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放弃皇位支持福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幕交易?

历史公元


唯一原因就是共同利益进行交换与弃保。

皇太极死时,没有册立继承人,依据传统是各王公大臣共同推举。

当时,皇太极的儿子中进入众人视线的只有三人,长子豪格,九子福临,幼子博穆博果尔,其余各子均没有机会。但是博穆博果尔有异父长兄,显然不适合当清政权的继承人。而福临才六岁,所以,大家均把长子豪格当做是皇子代表。

豪格:

福临:

博穆博果尔:

当时,满八旗中,皇太极本系势力最大,拥有117牛录,分别是两黄旗与豪格正蓝旗。其次是多尔衮三兄弟的两白旗98牛录。旁观派的代善两红旗与济尔哈朗镶蓝旗96牛录。

多尔衮虽兵马不多,但两白旗是原奴尔哈赤亲军所改编,战斗力强,又比较团结。所以多铎出面要求册多尔衮为继承人。

这个要求立即遭到普遍拒绝。

索尼:

鳌拜:

两黄旗将领比如索尼、鳌拜等人甚至公然拔刀怼多尔衮,代善两红旗与济尔哈朗镶蓝旗也表示反对。显然,反多尔衮是当时八旗主流意见,也是最大公约数。

对此,多尔衮退而求其次,转为拥护福临,立即得到了大多数同意。

对两黄旗来说,拥护皇子与无奈之下拥护豪格是不同的。

两黄旗是皇帝亲军,拥有极高政治经济地位,多尔衮当大汗会极大损害自身利益。可豪格也有正蓝旗啊,如果豪格当继承人,两黄旗同样会损失很多。

换成福临就没这麻烦了,两黄旗的利益完全得到保障。

对镶蓝旗来说,济尔哈朗同列辅政王,利益则是扩张了。

对皇太极正妻哲哲与孝庄布木布泰来说,她们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所有人里面,只代善没有得到利益,唯一损失实际利益的就是豪格。不仅到手的皇位因为谦虚几句丢失了,后面不仅丢了性命,正蓝旗被吞并,老婆都被多尔衮兄弟分了。

当然,博穆博果尔也很惨。老婆被顺治拉上床不说,自己就被活活逼死。


四川達州


多尔衮放弃皇位争夺而支持福临是有好处的。

第一,是以退为进,摄政称王。一提到多尔衮立福临,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误会,马上就会把全部注意力盯到一个什么问题上,多尔衮别跟庄妃有一腿吧?肯定是,要不然干嘛支持他.诸位且不想,立福临不是多尔衮提出的,那是郑亲王济尔哈朗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时候您要说,多尔衮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点什么不清不白的关系,我不大同意。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花边新闻,没有,最起码这个时候他们之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也没有。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他的想法太简单了,既然他当皇帝我不愿意,我当他不愿意,咱们各退一步的条件下,咱们就得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合适的人选最好是一个小孩子,而福临恰恰又小,但福临这个人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提他就同意,为什么?他也清楚福临的特殊地位,确立福临,双方都没问题,这是一个小孩子,我能当摄政王,而且确立福临还能争取满蒙之间的团结,这是太当务之急了,只要争取了满蒙之间的团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灭掉大明朝呢。所以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种选择。


第二,也就是支持立福临的第二个原因—避免内讧,顾全大局。


可乐派大星


多尔衮有生之年,对皇位一直都是孜孜以求的,只可惜,他天命不遂,38岁,正值壮年之时,已经为大清国立下汗马功劳、显赫一时的皇父摄政王,在踌躇满志之时,竟然骑马摔死了。

他去世后,被追封为“清成宗”,以准皇帝礼下葬。但仅仅两个月后,权力稳固的顺治皇帝就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还扒了他的陵墓。

福临的继位,清初皇权还未完全成型下各派妥协下的结果。

皇太极一生南征北战,在满清入关前夕忽然猝死,因而没能指定接班人,这就给了他的兄弟们夺权的机会。

这场皇位的争夺,几乎就是围绕着几个主要叔侄,各个权力集团展开的激烈竞争。

到最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成为皇位最有竞争力的人,各个势力集团分化组合,成为围绕在两人背后的势力,但总体来说,已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满清政权,在政治上,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了很多人默认的规则。何况皇太极带着大家南征北战,在军中威望很高,许多将领包括汉臣们都或明或暗地支持豪格。

另外,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确立了八王议政制度,这有点类似于部落长老会议一般,按照传统大汗都得由八王(八旗旗主)商讨决定。

皇太极继位后,在政治上不断学习汉人的制度,他不断削弱八王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并仿照汉制,建立大清,并自称皇帝,将国家体制不断向君主专制推进。

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皇太极特地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亲自统领,这三旗就成了八旗里的上三旗,地位要高于其他五旗,在皇位的继承上,他们都站在豪格一边。

虽然豪格一派势力大,但豪格军功不足,拿得出手的理由也就是他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而多尔衮一派坚持认为“能者上”的老传统,谁的能力大谁就做老大。

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眼瞅着就恨不得要像蒙古大汗争位一样打群架,但最后双方还是冷静下来,毕竟此时已是入关前夕,满清最重要的是团结,豪格一派虽然势力大,但盘算一下似乎没有打败多尔衮的足够把握,毕竟多尔衮能征善战。

既然谁也不想肩负挑起内战的骂名,那就坐下来好好谈吧。

谈判自然是漫长而艰难的,最后大家谈判的结果是:豪格可以不继位,多尔衮也可以不争位,但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多尔衮还要求,自己必须要当辅政大臣,不然不让步。

最后皇太极最小的儿子—6岁的福临当了皇帝,本来,他是最没可能性的,阴差阳错地就成了皇帝。

福临上台,两派也都接受了,毕竟觉得小孩子么好控制。

多尔衮后来做了摄政王,封号一路加码到皇父摄政王,和太后还有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权势几乎和皇帝没什么区别了。

为了夺权,与多尔衮争位最激烈的豪格虽然在清军入关后立下不少战功,但依然被多尔衮下了大狱,仅仅一个月就被弄死了,其他反对派也死的死、贬的贬,多尔衮一时间成了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只可惜,豪格死后2年,多尔衮就摔死了。这对于打了半辈子仗的人,真是讽刺。

如果多尔衮没有这次意外,大清国后来的皇帝世袭表指不定会有什么大变化,他好不容易搞定了朝廷内外势力,刚控制朝政没多久,就去见皇太极了,看来,参加游猎体育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


云中史记


可以说顺治继位是两大权利集团互相妥协的结果。满清在尚未入关之前皇位一直是由各个旗主共同推选的,皇太极猝死后其长子豪格不论是军功还是身份背景都是最有希望者,上三旗为保住自己的地位都坚定的支持他,但是多尔衮同样军功卓越,但真正支持他的也就只有他两个兄弟了,真正的心腹只有两白旗,其实力远不如豪格的上三旗势力大。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满清的内部分化,实现灭明统一,最后在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的商议下选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由六岁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支持豪格)共同辅政。


拉风的Y


多尔衮不是不想,而是实在强行上位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多尔衮基层实力非常雄厚,但在核心层的支持率还是偏弱,八旗中,两黄旗,两蓝旗明显都不支持他,两红旗的首领代善明面上保持中立,私下还是倾向豪格。让福临继位实在是无奈的妥协!


封弦


放弃皇位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当上第一摄政王更有权利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鹏萍相依


哪有什么内幕?多尔衮虽然是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并不足以和整个满清朝廷里贵族势力作对!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不当皇帝,多尔衮就无所谓啦。豪格的性格莽撞,也不是合格的政权的领导人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