时。比如东汉末年,唐朝末年等等。李秀成觉得自己是没有遇到明主,而曾国藩就是一个明主。只要曾国藩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绝对能推翻清朝。

曾国藩当时为什么不造反呢?我觉得有四点原因:一是曾国藩作为汉人知识分子,刚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正处在上升时期,不愿意造反。二是当时的形势与汉末唐末都不一样,当时还有列强入侵干预。曾国藩造反,未必能成功。三是由于清朝长期的中央集权和高压统治,大臣们已没有古代大臣们的那种冲劲。四是与曾国藩本人的世界观有很大关系。

既然曾国藩不愿意造反,因此,他就必须修改李秀成的自供状。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七,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吉字营合围。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在天京城主持大局的忠王李秀成扶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嗣位,是为幼天王。

湘军吉字营为一举攻陷天京城,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疯狂挖掘了几十处地道,想以此延伸到城墙底下,用炸药一举轰开攻城缺口,但李秀成指挥天京城守兵,一连破掉了湘军的几十处地道。

但誓要拿下天京城的曾国荃没有气馁,五月二十一日,湘军以猛烈炮火作掩护,终于将一条地道挖掘到太平门底下,六月初六日,湘军引爆了这条地道里的巨量炸药,城垣被轰陷,吉字营敢死队蜂拥而入。

天京城陷落之际,忠王李秀成为保护幼天王出逃,将自己的战马让了出去,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王天一行,假扮湘军,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去后,李秀成转而又率一百余人拦截湘军,为幼天王出逃争取时间。

之后,因为马乏人孤,李秀成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最终被村民擒住,献给了吉字营将领萧孚泗。

吉字营统帅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令他久攻不下,死伤了无数兄弟,因此见到被俘的李秀成时,曾国荃甚为愤怒凶残,他先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后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在如此酷刑下“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于是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几乎就要对李秀成进行凌迟了。

湘军统帅曾国藩赶到金陵(天京)后,为了彻底降服、利用李秀成,使出了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手段,一方面在审讯时颇为尊重李秀成,另一方面又向李秀成承诺,只要他劝告金陵城外的大小太平军残余势力放下刀枪,不再抵抗,朝廷将放过李秀成全家以及放下刀枪的太平军兵士。

曾国藩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李秀成乖乖招供,二是借李秀成的威望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

忠王李秀成军事才华一流,但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多少城府,在曾国藩伪善的攻势下,为了保全剩下的那十几万太平军兄弟,他在心态上动摇了,产生了俯首称臣,回家做朝廷良民的念头。

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随后李秀成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左右的自述供状。

李秀成的自述供状,从天王洪秀全出生写起,创办拜上帝会,金田起义,一路打到永安、长沙、南昌,最后打下金陵,建都立国;而后写了自己的身世,如何参加太平军以及这些年来的战绩;再写了六次解天京之围的经过和经营苏州、常州的政绩;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国势颓败及其原因,等等。

然而,当曾国藩看到李秀成自述供状中的几个细节时,先是顿感不安,接着便起了杀心。

李秀成都说了什么呢?

“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我从未见过。”

李秀成的这一段供述等于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在奏报中说,天京城根本没有什么圣库财宝,实际上天京城的财物都被吉字营官兵洗劫一空了。

除了这要命的一环,李秀成的自述中还有几处不经意间打了曾国藩的脸。

一处是关于自己被俘的。

“心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

李秀成是被村民擒获的,而曾国藩在给清廷的报捷折中却说:“伪忠王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萧孚泗亲自搜出。”

还有一处,湘军攻陷天京时,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城破前太平军有十多万人,全部杀毙,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而李秀成在供述中却说,城中军民不过三万来人,太平军兄弟只有一万余人,而大部分已病饿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其实稍有城府,李秀成就该明白,像曾国藩这样的官场老鬼,无论如何不可能把他这个知道太多秘密的活口供送往京城,给自己惹麻烦,招揽罪名。

所以说,即便李秀成在自述供述中什么要害也不讲,曾国藩同样不会产生惜才,手下留情的想法,一定也是急于杀人灭口。

李秀成之所以洋洋洒洒地一吐为快,大概是因为另有一种心理,他对曾国藩产生了一定的幻想。因此,在自述口供中,李秀成又写了这么一段话——

“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招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

在李秀成看来,这也许才是他能活下去的最大希望,但曾国藩看了却惊出一身冷汗,心中大骂李秀成怂恿他造反,要毁他曾氏家族,因此曾国藩将这一段话用剪刀剪下来,放在火上烧掉了。

还有一种说法,即便李秀成的口供不会给曾国藩带来任何麻烦,曾国藩也会迅速将他处死。

因为亲眼所见的一幕,让曾国藩意识到,只要李秀成还活着,他就是一头猛虎,而自己未必真能驯服他。

曾国藩看到了哪一幕呢?

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赵烈文提审太平天国松王陈德风刚好经过,当松王看到忠王时,竟然当着曾国藩的面,长跪不起,口念“忠王殿下——”

李秀成的这种威望,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不能不杀!


黑句本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加入太平军后改名李寿成。他在1857年解镇江之围,令洪秀全十分欣赏,并赐名“李秀成”,秀字和天王名讳相同,可见洪秀全的用心。

之后,李秀成立功无数,与陈玉成共创了太平天国的中兴,被封为“忠王”。可惜那只是太平天国的回光返照。几年后,天京陷落,为保护幼主让马让其逃脱,自己身陷重围,后被几个农民所俘,于是便有了后来李秀成写所谓“供词”的事儿。

对于李秀成供词的原文,据说达到7万多字,大概有七方面的内容:1.有关金田起义详情;2.有关“天京事变”前后的历史;3.有关六解天京之围的情况;4.叙述在上海等地与“常胜军”交战的情况;5.为太平天国的军政民政作辩解;6.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几大失误;7.表达他自己要为曾国藩收服太平军余部的愿望。

不过该供词遭到了曾国藩的删改,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地方进行了删改。大致的内容有:1、为免遭朝廷的猜忌,曾国藩删去了李秀成自述中对他曾氏兄弟的“赞许”之词;2、删去了李秀成描述战争细节时显现湘军无能的记述;3、删掉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教训的“天朝十误”;4、把李秀成自述中讲自己被捕过程的事实完全删改,由村民出卖改为由湘军逮捕,目的纯在冒功掩过;5、他把洪天王“病死”改为“服毒身亡”,也是想表彰湘军之功。

这些供词肯定要呈交朝廷的,但是李秀成就不能活着了。而杀李秀成的原因除了将供词坐死之外,其实还有两点:第一、湘军破城时,烧杀抢掠,掠夺财宝无数,让曾国荃捞了足够的油水,为了掩盖弟弟的丑行,必杀;第二、幼天王逃走是曾国藩的重大失误,而经历者正是李秀成(后来左宗棠上报幼天王入湖州的消息,直接导致曾左绝交)。

不过曾国藩还算“够意思”,朝廷对于太平军重要人物的处理基本都是凌迟,对李秀成倒算是痛快,曾国藩直接给了个砍头,没让李秀成受罪。

当然,后世对于李秀成的做法也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李秀成存在投敌之嫌。我看不然,李秀成参加太平军之前,没有什么功名,但在太平军中也算有点文化,而且字写的不错,从他供词的内容来看,他是想为后世留一些东西,对于李秀成这样成熟的人来讲,被俘就意味着死亡。


黑水布衣


这个问题,其实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不是导致曾国藩火速处决的结果。

关键是李秀成要解送京城这件事,导致曾国藩需要将其快速处决。

1、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连洪天贵福等重要人物被俘之后并没有送至京城,均为就地斩杀。而到了李秀成这里就需要”解送京城“。

实际上,连带着攻克天京当时清廷对于曾国荃的严谴,清廷又蓄意挑起曾左之间的矛盾。在这关键时刻,又将李秀成解送京城。

此时,无论是恭亲王或是慈禧为首的清廷,已经将最重要的斗争矛头由太平军转向了曾氏的湘军。所以在曾国藩而言,一旦李秀成被移至京城,这事情就变得极为复杂,话语权甚至可以完全颠倒。

2、朝廷最关注的是湘军的功高震主,而非李秀成,李秀成不过是朝廷拿来对付湘军的一颗有力棋子而已。

如果李秀成一落入朝廷之手,既使自供状写得对湘军只有好话,曾国藩及家族一生的宦途生涯也会就此被毁。曾国藩对此也心知肚明。

另一点也可以说明,李秀成在此时刻也是知道逃不过一死,所以李秀成裹着伤痛,一天用毛笔写七千字,以十万言书,完成”自供状“,可见当时李秀成本人知时间之急迫,急着完成这份遗书以示后人。

所以,无论从李秀成在自供状里写了什么,李秀成都逃不过一死。也就不存在什么曾国藩要急于杀死李秀成。而是朝廷或是清军对待太平天国重要俘虏的一贯政策。

如果曾国藩拖延杀死李秀成,当然就会有人说这是拥寇自重?如果急速杀死,也会有人说这是杀人灭口。总之早杀迟杀都是有得说。

就曾国藩而言,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李秀成写好自供状,充分说明之后再杀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李秀成问题,这是湘军与朝廷之间大博奕中的一个变奏曲而已。

所以,在这一连番的压力下,曾国藩最好的方法是自剪羽翼,裁撤湘军。


曾李之间的关系,有点惺惜之意。

事实上,李秀成被俘之后,也为曾国藩的魅力所倾倒,在自述中说曾国藩“有仁爱”、“有德化之心”,对他“恩情厚义

”。从李秀成“昨夜深惠厚情”等话语来判断,曾国藩当对李秀成有暗示。

最后曾国藩还是对李秀成手下留情,并未将李千刀万剐,而是斩首了事。尸体仍赏给棺材一口,进行葬殓。李秀成临死前对曾国藩仍然”此世已误,来生图报!”毫无怨意。

在太平天国众头领中,李秀成的下场算是最好的了。

死后,曾国藩对其很是”惋惜“,其重要幕僚赵烈文也曾感叹”贼中并非皆为桀纣“。


当然,在此前提下,对李秀成自供状,曾国藩还是做了一些小文章,希望在此为湘军做好形象工作。但这个虽然不甚重要,然这也是老谋深算的曾国藩题中应有之意,不能让别人抓把柄。

李秀成自供状改了什么?

曾国藩生在向朝廷抄录李秀成自述时。经罗尔纲等人考证,曾国藩在李秀成原稿上进行了以下几处关键修改:

1、“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廿一日亡”。

说明洪秀全病死。

曾国藩为了夸大曾国荃的战功,将段话改为:“因九帅(曾国荃)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以证明洪氏直接死于曾国荃的军事压力。

2、是李秀成被俘经过。李秀成是被“两个奸民”捉获,解送清营。如果照此汇报,则李秀成之被俘,与湘军本无关系。

曾国藩却在原稿上,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改为“遂被曾帅追兵拿获”。

3、是李秀成冲出天京的时间

。李秀成说。:”帅放倒城墙而出,君臣舍命冲出关来。”曾国藩把“初”字改为“四”字,把“初更”改为“四更”。初更是傍晚十九时至二十时之间,天刚黑,就被太平军冲出,曾国荃是要受处分的,而改到四更(第二天一时),就减轻了他的责任。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这些说法对朝廷与湘军之矛盾之间会有添油加火的作用。

如果朝廷要抓小辫子,就是大问题,如果朝廷不为计较,其实相对平定太平天国大计而言又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事。


总结:

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对朝廷最忠诚的。

除了极少数涉及其家族、兄弟及故旧利益之处外,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

比如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他为了国家利益,就不惜负起“卖国”罪名,甘当朝廷“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毁于一旦。以至李鸿章在当年八月二十一日信中说:“吾师莅津后,章疏皆系老实话,每为人所挟持,此鸿章所不敢出“。


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的真相。而朝廷必须要拿住臣子的把柄才能控制朝局。臣子必须要靠作假才能维护自已的安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困学丛书》罗尔纲

《论李秀成》,《学术论坛》,钟文典:1980年第1期


秋草独寻


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可见李秀成写下的洋洋数万言中并不全是认罪之言,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对曾国藩说的劝进之言,还有一部分是对湘军不利的言论,这也正是为什么李秀成的认罪书全书,曾国藩只给慈禧抄录了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内容,也正是急忙把李秀成处死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的众多将领中,非议最大的莫过于李秀成,他有两件事被人诟病,其一是没有发兵救陈玉成,其二是被曾国荃俘虏后的变节。先不说陈玉成的事,就说是他被俘变节,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纵观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经历,曾多次打败湘军,与陈玉成两次攻破湘军大营,逼得曾国藩数次想自杀。此时的他已经成为清朝以及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就算投诚了清朝为不会有好结果。尤其是南京城破后,依照李秀成的头脑,不会想不到自己已经对清朝没什么利用价值了,那么自认大清子民就会免罪?但是他还是认罪了,那么为什么呢?



李秀成的供状与其说是供状,不如说是遗书,他在数万言中回顾太平天国兴衰成败,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收齐章程”,希望由自己代为招降太平军残余部队,在供状中也曾卑躬屈膝的对清朝皇帝及曾国藩极尽褒奖之能事,并提出一些治国之道,说道“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等等。但是说这些话是有前提的,因为他已经把小天王送出了南京,其真正目的应该是假降以惑曾国藩,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除却供状之中几度劝进褒奖曾国藩之言,另外供状中有可能有对湘军不利之言。因为当时湘军攻破南京城,大量的金银珠宝,粮食军火全部被湘军所得。李秀成也曾大骂曾国荃,因而最后被曾国荃亲手砍杀。


不论供状中到底写的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就李秀成而言,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变节与否,已无从讨论,这种源于价值观的东西无法考证,只能推测,再推测,只能而已!


望风瑟瑟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广西客家人,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被封忠王称,“万古忠义”。在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与陈玉成逐渐成为太平军的主要统帅,曾主持第二次击破清军设立在天京附近的江南大营。天京失陷后,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突围,失散后被清军捕获遇害。

1864年8月,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详细写出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和自己的经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他写下《自述》后不久,曾国藩在没有上报朝廷的情况下就对他进行了处决。那么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向曾国藩说了什么呢?导致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李秀成的自述原稿并不是完整的,从仅有部分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秀成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自己的生平,也有一部分是赞美曾国藩的。但全文被曾国藩删减和撕毁了大部分,曾国藩将改动后的自述上交给了朝廷, 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删改李秀成的原述呢?答案可想而知,李秀成的文章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李秀成知道曾国藩其实与朝廷之间有矛盾,所以试图诱劝曾国藩在手握兵权的之时,举兵谋反。

《李秀成自述》的原作中第十误为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曾国藩在首次看到自述,曾用朱笔圈去。后来朝廷命他详细抄录补送,他讲这一条改为: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这一改,既掩盖了曾国藩久攻天京不下的无能,而且还解释了李鸿章攻陷江苏和左宗棠攻陷浙江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军把江、浙的军队调回了天京,导致江浙两地军力较薄弱,容易攻打。这样一来,曾国藩将功劳都揽在自己和曾国荃身上。

另外,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带兵攻打天平天国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攻陷武昌后,曾国藩短时间内收到过两道圣旨,一是封曾为湖北巡抚,二是下令撤封。湖北巡抚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呢,就被撤封了。朝廷的这一行为,其实曾国藩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原因的,很显然就是因为朝廷忌惮他,害怕他有朝一日威胁到皇权。有上述一些原因可知,曾国藩之所以对李秀成先斩后奏也就说的过去了。这个事在后来曾国藩的后人那里得到了印证,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从碑文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李秀成对曾国藩也有劝进的意味,这也正是急忙把李秀成处死的主要原因。




葛大小姐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尤其是到了洪秀全去世,李秀成带着幼天王突围被俘虏之后。

可以说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起义军当中,被俘虏的最高领导人,这样的一个领导人对太平天国的整个起义的整个过程与衰败都是了如指掌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在抓了李秀成之后,逼他写了一个太平天国起义的整个过程的概括大概有几万字。

李秀成写完之后,曾国藩给他交谈了一番,就把他给杀了。

在曾国藩杀了李秀成没几天,朝廷就来了文书,说李秀成这个人不能杀,要把他带到北京来审。

可是,此刻的李秀成已经死了。

曾国藩不得不给朝廷解释,为何自己要把李秀成给干掉?

大致原因如下:

李秀成这个人是太平军的首领,他太过于狡猾了,这样的人若是抓住,审查完必须要处理掉,否则,若是让别人把他给救走后果不堪设想。

你说曾国藩这样的解释,你能说是错的嘛。既然人已经杀了,朝廷也不能在追查了,毕竟曾国藩是有功之臣。

那么,曾国藩先要隐瞒什么事情呢,他为何非要把李秀成给处死呢?

我想原因如下:

曾国藩曾经对皇帝说洪秀全是被自己杀死的。

事实上曾国藩攻陷天京城之后,人家洪秀全早就死了几十天了。但是,曾国藩说洪秀全是自己杀死的。

这件事是曾国藩是在给自己邀功,也是在给皇家留颜面,总之,他是在欺骗皇帝。

这件事李秀成当然是知道怎么回事的了,若是让李秀成见了皇帝,他把所有的经过一说出来,那皇帝岂不是任何事情都知道了。

因此,曾国藩是不能留李秀成的。

天京城被攻破之后,所有的宝贝都被曾国荃给运到了自己的家里。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在曾国荃攻陷天京之后,他给朝廷上报的是,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毁在了战火当中。

因此,根本就没有能给朝廷上缴的东西。事实上曾国荃把这些东西都运到了自己的老家。

要知道天京城里有没有宝贝,有哪些宝贝李秀成是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的。他若是落到了皇帝的手里,所有的事情,都会水落石出。

因此,曾国藩是不会放过李秀成的。

李秀成给曾国藩提议过,让曾国藩自立为帝,管理长江以南的广大领地。

李秀成对曾国藩是十分的倾佩的,他被俘虏之后,曾经多次给曾国藩提议,要曾国藩自立为帝。他愿意为曾国藩鞍前马后奔走效劳。

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谋反都是死罪,李秀成和曾国藩的谈话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的。曾国藩尽管说并没有反叛之心,但是,李秀成这个人绝对是不能留的。

因此,他只有把李秀成给杀了。


汉史趣闻


\t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


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这句话可能是回荡在他脑海之中,最长久的一句话,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说这话的人是曾国藩的下属安徽巡抚彭玉麟。在攻陷太平天国的之后,为什么曾国藩要急忙处死李秀成呢?

\t忠王李秀成从被抓到被杀,只用了16天。

天京城被攻破以后,作为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李秀成带着一麻袋财宝逃到了方山之上,可是这件事被当地的农民发现。可能因为分赃不均的原因,李秀成的行踪被当地农民暴露,从而李秀成被清军俘虏。

\t这件事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实际的领导人,洪秀全当时已经死透了,小天王才十几岁,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是由李秀成做主。

\t当戈登开炮猛轰,随即进攻壁垒森严的胸墙时,迎面对抗的并非慕王,而是万夫莫当的忠王本人!他率领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黄袍。战斗在前哨,由忠王亲自督军捍卫。戈登生平只有这一次在沙场上面对伟大的太平军统帅。事后他不得不承认:忠王冲锋时端的身先士卒,锐不可当。---《戈登在中国》

现在抓到了李秀成,那就等于是抓到了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这件事必须要曾国藩亲自审理才行。曾国藩见到李秀成以后,命他写下了洋洋洒洒5万多字的供词。时间长达16天之久,供词呈上以后,曾国藩立刻将李秀成杀掉,顺便将供词改成了3万多字。

现在这份供词依旧在曾国藩后人手中,近些年他还拿出来展示过,那么被删减的2万多字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t李秀成让曾国藩自立为王,并且提出了建设性方案。

李秀成虽然已经成为了败军之将,但是他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还在。只要他能够出狱,至少能够号召来上万人马,所以李秀成所提出的建议,是有参考价值的。

早在攻陷天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部下们就纷纷希望曾国藩能够自立为王,因为当时满清政府压根就没有能力抵抗曾国藩的湘军。就连淮军和楚军的领袖李鸿章和左宗棠,其实也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上来的。

\t所以当时天下没有人能跟曾国藩争锋,再加上他有一个好勇斗狠的弟弟曾国荃,所以他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很高。前文就说了彭玉麟问曾国藩是否要自立,可是曾国藩给出的回答却是反问彭玉麟是不是在试探他。

这个时候李秀成提出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李秀成不仅在供词中提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谋划方案,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即使曾国藩本人打算这么干,那也不能把这些方案写在明面上,更不可能将这些事情传到慈禧太后那边去。



\t李秀成的建议可行吗?曾国藩为何拒绝称王。

李秀成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提出的建议,一定是比较合理的。尤其他对江南地区的了解,以及一呼百应的能力。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表示拒绝呢?

据说当时曾国藩手下很多人都愿意支持曾国藩自立为王,毕竟曾国藩是乡勇领袖,他做了皇帝,这帮乡勇们也都能沾光。曾国藩之所以拒绝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1. 首先安徽巡抚彭玉麟说这话,到底是谁的意思。尽管彭玉麟是曾国藩的好友,但是我认为在自立这件事上,绝对不会随便开玩笑。所以曾国藩认为清廷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已经找人来试探自己。只要自己稍微有一点歪心思,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2. 其次曾国藩的旧部们难道都支持自己吗?我看未必。首先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其实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表态的,不表态也就是反对。即使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分得清的。

而且左宗棠的楚军其实也未必支持曾国藩,所以曾国藩的内部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压根就不具备称王的条件。

\t李秀成可能还透露了太平天国宝藏的秘密,曾国藩私吞了这笔宝藏。

不称王是可以忍受住的,毕竟这是大是大非的事情。但是不贪财,那就不现实了。就算曾国藩本人不贪财,他的那些手下,也都是贪财之人。

他们杀进天京城以后,烧杀抢掠,不知道抢夺了多少太平天国的财富。而太平天国最大的一笔财富,其实并没有被找到。曾国藩在汇报慈禧太后的时候,说国库里是空的。这压根就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曾国藩的部下给私吞了。

\t那么除了国库里的钱财,太平天国的巨大宝藏,到底藏在哪儿呢?这件事曾国藩从未提及,我认为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实际领导人,一定知道这笔宝藏的下落,所以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掩人耳目,只好迅速杀掉了李秀成,从此只有他知道这笔宝藏的下落。至于供词,当然是也是要修改的了。

\t总结:李秀成可能想成为第二个姜维,可曾国藩不愿做第二个钟会。

当年钟会带兵入蜀的时候,姜维带着人马归顺了钟会。但是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归顺钟会,而是怂恿钟会入蜀以后自己称王。钟会显然是上当了,只要钟会叛变的话,那么蜀汉复国就有希望了,当时刘禅还在成都,所以一切都来得及。

可惜后来钟会的下场很惨,姜维也因此而死,计谋没有得逞。李秀成熟读兵书,自然是知道这段故事,所以他也想成为第二个姜维,谋图复国的计划。但是曾国藩也是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钟会,所以从源头上拒绝了这件事。

\t结果证明,曾国藩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功成名就以后,并没有再次得到清王朝的重用,反而被剥夺了军权,可能这一点李秀成也在供词中提到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