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樓市出現2道“鐵令”?央行“新系統”上線,波及8.9億人

在2020年的第一個月,樓市裡的氣氛越來越平淡。

一方面,去年12月份房企需要衝刺業績,做靚年報,進入1月份後,降價促銷的力度沒有前幾個月那麼大。

另一方面,今年春節時間靠前,不管是置業顧問、經紀人還是購房者,早早都動了返鄉的心思,市場上各個參與主體都“無限戀戰”,成交和人氣自然會下降。

雖然房價沒多大波動,但政策面的消息卻一個接一個。

比如,1月份高層發出的2道樓市“鐵令”。

第一,3月份開始,房貸要變了。

央行發佈公告稱,從2020年3月1日開始,去年10月之前的存量商貸,要陸續轉換成參考LPR的合同,今年8月份,這些存量房貸要全部轉換成LPR。

1月份,樓市出現2道“鐵令”?央行“新系統”上線,波及8.9億人

注意幾個關鍵詞:商貸、LPR合同、3月份開始。

1,只要你是2019年10月份前的商貸,都要轉換(不含公積金)。

2,以前房貸利率參考的是基準利率,以後都要轉換成參考5年期LPR。

3,啥叫5年期LPR?這是央行每個月20號會公佈的一個利率報價。

4,3月份就要開始轉換,離現在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舉個例子,你2018年買的房子,參考基準利率上浮1.1倍,也就是10%,實際執行的是5.39%。

換成LPR的計算方式後,參考12月4.8%的報價,要在4.8%基礎上加0.59%,維持5.39%的利率水平不變。切換後,這個加點0.59%就永遠固定了,變的只是5年期LPR。

也就是說,月供和以前根本沒變化,只是參考的基準利率,換成了5年期LPR罷了。

如果你正在還房貸,未來一段時間,等待銀行主動聯繫你就行。

第二,銀保監會定調2020年樓市資金面。

在1月4日,銀保監會發布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抑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

1月份,樓市出現2道“鐵令”?央行“新系統”上線,波及8.9億人

隨後,在1月13日,銀保監會定下2020九大任務,其中的一個重點是:嚴防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

短短几天功夫,作為“一行兩會”中最受關注的銀保監會,連續針對樓市表態,其中大有深意。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兩次都重複提及了“防止資金流入房地產”。

樓市是靠源源不斷的資金才能推動的市場,說白了,房地產其實就是個“金融遊戲”,開發商從銀行獲得貸款,再用來拿地、蓋房、預售、回款、還債,這個賺錢利潤的過程,源頭就是來自金融機構的“放水”。

這個表態,基本宣判了今年樓市的資金面,依然會“捉襟見肘”。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道“鐵令”,是存量房貸轉換LPR合同,有利於實現利率市場化,以後調控可以通過5年期LPR來調節房價。

第二道“鐵令”,是控制房地產上游的“水源”,沒了錢,再多的限購、限售放開,樓市也會變成“無根之水”,沒有資金驅動的市場,房價就沒有大幅走高的可能性。

除了這兩道“鐵令”外,最近央行又有一個新規即將執行,對樓市影響深遠。

1月17日晚間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官方宣佈:徵信中心正式啟動二代徵信系統切換上線工作,1月19日起面向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提供二代格式信用報告查詢服務。

1月份,樓市出現2道“鐵令”?央行“新系統”上線,波及8.9億人

也就是說,第二代徵信系統馬上就要上線了!

注意,這次是央行官方發佈的消息,徵信“新規”上線,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前幾天有多個媒體流出的消息,都是徵信中心的“信源”,這一次央行直接“確認”,顯然更加權威。

新版徵信實行後,夫妻雙方作為共同借款人,徵信上都需要體現負債,假離婚買房已經行不通。徵信數據的更新速度也會提升到T+1日,利用“時間差”按揭、“拆東牆補西牆”等套路也將宣告終結。

第一代的徵信系統,是從2004年調試,2006年開始運行的,至今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

在這16年裡,房地產市場不斷擴張,很多購房者都在“鑽空子”,頻頻使用假離婚、高槓杆、短貸常用等手段來買房。

第二代徵信系統將會更嚴格,也會使每一個人都更加重視自己的信用。

這個政策會影響多少人呢?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佈的人口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末,從年齡構成看,16至59週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64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60週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

勞動年齡人口,他們的購房需求不僅與樓市息息相關,更是經濟活動的最大仰仗。

換句話說,新規將會影響這8.9億人“一輩子”。

不管是買房、買車還是消費、旅遊、吃飯、負債,從1月18日開始,都要更加嚴格的注意自己的徵信,以免生活受到影響。

1月份,樓市出現2道“鐵令”?央行“新系統”上線,波及8.9億人

無論是房貸轉LPR,還是禁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抑或是第二代徵信,從中我們可以讀取到2020年樓市發出的2個信號。

1,投機者的“生存土壤”越來越小。

原來的房地產市場,房企靠高週轉策略拿地蓋房,來自金融機構的錢隨便用,槓桿和負債一個比一個高。

投機者也利用相對寬鬆的徵信環境,虛開收入證明、假離婚、高槓杆購房。

把流入房地產的錢給“堵住”,讓購房者的信用越來越透明,才能使房地產重回健康軌道。

2,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上的2條“鐵令”,1個“新規”,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由央行、銀保監會做出的權威調控措施。

這足以說明一點,房子已經不再具備原來的“金融投機”屬性,在層層高壓下,小漲小跌、不漲不跌才是未來的大趨勢。

不管調控手段是利率、徵信還是資金面,房地產未來的目標已經很明確了:房價穩定,居者有其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